急诊凝血四项分析前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论文_张霞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四川西昌 615000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急诊凝血四项分析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方法 抽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间收治的存在误差的84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凝血四项影响因素,比较误差情况。 结果 血样溶血发生率为47.6%,比较初次和再次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样采集、送检的任何环节都可能影响急诊凝血四项结果检测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提高急诊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急诊凝血四项;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通常情况下,口服抗凝药物或血栓药物患者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这四项凝血指标,同时这些指标也是急诊科室或行手术前必须要用到的检查项目[1]。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既要选择正确的样本采集、送检方式,也需加强凝血四项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为保障凝血四项分析的准确性,现对出现检查误差的急诊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间收治的84例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存在误差的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4例,女40例,年龄18—75岁,平均(47.2±1.5)岁,急诊原因:18例交通事故,13例宫外孕,9例消化道出血,急性阑尾炎11例,不明原因休克15例,10例腹部创伤,7例烧伤。

对所有患者疾病类型、发展情况、血样采集、血样检测等基本情况予以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导致误差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质量控制措施。

1.2 方法

1.2.1 血样采集

于患者入院后清晨空腹状态抽取肘静脉血2mL,放入存有0.2mL 109mmol/L的枸橼酸钠溶液的真空负压管内。存在误差者需重复抽血,抽血合格后再次检测。

1.2.2 血样检测

使用日本Sysmex CS-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和质控,严格遵照仪器操作说明书,调整仪器和使用条件,误差需控制在指定范围内。

1.2.3 观察指标

数据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与临床诊断不符合的结果。严格检测血样采集、储存、送检等各个过程,注意观察血液标本是否有凝血块,有无脂血及溶血现象,并联系临床调查血液采集过程是否规范,查明各种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找出首次采血存在误差的血样标本并进行重复抽血予以复查,纠正检测结果。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SPSS 15.0统计处理文中数据,凝血四项指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误差因素比较结果

84例存在误差的标本,其中采血量不足(<1.5ml视为采血量不足)23例(27.4%),采血量过多(>2.5ml视为采血量过多)12例(14.3%),样本溶血40例(47.6%),样本脂血9例(10.7%)。

2.2 采血量不足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采血量不足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见表1。采血量不足,使PT, APTT, TT结果均升高,FIB结果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采血量不足对检测结果的影响(n=23)(`x±s)

 

2.4 血样溶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比较原结果与复查结果,溶血使PT,APTT结果降低,TT结果升高,FIB结果无明显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表3 血样溶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n=40)(`x±s)

3 讨论

3.1 凝血四项分析影响因素

3.1.1 抗凝剂与血量比例

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要求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保持在9:1 。红细胞压积异常时,必须进行抗凝剂浓度的调整,以保障检测结果准确性。研究发现[2],血量与抗凝剂的比例为6:1、5:1、4:1时,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标准结果存在明显差异;除10:1外,无论血量与抗凝剂的比例如何变化,凝血酶时间(TT)都与标准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3.1.2 血样储存、送检

标本应在室温下运送,因低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使PT、APTT结果降低。标本原则上立即检测,血液一旦离体即开始变化,随离体时间的延长,凝血因子逐渐消耗。从而检测出的结果也不同。因此,凝血试验应在室温保存4h内完成,否则会对结果产生影响[3]

3.1.3 药物影响

部分患者血样采集期间服用的某些药物也可能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4],如女性患者口服避孕药能够促使凝血因子活性的提升;肾上腺素可使凝血因子Ⅶ的活性得到明显提升;服用阿司匹林会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除此之外,大剂量的青霉素既能减少成熟血小板的释放量,又能抑制其凝聚功能,不但影响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也不利于纤维蛋白的形成。

3.1.4 血样混匀

如果血样颠倒次数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就可能影响血样与抗凝剂的均匀程度,容易产生凝块,无论血液中出现的凝块数量大小如何,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摇晃过度又会导致泡沫或引起溶血。溶血样本中含有成熟红细胞膜破裂而释放出的磷脂,溶血标本具有与血小板第Ⅲ因子相似的凝血活性,能够缩短血浆的PT、APTT、TT时间,降低FIB含量[5]

3.2 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提高急诊凝血四项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临床可从以下几点着手[5]:(1)正式采血前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针对性指导,促使患者正确认识凝血指标检测;全面核对患者性别、年龄、检查项目等基本信息。临床医师应在申请单中做出“急诊”标识并注明“临床症状”等信息,以供检验人员审核报告时参考。(2)实施一人一针一垫一带一管措施,避免血液被污染导致病原体传播,选用标准化无菌真空负压管和采血针予以血样采集。(3)采血过程中要求压脉带捆扎时间不超过1min。(4)血样采集完成后,需立即与抗凝剂融合,需从一端到另一端轻轻颠倒混匀5次,保证血液与抗凝剂混合均匀。保证采集与送检时间时差不超过1h;尽量保持送检温度稳定,防止温度异常使检测结果产生误差,也要避免异物污染和光线直射;送检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试管稳定,防止摇晃幅度过大影响标本。(5)无论使用真空采血管、注射器或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采血,均需要将采集的第二管血液用于凝血标本检测。

有学者认为[6],检查科技术水平和操作手段决定着急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这只是影响急诊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血液采集、储存、送检等环节同样可能出现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检测结果出现误差,既需要检查人员再次抽血检查,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给患者带来生理和精神上的痛苦,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重视采集环节,争取一步到位;加强对检验科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的培养,减少或消除操作不当或技术不到位导致的失误;建立并完善科室规章制度,要求科室全体人员严格遵守,注重科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以加深患者对检查结果的了解程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急诊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血样采集、储存、送检等环节和患者自身用药情况都会对急诊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为此必须重视对上述环节和指标的质量控制,促进凝血四项检查的准确性,实现凝血指标检测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翠玲. 静脉采血过程中影响凝血四项结果因素分析[J]. 医药前沿, 2016, 6(22):396-397.

[2]白垚, 廖君群, 赖晓霏. 不同比例抗凝剂对凝血4项检测结果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10(23):3174-3175

[3]李立清,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凝血三项检测结果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04,3(5):47

[4]徐创新. 部分药物对常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27):3816-3817.

[5]林粤,王北宁,韩玲霞.护士采集标本不合格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08,8(20):4844 4845.

[6]胡定红. 凝血真空采血管、标本放置温度和时间对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的影响[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7(4):566-567.

[7]赵海勇, 马娜, 解光越,等. 急诊科重症监护室菌血症老年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指标检测价值[J]. 中国老年学, 2015, 35(17):4981-4982.

论文作者:张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4

标签:;  ;  ;  ;  ;  ;  ;  ;  

急诊凝血四项分析前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论文_张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