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林宁:清华:北卡“双+”模式下的新EMBA教学_清华论文

蔡林宁:清华:北卡“双+”模式下的新EMBA教学_清华论文

蔡临宁:清华——北卡“双+模式”下的新EMBA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华论文,模式论文,蔡临宁论文,EMBA论文,北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外合作从2008年项目酝酿,直到2012年,清华-北卡EMBA才开始了第一届的招生与教学。作为国内首个将工程学科引入商学教育,实现“工”+“商”、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双+”EMBA项目,清华—北卡EMBA在高级工商管理教育的模式探索上做出了极富价值的尝试。

      对项目发起人——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教授蔡临宁而言,整合清华与北卡罗莱纳大学在供应链和EMBA教育领域的优势资源,意义不仅在于对国内EMBA教育的重大创新,更在于对新经济环境下中国高级管理人才的重塑。

      清华-北卡EMBA又称为“供应链领袖项目”,本身作为物流领域资深专家的蔡临宁教授认为:“每一个行业都拥有自身的供应链体系,EMBA教育从全球供应链这一视角出发,将管理教育以一种更加贴近产业的方式,为企业高管带来全球新视野和管理上的新思维。”

      工+商,为管理注入工程师思维

      清华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大学在2007年就合作成立了清华—北卡物流与企业发展中心,旨在架起学术与制造、物流行业的桥梁,蔡临宁为该中心主任。“供应链涉及到所有的产业,而供应链领域的高级人才相对匮乏。围绕供应链开展管理教学,打通产业内部的知识隔阂,是高级管理人才教育的一个重大缺口。”蔡临宁说。

      清华-北卡EMBA的师资一半来自北卡罗莱纳大学凯南商学院,一半来自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凯南商学院在全美商学院名列前茅,师资阵容强大,运营系、企业战略系、金融系、市场营销系等每一个商科研究领域的系主任及其他知名教授都会成为授课教师,清华大学在工业工程不同研究方向上则具有在国内、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的教育资源。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项目叫做‘Manufacturing Leadership’(制造业领袖),即将学术与产业相结合。商科是一门通用管理教育,而特定的产业对于高级管理人才会有特定的需求,以工与商的结合,从产业链的维度切入培养学员,对知识体系和管理素养的完善帮助巨大。”蔡临宁教授说,这其中的首要一点是对管理者“工程师思维”的培养。工程师思维的精髓在于系统性和逻辑性,具有量化和理性特点。蔡临宁教授举例说,正如看待一场演出,工程师思维会思考这个场景里的角色设置、舞台布景、演出的推进逻辑,而传统商学则更接近于偏重感觉的艺术思维。“作为管理者,需要把工程师思维作为自身的核心能力之一。对EMBA教育来说,优秀管理者的成功培养离不开工程师思维的锻炼和升华。”

      系统化的思维能力被作为清华-北卡EMBA的一个重要目标来培养。蔡临宁认为,优秀的思维习惯,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对高级管理者而言,将已有的经验和现实的情况相结合,理性和感性相结合,不断反思和升级现有思维,强化逻辑化、系统化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是对管理者思维的重大补充。

      为了强化工程师思维的训练,清华-北卡EMBA增加了量化管理课程,包括量化决策、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同时,通过模型工厂的具体工作环境和场景,来达到培养工程师思维的目的。“供应链思维的核心是系统性,我们希望通过供应链思维的塑造,来强化管理者一体化思考的意识。”

      从产业链出发的移动课堂

      清华-北卡EMBA项目在课程设置上分为三个板块:管理版块、供应链版块和特色版块,集结了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和北卡罗莱纳大学凯南商学院最优秀的师资。与传统EMBA教学内容相比,清华-北卡EMBA项目有几处显著的不同:

      首先,在一般商学院的通用模块基础上,放大、细化了运营、供应链的内容:其次,该项目更强调全球化时代学员在不同区域进行商业活动的能力,并充分调动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资源,提供这样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其三,一些特色课程的设置,如“全球移动课堂”,让学员对“工业”的学习从理论进入实践。

      全球移动课堂是清华-北卡EMBA项目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并被诸多机构追随和学习。所谓的移动课堂,即是将学员带到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和学习,听起来更像是司空见惯的“游学”,但事实上二者具有很大的差异。“游学的主要内容是参观。而移动课堂的本质是一门设计谨严的课程,我们认为,由四个方面的有机组成才能称为移动课堂。一是对于当地经济和政治的学习:二是对于产业的学习,课程据此设计产业中涉及的知识点:三是产业链的学习。深入企业,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考察,学习他们如何合作。而最后一点则是当地的文化的学习。”蔡临宁说。传统意义的“游学”,因为主题不够明确,很难做到深度的剖析,比如企业之间的关系和合作这样的问题很难深入,而移动课堂却可以做到。移动课堂把学员真正带到了产业链的各个现场,以此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这一移动课堂已经在全球多个地区组织了卓有成效的学习和培训。以中国台湾移动课堂为例,在课堂内容设计上,选择了中国台湾经济最具有代表性的半导体产业。产业由各个企业组成,从上游的研发企业到测试厂,再到加工厂、封装厂,涉及到产业链的每一个节点。移动课堂带领学员,从中国台湾的中华大学到新竹清华大学,再到相关企业联发科技、京元电子等,通过高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使管理者从中领悟商业模式创新、组织框架与资源整合的科学高效及企业平台搭建的重要性。

      既是孵化器,也是加速器

      创新如何培养?学员的创业梦想如何在未来落地?这是EMBA教育需要关注和面对的课题。蔡临宁认为,学校教育虽然不会直接和商业行为挂钩,但EMBA教育依然有责任去促成创业,助力学员毕业之后在创业方面的转型。

      清华-北卡EMBA的一整套教学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恰好有利于推动学员创新创业想法向成熟转化。其特色模块中,设计了一门专门针对创业的“高端创业课”。“好的高级管理课程,应当通过对创新的学习,带动创业想法和行动的产生。”很多学员在进入EMBA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了创业的计划或想法,在高端创业课上,学员之间形成学习小组,组织创业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如何实现创新、如何与当下的互联网经济相结合,同时具体到项目的市场、战略、运营、财务、人力资源、营销等,项目讨论的节奏与课程推进相关。“比如项目管理,市场营销或是人力资源相关课程,会直接针对创新项目进行分析,涉及到创新项目的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应该如何做,这门创业课会贯穿EMBA的整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员会不断自我否定,也不断地完善创业思路和逻辑。EMBA教育本身赋予了学员对自身创业的一个足够长、足够深入思考的过程。”

      另一些学员的创业项目则完全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学习推进不断地孵化成熟。“移动课堂、围绕产业供应链的沙龙、论坛等不同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容易激发创新、创业设想的良好环境。”蔡临宁说,“根据学员的不同项目进度,清华-北卡EMBA教育既担当了孵化器的作用,也担当了加速器的作用。在EMBA项目的倡导和支持下,学员们还自发成立了创投公司——北京清北创投投资有限公司,用于辅助学员创业项目和其他优异创业项目的持续孵化和加速。”

标签:;  ;  ;  ;  

蔡林宁:清华:北卡“双+”模式下的新EMBA教学_清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