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鄂东南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蒙罢,文高辉,胡贤辉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摘要: 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模型对鄂东南地区775户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并基于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其空间格局,进而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岗地平原区的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普遍高于低山丘陵区,是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高-高集聚区域。(2)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在乡镇层面上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3)家庭人均收入、耕地质量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耕地细碎化程度与农户相关特征变量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耕地经营规模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则呈“倒U”型关系。因此,应从加强耕地细碎化治理与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有机结合等方面提高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

关键词: 技术效率;水稻生产;空间格局;空间计量;农户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当前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而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提高其生产效率对于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1-2]。随着农业科技化及机械化的发展,农业经营方式及要素投入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已提高至新的水平[3]。但由于水稻生产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于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农户而言,通常难以完全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潜力[4]。当前和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小农户家庭经营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经营方式[5],而现有研究显示:在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双重约束下,大都数小农户生产效率低下[6]。因此,提高小农户的生产效率,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经。

关于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学术界通常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2种方法,研究尺度既有区域中宏观尺度也有农户微观尺度。如沈雪等[7]运用C-D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了湖北省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发现调查区域农户水稻生产平均技术效率为0.719;黄祖辉等[8]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了江西省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结果显示江西省农户籼稻生产平均技术效率为0.973;王明利等[9]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1990—2003年中国水稻种植全要素生产率,发现中国水稻生产率及技术进步在2000年后才出现上升迹象,而技术效率则在该期限内保持稳定;李辉尚等[10]运用DEA模型测算了2006—2015年中国15个小麦主产区小麦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发现2006—2015年间中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928。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异分母数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的方法后,在比较22/33和28/52的大小时,学生发现:通分时计算繁杂既费时又费力,又容易出错。教师应适时培养创新,除运用通分比较大小之外,根据题目自身特点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学生探究,因为 22/23=1-1/23,28/29=1-1/29,因为 1/23>1/29所以 22/23<28/29;27/52>1/2,15/32<1/2所以 27/52>15/32。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此外,学术界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角度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主要基于农户微观视角开展研究。其主要包括:(1)农户老龄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如麦尔旦·吐尔孙等[11]基于江汉平原农户调研数据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种植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发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种植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及纯技术效率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农户兼业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如钟敏[12]基于陕西等四省农户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户兼业对小麦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发现农户兼业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边际影响是单调递减的。(3)农地流转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如杨钢桥等[13]利用武汉都市圈稻农调查数据探讨了耕地流转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发现耕地流转有助于农户提升水稻生产技术效率。(4)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如张海鑫等[14]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考察了安徽丘陵地区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发现耕地细碎化严重制约着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5)耕地经营规模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如朱丽娟等[15]利用黑龙江省种粮大户调查数据探讨了耕地经营规模对种粮大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发现耕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

由此可见,当前学术界对于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鲜有学者利用农户调查数据探讨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此外,当前大部分研究在探讨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时都将农户从所属的群体剥离出来单独分析,普遍接受农户生产行为在所属群体间是彼此独立的假设,但农户处在一个信息交互的社会网络结构中,彼此间会进行信息的传播及交流,容易受到其他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若忽略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导致模型估计结果不足以较好地反映相关因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效应,导致研究结论缺乏解释力[16]。鉴于此,利用鄂东南775户农户水稻生产数据,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并基于乡镇尺度分析其空间格局;进而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以期为提高农户水稻种植技术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

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是一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其所建立的生产前沿面是随机的,能够区分随机扰动和技术非效率。因此,常被用来测度农业利用、能源消耗等方面的技术效率。随机前沿分析主要有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2种生产函数形式。其中,Cobb-Douglas生产函数各生产投入要素的替代弹性为0或1;由于难以事先知道各投入要素间的弹性替代情况,因此很多学者采用形式比较灵活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来估计技术效率[17-18]。鉴于此,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来估计技术效率,其公式为:

(1)

式1中,Y i 表示农户i 年内水稻总产量(kg);X i1 表示第农户i 年内实际播种面积(hm2);X i2 表示农户i 年内劳动投入1)(日);X i3 表示农户i 年内资本投入(元)β j 与β jk 均表示未知的待估参数;V i 表示随机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且独立于U i ;U i 为技术非效率项,服从截断于0的正态分布变差率并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计算。当U i =0时,表示农户i 的生产点在生产前沿面上,实现了完全技术效率,TE i =1;当U i >0时,表示农户i 的生产点位于生产前沿面下,处于技术非效率状态,0<TE i <1。

1.2 空间自相关模型

空间自相关是检验研究区域中各单元属性值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19]。本文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测度研究区域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总体关联程度及空间分布模式。全局Moran’s I基本公式为:

(2)

式2中,x i 、x j 分别表示乡镇i 和乡镇j 的属性值,n 为调查区域内乡镇总数,为空间权重。Z 检验统计量为为期望,Var (I )为方差。Moran’s I值一般介于-1~1之间,若该值显著为正,则表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在乡镇层面上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若显著为负,则表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在乡镇层面上存在负的空间相关性。

数据来源于课题组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2次对研究区域的农户开展问卷调查。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2次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2次农户问卷调查,共走访了27个乡镇,共93个行政村,收回有效样本901份。基于研究目的,选取其中2015年775户稻农样本进行分析,其中江夏区有效样本212份,咸安区有效样本184份,崇阳县有效样本256份,通山县有效样本123份。

由于全局空间自相关假定空间同质,无法反映局部集聚特征,故进一步采用局部自相关度量各乡镇的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与相邻乡镇的关联程度,局部Moran’s I指数基本公式为:

(3)

式3中,I i 为地区i 局部Moran’s I指数,I i 显著为正表示相邻乡镇的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高-高或低-低集聚,I i 显著为负则表示相邻乡镇的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高-低或低-高集聚。

1.3 空间计量模型

1.3.1 变量选择及说明

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农户特征及生产环境特征等因素[20-21]

由表5可知,在地理邻接与地理距离2种空间权重矩阵下的空间误差系数λ分别为0.492、0.669,且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充分验证了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也就表明了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邻近乡镇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提升1%,分别可促进本乡镇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提高0.492%和0.669%。其主要原因是地理空间邻接的乡镇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各乡镇间农户间的相互交流,学习相邻地区优良的植技术,进而促使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地理邻接权重的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计量分析仅考虑了邻接乡镇对本乡镇的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忽略了非邻接乡镇对本乡镇的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而地理距离权重则考虑了非邻接乡镇对本乡镇的影响,因此基于地理距离权重的系数大于基于地理邻接权重的系数,表明非邻接乡镇但距离较近的乡镇也会促进本乡镇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

一是法治财政指标考核标准化。设置行政程序管理、党纪政纪问责管理、财政业务精准管理、信息公开痕迹管理等10项一级指标,下设健全财政依法行政管理制度体系等50项二级考核指标,再下设148项具体考核点的财政指标考核体系,并实行年度动态调整,完善了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60项制度,实现了对财政工作考核全覆盖。

(2)生产环境特征。选取耕地细碎化程度、耕地经营规模、耕地质量和地形地貌等变量表征农业生产环境特征。耕地细碎化影响农业各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关于耕地细碎化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关系,学术界存在2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如王嫚嫚等[25]认为耕地细碎化会影响农业固定资产投入的使用效应,会降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而李谷成等[26]等则认为耕地细碎化有利于种植的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可充分利用劳动力,以此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选取农田田块平均面积来表征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14,26]。耕地经营规模反映了农户农业规模化生产状况,采用农户农田实际经营面积来表征农户耕地经营规模,一般认为耕地经营规模较大时会产生规模经济从而有利于粮食生产,而对于传统小农户而言,小规模有利于发挥其精耕细作的优势,但经营规模过小无法充分发挥农机等固定资本的使用效应[27],因此同时采用耕地经营规模和耕地经营规模的二次项来考察耕地经营规模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间的非线性关系;耕地质量是影响农业产出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耕地质量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采用农户经营田质量来表征耕地质量。地形地貌影响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特别是固定资本的投入,进而影响生产技术效率(见表1)。

表 1变量及其定义

1.3.2 计量模型设定

空间计量模型通过将空间权重矩阵引入经典计量模型中,将空间效应体现在因变量的空间滞后项或误差项的空间滞后项,使模型可反映空间的关联性及异质性[19]。常用的空间计量模型有两种: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

空间滞后模型(SLM)描述的是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空间相关性,主要是探讨各变量在某地区是否具有扩散效应(或溢出效应),其考虑了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相关性[19]。为更大程度减少数据异常值及异方差对模型带来的不良影响,对各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其中,虚拟变量不进行对数处理),其模型表达式为:

lnTEP i =ρW lnTEP i1lnX i2lnZ ii ,ε ~N (0,δ 2I n )

在农业旅游中,设施园艺景观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温室中进行观光设施园艺景观设计是一大亮点。设施园艺是一种具有生产功能的艺术,如果能够与自然景观或者人造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景观。

(4)

式4中,TEP 表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X i 为农户特征变量;Z i 为生产环境特征变量;β 1、β 2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i 表示第i 个乡镇;ρ 表示被解释变量的空间依赖程度,反映了空间单元间的相互关系;W 为n ×n 维的空间权重矩阵;ε 为随机误差向量。

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对提高政府治理效率,方便企业、方便群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不动产统一登记基础数据则是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基石。因此,通过对湖南省全省的不动产数字线划图成果的质量检查验收情况,分析在质检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总结出生产中影响成果质量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为今后类似生产模式的数据质检工作提供参考,对生产和质检工作效率、准确率的提高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由上述分析可知,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着空间自相关,若采用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探究,会导致OLS估计模型参数产生偏差,不能较好地估计各变量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效应,而通过将空间权重矩阵引入经典计量模型中,便可较好地控制这一空间效应造成的影响。因此,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现对横截面回归模型空间相关性的修正。由于无法根据先验经验判断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哪个模型更能合理地表达农户特征及生产环境特征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相关性,因此需依据Anselin[29]提出的判断规则,即通过比较两模型调整的拟合优度R2、自然对数值(LogL)、赤池信息准则(AIC)以及施瓦茨准则(SC)的优劣做出判断,为避免OLS估计法造成回归结果的有偏,本文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E)对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运用Geoda及Matlab软件,分别在地理邻接和地理距离2种空间权重矩阵下选出最恰当的模型(表4)。

lnTEP i1lnX i2lnZ ii ,ε i =λW εii

(5)

式5中,误差项ε i 由空间误差项W εi 和正态独立同分布的随机扰动项μ i 组成,λ 表示为误差项的空间依赖程度,反映了相邻地区的观察值对本地区观察值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上海市陆续建设了一些水资源应用管理系统,其中最早的水资源普查信息系统于1998—2001年完成。通过对上海市河道、水工程设施、水资源量及其利用现状、河道水质和底质状况、污染源及其主要污染物等信息进行调查后建设而成。系统采用GIS平台实现了信息查询、统计、制图等功能。

在早教方式上,线下课程是大多数年轻父母的首选,只有31%的父母接受线上课程。线上课程里,最受欢迎的是音乐课和语言课。一线城市偏爱语言课,特别是上海,比例高达93%;五线城市最爱音乐课,整体占比为80%。

3.2.3 生产环境特征变量回归结果分析

1.4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为较好地反映地形地貌的差异,选取江汉平原向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的鄂东南为研究区域,具体为武汉市的江夏区和咸宁市的咸安区、崇阳县和通山县。江夏区和咸安区主要位于鄂东南区域的北部,处于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山地的过渡地段,地形地貌主要为平原、岗地;崇阳县与通山县主要位于鄂东南区域的南部,处于鄂东南幕阜山区,地形地貌主要为丘陵和低山。然后根据研究区域地形地貌分布情况,借鉴样带调查法,选取一定数量的乡(镇、街道)(以下简称“乡镇”)作为调查区域。

颜晓晨问:“我打算这周去买面试穿的衣服,有人一起去吗?”刘欣晖惊诧地说:“你怎么现在才去买?我暑假的时候,妈妈就陪我买好了,你妈没帮你买吗?”

2鄂东南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测度及空间格局分析

2.1 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测度

基于775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Frontier4.1软件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式1)进行极大似然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单边似然比检验统计量说明模型γ =0的零假设均被拒绝,即技术非效率项是存在的。γ =0.808,且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来自于技术非效率项。同时,β 1、β 22和β 12分别在10%、5%和10%水平下显著不为零,由于γ =0的零假设均被拒绝,因此可确定本文采用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是可靠的。结果显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处于0.523~0.955之间,平均技术效率为0.874。可见,鄂东南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 2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结果

表2(续)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2.2 水稻生产率技术效率的空间格局及空间自相关分析

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在表2的基础上,利用公式1计算出调查区域内各乡镇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采用Natural Breaks(Jenks)法将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Ⅰ类(0.818 177~0.846 296)、Ⅱ类(0.846 297~0.876 462)、Ⅲ类(0.876 463~0.925 219)。表3反映了在调查区域内各乡镇在不同等级下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分布结果。由表3可知:

1.3.3 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1)鄂东南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主要处于Ⅲ类区间,其次处于Ⅰ类与Ⅱ类区间。在所调查的27个乡镇中,处于Ⅲ类区间的乡镇个数为11个,占比40.74%;处于Ⅰ类与Ⅱ类区间的乡镇个数均为8个,占比29.63%。

(2)鄂东南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格局。岗地平原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为Ⅲ类的乡镇数量最多,占比54.55%,其次为Ⅱ类,占比36.36%,再次为Ⅰ类,占比9.09%。低山丘陵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为Ⅰ类的乡镇数量最多,占比43.75%,其次为Ⅲ类;占比为31.25%;再次为Ⅱ类,占比为25%,且岗地平原地区的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均值(0.886)高于低山丘陵地区(0.861)。可见,岗地平原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普遍高于低山丘陵地区,调查区域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格局(见表3)。

表 3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格局分布结果

运用GeoDa软件,在地理邻接与地理距离2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得到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364和0.296,检验统计量Z值分别为2.353和2.194,均大于1.96,表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在乡镇层面上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相邻乡镇的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存在着正向的相互影响作用。基于局部Moran’s I指数测算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局部空间集聚状况,检验结果发现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局部Moran’s I指数显著性水平达到0.05以上,表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局部的空间自相关性。从空间分布看,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江夏区的金口街道、郑店街道、乌龙泉街道及崇阳县的白霓镇;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通山县的通羊镇、杨芳林乡、南林桥镇及闯王镇,可见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在乡镇层面上的局部集聚状况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由此亦可表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在局部也存在着一定的集聚效应。

3鄂东南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空间误差模型(SEM)是指对模型中的误差项设置空间自相关项的回归模型,度量了邻近地区关于因变量的误差冲击对本地区观察值的影响程度[19],同样地对各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其模型表达式为:

由表4可知,在地理邻接和地理距离2种空间权重下,SEM模型相比SLM模型的Adjust-R2、Log L值大,且AIC值小,表明SEM模型的拟合效果明显优于SLM模型。因此,采用SEM模型就农户特征及生产环境特征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

本实验中酵母菌和甜酒曲的添加对纳豆风味的影响不显著,改变纳豆C/N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纳豆的风味,添加适当的辅料对提高纳豆风味有一定作用。本实验研究表明,加10%糖,蒸50 min,发酵20 h,与等量酸奶混合,后熟,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纳豆风味,产品的香气和滋味协调,纳豆所带氨味最少,易于被国人接受,含水量61.02%,黏液率5.72%,氨基酸态氮19.18 g/dL,大肠杆菌8×102 cfu/mL,符合国家标准,纳豆激酶酶活为54.55 U/g。

表 4不同权重矩阵下的最优模型选择

注:基于判断规则的最优模型选择方法:Adjust-R2、Log L值越大及AIC值越小,则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3.2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3.2.1 空间效应结果分析

(1)农户特征。选取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农业劳动力比重、非农收入比重、家庭人均收入等变量表征农户特征。农业劳动力年龄反映了其种植经验、社会阅历等[22];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客观上反映了人力资本存量[23];农业劳动力比重反映了农户家庭劳动力职业结构,影响农户对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投入强度;非农收入比重表征了农户家庭的兼业化程度[24];家庭人均收入反映了农户家庭资本状况,也是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一重要因素。

3.2.2 农户特征变量回归结果分析

(1)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在2种空间权重矩阵下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205、-1.246,且均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表明随着农业劳动力年龄的增高,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主要原因是老龄劳动力在体力及精力方面存在体能老化效应[30],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参与率,即有效劳动供给量减少,存在劳动投入约束效应。

(2)农业劳动力比重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农业劳动力比重在2种空间权重矩阵下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12、-0.625,且分别通过了10%和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表明家庭从事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越低。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投入对水稻生产的贡献受到了机械替代作用的影响,家庭农业劳动力比重越大可能造成劳动力投入过度,进而降低水稻生产的技术效率[31]

(3)非农收入比重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非农收入比重在2种空间权重矩阵下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53、-0.566,且分别通过了10%和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表明兼业化程度越高的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越低。其主要原因为农业与非农业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当农户对非农收入的依赖性较高时,迫使农户在配置家庭资源时向非农活动倾斜,从而降低了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即可表明劳动力流失效应所带来的损失要大于收入效应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效应[32]

(3)建议科研科开展培训,指导课题负责人解读文件制度,按文件制度要求合理安排科研经费的使用,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

(4)家庭人均收入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种空间权重矩阵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832、0.741,且均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表明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也越高。家庭人均收入越高意味着农户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有利于提高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

很快警察就在阁楼里搜出一副指纹模具手套、一本逃生日记以及制作逃生装置的材料,指纹手套是杜朗的,但却没能找到杜朗本人。

(5)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无显著的影响。这可能与水稻种植技术具有较强的外部性有关,相邻农户间的相互影响,弱化了水稻种植技术对农户自身的人力资本要求;其次还可能是因为随着中国农业生产的转型,大量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导致调查区域内农户整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受教育程度结构度区分度不高。

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是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计量分析的前提。对于面板数据的空间分析,目前广泛采用的空间权重矩阵主要有地理邻接和地理距离2种空间权重矩阵,也有部分学者基于社会经济特征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如产业距离权重矩阵、经济距离权重矩阵等,但考虑到基于社会经济特征构建的空间权重矩阵与模型中其他经济指标存在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采用地理邻接与地理距离两种反映地理空间特征的权重矩阵。地理邻接空间权重矩阵采用引申的queen邻接的计算方法,若两乡镇相邻,权重W ij =1;若两乡镇不相邻,则权重W ij =0。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主要根据空间地理位置坐标计算两区域间距离来确定各区域的空间相对位置,考虑到空间溢出效应会随距离的扩大而递减,因此采用两乡镇间地理距离平方的倒数来衡量空间的相关性[28],即其中d ij 表示两乡镇间的行政中心距离,距离越近表明两乡镇间的相互影响也就越大。

(1)耕地细碎化程度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耕地细碎化程度在2种空间权重矩阵下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97、-0.218,且均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表明地区细碎化程度越高,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越低。一般认为耕地细碎化程度较高地区,会导致农户的非生产性时间增多、非生产性土地增多、固定资产投入不能充分利用等问题,从而降低各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导致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损失。

(2)耕地经营规模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但耕地经营规模的二次项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则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耕地经营规模在2种空间权重矩阵下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32、-0.264,且均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而耕地经营规模二次项在2种空间权重矩阵下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也分别通过了5%和10%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表明农户适当扩大耕地经营规模,有利于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但耕地规模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边际效应递减,即水稻种植规模过大或者过小都可能造成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损失,这与屈小博[27]研究得出的种植规模与技术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的结论是吻合的。

激素在临床应用中往往需要长期使用才能达到效果,这样就容易给患者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果把激素与维生素类药合理搭配使用,就会减轻和防止激素的副作用。

(3)耕地质量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耕地质量在2种空间权重矩阵下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072,且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表明提高耕地质量,对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明显促进效应。

在农田水利工程当中,由于受到传统灌溉技术的影响,在进行灌溉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素,从以下三方面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4)地形地貌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地形地貌在2种空间权重矩阵下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43、-0.063,且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表明地形地貌类型的差异会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平原地区相对丘陵山区,更加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进而提高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前文关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格局的结论。

表 5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的 SEM估计结果

注:括号内为相应估计量的伴随概率P值;*、**、***分别表示参数通过10%、5%、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鄂东南775户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并基于乡镇尺度分析其空间格局;进而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鄂东南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具有显著空间差异。鄂东南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处于0.523~0.955之间,平均技术效率为0.874;岗地平原区的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普遍高于低山丘陵区,且岗地平原区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高-高集聚区域,而低山丘陵区则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低-低集聚区域。

(2)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在乡镇层面上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表明地理空间位置相邻或者靠近,有利于水稻种植技术的传播和扩散,有利于农户间的互助与合作。

(3)农户特征及生产环境特征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家庭人均收入、耕地质量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而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农业劳动力比重、非农收入比重、耕地细碎化程度、地形地貌等变量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耕地经营规模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呈“倒U”型关系。

4.2 对策建议

(1)耕地细碎化治理与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有机结合。研究表明,当前鄂东南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整体普遍偏低,未达到有效水平,而耕地细碎化程度与耕地经营规模是影响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提升的两大主要因素。因此,应将耕地细碎化治理与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有机结合,对于耕地细碎化程度较高地区可同时实施耕地整治与耕地流转措施,促使耕地经营规模适当扩大、田块大小更合理,田间道路及灌溉体系更完善。鉴于耕地经营规模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间的非线性关系,故而在引导农户耕地经营规模适当扩大时,应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具体而言:在粮食主产区,基于保障粮食安全考虑,可引导小规模农户向中等规模农户转变,中等规模农户向大规模农户转变,以提高地区水稻产量;在劳动力大量转移地区,基于农民增收考虑,可鼓励无长期务农意愿的小农户流转耕地甚至是退出承包地,促使耕地资源向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农户流转,实现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区间下限农户向上限农户转变,以增加农户收益。

(2)利用社会网络传播主体,发挥政府及农户在信息传播中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在乡镇层面上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地方政府应搭建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交流平台,以满足农户信息交流需求。同时注重提升农户自身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鼓励农户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发挥农户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3)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研究表明耕地质量状况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带来投入成本的增加,而且造成土壤及水源的污染。因此,地区应推广精准施肥施药技术,减少不合理的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并与农机肥的使用相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畜牧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同时适当推行轮作休耕制度,提升耕地质量。

村干部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体制性身份。农业税费时期的村干部能够利用体制性身份解决农业生产的公共品供给问题,村干部和农民之间存在体制性的依赖关系。农业税取消后,村干部开始向公共服务者转型,村干部在村庄社会中的权威开始快速下降,现在已经丧失了昔日解决纠纷的能力。乡镇政府也是重要的正义供给体系。广义上的乡镇机关包括司法所、派出所,乡镇干部之所以曾经能够解决纠纷,主要缘于村民对国家权力的敬畏。农业税费取消后,基层政权开始“悬浮化”,乡镇政府的权威不断下降[34]。国家要求乡镇政府依法行政,乡镇政府的纠纷解决开始走向法制化轨道,很难有效回应乡土正义的独特利益诉求。

(4)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农业劳动力资本积累。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尤为突出,因此在劳动力匮乏地区及地形地貌复杂地区应发展农机跨区服务、农机合作社服务及农机企业服务等新型农机服务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同时,还应注重地区农户技术培训及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包括对“互联网+农业”等新型的经营方式理念的塑造,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进而提高农户水稻种植水平和农业现代化程度。

参考文献:

[1]罗丹,李文明,陈洁.粮食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产出与效益二维视角[J].管理世界,2017(1): 78-88.

[2]MAJUMDER S, BALA B K, ARSHAD F M, et al. Food security through increasing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postharvest losses of rice production systems in Bangladesh[J].Food security, 2016,8 (2):361-374.

[3]杨万江,李琪.我国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分析:基于11省761户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6(1):71-81.

[4]HUYNH V K, MITSUYASU Y. Technical efficiency analysis of rice production in Vietnam[J]. ISSAAS, 2011,17(1):135-146.

[5]陈晓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4-7.

[6]TAN S, HEERINK N, QU F.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06,23: 272-285.

[7]沈雪,张俊飚,张露,等.基于农户经营规模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湖北省的调查数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 (6):995-1001.

[8]黄祖辉,王建英,陈志钢.非农就业、土地流转与土地细碎化对稻农技术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4(11):4-16.

[9]王明利,吕新业.我国水稻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J].农业技术经济,2006(6):24-29.

[10]李辉尚,胡晨沛,曲春红.中国小麦主产区生产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0):91-99.

[11]吐尔孙, 杨志海,王雅鹏.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种植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江汉平原粮食主产区400农户的调查[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 (7) :77-84.

[12]钟敏.土地规模、兼业水平对小麦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13]杨钢桥,张超正,文高辉.耕地流转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以武汉都市圈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5): 142-151.

[14]张海鑫,杨钢桥.耕地细碎化及其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农户微观数据[J].资源科学,2012,34(5): 903-910.

[15]朱丽娟,王志伟.黑龙江省种粮大户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18, 40(8): 1583-1594.

[16]应瑞瑶,徐斌.农户采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示范效应分析:以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2014(8): 30-41.

[17]ZHOU Y H,ZHANG X H, TIAN X, et al.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hog production in China: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5, 14(6): 1069-1080.

[18]DU L M, HANLEY A, ZHANG N. Environmental technical efficiency, technology gap and shadow price of coal-fueled power plants in China:a parametric meta-frontier analysis[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16, 43: 14-32.

[19]王周伟,崔百胜,张元庆.空间计量经济学现代模型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7-73.

[20]李谷成,冯中朝,占绍文.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基于湖北省农户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J].统计研究,2008,25 (1):35-42.

[21]王志刚,李腾飞,黄圣男,等.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来自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生产的数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 (5):61-67.

[22]王丛丛.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农机社会化服务与水稻生产[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4.

[23]肖小勇,李秋萍.教育、健康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实证研究:基于1999-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 (3):48-53.

[24]梁义成,李树茁,李聪.非农参与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农户层面的新解释[J].软科学,2011,25(5):102-107.

[25]王嫚嫚,刘颖,蒯昊,等.土地细碎化、耕地地力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江汉平原354个水稻种植户的研究[J]. 资源科学,2017,39(8): 1488-1496.

[26]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小农户真的更加具有效率吗? 来自湖北省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季刊),2010,9(1): 95-124.

[27]屈小博.不同规模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农户微观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3):27-35.

[28]高鸣,宋洪远.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及功能区差异:兼论技术扩散的空间涟漪效应[J].管理世界,2014(7):83-92.

[29]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M].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8: 55-164.

[30]乔志霞,霍学喜,张宝文.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陕、甘745个苹果户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8,35(5): 73-79.

[31]黄玛兰,李晓云,游良志.农业机械与农业劳动力投入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及其替代弹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37-45,156.

[32]杨万江,李琪.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性服务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12省1926户农户调研数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2-19,144.

Spatial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ice Farmers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Southeast Hubei

Liu Mengba,Wen Gaohui, Hu Xianhu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 of transcendental logarithmic production function,the paper measures the efficiency of ric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775 households in southeastern Hubei, and analyzes the spatial pattern based on township scale, and also analyzes the related factors of farmers' rice production technology efficiency, using the spatial lag model (SLM) and spatial error model (SEM) to quantitative. The study found that: (1) The efficiency of rice production in rural plains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in low hilly areas, which is a high-high concentration area for farmers' rice production technology efficiency. (2) Farmers' rice production technology efficienc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at the township level. (3) The per capita income and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of the family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rice production technology; while the degree of arable land fragmentation and the related characteristic variables of farmers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ric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farmers, the scale of cultivated land management and ric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farmers Efficiency is an "inverted U" relationship. Therefore,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improve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rice produc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carrying out appropriate scale management of cultivated land, transforming rice cultivation mode, carrying out actions of saving fertilizer and medicine in agri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rvic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ice production technology for farmers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arable land and the organic scale of cultivated land.

Key words :technical efficiency; rice production; spatial pattern; spatial measurement; farmers

中图分类号: F301.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 2019) 20-0077-08

收稿日期: 2019-07-29;修回日期: 2019-09-1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驱动因子及提升机制研究——以洞庭湖平原为例”(41801190);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效应——以洞庭湖平原为例”(2019JJ50390)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20.011

作者简介: 刘蒙罢(1994—),男,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管理;文高辉(1990—),通信作者,男,江西萍乡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管理;胡贤辉(1978—)男,江西上饶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土资源规划与评价。

标签:;  ;  ;  ;  ;  ;  

鄂东南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