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峡谷居民门巴族_门巴族论文

藏南峡谷居民门巴族_门巴族论文

藏南群山峡谷中的居民——门巴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门巴族论文,群山论文,峡谷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错那县贡日门巴族乡位于喜玛拉雅山南侧的娘江曲河谷上游,东北以波拉山口为界,南邻玛麻乡,向西翻越夏拉山通至不丹。自北向南冲刷而下的娘江曲将贡日乡一分为二,江右为贡日村,村庄位于夏拉山山腰的一片洼地,村前一座山峰拔地而起,色目村居娘江曲左岸东嘎山麓,为乡政府所在地。

“门巴”,意为门地区的居民,既是藏族对门地区的居民的他称,也是门巴族的自称。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为勒布话、里话、德让话、达旺话及外迁到墨脱的门巴人使用的沧洛话、八米巴话等方言。门巴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藏文。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门巴族成为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据2000年人口普查,西藏自治区门巴族人口为8481人,其中,山南地区有656人。贡日门巴族乡现有38户,172人,其中,色目村22户,108人;贡日村16户,64人。

娘江曲河谷地区山高林密,谷深流急,门巴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这一相对稳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以高山农牧业为主的经济生活方式,创造了门巴族独特的文化,塑造了门巴族珍爱生命、关爱自然、热爱生活、恬淡自足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文化特征。

门巴族的各个分支虽然有共同的民族风俗,但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生产生活的方式和内容不同,经过长期的分离,在民族风俗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差异。娘江曲河谷是西藏南部通往南亚的重要通道之一,南来北往的客商僧侣将外来文化带到这里,使门巴族文化从其产生之时就受到异民族文化的影响。色目、贡日两村处于娘江曲上游,近几十年来,两村的经济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人文环境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传统服饰

相对而言,门巴族的服饰较为单一,既没有身份地位的标识,也没有贫富区别。

男性服装统称“坡接”,内衣称“布热”,为棉麻土布制成,有长短两种。长内衣长至小腿,无袖,无开襟,上端剪一圆口套在脖颈上;短内衣有袖、有襟。上衣称为“堆库”,用羊毛氆氌制成,较窄小,通常为黑色,长至臀部、开襟、无领,边缘用蓝布锁边。外袍称为“曲巴”,用羊毛氆氌制成,较为宽大,有红、黑两色,长至膝盖、开襟、无领,边缘用蓝布锁边。腰带用氆氇制成,宽约10厘米,长约1.5米。长裤称“托鲁玛”,也用氆氇制成,较宽大。

女性服装统称“摩接”,内衣称为“布足热”,为棉麻土布制成,也有长短两种,形制与男内衣大体相同。上衣称为“热库”,质料为氆氇,有红、黑两种颜色,长至臀部、开襟、无领,边缘用蓝布锁边。外袍,称为“堆果”,用羊毛氆氇制成,较为宽大,有红、黑两色,长至膝盖、开襟、无领,锁边。围裙称为“机玛”,白氆氇制成,长约2米,宽约50厘米,从腰部垂至膝。男女服装的上衣,袍子均为斜襟右衽,无纽扣。

色目、贡日两村,男女靴子相同,都称为“拉木”,是长统靴,靴底和靴邦用牛皮制成,靴面为黑色氆氌,靴统为红氆氌。靴统长至膝盖。

男帽称为“八鲁加”,女帽称为“色鲁加”,两者质料、形制均相同。帽顶用黑氆氌,后面有一椭圆形小孔。帽檐为红氆氌,翻檐为金黄色羊毛驼绒。翻檐有一个V形小缺口,戴帽时候缺口对前额略偏右眼的上方。

妇女耳垂挂用红线串连起来的珠子,珠子一般为玉或玛瑙,从玉珠中穿出的红线结成小辫垂落。项链称为“波谢”,也是用红线串联起来的玉珠,比耳珠稍大;颈上还挂银制的“嘎乌”垂至胸前。“嘎乌”为菱形,内镶有活佛画像。

男子耳垂也佩戴玉石珠子,以红线串连。

关于门巴族妇女装饰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门巴族妇女并不是这样穿戴的。后来,从泽当来了一个叫“幸波女”的女妖,她头戴“色鲁加”,耳挂玉石珠子,胸佩“嘎乌”,腰围“机玛”。门巴族妇女见到后,都觉得这样的服饰很新鲜好看,都学她的样子穿戴披挂起来,一个个都很漂亮。但男人们却指责她们和妖女没有两样。于是,妇女们在背上背一块小牛皮,以示与女妖的区别。直到现在,门巴族妇女外出都要背块小牛皮。

现在,错那的门巴族平时已经很少穿传统的民族服饰而穿藏服,青年人也穿西装、运动服、T恤等,门巴族传统服装只是在节庆时才穿。

特色饮食

门巴族传统的食物以荞麦、青稞等粮食类作物为主,辅以奶制品,肉类多为牛肉,但食用较少。

主食 门巴族的主食之一——稠,用荞麦制成。荞麦在锅内炒后磨成面粉,荞麦皮用作饲料,荞麦面加入酥油茶、水,捏成团食用,门巴人又称为稠糌粑。根据外形的不同,又分为两类,一称稠,一称加扎。穰,即荞麦饼,用水把荞麦调成糊状,到入锅内炕成饼,吃时蘸奶渣、酥油、辣椒;此外,还有滚裂,即用冬青稞制作成的糌粑;奶渣,是将提炼酥油后的奶继续加热熬煮,冷却后凝结成饼状,切割成小四方块,煮后脱水,穿成串置于室外晾干即成。门巴族的蔬菜种类较少,有白菜、青菜、萝卜、土豆等,门巴族喜食辣,常以青辣椒、辣椒面佐食。

饮料 主要饮料是青稞酒、酥油茶。青稞酒在色目、贡日两村门巴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阴天多,雨水多,空气潮湿,上山放牧、伐木居住在窝棚中,山风凛冽,冬季较冷,时常降雪。喝酒御寒为日常生活生产所必须,亲朋往来,定亲嫁娶,也都离不开酒;地处山沟之中,与外界交往较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或喝酒解闷,宣泄感情,或边饮边唱自得其乐,酒也为精神生活不可或缺。所以,无论男女门巴族人都嗜好饮酒,几乎达到不可一日离酒的程度。

青稞酒均为家庭自酿。将青稞洗净后放入一口大锅内煮,待青稞有八成熟,将锅从火上抬下,稍为降温,趁青稞尚温热,倒入一个宽大的容器内,摊开铺平,再洒入酒曲均匀地拌在青稞中。将拌入酒曲的青稞放入一口大锅内,加盖,并用棉毛物包裹保温,置于火塘边等温暖处发酵。发酵的时间为3—5天,将发酵后的青稞舀出,冷却后盛入一个专用的水桶内,加入冷水,过滤后即可饮用。如果要保存一段时间,则须封好桶口和滤嘴。在娶亲时招待亲家的来客,要用一个专门的竹篾筒插入大桶内,酒水滤入竹篾筒内,舀出敬给客人。

虽然家家做青稞酒,但其中一些技术环节全凭经验积累。所以各家味道不同,有优劣之别。做得一手好青稞酒,拿得出手招待亲朋,得到夸赞,家里人都感到光荣自豪。做得不好,就羞于用来待客了。

酥油茶的制作与饮用与藏族相同。

炊具、餐具。传统炊具铁石兼用,有铁锅、铜锅、铁锅铲等,也有石锅、石烤板。石锅、石烤板用质地较为松软的皂石制成,色目、贡日两村是到达旺交换得来的。石锅边缘上翘,有大,有小,最大的直径可达30厘米,主要用于熬煮菜蔬。石烤板,底部平滑,边缘不上翘,用于煎烙荞麦饼。

餐具为竹木制作。最常用的是木勺、木碗,竹篾箩、竹篮。进餐时,打好酥油茶,将在石片上烙好的荞麦饼放入竹篾箩或竹篮内,上面盖一块布保温。每人用两个木碗,一个盛盐、辣椒、奶渣、酥油,一个盛酥油茶。从竹箩内一块块拿取荞麦饼,拌上盐、辣椒、奶渣、酥油食用,同时喝酥油茶。

离色目村不远的玛麻乡是西藏最负盛名的木碗产地,被称为木碗之乡。

现在已没有石锅、石烤板了。使用的是机器生产的铁锅,由于当地海拔较高,高压锅在这里特别受欢迎。

房屋建构

现在,色目、贡日两村的房屋建筑既有老式的门巴族传统房屋,也有新式的藏式房屋。有的一家人有两种房屋,或者父母在老式房屋中居住,儿女在新式房屋中居住,或者吃在老式房屋中,住在新式房屋中。

门巴族的传统房屋称“歉”,为石木结构的三层房屋,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高约10米。

建房时,要挖地基,砌基石,在基石上立木柱,砌石墙。砌墙的石板约厚15厘米,长度没有一定的定制,层层堆砌,石板间用黏土填充粘连。石墙基脚较厚,从下往上逐渐内收。第一层不开窗户,第二层铺木地板,在后墙开两个窗户,第三层铺竹席或木棍,开有多个窗洞,两侧也不砌石墙。房顶为人字行,传统屋顶铺木板,再压上石片。现在,无论是老式的还是新式的房屋都不再用木板铺顶了,改用铅锌或铁皮屋顶。村民说,原来的木板屋顶,风吹日晒的,过几年就要更换。现在用铁皮屋顶好多了,价格也不贵。房屋的梁、柱、椽都用竹绳藤条连接,不用铁钉。

房屋内部各层之间没有楼梯,一层和二层之间的连通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依山坡而建,挖切山坡,贴近切割面砌石墙,使一层低于路面,道路直接通二层;一种是在空地上建的,则在屋外砌石阶通至二层。有的房屋在二楼门前用木杆搭建一个小凉台,铺上木板,用来晒粮食,冬天老人们也喜欢在此晒太阳。这种小凉台,门巴语称为“答布”。

上三楼是从屋外爬独木梯。独木梯用一根直径约20厘米的树干,砍出一级级踏蹬,支在房屋的侧墙上,连通顶层。独木梯很陡,与地面的倾斜度高于60度,外地人爬独木梯很吃力,颤颤悠悠,心惊肉跳。

一层称为“沙笼”,意为“畜圈”,用作冬季圈养牲畜,一般藏历5月份赶牛上山放牧,9月底天寒草枯,牛群下山,白天在村子周围的草地上放牧,夜间就得赶回关进房屋的“沙笼”。

二楼称为“米珠庆度”,意为人的居室,实际上,家庭的一切室内活动均在此进行。一般用木板隔成两间,里面一间称为“那卜”,堆放粮食,外面一间称为“弃”,较大,是一家人食宿活动场所。也有隔为三间的,在进门的一侧再隔一间,称为“假康”,意为供给客人住的房间。

三楼称为“棒”,堆放冬季喂牲畜的干草料,如荞麦和豌豆秸、青冈树叶、干草等。当地雨水较多,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的秸秆堆放在通风较好的三楼晾干,留待冬季喂牲畜。

家庭活动是围绕“弃”中心的火塘进行的,火塘为四方形,边长约1.5米,四周围以石条,火塘中间是三块石头构成的锅桩。现在都用铁锅圈,石锅桩已经很少见到。燃料是木柴,架在锅圈内,没有烟囱,火烟飘升上三楼逸出。传统的门巴族家中没有板凳、木床,有从藏区交换来的卡垫,摆放在火塘周围,人们盘腿而坐。盘脚的坐姿是门巴人从小就练就的,双腿盘开,平放在卡垫上,这样臀部才坐得平,腰直腹伸,挺胸抬头,坐的时间也长。白天全家人围在火塘四周盘腿而坐,烙荞饼、打酥油茶、拌糌粑,吃完饭后去劳动;晚上回来,全家人又聚坐在火塘边,喝着青稞酒和酥油茶,商议家务,接待亲友、客人。困了,就在火塘边和衣而卧。

现在,即使是在传统的老式房屋中,其内部摆设也发生了变化。差不多各家各户都做了藏式的木座床,摆在火塘右侧。

房屋的外墙不涂泥粉刷,石块裸露,墙上挂有农具,房屋的前面一般是一小块平地,四周没有围墙,也没有庭院。

婚姻习俗

门巴族婚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提亲、定亲和成亲。

提亲通常是在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基础上,男青年将自己选中的对象告诉父母,如父母乐意,就开始为儿子张罗婚事。也有的是经人介绍后,儿子、父母都乐意,也就着手操办。首先要向女方家提亲。

提亲不必选日子,事先请人向女方传话,以便女方家人在家等待提亲的人上门。提亲时,要带上哈达和一桶青稞酒。通常由提亲一方的父母去,此外还要请一个年长的男人跟着去,这个人要能说会道,通晓人情世故,善于调解撮合,除帮着说话外,还要负责过滤装酒,做这种事的人称为“噶布东”。到了对方家,先献哈达,进门围坐在火塘前。请来的那个人朝青稞酒桶内加入热水,用一个称为“卡其觉”的竹篾细桶插入青稞酒桶内轻轻搅拌,待酒水滤入篾桶内,用木勺舀出倒入锅内,再灌入酒壶中,盛进酒杯,向对方家中人敬酒。一边喝酒,一边说明来意,介绍自己家庭和儿子的情况,探询对方的意见。一般情况下,都能同意。双方再商定一个日子,再会面一次正式定亲和商议婚事。

如不同意,女方则要还男方一桶青稞酒。如果是招赘女婿上门,则由女方家庭向男方家庭提亲。

提亲成功,双方就要请喇嘛选举行婚礼的日子时辰。到双方商定的定亲日子,男方家到女方家,双方正式定亲,并决定婚礼期间要办的事项,达成一个类似协议的口头承诺,这叫做“达木恰”,婚事就基本确定了。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家要请喇嘛念经,烧香,做“杨故”。杨故,意为降福,即请喇嘛念经乞神佛保佑赐福。

男方迎亲,要选一个伴娘。伴娘的属相要与新娘相符,且父母健在。另外还要请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男青年去拉亲。新郎不去迎亲,由“噶布东”带着他们去。

新娘家也早做准备,给新娘穿戴整齐。新娘穿着门巴族传统服装,头戴“色鲁加”帽,身穿“堆果”长袍,腰围“机玛”裙,足蹬“拉木”靴,耳挂玉珠,胸前佩戴“嘎乌”。此外,头上还要插成亲出嫁时才戴的“札得儿”,是一根扎上五色绸带的木棍。

迎亲队伍到后,亲属给新娘献哈达,敬酒,新娘父母向新娘一遍遍地嘱咐。新娘迈步刚跨出门,迎亲队伍中有人吹一声口哨,拉亲的仪式开始。新娘的父母把新娘朝家里拉,表示舍不得女儿离家,迎亲的伴娘和选出的两个男青年拉住新娘向门外扯。在门口拉拉扯扯,进进出出,往返数次,才能将新娘拉上路。新娘的父母、亲友也随同出发。

男方迎亲队伍在路上摆了三道酒迎接新娘及其家人亲友。第一道通常摆在新娘家的村口。见到新娘一行人来到,赶快上前满脸堆笑,举杯敬酒。但新娘的父母、亲友却要做出生气、傲慢的面容,不予理睬。“噶布东”上前百般劝解,说尽好话,敬酒的人捧着酒杯唱歌致敬。终于博得女方家的宽恕,接过酒杯。第二道酒摆在半途,也是如此表演一番。第三道酒摆在新郎家门口。新郎的父母向新娘父母和亲友敬酒、献哈达,把新娘接入家中。新郎家内摆放一张铺着新卡垫的木床,供新郎、新娘和伴娘坐。木床摆放的方向是有讲究的。事先要请喇嘛测算,喇嘛测算出某个方向为“布东”。“布东”意思是“空”,意味着这个方向是没有福气的。新娘必须背向‘布东’而坐,预示婚后成家日子美满,否则就会受穷。新郎新娘坐定,喇嘛念经烧香,做“杨故”。随后,向新娘方来的人逐一敬酒,此时敬酒较为随意,不劝酒。敬过一巡,摆出荞麦饼,招待新娘和随同来的人用餐。

用餐完毕,新郎的母亲将新娘带入里面的房间,拿出全套新衣,让新娘从头到脚,里里外外都穿上婆家为她准备的衣、裤、袍、裙,表示她已是新郎家的人了。

新娘穿戴完毕再回到外屋,婚礼正式开始。第一项仪式是敬酒。酒用的是前面所说的“羌波”酒,酒杯是用称为“洋子”的木制的高脚大碗,碗边沿匀称地粘上三朵酥油花,先敬新娘、伴娘,再敬新娘父母,然后逐一敬新娘家来的亲友。一巡敬完,将“洋子”放在一旁,进行第二项仪式——献哈达。新郎家的亲属朋友向新郎、新娘及新娘方来的人献哈达,对新郎、新娘表示新婚的祝福。献哈达结束,宴饮开始。来客开怀畅饮,唱歌跳舞,男女青年借此机会对唱情歌,夜以继日,通宵达旦。

婚礼快结束时,再集中进行一次宴饮。在宴会上,新郎家唱“索玛”(酒歌):从远方来的客人,我们招待不周,实在不好意思;敬给客人的食品不够丰盛,请不要介意。新娘家人起来回唱:我们就要离去,把好的印象、好的结果带回去。唱毕,舞动着哈达,拉着新娘就要走。新郎家急忙拦住,唱道:我们不让走,你们不能走,姑娘已经嫁出,怎么能走。一边唱,一边向新娘家的人敬酒,“噶布东”又再次调解劝说,新娘家终于同意将女儿留下。新娘的父母向新郎、新娘敬酒,新娘家来的亲友向他们送红包。

婚礼持续的时间,视各个家庭的条件而定。家境富裕的婚期为3—5天,一般的为2—3天。

岁时年节

洛萨节。洛萨节即藏历新年,这个节日来自藏族风俗,但也是门巴族最盛大的节日。

进入藏历十二月,各种农活基本结束,牛群也早已赶回村。男人们从山上回家了,外出读书的学生放假,各家各户开始为新年作准备了,虽是农闲,但村子里却见不到闲人,人们相反更加忙碌了。

煮青稞酒是最重要的一项准备。门巴族天天喝青稞酒,新年时节更是天天有酒宴,都要开怀畅饮。尽管近些年来,色目、贡日两村一些较为富裕的家庭也喝啤酒,但是过新年时还是以喝青稞酒为主。家家户户都为备足过年期间的青稞酒而忙碌。妇女们忙于淘洗、晾干青棵;男人们则在火塘边喝着青稞酒熬煮青稞,一遍遍翻搅锅内青稞,往煮好的青稞中洒酒曲。

磨荞麦面、做荞麦饼主要由妇女来承担。荞麦食物是门巴族的传统食物,新年期间家家必吃。

这时节,错那的藏族屠户来到勒布沟,走村串户,屠宰牲畜。各家各户挑选出肥壮的牦牛、黄牛让藏族屠户宰杀,多的一家屠宰五六头,最少的也要屠宰一二头。门巴族以素食为主,但过新年各家都要吃点荤,萝卜炖肉是他们喜好的肉食。

除夕,全家团聚,围坐在火塘前吃团圆饭。有一道食物是新年必吃的,即用荞麦、青稞、小麦等十多种谷物熬的粥。吃这种粥,祝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畜群兴旺。

初一清晨要争第一桶水。传说,新年初一的第一桶水是雪山顶上狮子流出的奶水。另一个传说是,除夕的半夜,仁波清佛会提一桶水来注入水中,先背到的水,其中仁波清佛送来的水就多。喝上这种水,将给全家带来幸福、吉祥和好运。各家妇女竞相早起赶到汲水处,抢背第一桶水。第一个到的人要在水边洒糌粑,在石头上抹酥油,烧柏树枝,供上油条。

初二要走亲访友串门户。当地习俗认为,新年来客进门,先进入的要是女客人才吉利,如男客先进门,就会给主人家带来祸患。人们穿上门巴族传统服装,走亲访友。主人家在门口持酒瓶迎候,按照“三口一杯”的习俗向客人敬酒,主客互相祝敬赞诵,进入家中,围坐在火塘前喝酒聊天。

从初三开始,全村男女老少齐聚村中一块开阔的场地联欢。舞蹈只能由男人表演,妇女不能参加。参加表演的男人穿黑衣、彩裤,胸佩嘎乌,肩披红绸,腰系绿绸带,手挥白旗,头戴木制面具,装扮成狮、虎、豹、熊、鹿、兔等动物和阎罗、小鬼等神鬼及老翁、老妪、小伙子、大姑娘等人物,随着鼓、钹敲击的节奏翩翩起舞。表演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模仿动物的舞蹈,另一种是有故事内容的歌舞戏。虽然有一定的程式,但经常即兴发挥;围看的男人不时会穿戴打扮起来,加入到演出中。演出时时引起人们的欢笑,尤其是当扮演大姑娘者扭腰晃头故作娇羞态时,引得四周围看的妇女们前仰后合大笑不止。

演出从早上进行到深夜,第二天又接着演,要持续3—5天。演出结束后;村民兴犹未尽,又跳起舞来。新年要到十五才渐渐结束。

望果节。门巴族的望果节也源自藏族的节日。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谷物收成以前,在被认为是鸟王的大雁南飞之前过。在藏语中,“望”为耕地之意,果为“转圈”,“望果”即为转庄稼地之意。这个节日来自苯教,起源于雅砻香布(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的农业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载,大约5世纪之时,该地农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木耕,兴修水渠,引水灌地。苯教教主建议国王布德贡杰教农民转庄稼地,乞求上天降福,保佑丰收。一般以村为单位,由苯教巫师主持进行。过节时,全体村民集队转庄稼地。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捧香和高举幡旗的人,随后是举着缠绕哈达的木棍(称为“达达”)和羊右脚的苯教巫师,村民拿着青稞穗、麦穗跟随其后逐一转村落的耕地,回到村中将谷穗插在谷仓或供在神龛上,以求“收地气”,保丰收。

色目、贡日村属农牧区,过望果节,一般在七月十五日举行,兼具苯教、宁玛派、格鲁派特色。色目村是在喇嘛的带领下进行的,队伍前面有“乐队”敲鼓打钹。壮年男子举白旗幡走在乐队中间,喇嘛走在乐队的后面,队伍是背经书的村民。转时喇嘛要念咒语和经文。转毕回到村中的场地饮酒,唱歌。

标签:;  ;  ;  

藏南峡谷居民门巴族_门巴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