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南水资源开发方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略论文,水资源论文,东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为了寻求我国水资源开发、能源建设与经济、生态、社会持续发展的优化方案,长江生态科学院的专家们通过对包括12大水电基地在内的全国水能资源进行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河段方圆约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从1984年开始,长江生态科学院在专家们的密切配合下,本着科学研究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选择此项课题作为研究重点,于1989年完成研究报告。本项研究在“西电东送、西木东运、西矿东运、西肉东运、北煤南运、南水北调、北水南下”等诸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构想。在水文气象、工程地质、水利水能计算、工程规划、机电及输变电、施工、工程投资、经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作了细致的计算分析,规划了一套完整的可行的开发方案,并对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实质性探讨,提出了方向性的解决措施。对诸如超高水头、超巨型机组、超长隧道、超远距离输电、超高压力钢管、抗震防震等重大技术难题也进行了攻关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并获得了一系列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国际科技情报。
根据国家计委负责同志批示, 国家计委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司于1990年12月24日在北京召开了座谈会, 对长江生态科学院提交的本项研究报告进行了座谈讨论。参加会议的有: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外交部、能源部、地矿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总参、中国科学院等共计29个单位的48位代表和专家。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此项研究意义重大。“长江生态科学院利用目前尽可能收集到的国内外资料,不仅对河段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开发提出了规划设想和比选方案,对主要工程措施进行了设计研究,对开发程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论证,并且对有关的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探索。因此,这一研究成果是有价值的,可以作为下一步对这一项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长江生态科学院作为一个民办科研机构,出于对国家经济建设及长远规划的关心,自筹经费,主动开展这一难度大、技术复杂、条件艰苦的课题研究,为国家提出了有益的成果,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座谈讨论中,各部门的代表还结合本部门的要求,对这项研究成果给予了肯定,并在如何继续深入研究这个项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根据以上意见,国家计委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司认为,本项研究报告“作为一个超前期的科研成果,是有价值的,可以作为编制国土规划时参考”。
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1 装机容量 6270万千瓦。是1988年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1423 万千瓦)的4.4倍,占12大水电基地总装机容量(20523万千瓦)的1/3。
1.2 保证出力 3145万千瓦。相当于17.5座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80万千瓦),占12大水电基地的1/2。
1.3 年发电量 3317亿度。是1988年全国水电总发电量(1080 亿度)的3.1倍,占1988年全国总发电量(5430亿度)的61%,占12 大水电基地年发电量总和(9459亿度)的1/3。
1.4 年平均利用小时数 5290小时,超过火电站的等效能力, 相当于12大水电基地平均指标的2倍。
1.5 单位容量投资
1427 元/千瓦, 仅为同等电力效能的核电站(2500美元/千瓦)的1/4也低于黄河上游、乌江、大渡河、红水河等水电枢纽投资和目前火电站的投资水平(3300元/千瓦);单位电能投资仅0.2697元/度,相当于12大水电基地平均指标的1/2。
1.6 移民极少 该地区人口密度极低,受影响的总人口数仅20000人左右,只相当于12大水电基地移民(657万人)的0.3%。单位容量移民指标:3.2人/万千瓦,仅相当于12大水电基地(320人/ 万千瓦)的1%。
单位电量移民指标:6人/亿度,仅相当于12大水电基地(691人/亿度)的0.87%。
1.7 淹没极少 该地区耕地极少,受影响的总耕地面积仅2333.3 公顷,只相当于12大水电基地淹没耕地面积(60.2万公顷)的0.38%。
单位容量淹没指标:0.37公顷/万千瓦,只相当于12 大水电基地(293.3公顷/万千瓦)的1.2%。
单位电量淹没指标:0.7公顷/万千瓦, 只相当于12 大水电基地(182.4公顷/亿度)的0.4%。
1.8 投资少 国家连续10年每年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 采取“以电养电,滚动开发”的方式完成整个工程。这只相当于12大水电基地总投资(5000亿元)的2%。此外, 该水电工程可称为举世空前绝后的超巨型工程。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还可充分挖掘集资效能的巨大潜力。
1.9 效益高 相当于20座江苏谏壁(装机容量162.5万千瓦)大型火电厂。
相当于4座年产3000万吨的煤矿,每年可节约标煤耗1.3亿吨;可减少6条800公里长的铁路。
工业总产值:按3317万亿度×(1—3元)/ 度计,每年可增加产值3317—9951亿元。
因国家能源基地建设的需要,势必要打通多雄拉山口,这不仅疏通了南北经济供给线、有利于工程勘探、有利于施工出碴,而且有可能引导印度洋湿暖气流北上,进入西藏腹地形成降雨,借“天力”实现“南水北调”。这对西藏农、牧业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彻底解决西藏73%的县没有电的问题,同时可解决西藏4万—6.67余万公顷耕地和0.47亿公顷草场所需要抽水灌溉的动力问题。
因国家能源基地建设的需要,势必要修通进藏铁路,这为藏南0.07亿公顷森林资源的开发,实施“运煤入藏,以煤换木,西木东运”的战略提供了能源和交通方面的便利条件。
我国西部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有了强大的电能和畅通的交通后,可就地开采,就地冶炼。这不仅有利于实施“西矿东送”的战略,而且可利于电力就地消费,以缓解远距离输电的难题。
促进自然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
改善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与土地承载力不相适应的状况和生态环境。
约200亿立方米调节库容,可削减洪水和增大枯水期调节流量, 对减少印度和孟加拉国的洪水泛滥和增加其人均水源占有量是十分有利的。1.10 有利于生态平衡 该水电工程地处偏远,淹没面积极小,移民数量极小,并且坝下无城市,也不存在溃坝危险,故此工程安全可靠,不会产生不良的生态影响。而它所输出的强大电能不仅能极大地改变雅鲁藏布江流域和青藏高原的生态现状,而且将大大地促进西部地区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的广大区域的生态平衡。
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能源宝地,至今尚未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究其原因,固然存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但主要还是人们忽视了对该区域应有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虽早有文献揭示,但没有具体的开发措施,更没有从技术经济方面加以研究和论证。然而,这一巨大资源的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并已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
2 可行性研究
国家在10年内,以“特别开发经费”的形式,每年拨款10亿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首先兴建多雄水电站第一期工程,装机容量为1500万千瓦,保证出力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1300亿度,年利用小时数可高达8600小时。预计第7年度第一台机组开始发电。 随即可采用“以电养电、滚动开发”的方式,边受益、边建设。从第8年起,直至12 年内就可还清全部贷款,以后用每年外输1300亿度电的电费收入(约100 亿元)继续建成多雄水电站及其全部水电基地。
大拐弯能源基地建设,包括多雄水电站、缩瓦卡水电站、觉东调水枢纽、比纽水电站四个组成部分。它能充分利用大拐弯的水能资源。其中多雄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为4500万千瓦,保证出力为2556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577亿度,年利用小时为5726小时。本工程的总投资为490.4 亿元,单位容量投资为1090元/千瓦,单位电能投资为0.190元/度。 技术经济指标之优势,为国内外所罕见。本工程地理位置处在现代输电技术的范围内。强大的电力不仅能满足我国2015~2030年西南、华中、华南以至华东电力增长的需要,还可考虑适量的向邻国输电,以赚取外汇。本工程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多雄水电站设计水头达2265米。从目前国外高水头、大容量电站运行和设计的经验资料来看,制造水头达2000米,单机容量达100 万千瓦左右的冲击水斗水轮机是可行的。2000米以上水头,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
关于超高压直流输电,世界上已建成高压达±750千伏, 距离长达2414公里,并穿过高寒地区的输电线路,技术上能满足本工程的要求。
关于内径12米,长为25公里的隧洞开挖,目前国内外均有成熟的技术可以利用。
关于高压输水管道问题,无论高度、体积或坝型,在技术处理上属一般性工程,也是较理想的抗强震坝型。
由此看来,本工程的兴建在技术上是现实的、可行的,不存在克服不了的技术难关。
多雄电站淹没耕地仅0.17万公顷,迁移人口1.12万人,比起国内大型水电工程来,是微不足道的。工程开发不存在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投资少,效益大。因此,应尽快进行工程地质勘测和可行性研究,争取及早上马,开发这一巨大的水能资源。
第一期工程的发电量,可就近输售,其效益显著。
(1)以800万千瓦装机容量输送四川、云南,联结西南电网,直流输电距离约400公里左右,预计年回收电费约90亿元。利用此项资金,展开“滚动开发”,可自行获得大拐弯水能资源系统开发的总投资(约848亿元)。一旦本水电工程全部建成设产,预计每年可收电费346.3亿元(巨大的电力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另计)。
(2)以400万千瓦装机容量输电藏北,作为提水灌溉农田和草地的动力,预计可解决0.47亿公顷草地和4万—6.67 万公顷农田的供水灌溉。建立强大的肉类和粮食基地,实施“西肉东运”的发展战略。这对巩固西藏和增进民族团结具有战略意义。
(3)以300万千瓦装机容量输电新疆等地区,为石油开发提供水源和电力,为中西部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随着该水电基地的建设发展,输电半径分期达到1000公里(昆明、宜宾和成都)和2000公里(连接华中和华南电网)。随着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发展,进而并网输送华东地区,实现“西电东送”的战略。这对于缓解“北煤南运”的压力,满足我国西南、华中和东南沿海各省、市、区2010—2050年的电力需求,实现我国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3 国际效益
南亚地区人口众多,但能源较少,需要进口能源。根据目前世界输电技术的水平和已运行的远距离输电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孟加拉国的达卡、印度的加尔各答、老挝的万象、缅甸的仰光等地,均在合理的输电范围之内。该项工程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向这些地区输送1000亿度以上的电能,每年创外汇收入可达50亿—100亿美元, 远景还可以大量增加。这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收入,而且对加强我国与南亚地区的友好关系和维护世界和平也有重要意义。
孟加拉国洪水灾害严重。本工程的兴建可以有效地控制一部分洪水,从而减轻孟国的洪水灾害,必将受到孟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如果我国能承担孟国的防洪工程,本工程可作为整个防洪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工种的调节水量,可为印度部分地区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这对加强中印友好可起一定的作用。
收稿日期:1996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