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九大悬念_中国资本市场论文

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九大悬念_中国资本市场论文

2005中国资本市场的九大悬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九大论文,悬念论文,中国资本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人用两个“空前”来概括猴年的资本市场,一个是领导者的重视空前的高,另一个是投资者的流血空前的多。还有人形容说,现在是熊市,是亢奋状态。熊像吃了兴奋剂,得理不饶人。那么,鸡年中国的资本市场能不能走好?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悬念很多。

悬念一:新股询价制到底能走多远

在市场的一片质疑声中,新股询价第一股揭开谜底:根据初步询价结果,华电国际的发行价格区间确定为2 .3~2.52元/股。同日,华电国际H股收盘于2.3港元,折合人民币2.44元。这就意味着,华电国际的询价区间已经与H股价格接轨。

业内人土普遍认为,新股的市场化询价会对资本市场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在华电国际的询价过程中,沪深两市的电力板块和H股板块率先遭到重挫。市场之所以看淡新股询价,一是因为有可能产生做空的连锁反应;二是因为将对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产生“挤出效应”,认为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有可能从二级市场上抽身,而转战一级市场这个既无风险又有收益的避风港。

悬念二:C股市场何时叫停

原本应该在今年1月17日亮相的C股第一单意外流产。C股市场何时叫停尚不得而知,但C股市场成了众矢之的,却是记者在第九届(2005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一个眼见的事实。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对C股的设立表示忧虑。他认为,C股是不能设立的,不能因B股的存在而设立C股。B股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股终将和A股合并,但C股不能和A股合并,这个思路是完全错的。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歧认为,在A股市场之外再建一个非流通股股份转让的C股市场,是大错特错的,是对中国的A股市场雪上加霜,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它会抽走A股市场的资金,降低A股市场的价位中心,损害流通者的权益。更重要的是,它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设置了障碍,甚至是一个死结。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指出,C股的推出是使股权分置变为了市场分置、投资者分置、

资金分置,会严重影响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使股权问题更加复杂化。

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说得更直截了当:“搞活了C股市场,就搞死了A股市场。”他认为,非流通股由场外走到场内,意味着C股市场是一个准A股市场。而一个市场有两种股票,肯定是劣币驱逐良币,所以C股市场对A股市场是致命的威胁。“国九条”强调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而C股市场是保护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这是走偏了方向。

悬念三:股权分置面临两难选择

近来,加快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呼声再起。有人认为,这个问题2005年再不解决的话,困难会越来越大,解决的价值会越来越小。也有人认为,股权分置是资本市场的“悬河”,一旦破堤就会把堤下的人全冲跑了。

贺强一直不认为股权分置是中国资本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他说:“股权分置也好,国有股减持也好,非流通股流通也好,其实都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如果股权分置政策要推出的话,就等于给资本市场增加了大量的股票供给,所以再好的方案也会导致股市暴跌。”

悬念四:货币政策能否对接资本市场

证券市场资深人士方泉表示,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走到了生死边缘。他说:“要先解决救命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基础建设。中国证监会从第一任主席就在做基础性建设,现在第五任主席也在做,但是在市场的关键时刻需要出重招。”他说,如从维护市场稳定的角度讲,就需要从供求关系入手,用非常手段加大资金供给,否则远水解不了近渴。

贺强认为,目前资本市场这种低迷状态,最直接的原因不在市场本身,而在于中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从来没有处理好。这两个市场之间没有合理合法的资金流出流入的渠道,因此才出现了沪市1300点的拉锯战,炒上去了以后就没有资金跟进,最后久盘必跌。所以在动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资本市场。

悬念五:基金是否开始面临生存危机

天相投资董事长林义相说:“2004年是资本市场最难过的一年,是让资本市场之梦破灭的一年,但不管怎么难过好歹都过来了。问题是还有个2005年。我几乎可以肯定,2005年有些机构是过不去的。”

方泉认为,银广厦事件让投资者觉得上市公司不可靠了;南方证券被托管让投资者觉得证券机构不可靠了。基金尽管一度跑赢了大盘,但基金的同质化、市值的缩水以及随时面临赎回的压力,让投资者觉得基金不可靠了。“可以说,‘国九条’给投资者带来希望,资本市场总是给投资者带来失望。”方泉问,“2001年的暴跌灭了散户,2002年的暴跌灭了大户,2003年和2004年的暴跌灭了券商,2005年会不会灭了基金呢?”

悬念六:A股+H股同时上市的影响

大家都说中国的资本市场边缘化,但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方星海觉得不是中国的资本市场本身边缘化,而是因为有一个外包的市场,所以使我们国内的市场被边缘化了。他提醒投资者注意这样一个现象,中国资本市场准入存在一个外包的现象,所以大的民营企业、好的国有企业都在国外上市了。

他介绍,去年11月底,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中国在海外上市的H股和红筹股,流通市值加起来是两万亿元人民币。这个现象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会有更多的企业到外国去上市,而且资金也会到外国去。这样一来,发展资本市场的很多主动性有可能就会丧失。

韩志国认为,中国神华试水A股+H股同时上市,这样的话,中国资本市场将外有压迫、内也有压力。

悬念七:存量发行云山雾罩

有专家认为,2005年实行存量发行,实际上是在非流通股价格和流通股价格之间划了一个等号。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新股发行采取的是增量发行,即上市之后公司股份数量获得扩容,通过新股配售方式将流通股加入到公司股权中来。而在海外市场则一般推行存量发行,即上市之后公司股份整体数量并不增加,只是将其中一部分股份卖给投资者。显而易见,在国企上市过程中,存量股份必然是国有股,存量发行必然与国有股减持联系起来。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学家吴祖尧认为,2005年的资本市场有可能是大盘股的天下,而大盘股的发行将降低市场的重心水平。 ^悬念八:财富黑洞能否变为利润源泉

曹凤歧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十多年来,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有两万多亿元,亏损在50%左右。也就是说,投资者已经亏掉1万多亿元,而且目前流通市值还在缩水。“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是在创造财富还是在毁灭财富?如果大家都赔的掉底了,那么这个市场怎么会有吸引力?”

贺强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真正的治本基石是上市公司的业绩。他说:“2005年,希望上市公司从蒸发投资者财产的黑洞变为创造投资者利润的源泉。以前这个利润源泉枯竭了,所以市场形成一个悖论。将来的保险公司入市,也是为了获取收益。如果保险公司不能正当地从上市公司赚钱,就只能从老百姓身上赚钱。用赚老百姓的钱为老百姓提供商业保险,这不是一个悖论吗?”

悬念九:是否出现决策智慧危机

湘财证券战略创新委员会主席施光耀指出,中国资本市场正在面临挑战。“首先是在非常时期的时候,我们的应变能力面临了挑战。其次当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的时候,我们的驾驭能力面临了挑战。”施光耀说,“一句话,中国资本市场需要政治家,需要政治的智慧。”

韩志国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有史以来在100天内连破100个点从来没有过,管理层在套牢市场的同时也套牢了自己。中国资本市场经过2004年的哀鸿遍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当务之急是什么?是管理层出现了决策智慧危机。”韩志国一问一答,“由于在落实‘国九条’上的失误,市场由沸点到冰点,投资者由希望到失望。中国资本市场能不能走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换脑。”

记者结束采访的时候,耳边又一次响起邓小平说股市的一句名言———“试不好,关了就是了”,一些专家学者也多次提到这句名言。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的预言,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如果沿着现在的政策往下走,预计中国资本市场还有50%的跌幅,还有两年到三年的熊市,然后才能迎来坚实的底部。”同时他又说:“中国的资本市场也许2005年就会有一个大的转机!”

标签:;  ;  ;  ;  ;  ;  

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九大悬念_中国资本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