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_可持续发展论文

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_可持续发展论文

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灵魂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回顾我国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文化也曾被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然而,文化事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现状却令人不太乐观。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是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文化仍然没有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操作层面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它的作用似乎仍然只限于利用文艺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文化对于发展的作用,在国际上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注意。1998年3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对文化多样性达成了普遍的共识,这不仅与甚嚣尘上的经济全球化形成鲜明的对照,也说明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6月,19 国文化部长在渥太华的国际文化政策会议上强调了在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时代中的文化多元化意识。9月, 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文化部长会议,主题也是文化与发展;在华盛顿召开了题为“对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投资于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国际会议。10月,在罗马召开了题为“电视与全球文化多样化”第29届国际传播会议特别会议。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国际多边文化活动贯穿着一个核心主题,就是文化与发展,特别强调了文化多元化在当今世界发展中的意义。近来,有关专家在总结亚洲金融危机教训时特别强调指出:经济全球化不等于统一发展模式;在全球化过程中,各国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和道德价值观,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文化是一种社会资源。文化所具有的教化、激励和导向功能,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其动力的源泉所在。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承载着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从而增进了社会财富,也构成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独特的、重要的资源——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可发展性,但它也是需要加以保护的、在某些方面和某种意义上不可再生的资源。文物和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历史遗存,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文化对于人类创造性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保护和培养人类创造性,就需要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因此,如同对待自然资源一样,竭泽而渔地对待文化资源,必将给人类发展带来无以挽回的损失。

文化构成社会的人文环境。世界许多地方的环境恶化,荒漠化、污染、水土流失等等,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社会某些方面的畸形发展也造成了人文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在娱乐行业和媒体中存在的色情文化和影视文化中的淫秽、暴力问题已经带来了相当严重的社会隐患,有的已经引爆了社会动乱,例如频频发生于美国的校园枪击案件和其他暴力犯罪。遍及全球的盗版活动对人类创造性的抑制作用,也不可低估。伴随着因特网的广泛运用所产生的高科技犯罪,对人的财产权乃至人身权利造成了新的危害,让人深感忧虑。我国部分作家对使用因特网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提起诉讼,其意义绝不仅仅限于对于个人权利的捍卫,而更在于对保持人文环境的健康,敲响了新的警世钟。

治理自然环境在很多时候也必须与人文环境的治理同时进行,才能取得成效。比如,没有城市卫生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就不可能实现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中国的7座城市被列入环境污染的前10 名,与其说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致,不如说是更缺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要素。近期在北京召开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许多建筑专家都强调指出,文化是城市建筑的灵魂。一个优秀的建筑不仅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而且必须要有文化内涵,要与民族文化传统融为一体。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必须有良好的文化环境,这个社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文化是人口素质的核心。与人口数量的变化相比,人口的质量高低对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日本的人口密度大于我国,但是它的人口密度对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影响却小于我国,这不能不说与其人口素质有关。见诸报端的关于日本国民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关于日本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这两则报道,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对人口数量的控制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人口质量和文化环境,在国内外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人口增长与受教育程度成反比的现象,就是一个例证。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更加突出的体现为以保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的平衡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以文化整合为重要手段的系统、要素、环境的整体优化的意义在此显得更为突出。只有加大经济中的科技和文化含量,经济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的动力。

文化是一种社会生产。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基础性地位。文化需求具有比一般消费需求更高的收入弹性,因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对物质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据抽样调查,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为112.09元,到1996年已增长为374.95元,年平均增长为22.29%,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经济增长率。

文化产业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甚至不造成消耗,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

文化产品价值具有增值效应。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是随着使用时间和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少的,而一个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却往往是不断增加的,这是文物、艺术品收藏之所以成为资产保值增值常用手段的前提条件。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证明,文化产业是具有极大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

如果开发得当,文化产品往往可以产生很大的投入产出比,具有极为可观的边际效益。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仅电影拷贝在全球发行放映的收入一项,已在制作成本的10倍以上。据有关报道,1998年在太庙演出的实景歌剧《图兰多》,投入约1500万元,吸引了海外观众两万名左右。按人均票价1000元计算,仅门票回报一项就达到了2000万元。如果加上带动相关音像制品、广告、旅游、交通、购物等其他消费收入,效益更为可观。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400 家最富有的美国产业有72家是文化产业,美国的音像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1993~1994年,加拿大的文化产业的产值269亿加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5%,超过了一些传统行业, 如农业(99亿加元)、交通(244亿加元)、通信及信息技术(246亿加元)等。文化产业在中国也显示出了相当的发展潜力,成为涵养税源、促进就业、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支生力军。1998年,仅文化娱乐业的主营营业收入就达到180.87亿元,实现就业100.7万人。

文化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忽视了文化建设,致使文化发展出现停滞或倒退,必将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减缓、停滞或者倒退。“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表明,“革”文化之“命”的结果不仅仅给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而且也使中国的经济建设濒临崩溃的边缘。法国作家、前文化部长马尔罗指出:“21世纪的发展无非是文化的发展。”这个判断强烈地提示了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相关性乃至依赖性。可以预期,未来的21世纪,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扩大,对由此引发的文化交流、碰撞和磨合,必然有赖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等固有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优先领域需要文化的全面介入,以解决在发展中有关价值、观念、道德、制度、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在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中,无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价值创新还是制度创新,均离不开人的“创新”,即:离不开文化对人类创造性的培养。总之,文化所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仅依然无所不在,而且将更加巨大;文化需求将会出现加速度增长,文化产业也将大有可为。

中国文化发展有其特殊的优势。其一,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具有传统优势。其二,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比如,我国现有国有职业剧团2652个,平均每百万人2.04个;公共图书馆2731座,平均每百万人2.1座, 如果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个百万分点,就需要增加1300个国有职业剧团和1300个公共图书馆,这也就意味着在现有数量上增加约50%。又,根据抽样调查数据,1996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374.95元,如果在此基础上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扩大48.7亿元的消费量。这一市场优势所具有的潜力是无可估量的。

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应当坚持四条原则:

一是广泛参与原则。包括参与文化创造的广泛性、享受文化成果的广泛性和投资主体的广泛性。必须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特别关注相对脆弱人群的文化,如:少数民族文化、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文化、少儿文化、老年文化、残疾人文化活动等。

二是鼓励创造原则。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是保护和鼓励创造精神。不仅要鼓励群体的创造性,而且要鼓励个体的创造性;不仅要鼓励专业文学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更要使创造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资源保护优先原则。文化资源有其脆弱性的一面,如文物和无形文化遗产,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必须致力于对它们的保护。目前,我国的许多传统文化资源正受到严重威胁,古墓葬、文物正面临疯狂盗掘、盗窃、走私等犯罪行为的人为侵害和风化、腐蚀等自然的侵蚀;大量无形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退化、失传、歪曲、湮灭的危险,部分已经用物质手段记录、保存下来的资料由于缺少必要的后续措施,正在散失、脱磁、霉变。

四是协调适度发展原则。在考虑文化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的时候,不能脱离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要注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目标和水平的协调,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协调,中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协调,重点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协调,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协调,等等。

要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政策措施上加以保证。第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改进政府管理文化事业的模式,逐步减少政府直接“办”文化;建立以项目投入和动态投入为核心的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机制;建立文化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完善政府补贴文化项目的申报审批制度;建立、健全文化项目招投标制度;在政府行政管理的主要领域,应当建立专家委员会,负责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评估、审核、决定。

第二,要重点扶持公共文化领域。目前全国尚有190 个县无图书馆、106个县无文化馆,82个县图书馆和217个县文化馆没有馆舍,1 万多个乡镇没有文化站。国家应从宏观引导的角度给以适当的补助。要加强对文物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探索有效解决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矛盾的办法,制定兼顾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政策,制定无形文化遗产保存、保护措施。

第三,要以鼓励创造性为核心,繁荣文学艺术,继续加大对反映国家和民族学术、艺术水平的精神产品和对代表国家水平的艺术院校、表演团体及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团体的扶持力度;规范重点剧目创作资金的使用;鼓励和扶持民间职业和业余文艺团体。要努力发挥个体创造性,改进文艺评奖制度和艺术家荣誉制度;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和财税改革相衔接,推动艺术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化进程;规范艺术品营销、拍卖;推动艺术经纪人体制建立;完善艺术品生产、销售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当前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中的美育规范,提高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第四,加大对文化事业投入,广辟文化发展资金来源渠道。继续加大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落实“对文化事业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的政策。要多方面开辟资金来源渠道,健全和完善社会支持文化事业机制,完善社会赞助文化事业有关优惠政策,探索利用外资发展社会文化事业的途径。

第五,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左右, 而我国目前仅为0.3%,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前景非常广阔。 文化产业是一种竞争性行业,观念和政策上都要进一步放开,按照产业发展需要和发展规律制定规划,对某些领域给予必要的保护和扶持。

第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要抓住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时机,确立对外文化传播的国家战略,积极参与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促进中华文化传播,树立面向21世纪的文化大国形象。要进一步拓展对外文化传播的新领域,改变仅仅以演出和展览为主的交流和传播方式,注意利用新闻、学术、教育等综合性手段和高科技手段,全面传播中国文化。要加强高层次、高档次、高品位的文化往来,加强对民间交流和商业运作的规范;特别要加强文化信息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七,加强文化法制,加强政策研究。要逐渐形成文化法制体系,特别要加强立法,着重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建立表演者权利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民间文化保护体系;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体系;探索公益文化活动中文学艺术家权利补偿制度。要建立文化政策研究、制订、评估体系。大力发展民间文化政策研究机构,注重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开展文化政策研究、制订、评估和咨询;改革现行的研究体制,着重通过项目申报审批和项目招投标,鼓励和促进公共政策研究。

标签:;  ;  ;  ;  

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