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围城的心理描写艺术_围城论文

被围城的心理描写艺术_围城论文

《围城》的心理描写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围城论文,心理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钱钟书的作品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尤其是长篇讽刺性小说《围城》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处处显示出学者的渊博和才情,颇具辛辣痛快和睿智幽默的风格,后被译成多种外文。

《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它是一部以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的空虚、虚伪、灰暗的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书名《围城》取自法国的一句古语:"Fortresse assiegee"。其含义是:爱情、婚姻或某一种人生,好像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在作品中,作者借人物之口点出了这部小说的含义:

他引了一句英国古语,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实际是象征性地指出,在巨大历史变革中,某些人们徘徊在人生之路,彷徨、茫然不能自主的苦闷处境,使人感到“人生万事,都有‘围城’之感,”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深深陷入这“被围困的城堡”之中。

人生处处有“围城”

《围城》的主要成就,在于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所特有的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生动群像,深刻剖析了他们空虚、卑琐的灵魂。这些,首先见之于对主人公方鸿渐生活遭际与人性的弱点的描述。方鸿渐出身于败落的绅士家庭,长期的封建家庭影响,形成了他气量狭小、软弱屈从的性格,家庭为他包办订了婚,但未婚妻夭折,他出于对岳父的怜悯、写信慰问,得到岳父的欢心,岳父便出巨资送他到欧洲留学。他在大学本是学中文的,却偏要出洋“深造”,此事未免滑稽,可在殖民化的旧中国却不失为时髦之举。在欧洲,他在四年间换过三个大学,兴趣虽广,却学无专长。他原本瞧不起留洋镀金的博士招牌。但迫于父亲和岳父的压力,不得不在回国前买了一张博士的假文凭,寄回去搪塞,不料,身为上海某银行经理的岳父立即将他的“博士照”登报,大肆吹嘘。这些文字看来是写主人公的经历和个性弱点,落笔却都巧妙地针砭了崇洋媚外、好尚虚荣的社会风习。当时,国内正是全民奋起抗日之时,然而,方鸿渐却陷入黑暗的“围城”,成为“情场”和“名利场”上的角逐者。

在“情场”和“名利场”的角逐中,方鸿渐屡次失败。若把结婚恋爱比作“围城”,那么方鸿渐就是陷入这座“围城”里最久的困兵。作品中写到他先后和四个女人发生过恋爱、婚姻关系,他曾冲进了“围城”,但终又逃了出来。一是和妖冶同流的鲍小姐鬼混过,最后才明白上当受骗了;二是和谙于情场斗法的文学博士苏小姐的恋爱,结果被她害得身败名裂;三是遭到情场“后起之秀”唐小姐的拒绝;四是和三闾大学英语助教孙柔嘉的结婚,但孙柔嘉并非他真正的意中人,这位外表腼腆、稚弱的女子,内心却有主见,并且秉承了中国旧家庭中妇女传统的多疑善妒的品性。因此,伴随着这桩婚事而来的便是无穷无尽的争吵,使他陷入痛苦的“围城”。在“情场”、“名利场”的追逐中,他始终不能从“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中解脱出来,因而,在人生道路上,他只是个人茫然地冲撞。

方鸿渐固然不是那个时代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但比起那些思想极端反动、灵魂无比卑鄙的“两足动物”来,他还不失为一个正直、有爱国进取心的青年。他还有点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思想,他鄙薄过“西方文明”;还拒绝过官僚小姐苏文纨的庸俗爱情;出于爱国心,他宁可失业,愤然离开被敌伪收买了的“新闻社”;他耻于去做“资本家走狗的走狗”,但他却到处碰壁,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在家庭中难以存身。真所谓人生处处有“围城”,归国轮船的舱房是“围城”,上海孤岛是“围城”,内地大学是“围城”,婚姻家庭也是“围城”,因而,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受倾轧后如此说:“我还记得那一些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当他在小家庭中受气之后,又如此想:“正像他去年懊悔到内地,他现在懊悔听了柔嘉的话回上海。在小乡镇,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城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围城”一词,包含着作家浓郁的人生忧患意识,它象征着一个难以解开的阿芬克斯之谜,一个充满期待与懊悔、寻找与失落的悲喜人生连环结。方鸿渐的悲剧不仅在于隐入了爱情的伴侣情敌关系、家庭的夫妇亲友关系、学校的派系关系的“围城”中不能自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勾心斗角的倾轧角逐中,无益地耗尽了可贵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

卑劣的灵魂

《围城》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它表现了一个特殊的人生领域,这个领域还从来没有被五四以后的现代作家们深入开掘过。作者借这个领域里人物命运的描写,淋漓尽至地揭露了造成这类人物命运的社会环境,从而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即将结束。作者在《序》中说:“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这可以说是全书内容和创作基调的提要,同时也表示着作者的严正的创作态度。还是看看作者是怎样以卓越的艺术才能为那些“无毛两足动物”画像的吧!打开书,我们很快进入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知识分子世界,通过作者对那些极富有个性特征的心理和形体的刻画,确实会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儒林外史》中的人物。这是在20世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土壤上孳生起来的独特的知识分子群,他们之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滑、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力小人;也有苏文纨、范懿那样虽然混迹学界,却以情场上施展手段,争强斗狠为己任的大家闺秀……总之,活跃在这“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等,虽然用不着再把八股文当作敲门砖,却都扯起一面自认为最漂亮的旗帜,将其面目掩盖起来,施出周身解数,去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仿佛自然界的动物,为了生存竞争,必须蒙上保护色,追求自身的发展一样。无怪乎作者要把这些人称为“无毛两足动物”了。自然,他们之中也有没有耗尽人间正气的某些较好的人物,如虽则荒唐、孟浪,到底还有一点责任感的方鸿渐、赵辛楣,娇弱深沉、很有心计的孙柔嘉等等。这些人物,或者像方鸿渐,不失为“可造之才”,或者像赵辛楣,终究有一技之长,或者像孙柔嘉,是思虑周密、深藏韬略的女中强者,他们在好的社会里,完全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在那个乌烟瘴气的社会环境里,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倒像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那样,让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围城》的确是一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新的“儒林外史”。它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作者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一代欧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基本特点。

杰出的讽刺艺术

面对畸形的世态和人事,作者不能隐忍他的鄙夷和憎恶,小说通篇充满着忧世的讽刺和深沉的感伤之情。但他的讽刺基于对社会洞幽烛微的精细观察和渊博的学识根柢,故显得从容自如而又充满睿智,可称之为机智幽默型的讽刺。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丑类而言,作者的幽默讽刺犹如一柄藏而不露的利刃,常会在笑语盈盈中脱颖而出;面对灰色平庸的灵魂,又犹如犀利灵活的手术刀,精于切开痈疽、剔析肌理;对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作者也往往在行文中随笔勾连,顺手一击——或在描绘人物经历、个性时插入现实生活中的片断画面,展示旧中国畸形世态,或在写人状物时借题发挥,类似杂文式的笔法针砭时弊,或通过人物间的“扯淡”议论时政,引出对现实政治的讽刺嘲弄。比如作者写褚慎明这一崇洋症患者和不学无术的骗子时,就运用了辛辣的讽刺手法。这位褚慎明,原名褚家宝,成名后,嫌“家宝”这名不合哲学家身份,以“慎思明辨”之意改为慎明,他本不学无术,却又自恃高明,他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毕业,是靠“翻外国哲学杂志,查出世界大哲学家的通信处”,然后给他们写信,在信中,把哲学杂志书评栏里赞美他们的话,改头换面为自己的意见,吹捧他们,以骗取回信。有的哲学家,还寄书给他。这样,褚慎明居然靠着三四十封这类回信,“吓倒了无数人”。有位阔官僚甚至要“花一万金送他出洋”。“他最恨女人、眼睛近视得厉害而从来不肯配眼镜,因为怕看清楚了女人的脸”,他出洋时,为方便起见,不得不戴眼镜,对女人的态度逐渐改变。褚慎明心里装满女人,研究数理逻辑的时候,看见aposteriori(注,拉丁语,从后果推测前因)那个名词会联想到posterior(注,英国,臀部),看见×记号会联想到kiss(英国,接吻)。作者用冷嘲热讽的笔法,剥下了这个哲学家堂皇华衮下的可鄙、可恨又可悲的灵魂和气质;写出了他在故作高贵中的浅陋,貌似风雅中的粗鄙愚蠢、道貌岸然和贪婪无耻、虚伪下流,一本正经的庸俗无聊和深入骨髓的卑鄙自私。另外,通过对话、细节等描写,尤其是写褚慎明在对话中,大量地将西方文字在汉语中的强行编码,生动地体现了殖民文化心理的奴性特征。

微妙细腻的心理描写

唐弢说:“我以为《围城》最大的成功是他的心理描写,钱钟书的主要风格也建立在这上面。”作者紧紧抓住对旧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劣根性进行剖析,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中,从他们对待事情的态度上,从他们的语言、行动中,去捕捉他们的心绪、心态所构成的心理冲突,进行微妙的心理描写。但作者在描写人物心理时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心理描写手法。比如,其一是心态描写。这是一种直接对准人物心理进行剖析的描写方法。其中最大的一个“窍门”,就是作者钻进笔下人物心灵的深处,借助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斗争。比如“唐小姐跟苏小姐的来往比从前减少了。可是方鸿渐迫于苏小姐的恩威并施,还不得不常向苏家走动。苏小姐只等他正式求爱,心里怪他太浮太慢。他只等机会向她声明并不爱,他恨自己的心肠太软,没有快刀斩乱丝的勇气”。苏文纨这个洋博士,一心追求方鸿渐,但方鸿渐此时已暗暗地恋上了唐小姐,但是他碍于面子,性格犹豫,欲说还休,不愿先捅破这层窗户纸,表明自己的态度。而苏小姐呢,正热昏了头,情意缱绻,深陷其中,乐以忘忧,做着美梦,想入非非呢!所以,两个人各有所思,各有所想,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因此,这里的心态描写,就见出了方鸿渐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和充满了矛盾的心理活动,也见出了苏小姐矜持自负,洋洋自得的心理。

其二言传心声。“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清·李渔《闲情偶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说什么样的话。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很多地方是借助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实现的。比如,苏小姐在方鸿渐面前说赵辛楣“三天两天写信给我,信上的话我也不必说,可是每封信都说他失眠,看了讨厌!谁叫他失眠的,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医生!”试想,在情人面前说另一个男人给自己写信,并假装不知道什么意思。这不是装乖卖傻,这是什么。我们透过苏小姐这似嗔实喜的语言表白,可以想见到她此时情场得意、沾沾自喜的心态。

其三是借形写神。人物的心理变化,随时表现在人物的外形上、表情上,正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所说:“一个人有时生气,有时专心,有时好奇,有时爱,有时恨,有时蔑视,有时高傲,有时叹赏;他心灵的每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既清楚又明显。”(《画论》)因此,钱钟书在很多地方都是抓住人物瞬息万变的心理活动,借助对人物肖像的描写来达到其写心的目的。比如,“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弹’,险的突破眼眶,迸碎眼镜”。“大眼珠险的突破眼眶”,就刻画了一个一向“最恨女人”,对雌雄最有研究的褚大哲学家此时见到楚楚动人的苏文纨时的卑鄙肮脏龌龊的心理,剥下了这个大哲学家的伪装,露出了丑恶的原形。由此看来,钱钟书探索人物心灵奥秘的手段并非独创,但他特别讲究一个“妙”字,正是这个“妙”字,才形成了这部小说在心理描写方面的独特风格。

标签:;  ;  ;  ;  ;  ;  ;  

被围城的心理描写艺术_围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