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校外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论文

论新时代校外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论文

论新时代校外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陈克乐1,2,3,4,唐琳玲1,义君1,陈琴1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校外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新时代校外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应当坚持活动性、实践性、公益性、社会性。校外教育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重视培养创新和拔尖人才;更加重视个性化和特长发展;更加重视与校内教育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校外教育;学校教育;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趋势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背景下,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新时代校外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排种器装置主要有种箱、清种装置、充种装置、护种装置以及检测和控制部分构成。其中,用带式充种,增大了种子的充种距离,从而可以满足对型孔的更高要求,达到精量充种和更好完成充种的效果。为了达到更精确的检测效果,充种带采用同步带,这样也避免了因带的打滑而引起播种间距不稳或造成漏播的后果。设置同步护种带可以实现护种带和充种带间无相对滑动,两带相对柔软,大大减小了伤种情况。检测装置利用对射型光电传感器分别对充种后和排种后的型孔进行检测,结合播种速度,综合计算单位播种量内的播种效果,从而实现精确检测漏播率的效果。另外,对单位播种量内出现连续漏播时,可实现报警,提醒操作手下机检查。

校外教育是相对于校内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形态的有效衔接,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支撑。从教育理论角度看,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之外,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它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1]。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校外教育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校外教育机构也多种多样,主要包含少年宫、校外活动中心、综合性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和营利性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2]。2018年8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80号),将校外培训机构推向了风口浪尖,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关注校外教育领域。多数校外教育工作者在追问校外教育到底应该“姓啥”的问题,表达出对校外教育的归属和功能定位的困惑。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对校外教育的基本特征进行梳理,同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校外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

一、立德树人是校外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了高瞻远瞩的阐述。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十九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民生之首”,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此为价值准则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教育要求,也是体现教育事业社会独立性和育人本质的重要方面。校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是家庭教育的补充,是社会教育的支撑,是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毫无疑问,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校外教育的根本任务。

因故,《肿瘤》杂志官网需要升级维护而暂停服务。在此期间,本刊投审稿系统照常使用。新作者投稿和修稿时请复制以下链接地址http://manu49.magtech.com.cn/journalx_zl/authorLogOn.action,或扫描下列二维码,按要求进行登录及后续相关操作。

二、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 号)的通知强调,“从中小学做起,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能力”。“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丰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研究制定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标准,充分利用各类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校外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奠定了政策基础。校外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创新教育、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中小学生而言,培养创新精神要注重对于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激发,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注重实践育人载体建设,广泛开展各类有益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校外教育应坚持活动性和实践性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和拔尖人才须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着手培养。新时代,随着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全社会都要重视对于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因此,怎样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当前教育战线必须解决的重大任务,也成为21 世纪以来教育改革着力关注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外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成为培养创新和拔尖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以多种多样形式成立了“创新班”“拔尖人才班”等,校外教育应当与之有效衔接,重视培养创新和拔尖人才。

四、校外教育应坚持社会性和公益性

校外教育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社区教育的大力发展,更加重视校外教育对社会教育的支撑作用。2016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 号)明确提出:“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推动实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社区教育机构要紧密联系普通中小学、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社会组织等,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各类教育、科普资源,开展校外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青少年校外和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国家层面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发展计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截至目前基本实现全国每一个县(区、市)建有一所综合性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保证了县(区、市)综合性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新建项目、运转补助、设备更新、人员培训费用的公益性支出。这些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的建立和投入使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青少年学生课外、校外文体生活和素质拓展的需要,也极大促进了校外教育的公平普及。

五、校外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育是针对中小学生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对象是中小学生。同时,校外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而不是随机、偶发的。校外教育的外延主要由“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和“活动教育”三部分组成。校外教育机构一般是指专门从事青少年校外教育成建制的单位。在校外教育机构广泛开展的各类青少年活动,是校外教育机构基本职能任务的体现,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校外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到“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既然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衔接,那么它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更加重视培养创新和拔尖人才

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和终身教育思想的视野,校外教育属于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样化的校外教育机构与其他教育生态主体进行联系和互动,对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校外教育应当坚持活动性和实践性。其目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中小学生的主体性,积极组织中小学生主动参与各类体验活动,如社会志愿服务、研学活动、科普活动、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等,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在活动中树立学生的品质,锤炼学生的人格。活动性与实践性是校外教育的基本特征。

朱熹对于“心”“性”之间的关系与胡宏大有不同。胡宏认为,性就是天道、天命,甚至可以说是万物中最高的本体;性还涵盖了万理,义理的性和生理的性是其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性、心、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朱熹看来可以用水来形容:“心譬水也。性,水之理也。性所以立乎水之静;情所以行乎水之动;欲则水之流而至于滥也。”而胡宏把性、心、情之间的关系描述成:性就相当于是水,水的下面就是心,水的波澜就是情,水的波浪就是欲。朱熹认为,心包括“性”与“情”,胡宏则主张“性体心用”。心包括“性”“情”的这个心指的是“气”,这个“性”即是理;“性体心用”的“心”与“性”的概念和内容是一样的,不同在于性是主体,心是表现。

(三)更加重视个性化和特长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突破学校教育范畴,“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尊重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校外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外教育的活动阵地和校外培训机构始终应当把满足中小学生选择性学习需求、培育发展特长、拓展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重点。

(四)更加重视与校内教育的协同发展

校外教育在协同育人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对确实不具备条件但有课后服务需求的,要积极协调学校、社区、校外活动中心等资源,做好课后服务工作。”该政策文本明确了学校、社区、校外教育三者在课后服务工作中的具体任务,随后各省(市)均出台了相应的落地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校外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校外教育应当更加重视与社区教育和校内教育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丽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24-25.

[2]康丽颖.学科视域中的校外教育理论建设[J].教育研究,2012,(8):25-31.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289(2019)11-0015-03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2018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课题(川教函〔2018〕495 号)

(作者单位: 1.大英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四川,遂宁62930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190;3.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成都610209;4.中国科学院自适应光学重点实验室,成都610209)

标签:;  ;  ;  ;  ;  ;  ;  ;  ;  

论新时代校外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