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结构实施计划迎接新挑战--中国科学院1995年工作报告_科技论文

调整结构实施计划迎接新挑战--中国科学院1995年工作报告_科技论文

调整结构 落实规划 迎接新的挑战——中国科学院一九九五年度工作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科学院论文,工作报告论文,一九论文,结构论文,九五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二日)

199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也是我院配套改革继续深化和结构性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的一年。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中国科学院1995年度工作会议。刚才光召同志在讲话中明确了这次会议的特点、任务、“九五”科技发展的形势和战略思路,现在,我受党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1994年,“三个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去年元月的工作会议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在给我院的贺信中明确指示:中国科学院要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一年来,在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三个基地”的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各项科研工作进展顺利

为切实抓好各项研究工作,确保我院全面完成国家及院“八五”各项重大任务,在国家科技攻关及院重大项目中期评估的基础上,1994年我院全面进行了重大、重点项目的检查及调整,许多项目已取得良好进展。

在基础研究方面,首次成功地建立了铒-153和镱-157两个核素完整的电子俘获和正电子衰变纲图,填补了国际相应同位素链上核结构研究的空白;关于任意幺正变换系统中的振幅—相位恢复问题的研究结果,是迄今为止处理有损耗系统中相位恢复问题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对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的研究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使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最近研制成功的多通道太阳望远镜综合功能较强,其方法属于国际首创;发现了杂环烯酮缩胺中N-C=C结构单元的特殊反应性能和该类化合物的互变异构现象,并以其作为合成子合成了约500个新的杂环化合物;水稻“广陆矮4号”全基因组BAC库的建成,为我国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关于大别山—苏北—胶东南超高压变质带及其大地构造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

在应用和发展研究方面,“八五”国家攻关项目“工程塑料”已形成了年产千吨级的中试生产能力,并取得15项鉴定成果和20项认定成果,已在全国辐射出18条生产线;氟利昂替代物F134A的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液相法连续生产;在工业自动化技术方面,已成功开发了3个系列9个品种的高档数控系统,SS-8520/8530高档数控系统达到了90年代国际上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工业点焊机器人及自动小车已用于汽车生产线;在沈阳鼓风机厂、鞍钢线材厂、齐鲁石化公司等几十个单位开展的自动化改造或应用CIMS技术,均获得很高评价;被企业广泛采用的激光加工有关设备已推向市场,产值约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一半。

在社会发展方面,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九层大气环流模式和自由面海洋环流模式;初步建成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并对我国夏季旱涝形势作出了较准确的预报;生态网络系统工作进展顺利,将在资源环境和生态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取离子束介导法获得转基因水稻,为作物育种提供了新途径;长效碳酸氢铵研究与推广、涂层尿素的推广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大豆、油菜等农作物新品种推广、棉铃虫防治、农业决策咨询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黄淮海项目获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奖;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我院扶贫先进单位;国务院授予我院广西科技副职工作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沈阳应用生态所获中华绿色科技奖。

中关村科技教育示范网(NCFC)已于1994年开通主干网,有2000多台计算机入网,在国内首先实现了与国际最大计算机网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为科研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制定“九五”及2010年规划

在1993年下半年对我院优势学科领域分析的基础上,院组织了几百名专家,经过反复调研讨论,多方征求意见,编制了《中国科学院“九五”及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并于1994年8月正式印发,进一步广泛征求意见。这次将修正稿再次印发,提请大家继续研讨。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注重了民主、科学决策,努力使规划成为群体智慧的结晶。规划的编制体现了五个特点:一是注重从国民经济急需、学科前沿、我院优势出发选择重点;二是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投入多元化的格局,引导全院大部分人员更广泛地参与社会竞争;三是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四是近期与中远期结合;五是既规划科技发展目标,又部署与之相应的改革措施和结构调整。

通过编制规划,进一步调动了全院科技人员积极性,推动了“九五”项目的组织落实工作。对跨所的重大项目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在项目系统集成上,涌现了一些好的典型,如洁净煤燃烧、电动车关键技术等,联合了院内外若干研究所、大专院校、企业,初步形成了科研──中试─一生产一条龙体系;西南三省四方科技扶贫战役,将科技工作与地方政府、国际金融组织扶贫项目相结合;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从国情国力和基础研究的整体发展出发进行论证与筛选。

与此同时,大部分研究所也根据国民经济的需求、学科的发展趋势及自身的优势、特色,明确了各自的改革方向及长远发展规划,为争取“九五”项目打下了重要基础。

(三)调整结构,加强基地建设,探索新的机制

为推动全院的结构调整,去年我们从学科结构、科研组织结构、队伍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了改革调整的尝试。

首先,通过评议、筛选、论证,集中支持了11个优秀院开放实验室,在明确方向、优化人员、形成特色、加强管理上有新的突破,为在我院建成更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创造了条件。修改补充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实验室管理办法(草案)》,首批初选出11个青年实验室予以支持。1994年,结合生命科学中心建设,我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合作,在海内外公开招聘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为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挑选和培养跨世纪青年科学家提供了一种新模式。为探索基础研究新机制,我院物理所、化学所、应用数学所、生物物理所和地球物理所作为国家科委基础研究改革的试点单位,取得初步成效,引起了广泛关注。

其次,在世界前沿、综合交叉学科领域,结合中国的国情和院的优势,在生命科学和地学领域率先组建了二个科学研究中心,调集精干力量,形成局部优势,在运行机制、用人制度及管理模式上吸取世界上的成功经验,开始了新的探索。

第三,对中关村软件园区进行综合性结构调整,优化软件园区的结构,使其形成“两所(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所、软件所)一中心(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一个软件产业群体”的格局。

第四,去年11月,院决定委托联想集团管理计算所,目的在于帮助应用发展型研究所引入现代企业机制,增强竞争意识,推动此类研究所进一步面向市场,提高竞争能力。

第五,开拓国际、国内多元化合作途径,为研究所创造更多的发展条件。目前,合作工作已从研究室、课题组与地方、企业、高校、国外科研单位及国际组织的项目合作,发展到分院、研究所与地方和行业的整体合作。如沈阳、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分院都积极开展了与地方的紧密合作,一方面争取地方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另一方面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科技大学与合肥分院合作成立了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初步理出10个左右的主要项目,共同争取多渠道支持;与国外合作建设“中国矿物资源探查中心”,开展中日高山宇宙线观测研究等一批重要项目,获得合作经费;上海冶金所与德国“奔驰”集团共建电子器件封装联合研究实验室;在资金、任务、人才等多方面创造条件,适应社会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为研究所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目前,全院各单位都结合实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结构调整工作,据调查,全院已有35%的单位进入结构调整中期阶段,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势头,29%的单位结构调整开始起步。

(四)人才队伍建设进展较快

一年来,我们在人才培养和科技队伍、领导班子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实施了“百人计划”、"321"工程。去年年初推出的“百人计划”,作为我院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动态选拔、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经出台,便在社会上特别是科技教育界引起广泛重视,在海外也引起反响。一些科技教育部门也很快制定出类似的计划。经过本人答辩、专家评审,已有14名青年科学家被列为1994年度“百人计划”资助对象。随着“百人计划”的启动,在青年科技队伍建设方面,又进而推出了"321"工程。这是我院一项跨世纪的人才工程,旨在到本世纪末,在我院培养和造就3万名左右高素质年轻人才,2000名左右科技“将才”,100名左右科技“帅才”。

通过几年来推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一系列措施,我院青年科技人员在科研第一线锻炼成长,素质和水平明显提高。在1994年评选出的10名中国青年科学家中,我院有6人,充分显示出我院青年科学家的实力。

其次,在引进人才、接收毕业生方面,更多地采用了流动编制,压缩了固定编制。在8个单位开展了职称、职员职务、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险、跨世纪人才培养等内容的改革试点。

第三,研究生与职工继续教育工作发展加快。1994年我院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招收博士生1180名,招收硕士生1844名,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9%;自筹培养经费比例增高,博士生、硕士生分别到25%和15%;与高校、企业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增加,如在北大实验班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攀登奖学金”。同时,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和博士后工作也进一步加强,全院自行审批的博士生导师单位由1993年的11个增加到29个,增加了一批中青年博士生导师,新增了12个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共有68个单位设立了74个博士后流动站,共覆盖了17个一级学科,为吸收优秀人才和促进高级科研人员交流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在继续教育方面,积极推行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加强了科研、开发和管理骨干的培训工作。

第四,认真抓好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建立加速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机制、培养教育与实际锻炼相结合、选拔经营管理人才、台阶锻炼、到企业挂职、担任科技副职等多种途径,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

针对我院近几年各单位面临的新老干部交替高峰,由主管院领导带队参加有关单位的领导班子换届和任期中间考核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解决领导班子中存在的问题。完成了35个院属单位领导班子的换届工作。同时,在一些所,结合领导班子换届、干部调整,探索研究所新的管理模式,推动了研究所的改革和结构调整。

(五)进一步探索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和模式

其一,与社会生产要素相结合,以学科、技术、人才优势为依托,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按照国家组织重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思路,重点组织推荐了50多个项目。对一些重点项目,采取与国内外企业结合或以科学院为主的多种形式形成产业,如大型循环流化床电站锅炉、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膜技术及其应用、数控机床、生物技术系列产品、生物工程药物、光盘系统及其应用技术等。在产学研方面,又有多媒体技术等3个项目列入国家经贸委重大开发项目;面向工程计划启动了与辽宁、浙江、汕头等二期合作省市的工作,还分别与香港、韩国拟议了合作计划。上海微电子、高档数控、机器人技术、高性能均质合金等11个工程中心正在建设,还有3个正在进行可行性论证。

利用国家准备对我国老发电汽轮机组进行大规模改造的时机,工程热物理所以技术优势为依托,与相关部门建立产、研、财结合的股份制公司,形成相互合作、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开拓新的途径。

其次,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高新技术企业。1994年年初,院决定在科技企业中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目前已有20余家按“公司法”规范组建或改造成股份制公司,其中香港联想和中国科健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上市。股份制改造后,这些公司都表现出了新的活力。如长春应化所热缩材料厂去年年初股份制改造之后,规范了管理,增添了股东的监督机制,提高了职工的责任心,增强了凝聚力,生产和销售都有大幅度增长,去年的销售额是1993年的2倍。

院技术开发公司管理条例的实施,将科技开发工作逐步纳入法制轨道,促使我院高技术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下健康发展。如中科集团对所属的原院管公司进行了资产清理,为规范管理、明晰产权打下了基础。同时,对亏损企业进行了分析和整顿。

1994年,我院科技企业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联想微机销售额名列国内同行榜首和北京新技术产业20强前茅,其微机主机板和功能卡占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10%,进入国际市场板卡供应商的前五名。上海技物所尼赛拉公司的销售额进一步增长;成都生物所的地奥制药公司,年利税约1亿元,在成都开发区的基地已基本建成。张家林、李伯刚两同志获得了两年一度的全国科技实业家创业金奖。

其三,结合研究所的学科、技术优势,多模式地创办企业群体,提高成果转化率。上海冶金所组织和发挥所的综合学科与技术优势,努力培植上规模、高效益的开发项目,仅三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就超过2000万元,利润超过400万元,外汇收入50万美元;上海光机所激光与光电子产业年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规模;兰州沙漠所延津试验站,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的精神,在黄河故道沙荒区创建集科研、新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生产经营于一体的高科技综合实体,57万元贷、借款本利已基本还清,固定资产积累达170万元,科技试验成果不仅带动了延津12万亩沙荒地的开发利用,而且还辐射到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六)学部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自1994年起改称院士,为学部工作走向世界,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创造了有利条件。1994年6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携手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修订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选举产生出第一批外籍院士,为广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走向世界科技舞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工程院成立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中国科学院学部在其酝酿、筹建工作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兼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两院的密切合作打下了重要基础。

受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的委托,学部组织并完成了对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执行情况的中期评估,对编制全国“九五”科技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的思路框架、指导思想、一些重大科技领域、重大措施也提出了建议;对中国科学院“九五”及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进行了咨询评议,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与此同时,各学部还主动对一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开展了咨询,报送了“关于加强生命科学人才培养,迎接21世纪”、“关于研制我国干线飞机的讨论意见”、“盐湖化学与化工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等咨询报告,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除上述工作之外,在党的工作、财务及国有资产管理、基本建设、条件保障、图书情报、行政后勤、科技安全、老干部工作、审计监察、信息与对外宣传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保证了全院中心工作的完成。

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前,我院在科学传统、科学水平、研究队伍等方面还保持着较大的优势。但是改革进展尚不平衡,有10%左右的单位改革步伐较小,经费问题仍困扰着大部分研究所,一些单位仍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尤其是基础和社会公益型研究所。下一步,如果我们坚持正确方向,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我们的优势就会继续加强,就能完成新时期中国科学院的历史任务,反之,优势就可能慢慢丧失。我们必须正视自身的一些主要问题,进一步振奋精神,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在基础研究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重视新生长点,着力解决重复分散、学科老化的问题;在应用研究与发展方面,要注重市场导向,发展高新科技,提高竞争能力,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改变系统集成能力弱、工程化和工艺水平低、市场运作能力差等状况;在资源生态环境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我院综合优势,力争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做出贡献;在队伍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加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遴选和培养,逐步解决学术带头人新老交替、队伍臃肿、结构不合理和缺乏有效的激励、竞争、流动机制等问题;在组织体制方面,要增强研究所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建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机制,提高支撑系统的社会化程度。

二、明确战略重点,加强政策导向,推进结构性调整

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并将其引导到符合国情的正确方向,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大的发展。要以创新的精神、符合国情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路,制定符合我院实际的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凝聚全院职工的行动纲领,引导各单位深化改革,加速调整,走出一条迎头赶上的新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院已制定出“九五”及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并已广泛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基本上得到认同和支持。这既是我院今后发展的蓝图,也是我院下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形势的发展和我们的任务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现代科学在微观上不断深入,宏观上进一步拓展,学科的交叉、综合,将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科学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周期缩短,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作用不断增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新的变革。

“九五”至2010年,是实现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从建立基本框架逐步走向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将起基础作用,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宏观指导和调控将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机制,增强活力,依靠科技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仍将是下一时期经济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及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可以预料,随着经济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增强,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逐步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政策会更加深入人心,国家和社会对科技的支持和投入将会不断增强,我国的科技发展将会呈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新的形势,对中国科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我们将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科学前沿的发展趋势,结合我院的实际,侧重在前沿的基础性研究,资源、环境、生态的研究,解决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综合性科技问题,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咨询、评议,培养并输送高水平科技人才等方面做出科技国家队的新贡献。

在此期间,我院将继续坚持“把主要力量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的办院方针,坚持开放、流动、联合,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实行“一院两种运行机制”,努力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全国科学家的科学院,成为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成为具有国际性先进水平的科学基地、培养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

(二)明确战略重点,确定发展目标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技自身发展的趋势及我院优势领域分析,我院“九五”期间的科技任务和到2010年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如下:

──“九五”期间的科技任务

·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重点组织辐射力强、对产业技术进步有明显促进作用、对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和我院又有优势的14个重大项目,即洁净煤技术、新材料与器件、计算机与信息、工业及制造自动化技术(包括激光应用)、电动车的关键技术与电动小车产业化、天然气、合成气综合利用、高级医疗仪器、生物技术与天然药物、光电子技术及其应用、绿色技术、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与区域环境建设、防灾与减灾、空间、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中国科学院要为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一万亿斤做出贡献。要加强单项技术的突破和技术的系统集成,与地方政府合作,加强区域治理和中低产田的改造;要加强中长期气候和重大灾害的预测预报,为顺应天时地利,合理制定种植结构提供科学依据;要重视我国广阔的淡水水面和海域,为“蓝色革命”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要为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要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寻求新的突破;要加快技术完善和转化的步伐,有组织地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合作,向老工业基地、主要行业、大中企业大力推广成熟技术;要通过人员、机构的流动、转移,与若干企业共同建立研究与开发中心,不断提高大中型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积极开展基础性研究,着重抓好生命科学和数学的发展,充分重视和加强凝聚态物理、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大力促进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空间科学、团簇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重点组织100多个项目,力争获得若干项为国际科技界公认的重大成果。

·加快科研基地的建设

在院所两级、所为基本组织单元的管理体制下,根据学科发展和研究所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建设按新机制运行的科研组织单元,加速结构性调整和机制转换。

在国家专项支持下,在高能物理、同步辐射及其应用、核聚变、天文、核物理等领域,审慎地选择建设几个大科学装置,在生命科学、资源、环境观测方面积极部署若干重大研究手段的建设,以成为相应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

在国际前沿发展迅速、综合交叉强的重要学科领域,以新的运行机制组建科学研究中心,近期先抓好上海生命科学与北京地球科学中心试点,在试点取得经验,条件具备时,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微重力、全球变化、区域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建设约10个科学中心。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竞争机制,增加投入,在巩固、提高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在有优势的若干学科前沿领域,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有更多的优秀开放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新建一部分院开放实验室和青年实验室。

对国家有长远需求、处于科学技术前沿、但尚未开始部署的领域,要采取组建新的研究组、研究室等方式,部署新的学科生长点,培养和造就新的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化问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综合和创新问题,在材料工程与技术、微电子与光电子、自动控制及制造工程、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化学工程、生物技术、药物、医疗设备、动力与电气工程、工程通用技术、环保与安全技术、农业、遥感应用等领域,通过国家支持、与产业部门合作或国际合作等途径,建立和完善40个左右与产业或企业群有固定联系、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工程中心。

围绕下世纪初国家可能部署和发展的重大高技术工程或产业,有选择地组建若干个高技术研究中心或专门实验室,以解决高技术工程与产业中的共性、基础、关键技术问题。

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调整并完善中国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动态监测和研究网络,建立中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按任务目标明确、队伍精干高效的原则,调整、巩固、建设好相应的野外台站。

规范院所与高技术企业的关系。鼓励、支持以人才、技术和知识产权等与社会生产要素联合创办高技术企业,推动企业走向社会,按现代化企业制度运行。“九五”期间,要控制我院企业数量规模,将大部分科技企业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对亏损企业要进行调整,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扭亏为盈。建立和完善以资产管理为基础,效益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制度,合理回收利润。

──到2010年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

·研究与开发能源、信息、材料、医药、食物、矿产资源、气候预测和社会持续发展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与关键技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在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空间微重力科学与月球探索、分子水平上遗传、发育和进化理论的综合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等重大基础科学前沿上形成一支精干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做出国际水平的工作。

·协调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等基础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力学等综合性应用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空间科学、系统科学等交叉学科,形成适应21世纪科学发展交叉综合趋势的合理学科结构。

(三)加强政策导向,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实现战略重点

──按“九五”规划确定的优先发展领域和新的任务,调整学科结构

目前我院学科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综合优势未能很好发挥,有一部分工作既不处于科技发展前沿,又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必须进行调整。

院侧重抓好规划导向,制定激励政策,组织有带动性的跨所、跨学科的重大项目,引导和组织研究所主动调整方向,寻求新的发展。在民主、科学、决策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推进结构性调整。

要通过确立的优先发展领域和新的学科生长点,把主要基础研究力量引导到国际科学前沿领域。

要通过新项目的立项和新任务的确立,带动调整,通过新老人员交替,实现学科更新,并把全院现有的主要力量调整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真正急需的地方。

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部署,减少重复,克服分散,发挥综合优势,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组织落实等措施,调动我院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知识普及做出贡献。

各研究所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按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机制,对现有的研究室(课题组)进行调整,明确研究领域和方向,设置研究岗位,调整队伍,优化支撑体系,实行定期考核,择优支持,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和学科结构。

──全方位争取科技投入,加强绩效考核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必将形成利益多元化和科技投入多元化的格局,同时,我院各单位,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研究所,其本身多元化、多层次的队伍结构和学科结构,也决定了它必须多元化、多层次为社会服务。因此,我院鼓励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在争取国家财政的科技投入有较大增长的同时,应力争来自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有大幅度增长。

科技投资与其他投资一样,同样要遵循绩效优先的原则,要保证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急需、效益最好的地方,或有可能取得重大科学突破的领域。为此,需要对我院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根据各类工作的不同性质、实际需要和客观可能性,确定合理的宏观资源分配比例。同时,在各类工作中,突出重点,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定每个研究所的资源分配,以保证最佳的投资绩效。

要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的分类考核和评价,并将结果定期公布。对基础研究,要强调创新导向;对应用与社会发展工作,要强调需求导向。各研究所对研究室、课题组,室、组对科技人员也应根据其工作性质的差别,采取不同的标准逐级予以评价、考核。

要适应市场经济按竞争机制配置资源的方式,将院科学事业费的预算方式转变为择优支持的竞争性预算方式。院拨基本事业费及专项事业费转为所长基金,根据对研究所的绩效考核结果及学科重点情况,近两年将逐步按择优支持原则进行调整。对教育、国际合作、设备更新等专项经费,要强化专项管理,按照规范化、程序化、公开公平的原则,择优支持。对竞争得到的院外经费,提高劳务酬金比例。对国家科研项目,院匹配一定比例的专项津贴,对横向任务,允许提取专项津贴,以调动全院人员对外争取经费的积极性。

通过增量调控带动存量调整,按竞争择优、院所共同支持的原则,多渠道集资,强化重点领域,催化新的学科生长点,扶植和培养学术带头人,稳定科研骨干,激励科技人员。

要将资源分配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结合起来,将人们对工作、生活的需求引导、转化为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如将仪器设备更新改造、消费基金、住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投入与绩效挂钩,使行为主体与利益主体相统一,鼓励一部分绩效好的单位和科技人员先改善、先发展,从而带动和加速全院的调整和发展。

──加强跨世纪队伍建设,强化竞争和转移机制

·精干队伍,严格控制总规模,增加流动人员比例,到2000年,研究生、博士后、客座人员、中短期聘任人员比例应占总规模的40%-50%。增大人员的进出总量,通过公开招聘等形式,实行高起点、高流动率的逐级选拔人才的竞争机制。要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加强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工作,到2000年,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1万人左右,博士生与硕士生比例逐步达到1:1。博士后设站单位达到85个左右,在站博士后达到1000人左右,访问学者达6000-7000人。要建立既能有效控制总体规模,又有利于研究所自我调节的机制。

要充分利用我院“九五”期间出现退休高峰的时机,结合社会保险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按照社会化、属地化的原则,积极进行保险制度和住房制度、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人员流动和转移提供支撑条件。

·实行以岗位聘任为核心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要将设岗聘任作为调整学科与队伍结构的重要手段,以学科和研究领域布局及任务需要确定岗位,按岗位择优评聘职务,根据职务和业绩确定待遇,引导科技人员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民经济建设去竞争任务,应聘岗位。要在完善绩效考核的基础上,逐步实行新的分配制度,即职务工资加项目津贴加科技奖励,体现绩效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的原则。

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逐步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高级科技人员、科技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长期聘任,其他人员实行短期或中期聘任,经过考评,胜任者可以续聘。要通过签定合同,明确双方的职责和权利。完善职务晋升最高年限限制制度。新进人员要坚持标准,注意合理的梯队结构配置,保证优秀人才有较高的生活待遇和较好的工作条件,有组织地开拓新的科技发展领域,引导和组织人才的合理转移,使各级人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管理效益

·要加强研究所领导班子的建设。所长位置是科研机构的管理岗位,一般要选择德才兼备、既具有相当学识和水平,又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科技专家来担任。

·精简管理机构,精干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待遇,尤其是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待遇。要吸引一批高水平的人员充实管理队伍,调整现有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院机关要根据新形势下新的任务确定职责,调整机构。要利用公开招聘、干部轮岗等途径,从基层选拔高素质的人员充实业务部门的管理。对职能部门,要根据需要确定不同类型的人员结构,着重抓好关键岗位人选,尤其是局、处长的遴选。

·行政后勤服务,要继续坚持对内有偿服务,对外经营服务的方针,加速服务工作社会化进程。

(四)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结构性调整

结构性调整是一项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的系统工程。要采用新的运行机制,按任务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对学科、队伍和组织结构进行调整。重大改革措施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结构性调整分三步走,第一步,近2-3年内,完成全院和各所学科布局的宏观、中观调整和重大项目的立项组织,在调整研究机构、转变运行机制、优化人员结构、实行全方位开放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措施的试点。第二步,“九五”期间,初步建立我院新结构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并对一些重要改革措施进行推广,加快改革步伐,实现科研骨干队伍的代际转移。2000年后为第三步,主要是在新框架基础上,完善运行机制,建立自觉调整、不断优化的开放、有序的自适应系统,加快我院的发展步伐。按上述设想,从现在起至2000年的改革步骤大致是:

到1996年,要基本完成学科的优化及选择,并采取多种方式,联合全国的科技力量,基本完成学科的布局调整和设点。

1995年至1996年,在学科调整的同时,根据国家“九五”计划和地方、产业的需求,完成“九五”期间重大任务及项目的立项,以立项带动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任务争取,保证项目的组织实施,并建立新型的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

1997年以前,完成人才结构调整的计划及实施准备,充分利用1997年及以后3年的退休高峰和机构调整的机会,完成人才结构的基本调整。

1995年内完成研究所评价考核体系的设立和试评,在评价指标体系基本科学、公正、合理的前提下,近两年将逐步使评价结果与院择优支持和对研究所的调整挂钩。

院机关管理改革,应根据院结构性调整的内容及部署,适时做好安排。

三、1995年,真抓实干,努力做好十件大事

今年是“八五”计划结束、“九五”规划工作进入实质阶段的一年。党组认为,经过十年改革,我院改革与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基本明确,现在更需要团结奋斗,真抓实干。今年,全院要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认真抓好以下十件大事。

(一)加强组织,积极争取“九五”科技项目

要充分调动研究所及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按照各类工作的不同性质,认真组织,努力争取“九五”重大科技项目。在项目来源方面,既要重视国家科技计划,又要结合产业、地方的需求,争取我院在“九五”国家科技计划中承担项目比“八五”期间有所增长,同时,在承担产业和地方委托项目方面要有较大的增长。

在项目争取上,既要注意系统集成,又要注意与上、下各层次多渠道的接口。在项目班子中,要注意吸收跨世纪人才参加。院原则要求每个重大项目的领导班子里,青年专家不少于1/3。

基础研究方面,要注意抓具有带动性的学科领域和发展迅速的交叉学科领域,要继续抓好大科学项目的论证、推荐工作,重点组织100多个项目的申报、落实及催化强化的工作,并选择一批学科前沿和综合交叉的新生长点开展预研。

应用研究和社会公益方面,院一级重点抓好14个重大项目。以应用发展类项目为例,宜分为“产业化”、“攻关”、“应用研究”三层次争取;对市场分析清楚,“八五”已有基础,技术成熟度高、配套性好并在技术上我院有优势、特色,下游有接产企业的项目,争取进入国家产业化项目;对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发展迅速、有可能对产业带来革命性变革的技术领域,要采取快速反应,抢占制高点的策略,按市场机制加以组织,并争取进入"863"、国家攻关和行业项目,迅速取得突破;对有一定基础、很有苗头、有创新的应用研究工作,组织争取国家基金、“攀登计划”等的支持,加强国际合作,院予以必要的启动支持。

在今年适当时候,院将组织检查“九五”项目争取落实及“八五”项目完成情况,并启动一批“九五”预研项目。

(二)抓好重点,带动一般,推动学科布局调整

按照院“九五”规划的统一部署,近几年院在研究所自行开展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每年重点抓1个基础研究学科、2-3个应用与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结构调整,力争在2-3年内基本理顺学科与地区布局。

今年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领域要继续抓好软件园区结构调整、委托联想集团管理计算所、上海微电子工程中心实行股份制企业化管理等工作。在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推动上海地区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系统集成,调整云南地区生物学机构布局。

抓好院开放实验室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新建院开放实验室和青年实验室的工作,在院开放实验室中实行分档支持、差额升降制度。

(三)推进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合作与共建,提高科技水平,促进成果转化

为了使中国科学院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从社会获取更多的营养,必须在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大力推进与企业、地方、高校、国外机构及国际组织的多层次、互补互利合作。

──与企业共建,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要在继续抓好产学研工程的同时,探索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型体制,采取下列措施积极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

·近期拟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高性能结构陶瓷及制品、丙纶细旦长丝及制品、粉体新材料等方面组建若干个股份企业集团。

·近期拟在激光加工等若干领域,与大中型企业联建大约20个不同形式的研究开发实体,包括中试基地、工业技术总承包的紧密联合体、技术推广中心、新产品研究开发机构等,建立起多学科、多层次、综合性、成龙配套、联合作战的技术开发与转移机制。

──加速与地方共建的步伐,为地方经济和研究所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积极推动与地方共建共管研究所的步伐,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如广州、武汉及西安等地,推动整个地区院属单位与地方的共建共管。

加强与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的老工业基地的合作,使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如在天津实施“50项合作工程”、在辽宁实施“百项合作工程”,使一批合作产品达到80年代后期国际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同北京、上海两市的全面合作。组织100项成果和成熟技术,在“面向工程”合作省市、行业转化为批量产品,进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促进30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每项年产值千万元以上。

在地区布局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分院和研究所,重点在信息、生物、材料、海洋等高新技术领域与地方合作,近期推动广州、上海地区研究所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或高新技术企业。在中西部地区,要结合资源和地区性开发,加强与地方的合作。

──推动与大学合作,加速人才培养

借助大学学科综合优势,特别是基础教育、研究生生源的优势,采取交叉兼职等方法,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建研究所、实验室和科学中心。近期着力推动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四川联合大学等较深入的合作,以带动与各大学之间的广泛合作与交流。今年继续推进合肥分院与中国科大的全面合作,共同把合肥科研教育基地建设好。

──提高国际合作的层次、水平,拓宽渠道,开创国际合作新局面

要充分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时机,拓宽合作渠道,创造和发展新的合作方式,注意独立自主,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国际合作。

·要对“九五”规划中的14个重大应用与社会发展项目、拟建的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分别按国外现状、国内需求、可能的合作渠道等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每个项目的国际合作战略,并落实“九五”国际合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组织跨所、多学科的国际合作重大项目。

·在继续发展与国外政府部门、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的同时,要加强与国外企业界的合作。一是加强与跨国公司在技术开发阶段的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共同创办合资企业;二是要发展南南合作,利用多种渠道,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开发我院的科技成果,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

·利用我国独特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特点,建立东亚区域中心、生物多样性中心;支持对口研究机构联合建立实验室,如推动筹建中德联合毒理实验室、中法联合模式识别实验室等。

·积极向有关国际组织推荐优秀科技管理人才,争取在5-10年内再获得若干科学组织的重要席位。

(四)建立和完美科学的考评制度,强化激励机制

──对研究所的考评与激励

在1994年度工作会议上,公布了对研究所1992年度按单项绩效的评价结果。一年来,院又对综合评价体系和学科分类评价体系进行了完善。在这次工作会议上,院要公布对研究所1993年度综合评价和按基础研究、应用发展等绩效评价结果,并结合综合定性考察,对一些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今年,院将继续对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将评价结果作为院对研究所领导班子政绩、业绩考核和对研究所择优支持的重要依据。

院要求各研究所建立和完善对研究室、课题组及科技人员的逐级考核体系,加强考核,并和分配挂钩,完善导向和激励机制,将政策和发展目标具体化。

──对院机关和分院机关的考评

从1995年起,将在院机关和分院机关建立民主、科学、客观、公正的考评体系,并以工作绩效作为分配和奖惩的主要依据;同时,对院机关和分院机关的运行状况进行考评,并据此进一步改革和调整,逐步建立与完善调研预测、科学决策、高效执行、及时反馈和良好服务的系统,面向基层,面向科技人员,面向科技工作第一线,保证全院的整体有序和综合优势的发挥。

院机关要根据院党组的统一部署,做好重大改革、发展工作的落实;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提高科研与开发工作中的宏观管理水平;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做好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咨询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搞好廉政勤政建设,为科研和基层提供优质服务。

(五)建立基金,鼓励参与社会竞争

──改革院科学事业费中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建立五项基金

1992年,我院经费总收入中,通过竞争获取的经费已超过国家财政直接拨付的科学事业费,1993年两者之比达到1.2,1995年要争取有明显增长,1/3以上研究所要达到2以上。

在“九五”期间将改革原有院重点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设立基础研究催化基金、基础研究强化基金、社会发展催化强化基金、应用发展催化强化基金和转化贴息基金。

基础研究催化基金主要支持科学前沿、发展迅速的交叉学科领域和具有带动性学科领域的新生长点,以及青年实验室、青年科学家小组等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群体。

基础研究强化基金将用于院“九五”规划确定并已取得国家、社会支持或国际合作的优势学科领域中具有重大应用背景、对国民经济发展将有重大推动作用和在国际前沿上有优势并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工作,以及对科学中心等新结构模式的强化支持。

社会发展催化强化基金将用于院“九五”规划确定,并已经或可望取得国家、社会支持或国际合作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对国家和社会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以及对社会发展类科学中心等新结构模式的强化支持。

应用发展催化强化基金将用于对已取得国家及其它来源的重大科技项目和任务的强化支持,以及对院“九五”规划中确定的综合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研究的前期支持。

转化贴息基金,作为院的风险投资,用于鼓励研究所以技术和人才优势与工业资产和金融资本等社会生产要素结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或创办或参与创办高科技企业。院有重点地对具有战略意义和重大影响的项目给以贴息扶持。

今年要制定五项基金的管理办法,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和过渡,1996年正式开始实施。基金的使用必须突出重点,贯彻催化、强化、择优支持的原则,成熟一项,支持一项。对各项基金的使用情况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根据对基金使用情况的绩效考核结果,对其比例和额度进行动态调整。

──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建立各类基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各界将会更加关心和支持科技、教育事业。应充分发挥我院优势,吸引热衷科学事业的国内外社团、企业或个人捐资,建立各类基金。院充分尊重捐资者的意愿,制订基金条例。按谁募集、谁管理的原则,鼓励院机关各部门、各分院和研究所募集经费建立基金,用于奖励、资助优秀科技人才,支持前沿的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或作为促进科技转化的风险基金。

(六)增加对人的投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按照与绩效挂钩的原则,设立任务专项津贴,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投入社会竞争,多承担任务,多做出贡献,同时获取更多的奖金,加速改善科研和生活条件。

提高研究生、博士后和其他流动人员的待遇,根据他们的贡献,给予他们与固定编制科技人员同等的津贴和奖励,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住宿条件。

按照退休、医疗和住房改革的社会化、属地化原则,积极推进相应的配套改革。要发挥院、单位和个人三个积极性,在退休保险方面,建立退休养老社会化启动储备金,为养老保险作资金准备,同时,积极推动实行经费自筹、同工作绩效挂钩的补充养老保险和储蓄养老保险;在医疗保险方面,推行大病医疗统筹互助基金试点,逐步向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过渡;在房改方面,从1995年起普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七)继续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九五”期间,是我院科技骨干代际转移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为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

──要把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加强现有领导班子和跨世纪领导班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强化领导干部管理素质,在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面迈出较大步伐。今年,要着重抓好46个任期已满的所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

──要将职称改革的工作重点从资格评审转移到设岗聘任上来。

──今年将开始进行全员合同聘任制的试点,初期工作的重点,是要建立对新进人员的短期聘任制度。在已经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地区,如上海,要选点试行全员合同聘任制,对科技帅才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可聘任终身专业职务,对高级科技人员、科技管理和技术骨干长期或中期聘任,其他人员实行短期或中期聘任,经过考评,胜任者可以续聘。

──继续实施"321"工程,在完善现有措施、办法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动态择优,多渠道,多层次培养选拔跨世纪人才的制度。对列入“百人计划”的人员,要定期检查、跟踪考核,并视其绩效予以支持或调整。

──实行职员职务制度,逐步实现合理的管理队伍层次结构,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及工作运转速度。

与此同时,抓紧8个试点所的人事分配制度配套改革,并适时组织推广。

(八)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

研究生是我院流动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研究生的学习任务与导师科研工作有机结合,有助于改善队伍的组织结构,为科研提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资源,为国家和民族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我院现在的研究生规模仍不能适应科研工作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年,院要在人员投资上继续给予倾斜,在保证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扩大研究生培养的规模。

要努力提高自筹经费招生的比例。今后,院下达的研究生经费主要用于研究生的基本生活开支及奖学金。要试行并逐步推广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兼任助研、研究实习员、助管制度,研究生的研究经费应主要来自导师的项目费。要按科研项目和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不断地调整研究生结构,合理配置研究生资源。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惯例。

在做好研究生常规招考工作的同时,要抓好试点,推行优秀硕士生提前攻博、硕一博连续招收等培养模式;有条件的单位和学科试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博制度。要鼓励有条件的研究人员到大学兼职兼课,以发现和吸收优秀学生。

要重视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同时,要举办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不断更新在职职工的知识结构。要重视面向社会的高层次继续教育,举办高级研讨班、委托培养班,使继续教育成为院与社会联系,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院要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按集中和分散相结合、院所匹配投资的原则,加快研究生宿舍建设;基础型、社会公益型研究所的研究生经费拨款将适当增加,保证研究生的生活费用;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设立研究生奖学金。所和分院也应争取设置一些不同等级的奖励。

继续发扬“全院办校,系所结合”的传统,办好科大,支持其进入"211"工程,进行第三次创业。

(九)推进房改,三年内基本解决青年科技人员住房困难

解决住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综合配套改革。要根据国家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房改,住房建设投资实行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普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有条件的单位可积极、稳妥地推进出售住房工作,逐渐增加单位和个人对住房的投入。要逐步将福利性住房分配方式转变为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引导消费投入到住房上去,推动住房的商品化、社会化。与此同时,要把个人对国家的贡献作为住房分配和优惠购房的主要依据,优先保证科研、技术和管理骨干的住房,建立一套民主、规范、导向明确的住房分配制度,把大家对住房的迫切要求,引导、转化为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推动我们整个事业的发展。

“九五”前期基建投资继续向中青年住房和基础设施倾斜,根据“八五”期间的经验,院住房投资将继续分配到各单位,鼓励各单位多渠道集资建房。院住房投资的分配将逐渐与各单位的人才优势和成果绩效等挂钩,调动各单位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积极性。根据流动、客座人员将大幅度增加的情况,要增加公寓式住房的建设。

必须坚持先解困、后改善的原则。从现在起,争取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青年科技人员住房困难,重点解决青年科技骨干与学术带头人的困难。要严格控制高标准住房建设,在住房困难问题没有得到基本缓解的地区,调整住房建设类型,增加建设一部分适用的青年骨干住房。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有条件的园区,要统一规划,开拓思路,融资开发,加快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园区改造开发进程,逐步将其建设成为集科研、教育、情报信息、居住环境于一体的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园区。

(十)百所联网,加强信息现代化建设

今年,院要组织实施“百所联网工程”,加速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全院信息网络,加强各类数据库建设和应用。在全院各所、各开放实验室逐步实现全球电子邮政、情报检索、大规模文件传输、电子数据交换、公用软件共享、多媒体数据传输等项服务,并积极创造条件,方便广大科技人员使用,直至今后逐步进入家庭。要注重增值服务,加强协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同志们,中国科学院正处在新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完成的各项改革与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要完成这些任务,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全院职工共同努力。希望全体职工继承和发扬长期形成的科学传统和献身、求实、创新、协同的优良院风,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共创美好的未来!

(全文完)

标签:;  ;  ;  ;  ;  ;  ;  ;  ;  ;  ;  

调整结构实施计划迎接新挑战--中国科学院1995年工作报告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