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社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朝鲜族论文

朝鲜族社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朝鲜族论文

朝鲜族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鲜族论文,发展现状论文,对策研究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朝鲜族近200万人口,主要聚居于吉林、黑龙江、 辽宁等东北三省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下面,就朝鲜族社会发展现状及对策阐述笔者所见所思,如若不妥,敬请指教。

一、改革开放与朝鲜族社会的巨变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以来,我国社会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其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朝鲜族社会也不例外,在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吹拂下,朝鲜族社会迎来了巨变。

1、农业经营体制由集体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朝鲜族曾是农业民族,他们擅长水稻耕作。建国后,朝鲜族农民在“互助组”、“合作社”及“人民公社”的旗帜下组织起来,实行集体生产,搞平均分配,过着相对平静而稳定的田园生活。但是,那时“平均分配”、“大锅饭”未能唤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效率低下,表现出严重的生产非效益性。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进入80年代全国普遍实施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朝鲜族农村经济和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提高,生产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效率明显提高,例如过去集体生产时插秧、收割均需二十多天,而实施家庭承包制以后,不到一个星期就能完成。此外,农民种田与自己的收益密切相关,他们比集体时更加精耕细作,在高产、稳产方面下工夫,如今朝鲜族地区的大部分水田亩产均超过1000斤,垧产在15000斤以上。 产量提高了,余粮就多了,农民的收入随之增多,大部分朝鲜族农村人均收入超过了2000元,1996年黑龙江省朝鲜族农村人均收入达3014元。

2、产业结构有所调整

过去,朝鲜族作为农业民族,80%以上都从事农业生产,且经营单一的水稻生产。改革开放以前,朝鲜族农民得利于水稻作物高产价优的优势,其生活水平相对高于周围其他民族,故他们较满足于当时现状,过着比较稳定的农村生活。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朝鲜族农民还会自得其乐地安于单一的水稻生产,其早年的开创、进取精神也许会磨得荡然无存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春风吹动了朝鲜族农民平静的心境,当他们看到周围其他民族广开生产门路,搞多种经营,增加收入,其生活水平要超过自己时,再也坐不住了。朝鲜族农民一反过去羞于经商做买卖的心态,主动向其他民族学习经商,走出家门,走出乡村,从做农产品、传统小吃、小百货等小本买卖过程中,习得市场规律和经商方法,提高竞争意识,而后广开门路,扩大经营品种和规模,改变了以往单一水稻生产的局面,分流了农业人口。这样,过去第一产业比重、收入占优势的局面逐渐被改变。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日趋上升,朝鲜族社会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并逐渐向合理方向发展。以朝鲜族最为聚居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其国民生产总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23.7%、51.1%、25.2%改变为1995年的16.3%、42.2%、和41.5%。此外,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目前朝鲜族农村劳动力中,大约1/3以上离土离乡到国内大中城市经商、打工或去国外从事劳务。有的农村甚至一半以上的劳动力离土离乡另谋出路,而种地的劳动力不及总劳动力的一半,如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农村劳动力中,已形成了1/3劳动力在家种田,1/3劳动力到大中型城市经商或打工,1/3劳动力去国外从事各种劳务的局面。这样,农业经营逐渐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而离土离乡劳动力不仅自己增加收入,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摔打,逐渐树立起现代观念,提高竞争意识,习得驾驭市场的本领。

3、农村人口流动空前频繁

我国的改革开放打破了过去朝鲜族农村的封闭和沉寂,农村人口流动变得活跃,这为农民更新观念、创造新生活开辟了道路。朝鲜族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自主经营,提高了效率,缩短了花在农业劳作上的时间,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农民的剩余时间增多了,农民搞多种经营活动便有了可能。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体制改革和城市的门户开放、户籍制度的松动,从客观上为农村人口的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广大的朝鲜族农民不再满足于只经营农业生产,他们把眼光投向外面世界,纷纷离土离乡向城市流动步入商品经济行列之中。他们从摆摊卖农产品、卖小百货及民族传统小吃开始,进而投资办餐馆,搞饮食服务业,打工,有的农民还经营企业。据统计,如今从东北三省朝鲜族传统居住地区进入山海关以南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朝鲜族人口达20万,这个数字占我国朝鲜族人口的1/10,也就是朝鲜族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流动至山海关以南,如果算上在东北地区区内流动的朝鲜族人口,那么其流动人口数字更为可观。朝鲜族人口流动之多似乎难以置信,但是到朝鲜族地区,尤其是到农村看一看,就会有实感。据调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80多万朝鲜族人口中,向外地区流动的至少有7—8万;黑龙江省宁安市朝鲜族乡村离土离乡(户籍未动)的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35%,该市江南乡明星朝鲜族村280多户中,全家不在村的有79户; 吉林省九台市饮马河镇红光朝鲜族村1996年387户中50户离开村子,400多名劳动力中离土离乡的约占50%。

朝鲜族人口流动程度,可占据国内各民族之前列。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924个民族村总劳动力(少数民族占71.8%)中, 外出劳务半年以上者占9.7%,而全省491个朝鲜族村总劳动力(少数民族占96.1%)中,外出劳务半年以上者占19.4%;相比之下,全省283 个满族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占58.0%)的外出劳务者,只占其劳动力的4.2%,78 个蒙古族村(少数民族劳力占54.2%)的外出劳务者占其总劳力的1.5 %, 44个达斡尔村(少数民族劳力占46.1%)外出劳务者为2.5%,13个回族村(少数民族劳力为67.2%)外出劳务者占6.1%。此外,全省924个民族村的外出劳务者30001名中,491个朝鲜族村的外出劳务者为22630名,占总数的75.4%。(注:《黑龙江民族工作统计资料》(1996 年度),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可见,朝鲜族农村人口流动之频繁。

4、出国热席卷朝鲜族地区

出国打工、从事劳务是朝鲜族人口流动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朝鲜族人口流动的重要推动器。进入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国际局势的日趋缓和,朝鲜族利用其人缘、地缘之优势开始走出国门。起初,朝鲜族大部分是以探亲形式去韩国,同时搞点药品买卖,后来逐渐转向劳务。进入90年代劳务输出更加活跃,目前在韩、俄、日、利比亚、塞班岛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劳务的朝鲜族人口数以十几万计。在劳务输出方面,黑龙江省朝鲜族独领风骚。据有关部门介绍,该省牡丹江市至1996年末朝鲜族以各种途径出国做劳务的人数达3万人次,仅1996年在韩国、俄、日、马来西亚等国打工的朝鲜族就有11600余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截止1997年初累计向国外派出各类劳务人员达31000多人次,目前在国外从事各种劳务的6500多人中,朝鲜族占81%。该省九台市红光朝鲜族村,至今通过各种渠道去过韩国的有200多人次,目前在韩从事劳务的人有78人;辽宁省沈阳市效区满融朝鲜族村有 800多户3400余人,去过韩国的有100多人次,目前在韩的约有500名,在美、日、德等国从事劳务的人也不少。另外,近几年以涉外婚姻形式出国的朝鲜族妇女数量增多,其中嫁给韩国人的妇女为多数。据韩国驻华大使馆领事部透露,1993年以婚姻形式去韩国的朝鲜族妇女为1463名,1994年为1995名,1995年激增至7693名,1996年超过10000名。

5、生活更上一层楼

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农、工、商兼备,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流出去从事多种经营及国外劳务,大大改变了朝鲜族农村过去只靠单一水稻生产营生的局面,如今农业收入只是朝鲜族农民整个收入的一部分,工商业和出国打工做劳务的收入相当可观。据介绍,宁安市1996年到国内大中城市从事各种经营的2000多人所创造的收入可达 2000 万元以上,1996年在韩国、日本等国从事劳务的人汇至中国银行宁安市支行的外汇就达960万美元和1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可达全市人均350 元或全市朝鲜族农民人均4400元;海林市目前在韩国从事劳务的4000多人,每年收入3000万美元,该市朝鲜族人口人均达到900美元,1996 年汇入中国银行海林市支行的外汇有15476笔,金额为2382万美元,仅此一项, 全市朝鲜族人均收入可达6000元。

随着朝鲜族农民收入的增多,其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不仅衣、食、住、行大变样,而且充满现代气息的家用电器、电话等也进入农民家庭,并得到基本普及,电视普及率100%(含30%有线电视), 电话普及率为45%;宁安市明星朝鲜族村1996年人均收入3050元(不含劳务收入),电视普及率100%(有线化),电话普及率为60%; 该市江西朝鲜族村400多户,1996年人均收入3200元,电视普及率100%(有线化),电话普及率近42%,至1997年末可达到79%。

当然,这里列举的乡村从其农业生产、劳动力分流、出国劳务等方面看,均是搞得较好的地方。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地区间的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贫富差距悬殊,目前还有许多比较封闭落后、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朝鲜族地区。

二、朝鲜族地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国朝鲜族地区乘改革开放之东风,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朝鲜族群众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国内流动空前频繁,这加快了朝鲜族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步伐。然而也不能忽视随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该探寻出相应的对策予以处理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于:

1、朝鲜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

从我国人口普查统计看,我国朝鲜族人口增长率在全国各民族中处于最低水平。进入90年代,朝鲜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仅仍然保持最低水平,而且呈现出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之势。据了解,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1996年末朝鲜族人口增长率为-1.07%,该州和龙市1996年末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4%,而朝鲜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 黑龙江省宁安市明星朝鲜族村300多户,据村妇女主任讲,1981 年其长子出生那年全村共出生42人,可在1996年出生的孩子只有3人, 而当年死亡人口却有15名。我们从几个朝鲜族村的出生、死亡等情况也可看出朝鲜族人口的负增长之趋势,见下表:

朝鲜族乡村人口增减状况

宁安市江西村 图们市月晴乡 和龙市勇化多

94 95 96 97.694 95 96 97.6

94 95 96 97.6

人口数

1670 17036812 6651 6360 6334 22331586 1598

初婚6

44

4

4

出生7

67

533 37 33

13 10 92

死亡7

99

857 57 58

39 13 18

13

沈阳市满融村

94 95 96 97.6

人口

3300 3400

初婚 52

出生 113

死亡 208

(此表根据笔者调查所制,空格为缺数)

可见,男方初婚不多,出生少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只能出现负增长。朝鲜族人口增长率水平已经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近,可是其社会仍还处于发展途中。人口过早地出现负增长趋势,将会过早地导致朝鲜族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养老保险制度、医疗卫生条件等还不完备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朝鲜族社会的发展将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

2、农村人口急剧减少,民族基础教育趋于薄弱

随着人口大量流动,朝鲜族农村人口大为减少,其中也包括学龄儿童少年。另一方面,流动人口中,青壮年,尤其是未婚者居多,这意味着农村中结婚生育者的减少,这自然影响了农村朝鲜族人口的增长率,结果,朝鲜族农村学校生源面临短缺,许多农村中小学不得不关闭或合并。据了解,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989年有乡村民族中学19所和民族小学18所,到1995年中学只剩6所,小学剩下77所,其减少率分别为68.42%和59.04%;(注:《延边朝鲜族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不平衡》, 见《综合新闻》1997年11月24日(朝鲜文)。);黑龙江省 1990 年有朝鲜族小学382所和中学77所,到1997年小学减少至256所,中学减少至43所,1997年比1990年小学减少了126所,减少率为33%,中学减少了34所, 减少率为44%。朝鲜族农村学校的大量减少,给农村学龄儿童少年就学造成困难,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缩小,致使青少年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有所下降。另外,在农村人口流动中,农村教师流动也较明显,其中不乏骨干教师,这也严重削弱了农村民族基础教育。

3、农村青年“娶妻难”问题日益突出

朝鲜族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之一是女性人口、尤其是未婚女青年的大量外流。如今,去朝鲜族村庄看,几乎见不到未婚女青年。这种状况导致不少乡村男女比例失调,许多朝鲜族乡村男女比例为20∶1, 有的地方高达40—50∶1以上。据报道, 吉林省龙井市朝鲜族聚居乡村婚龄期男女比例为22∶1,其白金乡高达57∶1。(注:《延边朝鲜族人口现状》,见《综合新闻》1997年11月24日(朝鲜文)。)在朝鲜族乡村,该成家而找不着对象的大龄男青年大有人在,明星朝鲜族村中26岁以上未婚男青年有70来人,江西朝鲜族村有70多人,红光朝鲜族村有50多人,这些经济发展状况还不错的乡村况且如此,那些比较封闭落后的村子可想而知。朝鲜族农村男青年找对象难,从当前看没有导致严重的问题,但其问题的严重性已露出端倪。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已感受到这些青年的焦急、烦燥、不安心与情绪发泄欲等,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缓和这种状况,再过若干年,它不仅会成为朝鲜族社会发展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而且也会成为影响朝鲜族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4、一些陋习久改不断

朝鲜族群众勤劳、朴实,心胸开阔,乐于助人。但是,也存在一些陋习,这些陋习影响其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表现之一:在部分朝鲜族群众中,生活计划性较差,超前消费现象比较突出。近几年,从国外挣钱回来的朝鲜族家庭中显露出一种超前消费与盲目消费的倾向,他们有钱就不愿回农村,在城镇买商品房住,无事可干,等手中的钱用得差不多了,又想出国赚一笔。一些人出国回来虽然住在乡村,但无计划花钱,浪费严重,有人为了买10多元的菜,来回“打的”花费40—50元。据了解,近几年牡丹江市朝鲜族乡村劳务输出约有6000人次,他们挣回数量可观的外汇,其1/3以上直接用于生活消费上。

表现之二:有些人做事不是脚踏实地,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头做起,而是开始就想大干一番,结果往往是开始轰轰烈烈,到尾无声无息甚至一败涂地,被贴上“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的标签。这除了不愿意从小事做起,缺乏目的性以外,更主要的是缺乏商品经济知识,未能掌握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本领之故。

表现之三:朝鲜族地区“赊帐”风比较严重。过去,朝鲜族农村有一种相识人之间比较普遍的借用法,即,在新稻谷收获以前,由于群众手头一般都紧,这时所需日用品、生活必需品等靠赊帐使用,等秋收后一并还清。这种借用法在朝鲜语中,称为“到秋结算”。赊账在当时确实为遇到生活困难的人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如今却走了样,它不像过去那样不得已时才赊帐,而是不管什么时间、季节,也不管是否是生活急需,随处都赊帐,甚至到饭馆喝酒也赊帐,以至到了不给赊就不能做生意的地步。而那些本来就做小本买卖的乡村小卖店、小饭馆等,无法承受一赊再赊的压力而不得不关闭。这种赊帐风在东北朝鲜族地区普遍存在,甚至县城也难免其害,难怪许多人都羡慕到北京等大中城市开饭馆的人,说好就好在不赊帐。赊帐作为自然经济时代的遗留,属于陈旧的交易行为,它与现代经济规则很不协调。赊帐风无法使搞生意的人扩大规模,甚至连简单的维持也感困难,另一方面它也助长了一些人及时行乐、不管日后的无计划行为。

5、与劳务输出相关的问题日益突出

朝鲜族利用其人缘优势大量地走出国门,从事各种劳务,一方面使他们的观念得到更新,在市场竞争中学会了生存技能,另一方面赚回了外汇,增加了收入,这些都有利于朝鲜族社会的发展。然而,围绕着出国而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忽视。问题之一,是出国心切而上当受骗。在朝鲜族地区,出国劳务挣钱是一大热门。当人们看到左邻右舍的出国归来者腰缠外汇,修建新居,过着比较舒适富裕的生活时,也跃跃欲试,急于出国。一些不法者正是利用这些人之心切,以花言巧语夸口自己能办出国手续,骗取巨额费用。而急于要出国的人不辨其真伪,盲目听信于别人,结果上当受骗损失钱财,有的人甚至家破人亡。据估计,要出国的人当中,这样上当受骗者约占1/3。问题之二,是置法律于不顾,为出国不择手段。那些急于出国又找不出正常渠道的人,置法律于不顾,想尽办法要出国。他们花费不少钱财,或买假护照假签证,或是以假结婚方式,或是以假结婚方式,或是偷渡,铤而走险。问题之三,是在国外非法居留。为赚钱出国的人,不管他是通过正常渠道或非法渠道,都花了不少钱财,当他们出国时就没有打算按时回来,因为他为出国而花的经费要一年半载才能偿还,而要多挣一笔只好多干。这样,在国外非法居留者增多,他们每天心惊胆颤,惟恐被发现遣送回国,所以当他们无辜地被扣工资时无处伸诉,受非人待遇只能忍受,其苦难言。

6、民族干部后继乏人

至80年代,在朝鲜族比较多的地区党政部门里,朝鲜族干部数量一般超过其人口比例,并且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中一般都配有朝鲜族领导干部。但是,随着过去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及抗美援朝的有资历的朝鲜族干部的大量离退休,朝鲜族干部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造成朝鲜族领导干部退一个就少一个的局面。据了解,80年代末在黑龙江省直机关中有朝鲜族在职副省级干部1人、正厅级干部2人、副厅级干部8人,如今只剩4名副厅级干部。 在全省18个县5大班子中,80年代末配有朝鲜族正县级5人、副县级21人,而现在只有13个县的5大班子中配有朝鲜族领导干部,其中正县级1人、副县级15人;辽宁省新宾县在建国后的历届县委、县政府班子中,都曾有过朝鲜族县长、副书记、副县长等,但现已断档。不仅如此,科局级干部也大为减少,至80年代任副科、局级以上的朝鲜族干部有40余人,现在只有17人。以往,在东北朝鲜族较多的地区,当地朝鲜族干部一般都超过其人口比例,但如今则不然,朝鲜族干部比例逐渐少于其人口比例。如黑龙江省五常、海林、绥化3市朝鲜族干部比例已低于其人口比例1.4个百分点。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广大朝鲜族群众对朝鲜族干部的日趋减少表露出一种失落感。

三、思考与对策

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朝鲜族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从我国朝鲜族发展进程看,可以说已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所以,朝鲜族在先于其他民族享受改革开放之甜头的同时,在其他民族中还未出现的问题也首先在朝鲜族社会中显露出来了。但是笔者认为,如今朝鲜族所经历的过程,是改革开放、城市化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一般都要经历的过程,出现的问题不过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果其他民族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也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类似的“问题”。因此重视和认真解决朝鲜族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对今后解决其他少数民族发展中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为促进朝鲜族社会正常发展,要在以下方面多做努力。

1、积极扶持民族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朝鲜族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比过去增长不少。但是,朝鲜族社会内部贫富差距悬殊。那些进城从商或出国劳务的人及其家庭的收入相对丰厚,生活比较富裕,而那些在乡村种田的农民,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土地不足、地质较贫瘠地方的人们还比较贫困。从朝鲜族农民生活水平看,收入居中的占较大部分,而从这一部分人的生活状况看,虽然除吃、穿、用以外还稍有余地,但这些抵不住扩大再生产和负担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花销,如今农村还存在借用高利贷种田、送子女上学的情况,这就是说,朝鲜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很高。朝鲜族经济水平还直接影响着其人口发展。众所周知,朝鲜族人口增长率在我国最低,如今农村还呈负增长之势,这固然与计划生育政策、朝鲜族人口文化素质较高有密切关系,但从笔者调查中所听到的反映看,生育行为更多地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子女教育难度的制约。实际上,在朝鲜族农村,40岁以下的妇女都说有两个孩子最为理想,但只生一个的居多,其中经济问题是不愿多生的主要原因。可见,如果经济允许,生二胎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此外,解决朝鲜族男青年“娶妻难”问题、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困难问题等,都要依靠经济的大发展。朝鲜族民族经济的主干还在农村,为促进朝鲜族经济的更快发展,一是要加大农业投入,大力推行科技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巩固和发展农村经济,为众多农民在生产、生活各方面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二是扶持乡村企业发展,使之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互相支援,互相促进;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更新观念,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确引导农民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或经营项目上,而避免盲目消费或超前消费。

另外,近几年,朝鲜族到国外从事劳务或打工已成为其经济生活的一大特点,这给朝鲜族带来了很大的实惠。同时,它又为朝鲜族社会生活带来了一些混乱。要解决劳务输出中出现的问题,在国内要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劳务输出管理,而涉及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要采取主动,通过外交途径为劳务输出者和国外居留者争取合理的权利和利益。

2、积极支持和支援转型期的朝鲜族教育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培养科学人才和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者的关键环节,每个民族要在生存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强教育,提高民族整体的素质。朝鲜族一向以重视教育、尊重知识为荣,而近几年朝鲜族整体教育水平的滑坡之势不能不令人担心。朝鲜族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急剧下降,农村学校教育面临困境,如今要保持过去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的局面已不现实。要使朝鲜族教育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现有要做的:一是合理调整学校分布网点,集中办学。集中办学是集中师资、财力等,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的可行措施,尤其是在现有各个学校生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集中办学更是显示出优越性。如今,一些地方正在朝着集中办学的方向推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缺乏集中办学所需的资金(如校舍扩建、设备设置、建宿舍等),另一方面增加了寄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靠朝鲜族群众的自力更生以外,还需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特殊政策,采取优惠措施来支援转型时期的朝鲜族教育,使更多的学龄青少年接受正常教育;二是加速城市教育体制改革,扩大东北地区城镇朝鲜族学校的规模。随着朝鲜族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流动(有些人为子女就读城镇学校特意进城租房住),相对增加了东北地区城镇朝鲜族学校的压力,许多学校需要扩大规模,对此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落实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委发布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九条关于“办好各级各类民族学校(班)”的规定,以保障朝鲜族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权利;三是支持和支援山海关以南朝鲜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建立朝鲜族学校,以解决朝鲜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朝鲜族人口流动走向的特点之一,是大量地向山海关以南流动。可是这些地区本来没有民族学校。为了使民族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正规民族教育,有关部门应支持和支援朝鲜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建立民族学校。另外,对于北京、天津等地已建立起来的民办朝鲜族学校,当地教育部门应该把它纳入当地正规教育的轨道,使其名正言顺。

3、应该重视朝鲜族农村青年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

在农村人口流动中,性别上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上中青年居多,其中未婚者更多。在农村,只要离开农村到外面能够找活干或站得住脚的人几乎都出去了,留下来的女青年更是寥寥无几。如今留在乡下的青年人多是男青年,他们之中在素质、语言等方面受限者居多。这些青年人在农村除了一年间几个月的农活以外,无事可做,整天聚在一起闲聊或喝酒。此外,由于留在乡村里的女青年少得可怜,男青年找对象难问题日益显露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重视对农村青年的知识、职业方面的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有一技之长,并鼓励他们要么在农业生产中施展技能,成为种田能手,要么进城找力所能及的工作干,自强自立,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4、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

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民族干部的作用十分重要。民族干部与本民族广大群众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能够更直接、更深入地体察本民族群众的感情和愿望。民族干部既是民族群众的代言人,又是党和国家政策的体现者,起着党和国家联系民族群众的桥梁作用。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培育和使用民族干部,因而在朝鲜族中也涌现出许多本民族干部。积极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是体现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特殊性政策,不仅要满足当前对民族干部的需要,而且要面向未来,着力建立民族干部梯队,使民族干部队伍后继有人。

改革开放加速了我国朝鲜族社会的变迁,而人口流动为朝鲜族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朝鲜族人口的大量流动,大大改变了其人口分布格局和经济结构,加快了城市化和非农业化进程。尽管朝鲜族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积极解决,朝鲜族社会发展前程将更加辉煌。

【注:本文所用数据资料除注明的以外,均据笔者调查所获】

标签:;  ;  ;  ;  ;  ;  ;  

朝鲜族社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朝鲜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