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体质比较研究_体质测试论文

中美日体质比较研究_体质测试论文

中国、美国、日本体质研究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美国论文,中国论文,体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各种文明病随之而来,人类健康受到极大威胁,于是健康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体质作为衡量健康的重要内容,也必然受到关注。许多国家都想通过重视体质研究来解决国民健康问题。美、日等国在19世纪末就以学生体质测试率先开始了研究,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各国的体质研究均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相同的发展趋势,从体质的概念、体质评价的内容、体质测试指标的变更等到学校体育的改革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等都各有其特点,本文拟从美国、日本体质研究的比较分析中得到一些启迪,以完善我国的体质研究。

1 美、日、中体质研究状况

1.1 美国

美国是经济和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重视国民体质研究的国家。美国体质研究紧密结合学校体育课程,在各州、各学校都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健身计划,从而推进国民健康。本文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引起重视阶段。早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就有许多学校进行了Fitness Test测试,但最引起重视的是1954年Krus采用的Krus-Weber测试,出现了震惊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报告,随后就成立了青年体质总统委员会(现更名为体质与运动委员会,PCPFS)。1958年由各组织联盟共同设计了7项指标:50码跑、600码跑、立定跳远、垒球掷远、往返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对全国青少年体质进行普查。同时,全国范围内相应的锻炼标准和测试指标的研究也开始启动。

第二阶段(1959-1985年):争鸣阶段。1958年后,又于1965年、1975年进行了全国普查。在此期间,相应机构对体质研究的定义、内容、指标设置等都进行了争论,对前期偏重于运动能力的测试提出种种问题,认为垒球掷远主要反映投掷技巧,而非个人力量,1975年将垒球掷远和穿梭跑取消,并且认为600码跑不能用于测试心肺功能。通过争论,美国卫生、体育、娱乐、舞蹈联合会(简称AAHPERD)最后对Fitness作了新的解释,并对测试指标进行了修订,于是在1985年将立定跳远和50 m冲刺跑也删除,最后将指标定为1 mi.跑或9 min跑、仰卧起坐、直腿坐位体前屈和三头肌、肩胛下肌测定4项。同时在1980年公布了“有关增强体质与预防疾病的国家标准”。1985年,PCPFS(体质与运动委员会)在联邦健康部门的资助下,又进行了全国学校人口体质普查。以后每10年对青少年进行一次体质普查。

第三阶段(1985年以后):规划发展目标阶段。1985年后,美国开始制定发展目标,1988年推行了新的《最佳健康计划》,测试项目为:1 mi.跑或走—心肺功能;皮脂厚度、身体密度指数—肥胖等;坐位体前屈—柔软;引体向上—肌肉的力量和耐力。1990年又提出一项“2000年健康人”的十年规划,以此倡导国民锻炼,以期提高国民体质水平。

1.2 日本

日本是青少年儿童体质调研资料最全的国家,他们把体质称为体力,并积累了1898年以来100多年的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全部资料,其研究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在此也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年以前):战前酝酿阶段。日本在明治12年(1879年),就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身体活动能力的调查,检测了身高、体重、胸围、上臂围、下肢围、饮食量、肺活量、握力8项指标,以后又增加了力量(悬垂屈臂)及疾病状况的检查。1939年为战争所需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民体质测定,以期实现对外扩张政策。

第二阶段(1945-1960年):战后调整阶段。日本战败后,为恢复国民健康,对其进行了“体力测定”,分别在1949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7年、1959年都曾以8~18岁男、女青少年为测定对象,进行了跑、跳、投、悬垂及灵活性的测定。

第三阶段(1960年以后):快速发展与改革完善阶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突飞猛进,使日本社会向着信息化、国际化、多样化、老龄化方向发展,国民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影响,而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环境也为国民体力测定的研究和学校体育的变革提供了条件。于是,于1963年文部省在对6~9岁学生颁布了《小学低、中年级运动能力测验实施要案》后,1964年开始为10~29岁的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短期大学、大学和劳动青年颁布了运动测验实施要案。《要案》中规定,10~29岁的青少年必须进行“体力诊断测试”和“运动能力测试”。从1967年开始,对30~59岁壮年进行体力测定,并且更加注重国民体质测试的开放性,每年5~6月份在全国范围内分别按各自《实施要案》对国民进行统一的体力测定,并由文部省提出年度的《体力、运动能力报告书》,以此公布全国体力测定的概况和结果。在施行多年后又于1999年进行了修改,施行了新的测试指标。新的测试指标与过去相比有3个方面的变化:1)减少了测定指标数量。如10~29岁年龄段的测定指标原来共有14项之多,新的测定指标在各个年龄段只规定5~8项;2)设置了各年龄组通用测定指标是:握力、仰卧起坐和坐位体前屈;3)重新划分了年龄组,分为小学、中学、20~64岁、65~79岁共4段,加大了低年龄段的跨度。

1.3 中国

我国对国民体质的研究也非常重视,从政府颁布的法规和政策以及领导人的讲话到国民体质测评工作的要求、规模等都能充分体现出来。本文也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放前):测试探索阶段。在近代外国入侵的历史背景下,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国民体质极度衰弱,从而倡导“强国强民,尚武救国”,并以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确立了重要地位为标志,我国许多学者对部分青少年儿童身体发育(主要是形态发育测量)做了调查。但是,由于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测试样本和指标都无法反映中国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特点。因此,仅代表我国早期对体质研究的探索。

第二阶段(1949-1978年):体质研究的酝酿阶段。在这一阶段,尽管有规模的体质测试有15次之多,共测试了40多万学生,且学校体育也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任务,但此时并未对体质进行明确的界定,它所包含的内容也很模糊,并受当时社会、经济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或缺乏统一组织、统一方法与要求,或测试指标太少,或年龄段不齐等问题,材料难以进行比较,也无法得到代表中国人身体发育特点的综合资料。

第三阶段(1979-2000年):规范化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发生很大变化,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加强了对体质的研究,在1979年对全国16省(市)大规模体质测试的基础上,于1985年、1991年和1995年由我国原国家体委、教育部和卫生部等部门联合组织,对我国7~22岁学生进行了形态、素质、机能和健康20多项指标的大规模体质调研,同时,每年还进行小规模的抽样测试,且从1979年以后,每5年就对其做大规模测试;1997年还对我国成年人第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体质调研;此后,2000年又进行了有史以来年龄最齐(3~69岁)的国民体质调研,并在测试中增加了问卷调查。从而加快了我国体质研究的发展,在研究论文的数量、质量、方法等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果,并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在学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基础上,已开始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价的指标也从身体运动素质指标向健康素质指标过渡。这表明我国体质研究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2 美、日体质研究与中国体质研究的比较

2.1 差异

2.1.1 对体质概念的理解的差异

美国的体质测试叫做Fitness Test,1958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协会(AAHERD)将其解释为一个人能有效活动的程度的一种状态。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加快,西方社会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文明病逐渐增多,体质的定义就逐步演变为:能安全的从事体力活动,并能预防运动不足而引起的疾病的能力。到了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Fitness包括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其中,把提高运动成绩不可缺少的各种身体素质称为运动素质或运动员素质;把增进健康和预防某些疾病有特殊作用的素质叫做健康素质。运动素质对运动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健康素质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因此,要求体质测试以健康素质为主,包含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耐力、人体成分、柔韧性4部分。这就完成了体质概念的演变过程。

日本和中国对体质的理解大致相同,均包括了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几方面,仅在形式和提法上有所不同。日本认为体质是身体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综合。身体因素指身体的体格、体型、体能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而精神因素指某些心理因素,如意志、气质、智力、判断等。中国则在1982年的泰安会议中对体质作了明确的界定,认为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与获得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1.2 在科研方向和与社会的联系上的差异

日本有明确的科研方向,有严密的科研计划、多渠道的课题来源,以及专门的学术机构,并通过这些机构和社会的紧密联系,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不断发展。

美国的体质研究工作开展得广泛而有规律性,资料收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很强,并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为了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将体质研究工作的开展与个体的整个健康、学校体育课程、健身教育融为一体,使体育、卫生、保健、娱乐等几个方面的工作同步进行。

我国体质研究在与医学、生物、遗传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不仅在研究范围上有局限,而且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也显单薄;在社会联系上,也显得脱节,并且还没有一个方便快捷的体质评价系统对社会体育参与者的体质进行测量和评价。这不仅使体质的科研工作力量显得异常薄弱,而且无法保证体质评价与研究的质量。

2.1.3 在指导思想和目的性上的差异

美国进行体质测试的指导思想是:将其作为一种非限制性的手段,使之融入整个健康、健身教育的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活动的生活态度,不仅为了今天,而且为了一生的健康幸福,即为终身体育、终身健康思想打下基础。

日本的体质研究指导思想在学校体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它将青少年体力测定作为中学体育课法定内容,在每年5、6月进行,倡导“快乐体育”和“生涯体育”,通过“生存潜力”和内在动机来唤醒和激发个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实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真正用强烈的自我锻炼意识去倡导终身体育,通过体力测定来检测锻炼效果,以实现终身健康。

我国在这一点上不如日本和美国,指导思想在具体实施中与目的不吻合。我国体质测试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其身心健康。在实践中却把重点放在测试的过程和结果上,仅着眼于大群体青少年儿童或国民体质的整体评价,而不涉及个体评价,甚至个体就不知道自己的测试成绩,更不可能知道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而在学生达标测试中,又将运动素质成绩的好坏与体质水平高低对等起来。实际上,运动素质成绩好,并不一定体质好。这就不利于个体合理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健康状况,也不利于人们更新思想和树立正确、合理的健康观念。因此,我国在体质研究中,对个体测试结果的评价和激发个体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指导思想方面显得不足。

2.1.4 在评价内容和评分方法上的差异

日本,测试内容由体力诊断测试、运动能力测试两部分组成。在评分方法上采用标准百分,可以反映出个体成绩在集体中的位置,利于设计未来的锻炼计划。

美国,体质评价内容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身体柔韧性、身体组成4方面,它随人们对体质内涵的理解而经历了由掌握运动的基本必备素质,逐渐扩大到身体健康所必需的机体适应能力的变化过程。在评分方法上,采用常摸标准和效标参考标准,能快速判断被测个体某一指标的水平是否适宜,而且能判断个体与他人的差距如何,并决定是否参加锻炼等。这种评价方法有众多可借鉴之处。

中国的体质评价内容在5次测试中没有太大改变。主要分为4部分:形态、机能、素质、健康(健康指标始于1985年),心理评价内容在测试中未曾涉及,但有部分学者在其它研究中作过调研。在评分方面跟日本有相似之处,也采用百分位法进行评价,但未能建立适合中国人自身特点的健康标准。

2.1.5 在运用先进科研仪器、设备上的差异

以日本为例,体质研究是筑波大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日本东京体育大学所属体育科学研究所,是日本著名的科技中心,也把体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研究,他们不仅有各学科的专用仪器,还有体力测定与分析的配套的综合性测试仪器,许多仪器都与运算、显示系统相连接,能及时得到运算和分析结果。我国仪器、设备相对落后。

2.2 相同性

1.各国对体质概念的研究都较晚,体质研究的内容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变化,才逐渐丰富起来,并逐步引起重视;衡量体质的指标经历了由身体形态——素质与运动能力——兼顾机能——健康指标,最后逐渐趋于合理化的变化过程。

2.各国体质研究的目的均受当时的历史、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研究的结果也对国民健康、经济发展和法规、政策的颁布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也设立了相应的锻炼标准和健身计划。

3.各国体质研究的对象均由学生开始,并且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因此,对学生的体质研究都较为系统。但由于测试仪器、设备、方法的变化和学生是否发挥出真实成绩等原因,在测试的可靠性和评分方法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争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对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都落后于生理方面的研究,对其体质某些指标下降的原因分析不足,对提高体质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也不足。在学生体质发展趋势上,各国的研究都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学生耐力素质不同程度的下降,肥胖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4.各国体质研究的最终目的都转向全民健康。目前,普遍认为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水平、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柔软性是影响人体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人们学习和工作乃至提高未来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现在,身体健康素质这一概念及其评价指标,包含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柔软性等越来越多应用于各国的学生体质健康乃至全体人群的国民体质健康的评价之中。在体质研究中也增多了医学指标的探讨,想通过体质研究与健康研究紧密结合和加强与国际的联系来改善各国国民健康。

  3 建议

1.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国际间的合作,对各国的体质研究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体质研究在推动人类健康工程中的作用。

2.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参与锻炼的态度及参与体质测试态度方面问卷和相关的心理问卷,在评价方法上也应多采用综合评价,争取用少而有效的指标全面反映个体体质健康,运用合理、快捷简便的评分系统对个体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从而使被试的被动行为变成主动行为,自觉参与锻炼,达到“体质研究为增进健康服务”的目的。

3.注意测评过程中仪器、设备的精确性和先进性,应考虑测评对象的认识和意愿对结果的影响,使测试尽可能与学生个体的健康评价相联系,使其积极配合,做到客观、准确。

4.加强对影响体质的因素的研究,特别是目前由于肥胖、心理问题等体质因素引起的一系列世界性的健康问题,应该争取多学科联合研究,探清原因,对症下药,使学生的锻炼更自觉、更科学,真正促使学生的生活、行为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标签:;  ;  

中美日体质比较研究_体质测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