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发展理论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初探_可持续发展论文

邓小平发展理论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初探_可持续发展论文

邓小平发展理论中可持续发展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日益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突出的现实问题,并普遍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我国政府也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的战略决策,在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正式提出。随之,可持续发展问题,便成为我国理论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然而,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似乎将“可持续发展”的发明权完全归功于西方,甚至连同可持续发展的一切思想都被认为是完全由西方传播过来的。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自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全以来,在逐步形成的邓小平发展理论中,就涵盖着十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邓小平这一思想的分析、概括和总结,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

一、邓小平对发展的深刻理解和精辟论述,站在了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忙于战后的重建、恢复和发展。于是各种研究发展问题的新理论、战略方案和具体政策纷纷涌现,学术著作竞相问世。在对发展的理解上,当代发展理论曾一度把发展视为增长,多数学者实际上认为“发展=经济增长”。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亦是将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长,在设计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时,单纯地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强调“赶超”,急于求成。1958年的“大跃进”就是最典型的表现。邓小平在认真总结世界和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用一种崭新的发展眼光来审视中国的发展问题。首先,邓小平认为发展是全面的、现代化的目标。因此,他强调在制定我国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时,必须坚持这样的一个原则,即要“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1〕邓小平的这一论述说明了在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时, 一方面要依据我们国家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特别是农民多这一基本国情。换句话说,就是要从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之间突出的矛盾状况出发;另一方面要依据经济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环境资源因素、教育科技因素等。因此,全面发展的内容是由以上两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所决定的,由多目标体系所构成的现代化目标,它包括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等广泛的内容。其次,邓小平认为发展是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长期、稳定和协调的发展。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多次提醒全党,要注意经济效益。他说:要“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不要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2 〕“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3〕在这里,邓小平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要求,主张发展要讲求效益和质量,不能片面追求速度。这说明邓小平已将发展理解为一种长期、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也只有发展和人口相协调,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才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有未来子孙后代的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 届理事会期间对此达成共识。这一基本涵义表明:第一,可持续发展不是仅仅限于传统的发展观,而是包含了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领域极为广泛的内容。第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长期、稳定、协调的发展,是指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不论是邓小平的全面发展观,还是协调发展观,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涵义。

二、“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思想

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客观地分析了中国具体国情的情况下,提出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邓小平在1987年4月30日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 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完整的表述,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穷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做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4〕

“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多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其内容如下:

第一,逐步消除贫困的目标。目标要求2000年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追求经济适度增长的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反对追求“赶超”、急于求成的结果。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必然是波浪式前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三,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强调人均意识,并将我国人口控制目标具体化,2000年将我国人口控制在13 亿, 2010年我国人口控制在14亿。

第四,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邓小平构想并提出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最主要的依据是中国的国情,而中国国情又突出地表现为人口多、耕地少,经济基础薄弱,也就是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和资源供给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另外,我国建国以后,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生态退化严重。因此,要想求得我国经济和社会长期、稳定、持续地发展,就离不开对我国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

第五,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的目标。这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正是邓小平和我党依据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而制定的。

第六,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我国追求社会现代化目标的集中反映,它实际上是全面完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战略部署。这是一个不断推动教育和科技发展,不断推进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不断提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从而使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三、邓小平对我国人口、环境和发展关系的论述,反映了他对可持续发展基础的深刻见解

协调好人口、环境、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被公认为“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邓小平在这方面的论述,集中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的思想。

早在1953年8月,当时任政务院常务副总理的邓小平, 率先提出节制生育的主张,他指示卫生部要改正查禁进口避孕药具的通知条款,敦促卫生部抓紧下发《避孕及人工流产法》。1954年5月, 他在一个批文中表示:“我认为避孕是完全必要的和有益的。”并说:“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这是我党和我国发出的节制生育的先声。对此,周恩来称赞说:“要提倡节育。这个问题的发明权本来是邓小平同志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恢复党中央副主席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被尊为党和国家的掌舵人,对计划生育更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这是邓小平的发展理论走向完善和成熟的阶段。正是在这个阶段,体现了邓小平对可持续发展基础的深刻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思想是我国在全社会实行计划生育的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表明中国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使人口的发展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这是在确定计划生育指导思想上的新飞跃,也是他发展理论的新飞跃。

邓小平始终强调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982年11月,邓小平曾为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题词,内容是“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5〕1982年12月26 日对林业部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情况报告的批语是:“这件事,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6〕1990 年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核电站我们还要发展,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

邓小平以上的论述表明,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对当今经济发展以及对子孙后代发展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更注重政治环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他明确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7 〕可见,邓小平是从保证发展来谈安定的政治环境的重要性,也就是稳定的重要性的。稳定,是指社会的稳定,也是指局势的稳定。这也是从发展的高度来讲的。“发展经济要有一个稳定的局势,中国搞建设不能乱。今天来一个示威,明天来一个大鸣大放大字报,就没有精力搞建设。”〔8〕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对于妨碍稳定的事件,邓小平同志态度历来十分坚决:“不能让步,不能迁就”;“中国不能乱,这个道理要反复讲,放开讲”;“中国不允许混乱”;“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邓小平在这一方面的论述,不仅反映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极强的原则性,而且反映出他对可持续发展基础的独到见解。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认为,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有可能获得一个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同时,我们越是充分地利用和平环境,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和平的国际环境就有可能持续保持,我们就越是有可能赢得更长的和平时期来发展自己。

邓小平还站在人类发展前途的历史高度来看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联系。他强调,只要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人口不摆脱贫困,就不可能有持久稳定的和平,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因此,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邓小平的这一光辉思想,正是80年代至90年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围绕发展问题展开辩论的中心内容,并以此为前提,达成了更多的共识。

四、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在人口控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充分显示了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科学性及其巨大的实践意义。

我国从70年代大力加强计划生育以来,到目前为止的20多年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下降到6%, 同国际上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增长率相比,应当说是较低的水平。我国人口较低的增长水平,从目前的总和生育率也能看出来。1995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是2.00左右。1994年,世界是3.20,不发达地区(不含中国)是4.20,发达地区是1.70。可以认为,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的增长水平已远远离开亚、非、拉第三世界人口高增长区,向欧洲、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地区的低增长区靠近,并将继续向发达地区的低水平过渡。在所有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人口控制是最为成功的。中国人口控制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对世界人口发展的巨大贡献。

我国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也是从70年代开始,由强调对“三废”的治理,到逐步走上将环境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列为基本国策。进入80年代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环境质量恶化速度则趋于减缓。1981年至今,我国工业产值增加了三倍以上,但工业废水量始终控制在250亿吨上下。在大气污染方面, 城市二氧化硫污染基本上稳定在二级与一级国家标准之间,只有16%的城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在生态保护方面,我国基本建成国家自然保护区体系,大规模造林成就显著,并在1994年形成林木蓄积量超采伐量的历史性转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稳定,人口增长保持低水平,环境质量没有发生急剧恶化,这对一个人口众多,环境比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充分说明了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中国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若干重大障碍。第一,尽管我国的人口增长已处于低水平,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人口的绝对量的增加,仍使人口规模增长保持四、五十年之久,仍然存在着人口多而质量低的矛盾。第二,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和资源供给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第三,生态环境还是比较脆弱的。第四,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还较严重。第五,生产力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第六,国内国际的政治局势还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因此,要实现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使中国经济和社会长期、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就必须抓住“两个根本转变”这个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坚定不移地始终以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注释:

〔1〕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6页。

〔2〕〔3〕〔4〕〔5〕〔6〕〔7〕〔8〕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143、226、21、244、332、104页。

标签:;  ;  ;  ;  ;  ;  ;  ;  ;  ;  

邓小平发展理论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初探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