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顺德市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_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顺德市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_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顺德市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权制度论文,顺德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顺德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市积极推行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方针,大力发展乡镇集体经济和市属骨干工业企业,走出了一条富有本地特色的发展道路。他们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路子。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环境宽松、市场竞争不那么激烈的条件下是可行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特别是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以后,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趋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了出来,其主要表现是:

(一)长期高负债经营。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市的集体企业大多数自有资金比较少,主要是以各级政府的名义担保,向银行贷款办起来的,同时又是靠国家减免税扶持发展壮大起来的。有些企业有钱分光,无钱靠贷,基本上没有自有资金,可以说是无贷不能生产,无贷不能发展,长期处于高负债经营的状态。这种经营运作方式在经济环境较为宽松的时期可以勉强维持,一旦遇到银根收缩,企业就难以为继。据1993年3月农业银行对全市乡镇集体企业的调查,有经济包袱的259家(不含关停企业),包袱达8.2亿元,结欠银行贷款21亿元,其中资不抵债的占103家,债务大于资产4.6亿元。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这些贷款就成了政府的包袱。

(二)公有资产责任者缺位。在传统的体制下,各级政府对自己所属的企业都拥有一定的资产经营决策权,但没有人真正承担决策的责任,因而政府往往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扩张冲动;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它的种种行为不受市场约束;职工更不会考虑到承担企业兴衰的责任,他们关心的只是个人的收入和福利。由于公有制企业缺乏约束机制,在投资上可以不考虑市场,就会出现盲目投资、重复投资的现象。由于盲目投资,一些项目出世不久就夭折了;一些由于技术质量不过关,产品无销路,投产之时就是亏损之日。

(三)企业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顺德市1987年起,市属集体企业推行转换经营机制改革,中心内容是下放权力,实行承包经营。几年实践的结果,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积极性,但也带来了政府监控机制的弱化。经营者在自主经营的幌子下,摆脱了政府投资的约束,具体表现为:一是分配失控,由于承包制是只负盈不负亏,亏损企业也虚报利润,以便提高分配比例。二是一些公司及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企业的能力,乱开滥支。三是公厂私办,在强调自主权的口号掩盖下,许多经营者不接受监督。在企业内任人唯亲,厂长责任制变成了家族所有制,个人说了算。更大的隐忧是,一些企业厂外有厂,通过各种不正当交易手段,化公为私,掠夺无人负责的公有资产。这些现象,已构成愈来愈多企业长期亏损居高不下的重要根源。

(四)公有资产凝固化,难以保值增值。原有的产权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只讲使用价值,不讲价值,实行资产实物形态管理和条块分割的体制,使集体资产存量难以流动,增量难以根据市场作最佳配置,企业经营者无法组织好集体资产的运营。一些“夕阳”企业由于原材料和产品市场的变化,虽已经处于“奄奄一息”状态,却既不能停办,也无力转产;一些服务性行业如一些理发店、小饭店、商业零售门店,受到个体经济的强烈冲击,经营困难。

(五)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公有制企业所积累的各种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是最主要的原因。以往对公有制企业的改革,如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等,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只对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进行调整,而没有对企业单一的财产组织形式进行改造;只在单项上试图突破,而没有配套推进。顺德人敏锐地认识到,今后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解决上述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二、顺德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做法。

在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顺德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取向,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1)成立市投资控股总公司和工业、农业、贸易、市政建设投资控股管理公司,理顺政企关系。这几家公司是政府独资的投资机构和政府出资者的代表,对全市公有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2)对政府控股、参股企业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3)按照优化产业结构、盘活资产存量的要求,对公有制企业进行产权组织形式的改革。(4)产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如制定对企业遣散人员的政策规定,限制遣散人员比例,制定遣散费赔付标准;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等等,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利益,使整个改革在安定的环境中推进。(5)明确政策,严肃纪律。

三、顺德产权制度改革的现实效果分析

顺德市混合型产权制度的建立,实践时间仅两年,现在还处于完善、巩固和发展的进程中,但新的产权制度对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效应作用,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顺德经济的发展。

(一)初步实现政企分开。

顺德的改革一开始就从理顺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和公有资产所有者的关系入手,成立公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取代行政部门管理经营企业资产的职能,实现政资分开,以达到政企分开。同时,对传统公有制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民有民营等产权组织形式的改革,使企业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法人财产权。

改革初步消除了政企不分的弊端:一是政府避免了“有限收益,无限风险”的处境;二是企业摆脱了政府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实现了应有的自主权;三是政府对全社会企业管理一视同仁,为全社会企业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政企分开促进了政府职能的大转变,使市政府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实现了三个“转向”:即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集中精力做好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全力抓好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发展教育科技等工作。

(二)初步构造了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顺德的改革,实际上是用现代公司制、股份合作制的机制,对传统公有制进行制度创新。顺德通过改革,把原先单一公有产权的企业转变为公有资本、民间(以经营者为主)资本、外资等“混合产权”的企业,一方面,使经营者的利益和企业的效益结合成为一体,激发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我们所调查的企业看来,企业改革后,许多经营者都感到压力大,用顺德的话说就是经营更“贴身”了,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他们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效率、追求最大利润的进取精神令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用出资者对企业的产权约束和市场对企业的竞争约束取代以往的行政约束,立即显示出相对优势。企业投资决策由过去的政府行为、企业个人行为变为市场导向,逐步迈向科学化、民主化和风险分散化,多年无法抑制的投资扩张冲动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公款铺张的奢侈之风开始收敛,企业开始主动退出或转让一时用不着的土地、厂房、交通工具等生产要素。机构臃肿、效率差的企业,现在精减行政办事机构,把人员充实到车间。通过产权改革,顺德市初步构造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在此顺便谈谈“贴身经营”的问题。顺德的“贴身经营”强调经营者拥有产权,这是一种与小规模生产相适应的企业产权制度安排,虽然不符合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它几乎不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东方社会的家族企业能够兴旺发达也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当企业规模扩大到“贴身经营”的行政管理成本过高时,所有者自然会委托代理者经营管理。因此,对“贴身经营”不应过多指责。

(三)从整体上搞活公有经济。

搞活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面对庞大的、亏损面达1/3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由于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过去往往采取“救火”的方针,哪个企业出了问题就去尽力搞活它,希望搞活每一个企业,而不是着眼从整体上搞活。然而,由于财力、精力的有限以及种种问题,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人们对如何搞活公有制经济感到迷惑和彷徨。顺德改革实践给了我们有力的启示:必须通过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对公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从整体上搞活公有制经济。

顺德在企业转制过程中,把原公有制企业分为三种类型,区别对待,实行“抓一块,转一块,放一块”,即抓住高科技企业、规模企业、垄断性企业和公共产品企业,实行公有资产控股;转换一般竞争性企业,实行公有民营、股份合作制等;放掉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拍卖和破产清算等。转制后,公有资产的分布更趋合理,投资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政府投资重点由直接投向企业转移到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同时,对一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项目,政府作引导性投资。出售产权所获得的货币资本,除了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外,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如港口等的投资。

顺德的改革,通过资产产权市场的优伦组合,一方面盘活劣势企业的呆滞资产,为其创造获得新生的契机;另一方面使优势产业得到更多的要素投入,提高其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从整体上搞活了公有制经济,促进了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认为顺德的改革是成功的。这个结论的依据在于它实现了“三个有利于”。1994年,是顺德市产权制度大变革的一年,也是经济大发展的一年。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后,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提高。“集团军”成了经济增长的支柱。困难企业冲破困扰,增添了发展的活力。据统计部门的资料表明,1994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按90年不变价计)达到2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国内生产总值108.16亿元,增长25.86%;财政收入14.698亿元,增长31.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038亿元,增长35.5%;全市职工平均年收入8429元,增长16.25%,农村人均年收入3008元,增长25.6%。事实表明,顺德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后,新体制的优越性初步体现,企业后劲增强,在宏观环境较紧的1994年经济获得了大发展,国家、集体财富越来越多,人民得到了更多实惠。

四、顺德的产权制度改革的完善及对我们的启示

顺德的产权制度改革,触动了计划经济体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产权制度的基础,初步消除了社会主义的产权制度长期超历史阶段模式的困扰,改变了社会主义公有产权神圣不可触动而凝固化的弊病,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了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全国的角度来看,以历史的眼光来看,顺德改革的超前性贡献不容低估,它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顺德的产权制度改革实质上是顺德十多年经济体制改革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实现的一次质的飞跃,它触及问题之深刻、牵涉面之广、解决问题之多、社会反响之强烈是前所未有的。正因为如此,顺德的改革才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不可能不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对企业的无形资产怎么进行评估和合理作价问题;企业产权转让如何通过产权市场竞争来选择产权受让主体和确定产权市场价格问题;经营者只交付一部分股金,实际上就取得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如何建立出售产权后回收的资本金的科学管理和使用制度等问题。目前顺德市已在着手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相信顺德的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将不断得到完善和巩固。

顺德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对今后中小企业的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一定要对公有企业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并经有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而且评估工作必须过细,必须科学合理;第二,对产权归属必须合理界定,不能随意地将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资产,以各种形式界定给企业职工等小团体所有;第三,企业采用什么方式建立法人财产制度,是国家独资公司,还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或股份合作企业,应视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第四,要把产权多元化与解决企业负债高,资金不足的现实困难结合起来,尽可能发动职工集资入股,增加企业资本金;第五,所有的产权转让、变动,均应按《公司法》以及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合法的程序;第六,开展企业改制,要与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产权市场结合起来,拍卖企业或企业资产,要尽量通过市场进行,防止以权谋私,影响公正。

标签:;  ;  ;  ;  ;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顺德市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_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