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的认识与实践_数学论文

对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的认识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高中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是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数学方法,培养探究与合作精神,提升数学素养.

一、高中数学问题教学的基本原则

1.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是指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知识欲望为主要目的,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认知水平,把要传授的知识、方法等信息精心组织成一些“问题链”,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尝试探索解决问题.

2.诱发性原则

诱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满足好奇心和兴趣需要、适应求知欲望的主动过程.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望都是在精神需要和实际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积极的主观能动性.

3.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问题的难度、提出方式和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换句话说,学生认知发展的现有水平,是进行“问题教学法”教学的主要依据,离开了这个依据或超越了学生发展水平,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必然是盲目的、无效的.适应性原则,就是要使问题的广度与难度、解决的方案与学生认知水平协调统一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的主要策略

1.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利用人们熟悉的例子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来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如此做法,为什么能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呢?泥水匠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但我们能不能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呢?”(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从生活情景入手,提出熟悉背景下的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进入良好学习状态.

(2)运用认知冲突,设置问题.

在讲解“线性规划”这个内容时,可以按以下方案进行设计:

问题1:已知1≤x-y≤2,2≤x+y≤4,求z=4x+y的最值.

思路一:将条件中两个同向不等式分别乘以2后,

相加得6≤4x≤12,①

将第一个不等式化为-2≤-x+y≤-1,②

由已知得:2≤x+y≤4,③

(3)延伸拓展习题,设置问题.

习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题教学中,若就题论题,学生容易成为解题的机器;若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然后再改变已知条件或结论,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问题,再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在选修2-1中有这样一题:在椭圆上求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引申1:椭圆的焦点为,点P为其上动点,当为钝角时,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引申2:已知椭圆,是两个焦点,对于给定的角,探求在椭圆上存在点P,使得满足条件.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感到最困难的是从哪里着手来提问题,所提问题缺乏针对性,所提问题的质量不高.要培养学生的提问的意识,要提高学生的提问技巧和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提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数学的源泉,在问题法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如定义、概念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定义、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定理是如何证明的?它的逆命题、否命题是否成立?公式、法则能否逆用、变用……

(2)通过问题变式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已知条件与要求解决的问题有什么联系?还缺乏什么?能否提出一个与之相类似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或一个更容易着手的问题?能否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能否改变已知条件?问题变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变化问题条件、情景、结论、思考角度而形成新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

3.师生共同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的阶段性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那么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如何展开?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程序有哪些?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下面以“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的教学为例来说明.

(1)根据需要,提出问题.

师:一个穷人想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富人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第三天借给穷人3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前一天多一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需还1元钱,第二天需还2元钱,第三天需还4元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大家思考一下,帮穷人出个主意.

生1:可以借.因为借是1万元、2万元、3万元地借,还是1元钱、2元钱、4元钱地还,当然所借的钱多,所还的钱少.

生2:不可以借.因为虽然1元钱、2元钱、4元钱地还,开始所还的钱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后来所该还的钱数目是挺大的.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与新问题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我们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进行判断?

(2)明确问题的本质.

学生碰到困难或发生分歧后,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问题的实质.

问:如何求等比数列的和?能否采用类比等差数列的“倒序相加法”?

(3)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在对数学问题有一个整体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进行合作讨论,相互交流,探索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上式中的数有何规律?若用公比2乘以上面等式的两边所得新式子有何特点?

若用公比2乘以上面等式的两边,得到

问:如何对两式进行有效的化简?

为了便于比较①、②两式,将它们列在一起:引导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案,通过类比、联想、比较、分析,找到最有效和简单的解决办法.

(4)实施计划.

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后,付诸实践.由特殊等比数列的求和,推广到一般等比数列的求和.并在推广的过程中对问题解决的方案进行修订、调整,使之更合理,并引导学生给相应方法命名为“错位相减法”,以便于学生很好领会方法的本质特征.

(5)回顾反思.

数学问题解决后,要对过程进行反思,对结论进行讨论,并且提出相应的拓展问题.本次教学设计中还可以提出以下拓展问题:

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为什么要分类讨论?

②“错位相减法”适合于哪一类数列的求和?

③还有没有其他推导等比求和公式的方法?

三、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实与度:问题内容切实并有相应的坡度

问题内容首先要做到“实”.所谓“实”,首先是要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要从教学的内容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实”还应体现在问题解决的必要性.对教学内容来讲,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真正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仅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来理解题意,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思考学生会在哪些地方有障碍,有些问题对于教师而言并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却是百思不得其解.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按知识点的难易级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

2.深与广: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

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若教师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所含的信息量过小,就不是真正的问题,就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设置的问题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难度过深,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那就是无效的问题.学生经过努力,却又毫无结果时,往往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课堂提问深度和广度要适当,提问所含的信息量既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因为过分的容易和困难的问题设置都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只有当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能解决,即“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时,才会有效地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3.时与空:提问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提问过多,频率过快.这主要有以下两类情况:一类要么问题过于简单,大家都会,不是真正的问题;另一类只有个别学生能回答,大部分学生人云亦云或还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教师又重新组织新的问题.问题提出后需要有足够的等待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回答问题后也应适当地停顿,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回答作出评价,另一方面也为教师作出适当反馈和准备下一个问题赢得时间.

标签:;  ;  ;  ;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的认识与实践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