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生活方式的描述_生活方式论文

中国青年生活方式的描述_生活方式论文

关于中国青年生活方式的描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青年论文,生活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年的生活方式状况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开放程度是密切关联的。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青年的观念更新,为青年生活方式的变革做了观念上的准备;社会开放程度和对青年宽容度的增大,使青年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能为社会广泛接纳,为创新的青年生活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为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这三个因素,从不同角度影响并最终决定了当代中国青年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青年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中国青年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仍是当代中国青年的迫切要求

中国青年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可以从一些统计数据中得到印证。199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进行的调查表明:46.01%的城市青年认为自己的生活“比较舒畅”, 感到“有点压抑”的青年占24.12%。在生活是舒畅还是压抑的比例上, 前者大大高于后者。更具体一些,中国青年普遍感觉到,闲暇时间比以往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加,消费渐趋多元化,消费品的档次有了明显提高,社会交往面比以往有了扩大……

同时我们也看到,青年对生活的预期越来越高,而实际的生活同其预期存在着一定差距,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仍是当代中国青年的迫切要求,体现了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人们的普遍愿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在回答“闲暇时间的生活过得是否满意”一题时,回答比较满意的占27.8%,回答很满意的占4.89%,两者相加,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时有49.6%的青年认为“一般”,认为“不大满意”和“很不满意”的青年合计近18%。据此,研究者们这样描述:青年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状况没有持极高或极低的评价,这是一种较典型的平和型生活方式的体现,对生活的极度满足或极度失望,在当代中国青年中仅仅是少部分。这说明,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无庸讳言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当代中国青年所迫切希望的。

中国青年的婚恋观日趋开放,恋爱、婚姻与家庭中的全面自主成为中国青年婚恋中最重要的特点,家庭关系较为平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研究室1990 年对全国九个省市586名各界城乡青年的调查表明,在对“恋人间的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7.0%的男性青年认为属正常行为无可指责,38.6 %的男性青年认为可以理解,23.0%的男性青年认为不应当,认为属于道德堕落的占7.0 %,另有23.5%的人表示说不清。女性与男性的基本倾向一致,其中7.0%的人认为“恋人间的婚前性行为”属正常行为无可指责,22.0%的人认为可以理解,31.7%的人认为不应当,有9.0 %的人认为是道德堕落,另有29.04%的人说不清。这表明, 当代中国青年性观念上正在逐渐趋于开放。

在择偶方式上,自主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城市,包办婚姻基本不存在,绝大部分青年恋爱由自己认识和通过同事、朋友、同学认识,甚至是通过婚姻介绍所和大众传媒的介绍等等。而且随着近年来青年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青年通过自己认识而恋爱的比以往的比例有较大的增加。绝大部分农村青年的婚姻也是自主的,大部分是通过朋友、亲戚、邻居等介绍或者通过自己认识。

独身男女在中国的比例很小,据中国第三次人口统计的数据,全国30岁以上从没有结婚的人数,占3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2.81%。独身现象绝大部分出现在城市。独身作为一种不择偶的择偶选择,是择偶自主化的具体体现。研究者们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独身者大都拥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

在择偶标准上,中国青年注重对方的个人素质和双方能否情投意合,以感情为基础的婚恋成为主流。具体地说,就是男女青年在选择恋人时,均注重对方的自身素质及双方是否情投意合、志趣一致。多项调查表明,当代中国青年在择偶时,最注重的因素有如下几个:人品的好坏、个人素质的高低、是否和自己情投意合、志趣一致。近年来经济状况对一些青年的择偶选择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初婚年龄上呈下降的趋势。建国后30年里,由于大力提倡晚婚,青年初婚年龄渐趋提高,直至80年代初期仍保持了这一势头。进入80年代中后期以来,青年的初婚年龄略有提前。1982年,我国男性青年的初婚年龄为25.28岁,女性为22.38岁;1984年,男性为25.22岁, 女性为22.87岁;1986年,男性为24.94岁,女性为22.29岁;1987年, 男性为24.15岁,女性为22.01岁。整个初婚年龄的提前主要是由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带动的,在大学文化程度的青年中,晚婚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生育观念上,重男轻女观念趋于淡化,一孩率逐步上升。同时,部分青年自愿不育,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丁克(Tlnk)家庭”。即使在农村,生育子女的传宗接代和养老意识也已经趋于淡化,因而在当代中国青年的生育观念上,“生男生女一个样”已被广泛接受。在城市出现了一批自愿不育的青年夫妇。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受过良好的教育,彼此都有较好的工作。他们自愿不育,大部分是为了工作,或者使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

家庭关系趋于平和,青年和父母之间关系融洽,夫妻关系紧密,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子女有责任心。中国青年与其父母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十分融洽的,即使有分歧也具有一种较浓厚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协商的氛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4年的调查表明:大部分青年和父母间关系融洽,和父母处在紧张关系中的青年,在城市不足2%, 在农村不足10%。中国青年普遍感到,从配偶那里,可以同时得到感情上的满足和事业上的帮助,因而,青年对婚姻的满足度较高。在城市里,21.56%的已婚青年对自己的婚姻状况“很满意”,48.34%的人表示“满意”。明确表示持不满意态度的占总数的4.5%, 家庭关系的另一个层面是青年夫妇与子女间的关系。大部分青年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一种责任心,而且对孩子的态度较为宽容。

但是,近年来离婚率出现了持续缓升的状况。1987年,全国的离婚率为1.1%,1988年为1.2%,1989年为1.3%,1990年为1.4%,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这对家庭的稳固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成为社会各界较为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

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带动了中国青年消费方式的变革,当代中国青年在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个多元化的消费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当代中国青年的消费观念同前辈人相比,变化是较为巨大的。在当代中国青年眼里,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活命,也是为了把生活过得更好一些。据1988年《10年来中国青年价值取向的演变》课题组的调查,有超过半数的城镇青年赞同“能挣会花是一种现代生活风格”,其中“有点赞成”者占30.56%,“赞成”者为28.84%。在农村青年中,赞同此说法的超过60%,其中“有点赞成”者为29.28%,“赞成”者为32.97%。这是中国青年消费观念中发生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

当代中国青年消费观念的另一个变化是:青年的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消费,同时带有明显的精神消费的特征。比如说:青年越来越多地把钱用在文化投资上,诸如用在购买家电用品、购买图书、进电影院等等文化活动上。

当代中国青年的消费结构同以往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消费结构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仍处于发展中状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了一条对内搞活、对外开放、致力于经济建设的路子。十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以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状况为例,1964年人均227.04元(人民币),1980年为439.00元,1985年为752.40元,1987年为916.00元,1990年则达到了1522.79元。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增长较快,1978年为133.57元, 1980年为216.22元,1985年为397.60元,1987年为463元,到1990 年为916.50元。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绝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生活水平正在逐年提高,这带动了青年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的变化体现在:食品消费比例不断下降,而其它消费(诸如耐用品消费、社交消费、娱乐消费等)均有了明显的提高,消费结构已经告别了“温饱型”,正在向“小康型”即“宽裕型”过渡。但是,生存性消费在青年的消费中仍然占很大比例。以1989年对江苏、吉林、河南、四川、广东五省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为例,18至25岁的青年人,在其月平均消费中,主副食品所占比例为37.49%,26至35岁的青年人,主副食品所占比例为49 %。

第二,消费进入超必需品阶段。其一,消费需求多样化,生活必需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其二,消费档次向中、高档次发展。其三,耐用品的消费比例日渐提高。中国有过“三大件”的提法。70年代的“三大件”指的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称为“老三件”。80年代的“三大件”演变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称为“新三件”。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电脑、电话、高级组合音响、空调、商品房,甚至汽车等等,都曾被人指称为“后新三件”中的物品。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消费已经超越了必需品阶段,正在向着中高档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文化消费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青年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是由经济发展带动的。我们发现,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就越高。相反,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程度也越低。近些年来,青年对文化消费的兴趣和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

青年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闲暇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多彩的闲暇生活正在成为享受人生和自我发展的重要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有了更多的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1995年5 月1日起,全国正式实行一周五天工作制。五天工作制的实行, 使青年的闲暇时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1993年中国青年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是8.2小时,休息时间为9.1小时,娱乐时间为2.8小时,学习时间为2.2小时,做家务时间为3.2小时; 青年的闲暇时间为8小时,比1991、1992年的时间略有增加。 我们还没有实行五天工作制以后关于闲暇时间长短的统计数据,但是,我们可以肯定,青年的闲暇时间会比以前长得多。闲暇时间的增加,使得闲暇生活越来越成为青年关注的重要内容。

中国青年的闲暇生活以文化娱乐和读书学习作为主要活动内容。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4年的调查为例,城镇青年在闲暇时间里29.52%的人主要在看电视,1.2%的人主要是逛商场,3.06 %的人主要在做体育活动,33.26%的人主要在读书看报,11.42%的人主要在进行娱乐,3.07%的人主要是闲聊,另有12.21%的人主要是做家务,2.94 %的人主要在从事第二职业,2.32%的人表示无事可干。农村青年的闲暇生活是:27.08%的人主要是在看电视,31.55%的人主要在读书看报,12.52%的人主要在娱乐,8.17%的人主要是串门聊天,另有15.60%的人选择做家务,2.48%的人表示无事可干,2.61%的人选择了睡觉。城市和农村两组数据表明,大部分人在闲暇时间有事可做,生活充实。

上述数据也告诉我们,青年的大部分闲暇活动集中在户内,而户外的活动较少。北京市青年研究会1994年一项调查表明:在调查前后一个月里,65.1%的人没有逛过公园,20.50%的人只逛过一次;75.0 %的人没有郊游活动,19.7%的人去过一次;42.80%的人没有出外购书, 29.2%的人购过一次。

浅层次的文化消费仍占青年闲暇活动的主体,这是青年闲暇活动的另一个特点。主要表现在:青年对通俗文化过份青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4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青年大都偏爱流行歌曲,并时有追星青少年出现,而对民歌、歌剧、戏曲的喜好程度较低。以城市为例,在“您最喜欢的歌曲”一题的选择中,35.70 %的青年选择了港台歌曲,21.55%的青年选择了大陆流行歌曲, 选择民歌、歌剧、戏曲的分别占16.63%、0.60%、2.19%。在农村,38.90%的青年选择了港台歌曲,23.76%的青年选择了大陆流行歌曲, 选择歌剧、民歌或地方戏曲的分别占0.87%和14.90%。

开放和宽松的社会生活环境,使得当代中国青年的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交往中的择友倾向和情感交流作用日益明显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4年的调查,中国城镇青年的交往对象,从范围上讲,排在第一、二位的是自己的同学、同事,分别占48.69 %、35.92%;排在第三位的是亲戚,占11.22%;排在第四位的是邻居,占4.17%。在交往对象的选择标准上,排在前三位的标准分别是,能互相帮助、品质纯正、有共同兴趣。能相互帮助,说明青年注重社会交往的功利性意义。品质纯正,是中国青年注重人品,注重对人的道德评价,在择友上的具体反映,体现了中国青年评定人和事物的一贯标准。有共同兴趣,说明青年注重交往中的情感交流。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中,58.47%的城市青年认为, 最喜欢的朋友应该是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占所有选择项的第一位;69.67 %的农村青年选择了与自己“能说到一起的”的人。这说明,青年社会交往中的情感功能正在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经济活动在日益广泛的层次上展开,这也促进了青年社会交往的扩大。一般地讲,社会交往越多,越能得到他人的信息和帮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城镇青年中,7.42%的人希望结交“有钱”的朋友;在农村青年中2.13%的人希望交个“有权有势的朋友”。

在中国青年的社会交往中,交往范围的局限性较大,交往的开拓性不足。在农村,青年大多选择血缘和地缘型的亲戚、邻居作为自己的交往对象。城镇青年的社交规模大一些,大部分人选择以同学、同事、亲戚、邻居作为自己的交往对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的生活方式变化巨大,提高青年的生活质量与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将是今后我们必须同时注意的两个问题

从以上几方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青年的生活方式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国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政府、青年组织和新闻媒介积极引导青年的结果。

其中,我们尤其要提到舆论导向在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方面所起的作用。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既注重引导青年在生活方式上创新,又注意对那些不健康、不文明、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予以批评,力争把青年的生活方式引导到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通常的手段包括:对新的生活观念进行积极的介绍;对不同的生活方式展开讨论;报道追求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青年人物及群体;对不文明的生活方式予以曝光等等。

但是,青年的生活方式在发生了大量积极变化的同时,消极的变化或者说问题也是存在的。部分青年在消费上攀比,一味追求高档、名牌,追求流行时尚。有些青年的文化消费品味不高,还处于低层次的发展水平。

我们相信,只要中国社会稳定,经济能继续保持高速度增长,社会各方面坚持引导青年确立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宗旨不变,中国青年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还会有进一步的提高,中国青年的生活方式将朝着更加科学、文明、现代的方向发展。

标签:;  ;  ;  

中国青年生活方式的描述_生活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