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圣西曲与永明文体关系的诗学研究_永明体论文

吴声西曲与永明体成立关系的诗律学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律论文,永明论文,关系论文,吴声西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2-0045-10

对永明体及其声病说形成之原因,学界多从理论渊源和历史环节两方面进行探讨,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1)四声论肇始于齐永明中佛经转读活动①;(2)声病论起源于鸠摩罗什《通韵》②;(3)四声论与梵语“十四音”有关③;(4)永明声律论与梵语诗律学之东渐有关④;(5)永明声律论乃魏晋以来人们对诗歌音律美不懈追求之结果⑤。对于这些观点,学界虽未有定论,然已讨论得比较充分⑥,本文暂置不辨。近年又有学者提出一种新说,认为永明体的产生与音乐有关,南朝流行的吴声西曲对永明声病说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⑦。我认为,永明体的产生和普及与齐梁宴乐风气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不过晋宋流行的吴声西曲对永明声病说的形成并没有产生多少直接影响。这是因为,主要来源于民间的吴声西曲,创作时多以质朴自然为美,不可能遵从严苛的声韵病犯规则,持此新说者也未能提供乐府音律与永明诗律之对应关系和作用环节。而且,相关论者只是调查了现存吴声西曲中部分歌辞的病犯情况,且未将之与晋宋时期其他文人五言诗尤其是五言四句诗的病犯情况进行比较,其结论的可靠性就很值得怀疑。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本文下面拟将南朝民歌吴声西曲放在整个晋宋五言诗的大背景下进行诗律分析和比较,以考察吴声西曲与永明体成立之关系。

如果说永明声律论是受到吴声西曲歌辞音律特点的启发而提出的,那么后者符合永明诗律的程度应该较高,最起码应该比晋宋齐文人徒诗要高。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

我们先来看看永明律句、律联及标准永明体诗⑧在晋宋齐三代吴声西曲(限五言诗⑨)中所占的比例。

由于吴声西曲曲调的产生和现存歌辞的创作时间存在着不完全一致的情况,所以我们在分析吴声西曲声律时应以歌辞创作时间为主要断限。《宋书·乐志》云:“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其后被诸管弦。”可见吴歌最早产生于汉末吴地,主要曲调创制于东晋刘宋,现存歌辞多为晋宋齐所作。对于西曲产生时代,史志记载较略,据王运熙研究,西曲中的舞曲,主要产生于宋、齐、梁三代,又以宋齐两代为多;西曲中倚歌的产生与流行,大约是齐梁两代。[1]1-19由于现存吴声西曲既有无主名(民间歌者无名氏)作品,也有有主名的民间歌者所作和文人仿作,作者身份较为复杂。而且歌曲产生时代和现存歌辞创作或演唱时代也不一致,有些歌曲如《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的歌辞晋宋齐三代都有创制,其中不少歌辞自晋至梁一直演唱着,其间难免有改制润饰的情况。所以现存吴声西曲歌辞尤其是无主名的作品到底是产生于哪个时代并不容易判断。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44“清商曲辞”中所录“吴声西曲”就有“晋宋齐辞”混编的现象。近人逯钦立在编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时则对“吴声西曲”的创作时代稍作区分,在《晋诗》卷19“清商曲辞”中收有“西曲歌”70首,在《宋诗》卷11中收有“吴声歌曲”117首、“西曲歌”38首,在《齐诗》卷6中收有“西曲歌”12首,但是《晋诗》卷11所收“吴声歌曲”222首中仍然是晋宋齐辞杂糅。在难以一一判定这些歌辞创作时代的情况下,我们姑且先根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对《晋诗》卷19、《宋诗》卷11、《齐诗》卷6所收民间歌者所作吴声西曲歌辞中五言作品的永明律句和永明律联数量及所占百分比进行统计,制成表1。

如果只看这张表格,晋宋齐吴声西曲歌辞中五言作品的句、联、篇,与永明体诗律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合,尤其是其中竟然有18首作品是句、联、篇合律的标准永明体。它们分别是:

《晋诗》卷19“吴声歌曲”中《子夜歌四十二首》其四(“崎岖相怨慕”):

崎岖相怨慕(平平平去去),始获风云通(上入平平平)。玉林语石阙(入平上入入),悲思两心同(平去上平平)。

其二十(“别后涕流连”):

别后涕流连(入上去平平),相思情悲满(平平平平上)。忆子腹糜烂(入上入平去),肝肠尺寸断(平平入去上)。

《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秋歌十八首》其九(“金风扇素节”):

金风扇素节(平平平去入),玉露凝成霜(入去平平平)。登高去来雁(平平去平去),惆怅客心伤(平去入平平)。

其十六(“白露朝夕生”):

白露朝夕生(入去平入平),秋风凄长夜(平平平平去)。忆郎须寒服(入平平平入),乘月捣白素(去入上入去)。

其十八(“别在三阳初”):

别在三阳初(入上平平平),望还九秋暮(去平上平去)。恶见东流水(平去平平上),终年不西顾(平平入平去)。

《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冬歌十七首》其十三(“何处结同心”):

何处结同心(平去入平平),西陵柏树下(平平入去上)。晃荡无四壁(上上平去入),严霜冻杀我(平平去入上)。

《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大子夜歌二首》其二(“丝竹发歌响”):

丝竹发歌响(平入入平上),假器扬清音(去去平平平)。不知歌謡妙(入平平平去),声势出口心(平去入上平)。

《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团扇郎六首》其一

(“七宝画团扇”):画团扇(入上去平去),灿烂明月光(去去平入平)。饷郎却暄暑(去平入平上),相忆莫相忘(平入入平平)。

《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七日夜女郎歌九首》其五(“婉娈不终夕”):

婉娈不终夕(上上入平入),一别周年期(入入平平平)。桑蚕不作茧(平平入入上),昼夜长悬丝(去去平平平)。

“西曲歌”中《采桑度》其六(“采桑盛阳月”):

采桑盛阳月(上平去平入),緑叶何翩翩(入入平平平)。攀条上树表(平平去去上),牵坏紫罗裙(平去上平平)。

《孟珠八首》其五(“阳春二三月”):

阳春二三月(平平去平入),正是养蚕时(去上上平平)。那得不相怨(去入入平去),其再许侬来(平去上平平)。

《宋诗》卷11“吴声歌曲”中《读曲歌八十九首》其三十四(“计约黄昏后”):

计约黄昏后(去入平平上),人断犹未来(平去平去平)。闻欢开方局(平平平平入),已复将谁期(上入平平平)。

其五十三(“君行负怜事”):

君行负怜事(平平上平去),那得厚相于(去入上平平)。麻纸语三葛(平上去平入),我薄汝粗疏(上入上平平)。

其五十四(“黄天不灭解”):

黄天不灭解(平平入入上),甲夜曙星出(入去去平入)。漏刻无心肠(去入平平平),复令五更毕(入去上平入)。

其六十九(“下帷掩灯烛”):

下帷掩灯烛(去平上平入),明月照帐中(平入去去平)。无油何所苦(平平平上上),但使天明侬(去上平平平)。

其八十九(“慊苦忆侬欢”):

慊苦忆侬欢(上上入平平),书作后非是(平入上平上)。五果林中度(上上平平去),见花多忆子(去平平入上)。

“西曲歌”中《乌夜啼》其八(“巴陵三江口”):

巴陵三江口(平平平平上),芦荻齐如麻(平入平平平)。执手与欢别(入上上平入),痛切当奈何(去入平去平)。

《齐诗》卷6朱硕仙《吴声独曲二首·仙歌》:

二忆所欢时(去入上平平),缘山破芿荏(平平去去上)。山神感侬意(平平上平去),盘石鋭锋动(平入去平上)。

上引18首作品,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皆无,句、联及联间关系均符合沈约等人提倡的永明诗律,似乎可作近来某些学者持永明声律论系受吴声西曲诗律启发这一观点的立论依据。

但是,如果将晋宋齐民间歌者所作吴声西曲与同时期文人所作五言诗(含文人拟乐府,下同)的诗律情况进行横向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吴声西曲与永明诗律的相合程度并不比同时期文人五言诗高。

因为现存吴声西曲大多是五言四句诗,所以我也对现存晋宋齐文人五言四句诗的声律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统计,并制成表2,以期考察文人五言四句诗与永明诗律的相合程度。

将此表与《晋宋齐吴声西曲永明诗律简表》中相关数据仔细对比后发现:

1.共时横向比较的话,晋宋齐三代同一时期民间歌者所作吴声西曲与文人诗的合律性虽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前者在很多方面与永明诗律的相合程度要低于后者。

晋代吴声西曲中永明律句占73.53%,文人诗中占73.73%;吴声西曲中永明律联占35.7%,文人诗中占29.66%;吴声西曲中标准永明体占4.49%,文人诗中占7.63%。宋代吴声西曲中永明律句占72.7%,文人诗中占77.69%;吴声西曲中永明律联占30.1%,文人诗中占36.02%;吴声西曲中标准永明体占6.12%,文人诗中占8.60%。齐代吴声西曲中永明律句占80.56%,文人诗中占83.97%;齐代吴声西曲中永明律联占38.89%,文人诗中占62.18%;齐代吴声西曲歌中标准永明体只有1首占11.11%,文人诗中却有18首占23.08%。统合晋宋齐三代而言,也显示出吴声西曲与永明诗律的相合程度要稍低于文人诗,如永明律句在吴声西曲中占73.48%,在文人诗中则占77.77%;永明律联在吴声西曲中占34.23%,在文人诗中占40.31%;标准永明体在吴声西曲中占5.12%,在文人诗中占12.11%。比较结果都表明,晋宋齐三代民间歌者吴声西曲歌辞与永明诗律的相合程度非但不比同时期文人诗高,反而还要低一些。

2.历时纵向考察的话,我们发现民间歌者所作吴声西曲歌辞与永明诗律的合律性,在晋宋齐三代呈现的是缓慢递增的发展态势,而文人诗的声律水平却在齐代出现较大的飞跃,而且齐代文人诗与永明诗律的相合程度也要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吴声西曲,这说明促使齐代五言诗合律性大增的直接原因应该不是来自吴声西曲,而是另有其由。

据《吴声西曲晋宋齐辞永明诗律简表》,永明律句在晋代占73.53%,宋代占72.7%,齐代占80.56%;就永明律联而言,晋代占35.7%,宋代占30.1%,齐代占28.57%;就标准永明体而言,晋代占4.49%,宋代占6.12%,齐代占11.11%。总的看来,晋宋齐三代吴声西曲诗的句、联、篇与永明诗律的相合程度的历时性变化并不大。

奇怪的是,晋代吴声西曲句、联与永明诗律的相合度反而比后来刘宋作品要高,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郭茂倩《乐府诗集》卷44“清商曲辞”及逯钦立编《晋诗》卷19“吴声歌曲”中所收《子夜歌四十二首》《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并非都是两晋歌辞,其中还夹杂着一些宋齐歌辞(因无主名而未作区分)。由于宋齐时期诗坛声律水平渐高,尤其是后来齐永明时期声律说已经被明确提出并被推广开来,所以作于永明年间及以后的齐吴声西曲歌辞的合律性自然会很高了。此表中晋代“吴声西曲”(含晋宋齐辞)的永明律句、联所占比例(分别为73.53%、35.9%)与晋宋齐三代的总平均值(分别为73.33%、34.14%)特别接近也就不奇怪了。

而据《晋宋齐文人五言四句诗永明诗律简表》,我们看出文人五言诗的合律性虽然在晋宋两朝变化不大,却在齐代明显提高了。如永明律句在晋宋文人诗中分别占73.73%、77.69%,到齐代陡然提高到83.97%,增加了6个百分点;永明律联在晋宋文人诗中分别占29.66%、36.02%,到齐代突然上升到62.18%,增加了26个百分点;标准永明体在晋宋文人诗中分别占7.63%、8.60%,到齐代也大幅提高到23.08%,增加了14个百分点。这些现象都说明文人五言诗在齐代声律水平的显著提高应该不是受吴歌西曲诗律特点启发所致。

3.就晋宋齐五言四句诗中标准永明体在文人诗和吴声西曲中所占比例来看,也是前者要高于后者。

就标准永明体作品在晋宋齐文人五言四句诗中的分布情况看,显然是文人徒诗(9.57%,18/188)、拟汉魏乐府旧题和杂曲歌辞(19.28%,16/83)中的比例要高于拟吴歌西曲(5.56%,1/18)。如果再就晋宋齐五言诗中所有非吴声西曲诗(含文人徒诗、拟汉魏乐府旧题及杂曲歌辞)与吴声西曲(含民间歌者与文人仿作)比较的话,更是非吴声西曲诗与永明诗律的相合程度要高于吴声西曲。

假如说晋宋吴声西曲有其特定声律模式而且是齐永明诗律源头的话,民间歌者所制及文人仿作吴声西曲的歌辞应该更符合永明诗律才对。但上述数据比较所呈现出来的结果恰恰相反,说明这一观点本身是有问题的。

前文曾经指出,逯钦立辑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晋诗》卷19、《宋诗》卷11、《齐诗》卷6所收352首民间歌者所作吴声西曲歌辞中有18首标准永明体作品,占5.12%。但在逯钦立所辑晋宋齐271首文人五言四句诗中,标准永明体作品数量更多,达34首,且所占比例(12.55%)也更高。

现存晋代文人五言四句诗中标准永明体有9首如:傅玄《诗》(“飞蓬随飘起”):

飞蓬随飘起(平平平平上),芳草摧山泽(平上平平入)。世有千年松(去上平平平),人生讵能百(平平去平入)。

棗据《诗》(“骐骥伏吴坂”):

骐骥伏吴坂(平去入平上),不与伯乐俱(入上入入平)。驽马同衔勒(平上平平入),岂得独卓殊(上入入入平)。

张华《诗》(“橘生湘水侧”):

橘生湘水侧(入平平上入),菲陋人莫传(平去平入平)。逢君金华宴(平平平平去),得在玉阶前(入上入平平)。

陆机《王侯挽歌辞》:

孤魂虽有识(平平平上入),良接难为符(平入平平平)。操心玄芒内(平平平平去),注血治鬼区(去入去上平)。

《三月三日诗》:

迟迟暮春日(平平去平入),天气柔且嘉(平去平上平)。元吉隆初已(平入平平上),濯秽游黄河(入去平平平)。

郭愔《从弟别诗》:

乖索易永久(平入入上上),寻离觉月促(平平入入入)。辽落隔修涂(平入入平平),窈窕阂丘谷(上上去平入)。

郭璞《游仙诗十九首》其十五(“登岳采五芝”):

登岳采五芝(平入上上平),涉涧将六草(入去平入上)。散发荡玄溜(去入上平去),终年不华皓(平平入平上)。

王羲之《答许询诗》:

取欢仁智乐(上平平去入),寄畅山水阴(去去平上平)。清冷涧下濑(平上去上去),历落松竹林(入入平入平)。(12)

孙绰《诗》(“迢迢云端月”):

迢迢云端月(平平平平入),的烁霞间星(入入平平平)。清商激西牗(平平入平上),澄景至南棂(平上去平平)。

以上9首,占7.63%,其中并无一首系文人拟吴声西曲之作。而在逯钦立编《晋诗》卷19所收“吴声歌曲”有主名作品中,也只有晋车骑将军沈玩所作《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前溪歌七首》其一(“忧思出门倚”,前文已引)1首是标准永明体,仅占晋吴声西曲五言四句诗的0.4%(1/245)。

刘宋时期文人五言四句诗中的标准永明体则有如下几首。

何长瑜《离合诗》:

宜然悦今会(平平入平去),且怨明晨别(上去平平入)。肴蔌不能甘(平入入平平),有难不可雪(上去入上入)。

孔法生《征虏亭祖王少傅》:

昔人鉴殆辱(入平去上入),解绂扬归舲(上入平平平)。真感属神虑(平上入平去),高兴袭天情(平去入平平)。

陆凯《赠范晔诗》:

折花逢驿使(入平平入上),寄与陇头人(去上上平平)。江南无所有(平平平上上),聊赠一枝春(平去入平平)。

江智渊《宣贵妃挽歌》:

袿襚来尘寂(平去平平入),筵俎竟虚存(平上去平平)。云松方霭露(平平平去去),风草已声原(平上上平平)。

汤惠休《江南思》:

幽客海阴路(平入上平去),留戍淮阳津(平去平平平)。垂情向春草(平平去平上),知是故乡人(平上去平平)。

《杨花曲三首》其二(“江南相思引”):

江南相思引(平平平平上),多叹不成音(平去入平平)。黄鹤西北去(平入平入去),衔我千里心(平上平上平)。

鲍照《王昭君》:

既事转蓬远(去去上平上),心随雁路絶(平平去去入)。霜鞞旦夕惊(平上去入平),边笳中夜咽(平平平去入)。

《幽兰五首》其一(“倾辉引暮色”):

倾辉引暮色(平平上去入),孤景留思颜(平上平平平)。梅歇春欲罢(平入平入上),期渡往不还(平去上入平)。

以上几首,占9.68%(9/93)。而宋代文人拟吴声西曲诗现存鲍照所作《吴歌三首》及《採菱歌七首》10首,竟无一首是标准永明体诗。

齐代文人五言四句诗中的标准永明体则更多,如:王俭《春诗二首》其一(“风光承露照”):

风光承露照(平平平去去),雾色点兰晖(去入上平平)。青荑结翠藻(平平入去上),黄鸟弄春飞(平上去平平)。

其二(“露华方照岁”):

露华方照岁(去平平去去),云彩复经春(平上入平平)。虚闺稍迭草(平平去入上),幽帐日凝尘(平去入平平)。

王融《阳翟新声》:

怀春发下蔡(平平入上去),含笑向阳城(平去去平平)。耻为飞雉曲(上平平上入),好作鹍鸡鸣(去入平平平)。

《永明乐十首》其一(“玄符昭景历”):

玄符昭景历(平平平上入),茂实偶英声(去入上平平)。长为南山固(平平平平去),永与朝日明(上上平入平)。

其三(“二离金玉相”):

二离金玉相(去平平入去),三衮兰蕙芳(平上平去平)。重仪文世子(平平平去上),再奉东平王(去上平平平)。

其六(“定林去喧俗”):

定林去喧俗(去平去平入),鹿野出埃霞(入上入平平)。香风流梵管(平平平去上),泽雨散云花(入上去平平)。

其八(“幸哉明盛世”):

幸哉明盛世(上平平去去),壮矣帝王居(去上去平平)。高门夜不柝(平平去入入),饮帐晓长舒(去去上平平)。

其十(“西园抽蕙草”):

西园抽蕙草(平平平去上),北沼掇芳莲(入上入平平)。生逢永明乐(平平上平入),死日生之年(上入平平平)。

《咏池上棃花诗》:

翻阶没细草(平平入去上),集水间疏萍(入上平平平)。芳春照流雪(平平去平入),深夕映繁星(平入去平平)。

《拟古诗二首》其一(“花蒂今何在”):

花蒂今何在(平去平平上),亦是林下生(入上平上平)。何当垂双髻(平平平平去),团扇云间明(平去平平平)。

《后园作回文诗》:

斜峰绕径曲(平平去去入),耸石带山连(上入去平平)。花余拂戏鸟(平平入去上),树密隐鸣蝉(去入上平平)。

张融《忧且吟》:

鸣琴当春夜(平平平平去),春夜当鸣琴(平去平平平)。羁人不及乐(平平入入入),何似千里心(平上平上平)。

徐孝嗣《白雪歌》:

风闺晚翻霭(平平上平去),月殿夜凝明(入去去平平)。愿君早流眄(去平上平上),无令春草生(平去平上平)。

谢脁《永明乐十首》其四(“龙楼日月照”):

龙楼日月照(平平入入去),淄馆风云清(平上平平平)。储光温似玉(平平平上入),藩度式如琼(平去入平平)。

谢脁《咏鸂鶒》:

蕙草含初芳(去上平平平),瑶池暧晚色(平平去上入)。得厕鸿鸾影(入去平平上),晞光弄羽翼(平平去上入)。

虞炎《玉阶怨》:

紫藤拂花树(上平入平去),黄鸟度青枝(平上去平平)。思君一叹息(平平入去入),苦泪应言垂(上去平平平)。

陆慧晓《游仙诗》:

旌翻玉华晦(平平入平去),神转云光移(平上平平平)。袭舃黄山下(入入平平上),投佩朱路歧(平去平去平)。

以上17首,占21.79%(17/78);齐代有主名吴声歌曲中只有朱硕仙《吴声独曲二首·仙歌》(前文已引)这一首是标准永明体,占齐代文人五言四句诗的1.28%,齐代无主名吴声西曲诗中无一首系标准永明体。

晋宋齐文人五言四句诗中的这34首作品,都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前四病皆无,句、联及联间关系均符合永明诗律规则,而且它们的数量及所占比例较吴声西曲都要高,都直观地说明了吴声西曲并不比一般的文人五言四句诗更符合永明诗律。

如果,我们再将上述数据与永明律句、永明律联在五言诗中的出现概率进行比较的话,我们更会发现在齐永明年间沈约明确提出永明诗律说之前,无论是吴声西曲还是文人五言四句诗,都未体现出明确的永明诗律的意识,不过文人诗的诗律意识还是要比民间歌辞要强一些。

根据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所引沈氏声病说,永明诗律是一种四声分用、二五异声且上下句声调亦别的声律格式。其中“蜂腰”病规定五言诗一句之中二五字不得同四声,这可以推导出12式合律的永明句[2]12,而这12种合律句在五言诗中出现的平均概率应是75%(12/16);沈氏声病说中与联式有关的声病除了蜂腰外,还有平头(上下句一二字不得同四声,然上下句首字同四声未为巨病)、上尾(上下句末字不得同四声),平头、上尾、蜂腰三病均无的永明律联共有84式[2]13,其在五言诗中的出现概率应是32.81%(84/256)。如果按照这两个出现概率衡量,《吴声西曲晋宋齐辞永明诗律简表》中晋宋民间歌者所作吴声西曲中永明律句占比均未超过其出现概率,只有晋吴声西曲中永明律联所占比例(38.26%)超出概率(32.81%)5个百分点,但其中含有齐代歌辞。齐代吴声西曲中永明律句(80.56%)、永明律联(38.89%)都明显超出其概率5个百分点,则说明其合律程度大增应是沈约永明诗律影响和指导的结果。所以在齐之前,吴声西曲都未体现出明确的遵用永明诗律意识,其中出现的永明律句、永明律联以及合律的整篇,只能说是“暗与理合”的表现。同样,如果用出现概率考察《晋宋齐文人五言四句诗永明诗律简表》,我们发现晋代文人五言四句诗中永明律句、永明律联的出现比例都未超过其一般概率,说明未有明确的诗律意识或声律意识与永明诗律不合。不过刘宋文人五言四句诗中永明律句(77.69%)、永明律联(36.02%)的比率都超过其一般概率几个百分点了,说明刘宋文人已有朦胧的诗律意识,而且此诗律意识已经接近于后来沈约提出的声病说。刘宋诗律数据出现的这种变化,实际上也与当时谢灵运、范晔、谢庄、王融等人自觉探索五言诗人为声律美的意识和实践是相吻合的(13)。齐代文人五言诗则无论是永明律句(77.77%)还是永明律联(40.31%)的占比都明显超出其概率,则更说明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沈约诗律理论的影响。齐代文人仿作吴声西曲中永明律句(80.56%)、永明律联(44.44%)也超出其概率不少,也应是有意遵用永明诗律的结果。

综上,晋宋吴声西曲歌辞在句、联等各方面都不甚合乎永明诗律,其合律程度不仅低于同时期的文人五言诗的总体水平,而且明显低于篇制相同的文人五言四句诗,更未超过其出现概率。近来一些学者所提出的永明体诗律系受晋宋吴声西曲歌辞声律特点启发的新说,未能得到现存作品诗律分析数据的支撑,且不符合历史发展逻辑,其论证的欠缺和立论的偏误就显而易见了。

注释:

①参陈寅恪《四声三问》,收氏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平田昌司《梵赞与四声论》,《第二届国际声韵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高雄1992年。

②参饶宗颐《文心雕龙声律篇与鸠摩罗什通韵》《鸠摩罗什通韵笺》《唐以前十四音遗说考》等,均收氏著《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③周广荣《梵语〈悉昙章〉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④梅祖麟、梅维恒《梵文诗律和诗病说对齐梁声律形成的影响》,收《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⑤参见郭绍虞《永明声病说》《再论永明声病说》,均收氏著《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詹锳《四声五音及其在汉魏六朝文学中之应用》,《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⑥参见刘跃进《四声八病二题》(《门阀土族与永明文学》附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51-363页)、《别求新声于异邦》(《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以及赵静《“永明声律论”百年研究综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⑦参见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78页;佐藤大志《乐府文学与声律论的形成》(《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创刊号,日本广岛大学中国古典文学规划中心2003年版,第134页);吴相洲《永明体与音乐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91页。

⑧按照沈约永明声病说,永明体律句应该是避忌蜂腰病(句中二五字同声)的句式,即二五字异声者合律;永明体律联应该是全避蜂腰、平头(每联上下句首二字同声)和上尾(每联上下句第五字同声)的联式;永明体诗应该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相邻两联上句第五字同声)四病皆无的作品。鉴于五言诗联内上下句首字同平声在齐梁及隋唐时出现频率甚高,加上永明声律说注重的是句中二、五字异声,故本文判断永明律联和标准永明体时并不排除联内上下句首字同平声(后人称之为“水浑病”)的现象。

⑨吴声西曲中有些作品虽然每句均为五言,然句数或三或五,与永明体和后世近体诗体制迥异,故不作分析统计。

⑩此处所云标准永明体是指整首诗中平头(上下句首字同平声不计)、上尾、蜂腰、鹤膝病皆无的作品。

(11)均为鲍照所作,即《吴歌三首》及《采菱歌七首》。

(12)此句末字“林”,逯钦立从《太平御览》卷739作“松”(《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13,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96页),与上联韵字“阴”不谐,误。当从《古诗纪》卷106,作“林”。

(13)详参拙文《论汉魏晋宋五言诗音律之发展及其与永明声律说之关系》,待刊。

标签:;  ;  ;  ;  ;  ;  

吴圣西曲与永明文体关系的诗学研究_永明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