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高歌踏浪行商埠小城奔向经济大市论文

一路高歌踏浪行 商埠小城奔向经济大市

文|本刊记者 姚颖超

宁波天一广场一景(黄友平|摄)

70年筚路蓝缕,70年砥砺奋进,宁波经济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农业经济总量由1949年的3.2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80.3亿元,工业总产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亿余元增加到2018年的2万亿余元,服务业占GDP总量由1978年的19%增加到2018年的45.9%……一组组掷地有声的数据,记录着宁波人民创新实干的脚步,也见证着宁波经济的腾飞。

70年来,宁波“三农”发展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自我保障到社会保障、从民生凋敝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70年来,宁波始终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持续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实现了从“三根半烟囱”到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工业小市到工业大市、工业强市的历史性跨越;70年来,宁波实践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战略,实现了从商埠小城到国际港口名城的华丽蜕变,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和鲜活样本。

奋力打造乡村振兴宁波样板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

70年改革创新,70年奋发创业,宁波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宁波农民,以敢为人先、只争朝夕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走出了一条切合中国特色、富含时代特征、具有宁波特质的“三农”发展之路。

基于对社区治理格局以结果为导向的理想式架构和治理网络结构失衡的考量,我们提出了基层社区治理中党群合作共治的模式(图1)。该模式对社区治理主体间的结构式关系进行全新整合和定位,社区自治组织在基层政府支持下搭建基层公共事务运行平台、社会组织运作平台以及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的运转平台,使基层社区党组织、基层政府、社区自治组织、市场化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五个社区治理主体在社区这一载体中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信息化协商,促进社区的现代化发展。

70年前,宁波农业生产以粮为纲,粮食亩产仅为105公斤。70年来,宁波农业生产向多种经营进而向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转变。2018年粮食亩产达417公斤,油料、水果、茶叶、肉类、水产品产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农业“十大行动”,建设了一批优质水稻、高效经济作物、特色畜牧业、高端水产品等绿色优质种养基地,培育了稻米、蔬菜、水产、畜牧、茶叶、水果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80%以上。现代种业发展居全省第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工业以少量简单的轻工业为主导,其中面粉、榨油等食品工业占比66.6%,纺纱等纺织业占比14.1%,重工业几乎空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宁波依托北仑港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布局重化工产业,重工业比例逐渐上升到1995年的55.8%,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唱响了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农业正逐步从增产导向向提质增效导向转变,宁波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得分90.32分,居全省第二,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目前,全市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农产品1391个,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360个。

随着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全市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3.23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达480.3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一应俱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近年来,宁波通过大力开展“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美丽田园、产业融合、健康养生”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15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0条。

奏响制造业发展最强音

创新,真金白银的投入是保障。70年来,随着经济实力跃升和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宁波逐步建立起了技术、人才、平台、资本等要素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屡创新高。2010年以来,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累计为企业减税375.41亿元,年均增长23.5%,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0.79%上升到1.38%。2013年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成立以来,累计撬动社会资本28.54亿元,财政资金放大效应达12.35倍。

2018年,宁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5%,居全省第一,70年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已基本成为历史,农业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发展成高效生态农业。同时,宁波整市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目前,宁波拥有高标准农田194万亩,占全市耕地的55.2%;在全国率先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12个、面积80.08万亩,全市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全市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不断推进,信息化技术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宁波工业经济实现快速跃升,与块状经济的发展和升级密不可分。21世纪初,全市已有块状经济145块,占全省总数的30%以上,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块状经济成为全市工业经济中最重要、最有活力的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积极推进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统筹打造了一批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拥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0家国家级开发区和浙江镇海经济开发区等9家省级开发区。全市拥有以石油化工、家电、军民融合、装备制造、汽车产业为代表的五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今年5月,在全市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动员大会上,为制造强国探路的“战鼓”再次擂响。

70年来,宁波科技型企业由少到多,从弱到强,成为科技创新的先锋和主力。1987年,全市新兴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仅3%左右。1995年,宁波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2013年实施“科技领航”计划,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持续加大,形成了由“创新型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苗子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组成的创新型企业梯队。截至2018年底,全市创新型初创企业达12524家,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65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在企业创新主体带动下,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节攀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25.4%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51.1%,涌现出新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一批发展强劲的前沿产业。

数据之间的比较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数据以(±s)表示,使用t检验;而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数据以(%)表示,实施卡方检验;数据组间比较的检验水平α=0.05。

健全的工业体系以及雄厚的工业基础,让四明大地涌现出一批傲视全球的单项冠军。截至目前,宁波已拥有23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与此同时,宁波还走出了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城市”特色之路,培育了雅戈尔、方太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品牌,连续3次荣膺“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创新,最大的资源是人才。1957年,全市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仅数百名。到2018年,宁波人才净流入率达10.08%,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引进高层次人才1751名,带动引育高端人才团队项目1800余个、海外人才1.3万余名,甬籍院士全职回归、自主培养外籍院士和甬企院士候选人均实现零的突破。

宁波海天集团装配车间一角(天一图话供图)

近10年来,宁波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过1.1万亿元,推动宁波构建起涵盖制造业各行业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了消费品工业、临港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宁波拥有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八大千亿级产业,并涌现了石化、汽车等全国一流的核心优势产业。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从1958年成立第一家专业科研机构、第一家厂办研究院,到如今全市已引进共建60家高水平技术研发机构;从1978年仅有21.18万元科技经费、7项专利,到2017年全市科研投入达241.9亿元、专利授权量达4.5万件……一组组数字印证了宁波科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踪模仿”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医用耗材SPD信息化建设,通过一体化的平台搭建符合我院实际需求的建设服务,达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

科研平台是人才施展拳脚的重要阵地。2007年,宁波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2013年后,宁波相继建设了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航天智慧科技城、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等高能级创新平台,2018年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谋划布局甬江科创大走廊、宁波前湾新区等重大创新平台,高水平研发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从去年起,宁波接连引进建设了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12家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今年又洽谈对接10家院所。目前全市共引进共建高能级研发机构超过60家,与国内外350余家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交流,建立起覆盖重点产业和重大民生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平台服务体系。

工业是宁波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70年前,宁波百废待兴,制造业刚刚起步,“三支半烟囱”几乎是宁波制造业的全部家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总产值逾1亿元,到1985年突破百亿元大关;从2008年加入万亿级制造业“俱乐部”,宁波成为继深圳、广州之后第三个工业总产值超过万亿元的城市,到去年工业总产值规模超2万亿元……70年来,宁波发挥沿海开放城市的先发优势、港口优势和民营经济优势,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宁波去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953.7亿元,是1978年的313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6.1%,高于全国平均近10个百分点,规模占浙江省25.4%,居全省首位;工业利润总额从1978年的2.6亿元增长至2018年规上工业的1227.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7%。

花盒子,是民间的说法,乃睹物生义,焰火往往盛放在花盒子里。其实应该写着“花合”,这里的“合”是“说合”、“撮合”、“百年好合”之“合”,意指圆满成功,因为花合一般只在喜庆时燃放。

纺织212家、机械44家、日用化学品27家、电力电灯厂7家、无线电修理店10余家,从业人数不到5000人……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工业的数据。70年后的今天,宁波已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2万余家,就业人数近200万人,民营企业已成为宁波工业经济发展的绝对主体。

在磨矿过程中磨矿介质会发生冲击磨损、腐蚀磨损、磨蚀磨损、疲劳磨损等多种磨损。对于刚玉球而言,属于惰性介质,因而磨矿时不与方铅矿发生反应,对矿物及矿浆电位影响较小。但生铁球容易氧化,并且磨矿时会与方铅矿发生电化学作用,进而会影响矿浆电位等性质。对生铁球及磨矿产生的铁屑进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考察其磨矿前后的变化,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铁屑中O元素明显增多,这是因为铁球在磨矿过程中发生某种化学反应,生成铁的含氧化合物,这与Yongjun Peng等人[5]的研究结果相符。

打造对外开放城市品格

从1988年开始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到2018年外贸总额突破1300亿美元,稳居全国外贸第一方阵;从改革开放初期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到成为全国第9个实际利用外资突破500亿美元的城市……从零起步,宁波开放型经济发展画出了一条漂亮的天际线。

“卖全球、买全球”,外贸人担当了宁波全面走向国际的探路者。目前,宁波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全市拥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万多家,160多种宁波自产商品销量长年居世界前列。同时,宁波外贸参与全球竞争,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进。目前,宁波已获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13个,拥有浙江出口名牌166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1992年,借助海外“宁波帮”,全市外商实际投资首破1亿美元。截至2018年底,宁波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43.3亿美元,是全国第9个实际利用外资突破500亿美元的城市。宁波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不到全市企业总数的3%,却创造了近1/3的进出口额、1/4的国内生产总值、1/5的财政收入,解决了1/6的城镇就业需求。伴随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宁波企业开始携带宁波制造、宁波智造、宁波资本、宁波服务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开展境外投资。2015年,宁波成为继深圳、青岛、广州之后,全国第4个累计核准境外投资额突破100亿美元的副省级城市。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批准境外企业和机构2963家,备案(核准)中方投资额224.3亿美元。

从开放平台看,自1984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以来,目前宁波拥有以开放型经济为特色的国家级开发区4个、临空经济示范区1个、省级开发区(园区)13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4个。2018年,重点开发区域为宁波贡献了45.2%的GDP、63.9%的外贸、68.9%的实际利用外资和46.7%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成为宁波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产业发展的集聚高地、经济转型的核心区域。与此同时,境内外国际产业合作园蓬勃发展,建成了中意(宁波)生态园、中捷(宁波)国际产业合作园、北欧工业园、中东欧物流园等一批境内国际园区。

企业领导人需要立体地拥有运营企业的各项能力。我想,丁旭光的这份气魄或是缘于他的知青经历,他感谢那段艰苦的岁月给予自己不畏困苦、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国际彩印的每一个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对创新的执着,他们将创新视为灵魂,勇于创新、勤于创新,将视野放置于未来,最终打造出优秀的印刷企业。正如丁旭光所说:“我们不能算眼前的小账,而要算人生的总账。”

责任编辑:谢 霞

标签:;  ;  ;  ;  ;  ;  ;  ;  

一路高歌踏浪行商埠小城奔向经济大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