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非裔”“非裔美国人”还是“非裔美国黑人”论文

“美国非裔”“非裔美国人”还是“非裔美国黑人”论文

“美国非裔 ”“非裔美国人 ”还是 “非裔美国黑人 ”?

黄卫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 :在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盛行的当今美国社会,能够揭示美国黑人传统和文化根基的African American成为学术界普遍采用的种族称呼。但在中国学术界,目前该词存在三种不同的译文——“美国非裔”“非裔美国人”“非裔美国黑人”。这种分歧不仅存在不同学者之间,而且存在同一学者的不同论著中。鉴于中国人的认知方式、汉语表达特点、汉语中“裔”的约定俗成意义,相比较而言“美国非裔”是最合适的说法。但如果考虑到该词的本义以及汉语“裔”的外延,那么“美国非洲人”或许是一种更加准确的说法。

关键词 :African American;汉语译文;分歧

引 言

自民权运动以来,种族和族裔研究成为具有前沿意义的领域。作为美国历史上曾经最大的少数种族或族裔群体,美国黑人理所当然受到学界极大关注。这种情况在我国美国研究领域亦是如此。目前,美国黑人研究已经成为国内美国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

美国黑人研究中,一个基本问题是黑人种族的称呼。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称呼或名称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既可以被用来贬低或侮辱一个受到歧视的群体,也可以成为受到歧视的群体摆脱偏见和公式化形象的手段。对于美国黑人来说,种族名称就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在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下被殖民者强制带到北美的,而且被剥夺了与自己母国、自己种族认同的名字,只能使用奴隶主给自己取的名字。因此,在美国黑人眼中,种族的名称与自尊及自己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密切相关。

在美国黑人历史上,黑人种族存在过多种称呼,包括African、Negro、Colored、Black等。一方面,这些称呼是白人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种族群体进行歧视的手段;另一方面,改变这些种族称呼的内涵或种族称呼本身成为黑人群体摆脱公式化形象的手段。在当今美国社会,黑人群体已经摒弃了Colored和Negro的称呼(为了适应这一趋势,2013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宣布,鉴于许多黑人对Negro一词感到反感,该说法将从今后的人口普查表格和调查表中删除),而目前依然流行的名称 Black自从民权运动时期起被赋予了积极的内涵。作为一个比较新的种族称呼,African American因为其在揭示美国黑人与其他美国人的共同性的同时突出了美国黑人的来源和文化独特性而成为多元文化主义时代越来越多黑人青睐的称呼,美国人口普查局也从2000年人口普查开始正式采用这一说法。

关于历史上美国黑人群体不同称呼的历史演变及其内涵,中国已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1-2]。目前,中国学界对于African American的译文存在很大的分歧。有的学者使用“美国非裔”,有的学者使用“非裔美国人”,还有的学者两者同时混用。不仅如此,还有少数学者甚至使用“非裔美国黑人”的说法[3-4]。虽然在以美国黑人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上,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学者的关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专文进行探讨。笔者不揣冒昧,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 African American的历史由来

就历史渊源来说,African American 可以追溯到African一词。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被荷兰殖民者带到北美大陆。以奴役身份来到北美的黑人,非洲意识非常强烈。早期黑人在书信、诗歌、传单、传记中把自己称为“非洲人”(Africans),在给学校、教堂、组织命名时几乎都加上了“非洲的”(African)这一修饰语。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对非洲感兴趣的美国黑人人数越来越少,但1816年“美国殖民协会”(American Colonization Society)成立以后,还有不少美国黑人自称为African。至今,仍有好几个黑人组织保留了这一称呼,如“非洲卫理公会主教教会”(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内战结束后,虽然出现了Colored、Negro等多个黑人种族称呼,但直到1899年,African及其变体在由黑人出版或面向黑人的报纸、杂志的名称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频率达到36%[1]

对于美国黑人来说,种族称呼的变化不仅仅是表面上说法的改变,而且是黑人在美国社会的地位和自身状况变化的深刻反映,是一种社会表征。作为美国黑人自己主动选择的新称呼,African American反映了美国黑人关于自身和种族关系在看法、认知、态度上的变化。

目前,在中国学术界,African American主要有两种不同的中文译文:“美国非裔”和“非裔美国(人)”。这两种说法在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名称中都可见到,前者如“美国非裔文学理论批评史”“美国非裔文学史”“二十世纪美国非裔文学中的种族政治研究”,后者如“非裔美国城市自然主义小说之性恶书写研究”“当代非裔美国作家查尔斯·约翰逊小说研究”等。此外,还有少数学者使用“非裔美国黑人”的说法。

1989年6月,African American称呼正式推出六个月后,《纽约时报》对165人进行的民意调查表明,9%受访者偏爱African American。又过了三个月,即1989年9月,美国广播公司和《华盛顿邮报》就同一问题对371人进行了民意调查,被调查者中偏爱该称呼的比例已经迅速增加到22%。到1989年9月底,已有68%的人表示听说或看到过这一新的称呼,尽管三分之二的人依然青睐Black[5]。1990年7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华尔街日报》就黑人称呼问题对221人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表明,25%的人选择African American。1991年9月,《洛杉矶时报》的民意调查表明,34%的人偏爱African American[7]

与强调种族肤色的Black不同,African American突出的是文化和族裔性。在这个新的称呼中,American意味着承认一种共有的文化,而African又强调了个性,蕴涵着多样性,与美国“合众为一”的理念是一致的,也与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现实相符。就词的结构而言,它与美国社会其他族裔群体的称呼如Irish American、Chinese American是类似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该称呼意味着包容和平等,完全不同于强调与白人对立的Black一词。同时,这个称呼淡化了种族的重要性,使种族因素在美国黑人的社会身份中不再占据中心地位。而且,作为一个新的称呼,它意味着与过去的决裂,为重新塑造黑人积极的自我形象及其在其他群体心目中的正面形象提供了可能性,有助于美国黑人融入主流社会。对于白人来说,这个新称呼象征着和平,可以减轻种族歧视历史带来的负罪感。它还与美国主流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联系起来,意味着只要美国黑人像其他人一样在举止行为上符合社会规范,就可以被接受为美国人。广义上来说,这个称呼象征美国社会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从种族分裂阶段进入多元文化共存阶段,预示着美国种族关系的积极未来。

通过仔细对比,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在使用这两种说法时总体上是混乱的,并没有体现出一致性。不仅不同的学者使用不同说法,而且同一学者也使用不同说法。以前面提到的《视角的重构》的作者为例。如前所述,她在该文中同时使用了“美国非裔”和“非裔美国”的说法。不仅如此,她在《作为修辞的命名与托妮·莫里森小说的身份政治》一文中,完全抛弃了早期的做法,不仅使用“非裔美国人”的说法,而且把其原来使用“美国非裔”的说法全部改为“非裔美国”,如“非裔美国作家”“非裔美国文化”“非裔美国身份”“非裔美国女性”。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似乎在如何使用“非裔美国”作定语时还不是很有把握,有时使用“非裔美国(作家)”,有时使用“非裔美国人(作家)”,有时又使用“非裔美国人的(民间歌谣)”[18]。又如,另一位学者在《重新界定与梳理美国非裔文学:〈剑桥美国非裔文学史〉主编杰瑞·沃德教授访谈(英文)》中使用“美国非裔”的说法[19],但在《喻指理论:〈诺顿非裔美国文学选集〉的文学史观》中改用“非裔美国”[20]。还有位学者早期基本倾向使用“美国非裔”,如其承担的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美国非裔文学史翻译与研究》和国家社科重点课题《美国非裔文学理论批评史》,在《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在中国:现在与问题》(2013)一文中也只使用“美国非裔”的说法[21],但在《现代主义视野下的T.S.艾略特和拉尔夫·埃利森》(2017)一文中说法突变,大量使用“非裔美国”的说法,完全抛弃了其一度偏爱的“美国非裔”[22]。当然,也有一以贯之坚持使用“美国非裔”说法的学者。如罗良功教授在《中心的解构者:美国文学语境中的美国非裔文学》[23]中首次使用“美国非裔”(他在更早的著述中使用的是“美国黑人”的说法)以来,不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用作修饰语,一直坚持使用这种说法,包括最新著述《美国非裔文学:2000—2016》[24]

随着新非洲移民的涌入,African American被赋予新的意义,甚至在美国黑人社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理解。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过程中,围绕奥巴马的种族身份,美国黑人社会对该称呼提出了另外一种界定,即“美国具有非洲血统的自愿移民”。《黑人性的终结》(The End of Blackness )一书的作者黛博拉·迪克森(Debra J. Dickerson)在《没有肤色偏见》(Colorblind )一文中对African American与Black做出了区分:“Black在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中指西非奴隶的后代。具有非洲血统的自愿移民(甚至西印度群岛奴隶的后代)对于种族在他们的生活和政治中的作用看法显著不同。”迪克森认为,奥巴马只能算是African American,不是Black,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大不同:“我愿意接纳他。他与黑人结婚,行为像黑人,但非洲黑人与美国黑人还是存在很大差距。”[11]而对于美国的新黑人移民来说,African American专指“美国本土黑人”,其背后暗含种族歧视和压迫的历史,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带有自身祖源国的文化认同身份,如“尼日利亚裔”“肯尼亚裔”“埃塞俄比亚裔”[12]

采用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数据的搜集与整理。问卷由企业基本信息与协调联动影响变量测项构成。8个潜在变量指标具体划分为25个观测指标,采用Liskert五级量表进行评分。研究变量及具体测项见表2。并对河北、内蒙古等地区大中型企业的基层以上管理者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328份,回收率为93.7%,其中有效问卷为308份,有效率达93.9%。

二 African American的内涵

术后疼痛,强行忍受会导致患者体内儿茶酚胺和醛固酮等内源性递质的释放,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还会导致失眠、焦虑、恐惧、无助、忧郁等负面情绪增长。术后疼痛不仅给产妇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负担,还可能会使胃肠道功能、凝血功能、心肺功能、内分泌代谢等出现异常,大大影响了产妇的早期活动及术后康复。而且,如果不在初始阶段对疼痛进行有效控制,持续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可能需要使用更多阿片类药物,导致机体功能恢复延迟,损害母婴关系,甚至会导致产后抑郁。

African American称呼不仅在黑人群体内部被迅速接受,而且在黑人群体之外的其他美国人中流行起来,成为媒体和公共话语中的官方用语,进入日常用语之列。根据一项研究,1988年下半年,当美国黑人领导人最初考虑用African American来替代Black时,该称呼在《华盛顿邮报》的24篇文章中出现,在《洛杉矶时报》的11篇文章中出现。而在African American称呼被正式推出后的6个月时间里,其出现频次分别增加到了120和106。1991年上半年,《华盛顿邮报》有288篇文章、《洛杉矶时报》有612篇文章提到了这一称呼[7]。根据另一项研究,1989年该说法在《纽约时报》的全国性新闻版面中出现过8次,在其他新闻报道中出现过103次,另外被引用103次,在项目或组织的名称中出现过49次,在社论、来信、意见专栏和书评中出现过61次,这些统计数据不包括提及围绕这一说法的争论的次数[5]。在有关黑人群体未来称谓的调查中,African American因为符合美国社会多元文化主义的潮流而占据明显的优势。在一次民意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者(无论黑人还是黑人群体以外的其他人)都认为,African American更能展现美国黑人的正面形象,将成为未来使用最多的称谓[7]

然而,历史上,黑人社会关于其内涵和外延存在不同意见。反对者认为,该称呼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它包含的内容太泛。美国黑人的文化传统主要来自西非,许多其他非洲文化如阿拉伯文化与美国黑人没有关系。第二,它忽视了非洲内部的多样性。非洲并不只有一种文化,而是具有多种文化。第三,把美国黑人与非洲联系在一起,过于牵强。美国黑人已经离开非洲太久,与非洲所谓的纽带名存实亡。第四,带连词号的美国人意味着忠于两种认同、两种文化,算不上100%的美国人,甚至会被认为是对美国的背叛,不利于黑人彻底融入美国社会。因此,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美国黑人知识分子乔治·斯凯勒(George S. Schuyler)在《关于黑人艺术的胡扯》(The Negro -Art Hokum )一文中使用不带连词号的Aframerican和Africamerican来指代美国黑人[10]。第五,这个称谓容易引起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反感,他们会要求把美国黑人送回非洲,还会把美国黑人与“丛林野兔”“猴子”等与非洲有关的侮辱性形象联系起来[6]。有鉴于此,1924年5月,一位黑人在《信使报》(Messenger )撰文指出,Afro-这一前缀“只会使我们成为一种特殊公民,黑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美国人。‘Afro’不会给我们增添荣誉,也不会扩大我们的公民权”。1905年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发起的“尼亚加拉会议”(Niagara Conference)没有采用这一种族称谓,理由是它带有“外来人”的含义[1]

不过,虽然African American非常流行,但它在美国黑人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与Black不相上下。2011年1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与《华尔街杂志》共同举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42%的被调查者青睐Black,35%的被调查者偏爱African American,13%的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7%的人选择其他称呼[8]。2013年,盖洛普就美国黑人种族称呼问题展开的民意调查表明,大多数美国黑人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65%的美国黑人表示,他们并不在乎自己被称为African American还是Black。有倾向的黑人中,偏向两者的比例各占17%。事实上,自从1991年以来,盖洛普已经就这一问题进行过8次民意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大多数(56%~66%)的黑人对于群体称呼并不在意;有倾向的黑人对于两个称呼偏爱的比例大体相当;总体来说,偏爱African American的人数略多[9]

该称呼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由于非洲(如南非)也生活着大量白人,因此African American还可以指来自非洲的白人移民。前不久,一位美国语言学家告诉笔者,他的一位来自非洲的美国白人朋友就遇到了这种尴尬。这位白人在填写相关表格时,不知该选择何种种族身份。按照来源,他是来自非洲的美国移民,但按照African American的通常定义,他又不属于黑人,最后他只好选择“白人”。这或许是后面提到的中国个别学者使用“非裔美国黑人”的原因?

三 African American的翻译问题

20世纪末,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兴起,African American隐喻的“平等、融入”等积极意义及其在美国人心目中唤起的正面形象使其迅速受到美国黑人的青睐,重新流行起来,与Black一起成为当今美国社会黑人种族群体的主要称呼。African American称谓的再度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牧师杰西·杰克逊(Jesse Jackson)的努力。1988年12月,全美75个黑人组织的领导人聚集芝加哥,商讨全国黑人的新奋斗目标。在新闻发布会上,杰克逊宣称,黑人种族喜欢被称为African American,因为其他黑人种族称呼都不能揭示美国黑人的根基。他指出:“Black这一称谓不能描述我们的处境。我家有七口人,我们的肤色都不一样。”而African American与Asian American、 German American等称呼一样,体现了文化上的完整性,把美国黑人与非洲传统联系在一起:“这一称呼把我们置于恰当的历史语境中。在这个国家,每一个族裔的称谓都带有某种国土根基,某种历史、文化根基。African American称谓达到了这种文化成熟的高度。”他认为,African American一词能够让黑人意识到,自己不是受到鄙视的奴隶的后代或奴隶制的后代,而是被奴役的、曾经辉煌的非洲人的后代,能够激发黑人的种族自豪感[5]。总之,他认为该词作为一种群体标志为美国黑人提供了一种具有传统和祖先内涵的文化认同。他的倡议得到了与会其他黑人领导人的响应,“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等著名黑人民权组织的领导人认为,African American这一称谓对黑人是一种心理上的提升,能够更好地促使美国黑人认识到其非洲起源。1989年的《乌木》(Ebony )杂志发表了另一个类似观点:“我们自称African American是进行文化反击的第一步。我们的文化复兴能够改变我们在这个国家和世界的命运。”文章还认为,这个称呼有助于人们从全球的视角看待美国黑人[6]。杰克逊还发起了用African American取代其他种族称谓的运动。他于1989年拜访了多家主要黑人媒体的编委,企图说服他们采用African American一词。在他的努力下,该称呼逐渐被全国性主要媒体采用,为美国黑人所熟悉。

查询中国知网,“非裔美国”说法最早出现在1987年的一篇学术论文《美国黑人艺术运动的非洲源流》的译文中,相关说法有“非裔美国作家”“非裔美国人”“非裔美国居民”“非裔美国人社区”“非裔美国人”“非裔美国青年”“非裔美国诗人”[13]。五年之后的1992年,再次出现了两篇以“非裔美国”为标题的译文《世界新秩序中的非裔美国人》[14]和《两个奴隶后裔族体:塞拉利昂克里奥尔人和利比里亚非裔美国人》[15]。但此后,该说法犹如石沉大海,直到2004年,除了极个别医学翻译文章外,没有被学者采用。2004年,这种说法开始出现在中国学者撰写的学术论文中。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两份学术刊物《外国文学研究》和《美国研究》各自刊登了一篇与美国黑人文学有关的论文,其中一篇是《拂去历史的尘封:〈女奴叙事〉的发现与出版》[16],另一篇是《视角的重构:论盖茨的喻指理论》[17]。从论文措辞看,《拂去历史的尘封》一文出现了“非裔美国文学”“非裔美国研究”“非裔美国女性”“非裔美国人”“非裔美国妇女”“非裔美国哥特小说”等说法,作者在使用该词时表现出高度一致性。但在《视角的重构》一文中,作者似乎比较随意,“美国非裔”“非裔美国”“黑人”的说法都使用过,同时又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作者只使用“非裔美国人”说法,即使用作定语时也是如此,如“非裔美国人文化”,在其他情况下则一律使用“美国非裔”的说法,如“美国非裔文学”“美国非裔作家”“美国非裔民间文化”“美国非裔青少年”“美国非裔民间故事”“美国非裔女性”“美国非裔传统”。不过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该学者把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翻译为《诺顿黑人文学选集》。换言之,作者把African American翻译为“黑人”。从2006年开始,学者开始比较普遍使用“非裔美国”说法。相比较而言,“美国非裔”说法出现要晚。中国知网能够查到最早使用这一说法的著述是前面提到的《视角的重构》。

Wnt通路是Wnt基因调控的信号传递通路,由多种蛋白、受体及酶等组成。对照组的GSK-3β、TCF/LEF表达率小于诱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FRP、insulin和C-peptide表达率大于诱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总体来说,近年来学界似乎越来越倾向使用“非裔美国”(用作定语时)和“非裔美国人”。以“中国知网”近五年查询到的文章为例,输入主题词“美国非裔”可以发现,2013年有26篇,2014年有27篇,2015年有41篇,2016年有13篇,2017年有34篇,共计141篇;输入主题词“非裔美国”可以看到,2013年有55篇,2014年有69篇,2015年有73篇,2016年有49篇,2017年有49篇,共计295篇。换言之,使用“非裔美国”说法的频率是“美国非裔”的两倍多。

“美国非裔”“非裔美国人”“非裔美国黑人”三种说法中,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加符合汉语习惯呢?笔者主张使用“美国非裔”的说法,理由有三点。

B,A称为框架μ的框架上下界。如若只有右侧不等式成立,则称μ为Bessel测度。若A=B, 则μ称为Rd上的紧测度框架; 若A=B=1,则μ称为Rd上的Parseval测度框架。

首先,英汉两种语言在偏正结构方面存在认知差异。《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一文指出,偏正结构中,“中心语”的认知基础是“目的物”,而“修饰语”的认知基础是“参照物”,两者之间是一种非对称关系,因此中心语与修饰语的位置不能随意变换。偏正关系的这种不可逆性深嵌于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之中。就“参照物”与“目的物”之间的顺序来说,汉语中存在一个“参照物先于目的物”的语序原则,决定了“修饰语”位于“中心语”之前的语序一致性,而英语恰好相反,只表达由目的物到参照物的过程[25]。具体就African American而言,African是目的物,而American是参照物。换言之,在这个短语里,我们只可以理解为African is in America,不能反过来说American is in Africa. 在汉语表述“美国非裔”中,“美国”是“参照物”,“非裔”是目的物,即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非裔在美国”或“美国有非裔”,因此这一逻辑与英文表述是一致的,符合汉语偏正结构语序特点,也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第二,根据“裔”在汉语中约定俗成的意义,“非裔美国人”和“非裔美国黑人”有表达重复之嫌。按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裔”指“后代”,而“华裔”指“华侨在侨居国所生并取得侨居国国籍的子女”。照此类推,那么“非裔”可以指“在美国出生并取得美国国籍的非洲人子女”。按此理解,“非裔美国人”表达累赘,至于有些学者采用的“非裔美国黑人”的说法更不可取,因为除非特殊情况,一般意义上的“非裔”就是指“黑人”,把“非裔”与“黑人”并置完全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相比之下,“美国非裔”更加简洁。

第三,用作定语的“非裔美国”及其类似表达方式“亚裔美国”“西班牙裔美国”或“拉美裔美国”容易给人误解,似乎存在多个美国。事实上,在美国历史上,以马尔科姆·艾克斯(Malcolm X)为代表的美国黑人民族主义者的确曾经试图建立“国中之国”——一个属于美国黑人的美国。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在《我们是谁?:美国种族认同的挑战》(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 ’s National Identity )一书中对美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拉美裔化趋势深感担忧,担心会出现一个西班牙裔的美国,从而导致美国走向分裂。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在演讲中多次强调,美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不存在“亚裔美国”“黑人美国”“白人美国”或“拉美裔美国”[26]

顺带一提的是,中国学术界关于Chinese American的称呼也表现出相当混乱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关于这一称呼,目前中国学术界使用比较多的说法有“美国华裔”“华裔美国人”“美籍华人”“美国华人”“美籍华裔”。从中国知网查询可知,这几种说法的历史几乎同样悠久。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更加严谨和科学呢?按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华裔”指“华侨在侨居国所生并取得侨居国国籍的子女”。按此解释,在带有“华裔”的三个中文称呼中,“美籍华裔”和“华裔美国人”都有重复表达之嫌,“华裔美国人”还存在表达不够简洁的问题。相比之下,“美国华裔”最为科学。另一方面,“华人”在汉语中有两种约定俗成的意思,一种意思是“中国人”,另一种意思是“取得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按此理解,在带有“华人”的两种称呼中,“美籍华人”有重复之嫌,而“美国华人”更加科学。现在,我们再来比较“华人”和“华裔”两种说法。从“华人”和“华裔”的定义可知,“华人”的外延更加广泛,包括了“华裔”在内。换言之,“美国华人”比“美国华裔”更具包容性,既包括来到美国的移民一代,也包括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因此是最合适、最准确的称呼。

遵循同样的逻辑,按照汉语约定俗成的意义,无论“美国非裔”还是“非裔美国人”,其外延只包括在美国出生的移民后代,并不包括移民本人,因此似乎都不够准确。“美国非洲人”或许是一种更加准确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更加符合African American的本义。如前所述,这一英文称呼的根本目的就是强调其非洲之根。

时至乾隆年间,乾隆与雍正虽然都将粉彩视为心头好,但是他们的审美偏好却是天差地别的。乾隆时期的粉彩花鸟格局从清雅转而俗化,画面一改过去的清丽之风,变得颜色艳丽,画面华美,细节繁缛。工匠们使尽浑身解数想要将技艺与釉色和图案的美感凝聚在一件器物之上,这就使得这件器物变得尤为雍容华贵了。

我的朋友当中,也有娇嫩的月季花,月月盛开着美丽的花朵,像灯笼一样高高悬挂的石榴,碧绿的海桐,默默站立的女贞树……

四 结 语

古话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虽然“美国非裔”和“非裔美国人”两种说法都已为国内学界普遍接受,而且专业读者能够明白其具体所指,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学术界似乎有必要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以免带来更大的混乱。这种统一对于我国的美国黑人研究尤为重要。本文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相关的讨论。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指高校将其科研成果进行后续中试、开发、应用、推广,从而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服务等的过程,即科学技术变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1]。随着我国对高校科研的重点投入,科研成果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差距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方面,高校投入的人力、经费连年增长;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率却未有显著增加,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参考文献

[1] 黄卫峰.美国黑人称谓的种族情结[J]. 世界民族, 2002(5): 65-69.

[2] 明皓,谭惠娟.美国黑人称谓的演变及其相关思考[J]. 社科纵横,2011(10): 176-178.

[3] 胡笑瑛.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传统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4] 罗虹.从边缘走向中心:非洲裔美国黑人文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 Martin B L. From Negro to Black to African American: The Powers of Names and Naming[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991, 106 (1): 83-107.

[6] Smith T W. Changing Racial Labels: From “Colored” to “Negro” to “Black” to “African American”[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92, 56(4): 496-514.

[7] Philogene G. From Black to African American: A New Social Representation[M]. Westport, Connecticut: Praeger Publishers,1999: 53-116.

[8] Washington J. Some Blacks Insist: “I’m not African-American”[EB/OL].[2018-09-02] http://www.msnbc.msn.com/id/46264191/ns/us_news-life/t/some-blacks-insist-im-not-african-american/#.T-BmJNXGAuc.

[9] Jones J M. U.S. Blacks, Hispanics Have No Preferences on Group Labels[EB/OL]. [2018-09-20]. http://news.gallup.com/poll/163706/blacks-hispanics-no-preferences-group-labels. aspx.

[10] Schuyler G. The Negro-Art Hokum[C]//Winston Napier (ed.).African American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0: 24-26.

[11] Dickerson D J. Colorblind[N]. Salon, 2007-01-22.

[12] 牛忠光. 当代美国黑人的群体嬗变与文化认同分化[J].世界民族,2017(6): 64-71.

[13] 艾科. 美国黑人艺术运动的非洲源流[J].狄山,译.第欧根尼, 1987(1): 27-39.

[14] 亨利.世界新秩序中的非裔美国人[J].岳经纶,胡鹰,译.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2(9): 44-45.

[15] 菲格莱. 两个奴隶后裔族体:塞拉利昂克里奥尔人和利比里亚非裔美国人[J].戈弓,译.民族译丛, 1992(1): 72-75.

[16] 金莉. 拂去历史的尘封:《女奴叙事》的发现与出版[J].美国研究, 2004(4): 119-129.

[17] 朱小琳.视角的重构:论盖茨的喻指理论[J]. 外国文学研究, 2004(5): 141-147.

[18] 朱小琳.作为修辞的命名与托妮·莫里森小说的身份政治[J]. 国外文学,2008(4): 67-72.

[19] 重新界定与梳理美国非裔文学:《剑桥美国非裔文学史》主编杰瑞·沃德教授访谈[J]. 外国文学研究, 2010(5):1-5.

[20] 方红.喻指理论:《诺顿非裔美国文学选集》的文学史观[J].外国文学研究, 2010(5):116-124.

[21] 谭惠娟,金兰芬.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在中国:现在与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2013(2): 18-25.

[22] 谭惠娟.现代主义视野下的T.S.艾略特和拉尔夫·埃利森[J].外国文学研究,2017(1): 9-19.

[23] 罗良功.中心的解构者:美国文学语境中的美国非裔文学[J]. 山东外语教学, 2013(2): 8-13.

[24] 罗良功.美国非裔文学:2000—2016[J]. 社会科学研究, 2017(6): 168-176.

[25] 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 1995(2):81-89.

[26] Obama B. “2004 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 Key-

note Address” [EB/OL].[2018-09-20].https://www.americanrhetoric.com/speeches/convention2004/barackobama2004dnc.htm.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African American ”

HUANG Weifeng

Abstract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society popular with multiculturalism, “African American”, which can show the heritage and cultural base of Black Americans, has been accepted among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s a more appropriate denomination for the race. But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n China, this label has three versions in Chinese: “美国非裔” “非裔美国人” “非裔美国黑人”. Such disagreements exist not only between different scholars but in the different works of the same scholar as well, resulting in considerable confusion. In view of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Chinese people and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conventional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裔” , “美国非裔” is, relatively speaking, the most proper Chinese expression. But considering the intent of the English expression and the denot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裔” , we think “美国非洲人” might be a better choice for Chinese scholars.

Keywords :African American; Chinese translation; disagreement

中图分类号 :K708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19.02.015

收稿日期: 2018-12-04

修回日期: 2019-03-0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奥巴马现象与美国种族融合”(18FMZ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黄卫峰(1970—),男,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国黑人文化和翻译实践。通信方式:wfhuang1970@aliyun.com。

标签:;  ;  ;  ;  ;  

“美国非裔”“非裔美国人”还是“非裔美国黑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