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吸收-扩散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引进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2.2文献标识码:A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后进国家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能够迅速摆脱落后,实现经济跳跃式发展。基于此,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并在实践中采取重大举措。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后,往往存在吸收-扩散能力低的问题。仅以我国为例,据国家计委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引进的两万多项重要技术中,在机械、冶金、建材等行业的投产率只有60%左右。即使在引进技术投产率较高的电子、轻工、纺织等行业来看,投产率也只有65%。另据统计,90年代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及贡献份额在70%以上,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生产率仅为11%。由于技术引进的吸收-扩散程度低,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技术往往达不到最佳效果。本文在对技术引进吸收-扩散问题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吸收-扩散的障碍因素,并研究了技术引进在产业间和区域间的吸收-扩散规律,力图为从事技术引进工作的微观和宏观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一、技术引进吸收-扩散的数量描述
(一)吸收模型
这里给出技术引进、吸收的数量描述,根据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有
ΔT[,i]=ΔK[,iαi]
(1)
式中:i代表生产要素,T[,1]为产量的变化量,ΔK为生产要素i的投入变化量,α[,i]为生产要素i的生产率。式(1)表明:产出的变化量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变化量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进一步以g代表i生产要素“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系数,ΔY[,1]代表技术引进后的产出变化量,β[,i]代表技术输出国的生产要素i的生产率,则有
Δα[,1]=gβ[,1]-α[,i]
(2)
ΔY[,i]=ΔK[,i](α[,i]+Δα[,1])
(3)
将式(2)代入式(3),即
ΔY[,i]=ΔK[,i]gβ[,i] (4)
移项得
ΔY[,i]
────=gβ[,i]
(5)
ΔK[,i]
以式(5)减去式(1),则有
ΔY[,i]ΔT[,i]
───── - ─────=gβ[,i]-α[,i](6)
ΔK[,i]ΔK[,i]
等式左边为技术引进后的投入产出变化量,增量可以用γ[,i]来表示,则
α[,i]+γ[,i]
g=─────────
(7)
β[,i]
式(6)和式(7)即技术引进吸收的指示,显然0≤g≤1,g越大技术引进吸收率越强。由于这一模型是衡量当期直接技术引进吸收率,因此称之为“直接吸收率”。α[,i]和β[,i]可以根据经济增长模型推算出。γ[,i]则有两种推测方式:一种是引进的技术在国外的单位产出率乘以技术的投资额,减去引进后在引进国的技术单位产出率乘以技术投资额测算出;另一种途径则是根据技术的最初设计生产能力与引进后本国的生产能力之差得出。
对式(7)进一步讨论:当g=0时,说明技术引进吸收率为零,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但也并非不可能,如某些国家出现过水电站大坝的技术引进以后,所有项目建成却发现所有岩石不能修筑坝堤,导致技术引进后全部报废的事例。一般看来,0 特别是当g>1时,即α[,i]+γ[,i]>β[,i]时,表明引进后技术的产出能力超过原技术的生产能力或者是在国外的最大生产能力。这只能说明存在一种情况,即技术引进在引进国进行了创新,从而增加了技术的投入产出率。这里把这种创新的吸收称为“创新吸收”或直接称之为“引进技术的创新”。因此, α[,i]+γ[,i] g=────────── β[,i] ,其约束条件:g>1,这里是技术引进的创新模型。 技术引进后由最初的引进部门或行业进而使整个社会由此提高效益增加收益,说明技术引进后在国内出现“外溢”,产生了外在经济,这是技术引进后的又一高层次的吸收,这里称之为“外溢吸收”。 如何衡量引进技术的外溢吸收度,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比如某企业引进了大型发电机组的技术,投产后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但技术引进后的社会效益也会增加。因此,发电站购买了大型发电机组增加了发电量,所发出的电又被用电的单位和个人所享受到,尤其是消耗电量大的企业,由此增大了生产能力……由此看来要把握引进技术的外在效益,一定要把握由此涉及的各个中间和最终消耗电的企业。鉴于此这里定义 ΔQ δ=────/g Q 其中Q为相关产品产量,ΔQ为由技术引进外溢而获得的产出增加量,δ表示由于技术引进直接吸收率对产出增加量Q的弹性系数,表示某部门技术引进直接吸收率增加百分比而引进的社会效益增加的百分比,Q的确定则要根据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矩阵来给出。因此有 α[,ij]为技术系数,表示单位第j种产品中所消耗的i种引进技术的外溢量,技术引进总效益量等于中间产品需求中得到的外溢量和最终产品得到的外溢量之和。综上所述,g,δ,Q,α[,ij]越大,技术引进效果越佳。 (二)扩散模型 技术引进经过直接吸收、创新吸收和外溢吸收,其整个宏观社会效益并未完全停止,更需要有引进技术的扩散。对引进这技术的扩散定义是:引进后技术通过一定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企业内部的扩散,即在企业内部扩大应用范围的过程;企业间的扩散,引进的技术在各企业甚至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 技术引进的扩散,本质上同一国技术创新的扩散意义相同,因为引进技术后的技术已被技术输入国内部化了,这里直接把美国经济学家科尔曼(1992)等人发明的技术S型宏观扩散模型应用引进技术的扩散模型。 用m表示潜在采用者总数,N(t)表示时刻,h为累计采用技术的企业总数,则S型扩散模型为 式中St表示采用新技术所需要投资,一般用投资与产业中企业平均规模之比表示,n(t)等于相对盈利性,常用采用新技术投资加收率与标准投资回收率之比表示。 以b表示扩散系数,a表示(N)t=0时政府采用技术的可能性系数则对上式微分并求微分方程则解得 这即是技术引进的扩散模型,并且 因此,扩散系数、可能性系数越大,则技术扩散范围越广,速度越快,从而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越大。总的结论:只有g,s,q,a,b的增加,才能使技术引进直接促进本国产业部门的发展,并产生社会效益,从而进一步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技术引进吸收-扩散的障碍因素 揭示这一问题,需要借助于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罗宾斯坦教授(1943)为研究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发明的非连续生产函数曲线作为分析工具。传统理论对于技术有细致的研究和表述,即技术进步涉及到连续性生产函数的改变。如果用以产量曲线表示生产函数,技术进步就会引起等产量线移向远离坐标原点的地方,这表示由于技术进步而导致投入要素组合和生产率的改变而增加了产量,但在经济落后国家技术引进后存在吸收-扩散效率低下问题。因此,这种由技术引进而表示的生产函数存在极大不连续性。 图1表明为生产-产量决定的Q所必须的资本和劳动的不同组合,等产量线在a点代表低水平的投入要素中资本和劳动比例,劳动占比重大的情况,与等成本线LF相切,通过在a点的技术引进,使等成本线向右上方移动,等产量线也提高到在b与GK相切的位置,而在b点的技术引进使等成本线向右上方移动(省略),同时代表资本密度的等产量也移向Q[,2]。在C点也同样。但值得注意的是等量线虽有提高但却在Q[,2]和Q[,3]处出现不连续的特点,这种不连续说明技术引进吸收和扩散受到限制。 进一步对此分析: 1.技术引进吸收-扩散程度高低与引进产业的高级度有关。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易于接受、推广技术,资本密集型则次之。其原因有两方面:(1)对引进技术吸收-扩散所需掌握的知识。技术引进后对技术的掌握需要完备的知识,随着产业技术结构层次由低向高的趋势,需要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教育水平落后的问题,尤其缺乏发展企业的技术人员,而低层产业的技术,只需要掌握一般水平的知识就能胜任。(2)企业的规模和互补性投入。许多技术,尤其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只有在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吸收和推广,这也是为什么通常大型企业采用技术后能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在发展中国家虽然企业和工厂的数量很多,如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就达数万家。但是往往是越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发展,越是出现企业实现规模的困难,即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密集和技术集企业中的特点是“大企业不大”,而在低构成产业,如劳动密集型部门的特点则是“小企业不小”。不小的“小企业”和不大的“大企业”在接受吸收普及技术的程度上则是前者大于后者。互补性跟规模经济因素一样,由于一项技术引进需要相关的技术,一个落后的经济国家不能对引进的所有先进技术提供所需的相关生产要素和材料、零部件、维修设备、安装设备。有的甚至需要进一步从国外进口。技术的这种互补性,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技术越先进,本国的生产力水平越发达,在产业的表现则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越发达,而落后的国家在这方面欠缺,存在问题较大。这说明越是需要引进技术的部门,对技术的吸收率越低。 2.经济体制因素。技术引进的吸收-扩散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进行的,体制是内涵广泛的概念。按调节机制不同,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二元经济体制。就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体制本身也是落后的。主要表现是管理、协调效率低下,市场价格扭曲,存在大量经济寻租现象,等等。这就导致了企业经济性地追求“非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生产。由此导致等产量线低下,技术引进后吸收-扩散率低。 3.经济调节。经济调节对技术吸收-扩散的作用是:(1)通过计划考核和财政金融等优惠政策,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采纳新技术。(2)通过强制与诱致,加快吸收-扩散时间和规模。(3)利用经济杠杆,用税收、补贴等手段,建立技术推广渠道,如技术市场、技术信息传授网等。(4)消除垄断和技术壁垒行为。(5)发挥科研部门、科技人员的优势。发展中国家以上几种手段的欠缺导致技术引进后吸收-扩散率低。 4.法制。对技术的转让应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并使企业提高法律意识。落后国家对此也存在严重问题,尤其是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使技术扩散中产权技术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这也是导致技术引进后吸收-扩散率低的又一个原因。 三、良性吸收-扩散机制产业基础:重点产业和主导产业 提高一国技术引进吸收-扩散效率的制度创新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深远意义。但这一问题是整个社会的机制问题,不单单是技术引进机制的要求。技术引进仅是促使机制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这里主要探讨促进良性技术引进吸收-扩散机制的产业基础。 能够促进一国技术引进吸收-扩散机制的产业基础是一国重点产业和主导产业。什么是重点产业?顾名思义,它是指在一国经济基础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基础性产业。什么是主导产业?它指在一国经济基础发展的特定时期某些产业的生产率和生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部门中的份额巨大,以致在一国产业结构中起主导的带动性的作用的产业。 首先从重点产业上看:一国的重点产业必定对经济发展具有制约力和影响力。因此,是不同经济制度下政府干预发展的主要对象。如发展中国家基础产业是指农业、能源、原料等,一国的重点产业形成和建立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这就要求国家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进行高投入,促使其形成强大生产能力。进口技术不仅需要国外技术投入而且也需要较高吸收率。吸收后通过重点产业对国民经济直接、间接作用而产生技术外溢和扩散。事实证明,一国在经济发展中技术引进要集中于重点产业,尤其是基础、瓶颈产业。 其次看主导产业:经济成长阶段中,主导产业是促进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这一命题是由美国著名的结构主义发展学家W·罗斯托于1960年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一国的经济发展一般要经历六个阶段。传统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型推进阶段;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充当主导产业的行业会有不同。同样在相同发展阶段上,不同国家主导产业会有明显差异。从经济史上看,充当过主导产业的行业有纺织、煤炭、钢铁、汽车、造船、建筑、重化工、电子信息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将来主导产业将增加成员,为旧主导产业部门赋予新内容。在经济发展史上,英国在起飞阶段,主导产业是钢铁、汽车和建筑。二战后日本的钢铁、造船、重化工、汽车、电子工业都充当过主导产业。现在信息业又成为美国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枢纽。 发展中国家建立经济发展各阶段的主导产业有双重意义。一是促进经济加速发展;二是吸收-扩散引进的国外技术,从而对经济基础发展产生推动力。一国由于确立主导产业而使国内经济实力增长,进而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促进引进技术产生更好的吸收-扩散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主导产业有以下特点: 1.生产率高。主导产业的成长和生产率增加速度都快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因而形成较强的经济扩张力。 2.相关度高。主导产业相关度大,能够产生回顾、旁侧、向前的效应,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 3.市场容量性强。具有强大发展潜力,代表国民经济某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市场发展前景。 4.具有相对经济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国际分工相对比较优势。它既是一国的主导产业,又是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产业。 5.主导产业得到国家政府的扶持,得到诸多的优惠政策。 四、良性吸收-扩散机制的空间基础:增长极及增长极中心体系。 发展中国家一般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经济发展在区域上,表现非均衡性。发展中国家的重产业和企业,在一些地区和大城市的聚集中,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的高度集中。这些产业不仅自身经济增长过速,而且对相邻地区产生强烈辐射作用,发展经济学把这类地区称为发展极(佩鲁,1995)。由于发展极一般是一国某一地区的交通运输中心,电子能源中心、生产中心、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因此恰似一个大磁场,它能够产生吸收和辐射作用,促进自身或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尤其对国外的先进技术具有强大吸收和扩散作用,其表现是: 1.资本技术的集中与输出。发展极中一般拥有大量的资本和生产能力,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它可以从所在国家地区和部门以及国外吸收、集中大量资本、技术。同时也可以向其他地区输出大量的资本和技术。 2.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发展极的产业或行业的集中,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形成规模经济,这不仅可以产生内在经济效益,增加本地区获得规模经济利益,而且公路、铁路、通讯等基础产业的建设,生产、贸易、金融、服务中心的建立,人才的利用等技术引进的吸收力增强,这样就会产生强有力的辐射扩散。 3.形成凝聚经济效果。发展极的产生,使人口、资本、生产、技术等高度聚集,产生城市化趋势。大城市和区域经济聚集易形成技术的吸收-扩散网络。这对于引进技术的吸收-扩散产生作用,尤其是对外向型城市和外向型经济区域的作用更加明显。 4.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发展中的企业有不断进行创新的机制,这样一方面从外地区包括国外吸引最新技术和人才;另一方面又将吸收、创新的技术推广或扩散出去。 5.与发展极相连的是发展中心体系,即把发展极看成一个整体。以上谈到的大城市和大经济区域是发展极的中心,而次一极的则是中心城市。小规模经济区域,最后是农村和农村级的经济发展区。一般来说,技术引进的吸收-扩散应由中心增长极到最低增长极逐层递减。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1)技术引进吸收-扩散将随发展极的规模不同而不同。(2)随着技术引进量扩大,技术引进吸收-扩散力在各地区增加。(3)技术的扩散按增长极中心体系逐级递增。(4)先进技术引进应从最高级开始,依次到最低级,以利于技术引进吸收-扩散。 收稿日期:200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