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方位参考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_方位词论文

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认知论文,过程中论文,方位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方位是指空间、时间的方向和位置。方位参照可以定义为:“叙述者选择观察点利用方向参照点、位置参照点和方位词的关系确定空间、时间的方位辖域。”(方经民1987a、b,1993)本文只涉及现代汉语空间系统中的方位参照问题。

空间方位参照反映了语言社会对认知空间中的空间方位关系的认知过程,它不同于一般所认识的线性的、有形的、表层的句法结构,而是一种立体的、抽象的、深层的认知结构。方经民(1993,1997)指出,方位参照作为一种认知结构,其结构要素主要包括方位词、叙述者、观察点、方向参照点和位置参照点。其中方位词、叙述者、观察点、方向参照点是必有的,位置参照点是可有的。根据有无位置参照点,可把方位参照分为位置参照和方向参照;根据方位词的性质,可把方位参照分为相对参照和绝对参照。例如:

方向参照位置参照

相对参照向右靠拢! 向台右靠拢!

绝对参照我往东走去。我往村东走去。

位置参照还可以进一步分类。根据位置参照点和观察点的关系,可分为自身参照和他物参照;根据位置参照点和方位辖域的关系,可分为外域参照和内部参照。例如:

外域参照 内部参照

自身参照

日本在我国的东边。 上海在我国的东边。

他物参照

舞台左边有通往后台的小门。 舞台左边是厨房的一角。

方位参照的研究涉及许多领域,而其基本出发点则可以归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从认知过程角度考察方位参照,我们可能发现,方向参照的认知过程涉及到观察点的确立、方位词的选用和方向参照点的确定,位置参照的认知过程除了观察点的确立、方位词的选用和方向参照点的确定之外,还要加上位置参照点的选择。下面几节将从观察点的确立、方位词的选用、方向参照点的确定、位置参照点的选择四个方面,分别讨论汉语社会在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

一 观察点的确立跟方位参照结构的关系

1.1观察点和叙述方式

观察点是叙述者在表达方位参照时所选择的心理视点,即预设的观察者位置和角度。观察点的确立必须与上下文的叙述方式保持一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时,叙述者作为当事者选择自身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为观察点(自观);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时,叙述者作为局外人以旁观者的立场和角度为观察点(旁观)。无论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还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者还可以选择叙述中已出现的或设想存在的其他当事者所在的位置和角度为观察点(他观)。例如:

(1a)我看到小李坐在小王的左边。

(1b)我知道,他进门就能看到小李坐在小王的左边。

(2a)小李坐在小王的左边。

(2b)他进门就看到小李坐在小王的左边了。

例(1)是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其中(1a)是自观,(1b)是他观;例(2)是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其中(2a)是旁观,(2b)是他观。

1.2观察点和方向参照

观察点的确立跟方位参照的结构类型有密切关系。对方向参照来说,观察点的确立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方向参照无论是使用绝对方位词“东/南/西/北”,还是使用相对方位词“前/后/左/右”,都必须联系观察点才能确定方向。使用绝对方位词“东/南/西/北”的绝对方向参照,其方向参照点是在语境之外的,因此必须另外在语境中寻找一个有朝向的立足点作为观察点,才能确定方向;使用相对方位词“前/后/左/右”的相对方向参照,其方向参照点要在语境中确立,方向参照没有位置参照点,只能直接选择语境中的观察点兼作方向参照点,因此观察点的确立直接影响定向。

(3a)朝东看。(3b)朝右看。

(4a)脸朝东。(4b)脸朝右。

(5a)我向东走去。(5b)我向右拐弯。

(6a)汽车往东行驶。 (6b)汽车往右拐弯。

(7a)房间朝东。 (7b)*房间朝右。

(8a)*草堆朝东。 (8b)*草堆朝右。

例(3a)~(8a)是绝对方向参照,方位参照点在语境之外,按方位词语义所指的方向参照点跟语境中的观察点的朝向的联系定向,绝对方位词“南/西/北”情况相同;例(3b)~(8b)是相对方向参照,方向参照点在语境中确定,以观察点的朝向为方向参照点直接定向,相对方位词“左/前/后”情况相同。例如(3)、(4)是描写视线的方向,观察点不言而喻;例(5)、(6)是描写客体的移动方向,以移动的客体的行进方向为观察点;例(7)、(8)是描写客体的部位朝向,以客体的部位朝向为观察点。视线本身就有方向性,客体移动时也自然而然地显示了方向,而描写客体部位朝向则需要在语境中定向。对客体的朝向进行定向描写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不能使用相对方位词。这是因为相对方向参照要求选择观察点的位置朝向为方向参照点,而作为观察点的客体本身还需要确定朝向。因此例(7b)和(8b)不合法。二是该客体本身要具有固定的朝向特征,或者指明想要确定的物体部位。如例(7a)的“房间”本身有固定的朝向特征(主要采光窗户的方向),所以合法;例(8a)的“草堆”本身没有固定的朝向特征,因此不合法,但是如果指明部位,改成“草堆颜色泛白的一面朝东”就没问题了。再看下面的例子:

(9a)?汽车朝东。 (9b)车头朝东。

例(9a)的“汽车”虽然有朝向特征,但不固定,其合法度就受影响;例(9b)“车头”指明了部位,就没问题。

由于方向参照必须联系语境中的观察点才能定向,因此对方向参照来说,都是语境中定位、定向的自观或他观,没有语境外全方位、全视角的旁观。

1.3观察点和位置参照

在位置参照里,由于出现了位置参照点,观察点的地位和作用相对削弱。绝对位置参照的方向参照点在语境之外,方位词通过跟语境外的方向参照点联系定向,通过跟语境内的位置参照点的联系定位。对绝对参照来说,他物参照的观察点和位置参照点分离,观察点的位置角度不影响定向、定位;即使自身参照,观察点兼作位置参照点,也只涉及方位参照的定位问题,不涉及定向问题。例如:

(10)院子西边搭了个很大的席棚。

(11)不远处有家电影院,电影院的东边是咖啡馆。

(12)停车场就在我们这个帐篷城市的西头。

(13)天还没亮,只是东边有点儿白了。

例(10)是他物内部参照,观察点是语境外的旁观者立场,取旁观,全方位、全视角的;例(11)是他物外域参照,观察点是语境中隐含的,取他观,处在能看到电影院的某个位置,不管是哪个位置角度,“电影院的东边”的方位辖域都不变。这些观察点不影响定向、 定位。 例(12)是自身内部参照。观察点是语境中“我们”所处的立场,取自观;例(13)是自身外域参照,观察点是语境中隐含的,取他观。这些观察点兼作位置参照点,结合方位词定位,但跟定向无关,观察点的位置移动有可能影响到方位辖域的界定,但“西头”、“东边”的方向总是不变的。

相对方位参照的方向参照点在语境里选择。内部参照选择观察点的朝向为方向参照点,观察点的位置角度直接影响定向、定位。外域参照如果位置参照点有朝向,观察点的位置角度不影响定向、定位;如果位置参照点没有朝向,观察点的位置角度也会影响定向、定位。例如:

(14)谁打左前锋?

(15)舞台左边露出一点儿墙角。

(16)前面有个大草堆。

(17a)电影院左边有家咖啡馆。

(17b)前面就是电影院,电影院左边有家咖啡馆。

(17c)?草堆左边停着一辆手推车。

(17d)前面有个草堆,草堆左边停着一辆手推车。

例(14)是自身内部参照,集观察点、位置参照点、方向参照点于一身,以自己一方球门的朝向定向、定位。例(15)是他物内部参照,观察点是面对舞台的观众席,以观众的朝向兼作方向参照点结合方位词定向,以位置参照点“舞台”结合方位词定位。例(16)是自身外域参照,观察点兼位置参照点、方向参照点,是隐性的,以观察者的朝向定向、定位。例(17)是他物外域参照,其中例(17a)、(17b)的位置参照点“电影院”有朝向,以位置参照点兼作方向参照点结合方位词定向、定位,前者是旁观,后者是他观,观察点的位置角度不影响定向、定位;例如(17c)、(17d)的位置参照点“草堆”没有朝向,前者语境中的观察点和方向参照点不能确定,因此合法程度受影响,后者在语境中确定了观察点,并以能看见“草堆”观察点的位置朝向作为方向参照点定向,所以合法。由于相对位置参照的定向、定位跟语境中的观察点的位置朝向关系密切,因此对自身参照、他物内部参照来说,都是语境中定位、定向的自观或他观,没有语境外全方位、全视角的旁观。他物外域参照,如果位置参照点有朝向,可以取旁观,如(17a); 没有朝向,就不能取旁观,如(17c)。

各种类型的位置参照与观察点的关联可总结如下:(“+”表示观察点的位置角度影响定向,“-”表示观察点的位置角度不影响定向)

自 身 参 照他 物 参 照

内部参照外域参照

内部参照外域参照

绝对参照

- -

--

相对参照

+ +

+

-/+

二 水平方向方位词的抉择机制

2.1水平方向方位词的选用

人们使用方位参照时根据所要表达的方位关系选择方位词。然而汉语有两套表达水平方向的方位词:相对方位词“前/后/左/右”和绝对方位词“东/南/西/北”,同样的方位关系,既可以用相对方位词表达,也可以用绝对方位词表达。我们关心的是,使用汉语的人是根据什么对此作出抉择的。也就是说要从认知角度解释,人们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对方位词而不用绝对方位词,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绝对方位词而不用相对方位词,在什么情况下两种都能用,两种都能用的情况下又根据什么条件加以区别的。下面我们分别分析方向参照和位置参照里影响水平方向方位词选用的因素,然后从认知的角度分别给出抉择机制。

2.2方向参照的方位词抉择机制

先看方向参照。方向参照选用相对方位词还是绝对方位词,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A.语境中观察点的有无。方向参照必须联系语境中的观察点才能定向,因此对方向参照来说,都是语境中定位、定向的自观或他观,没有语境外的全方位、全视角的旁观。(参看1.2节)

B.是否直接描写作为观察点的客体的朝向。直接描写作为观察点的客体的朝向时,只能选用绝对方位词,不能选用相对方位词。比较例(7a)和(7b)。

C.兼作观察点的客体的固定朝向特征的有无。选择客体兼作观察点描写其朝向时,如果该观察点没有固定的朝向特征,也不能成立。例见(8a)、(9a)。

D.方向辨认可能性的有无。如果语境中没有方向辨认可能性的话,只能选用相对方位词。因为使用绝对方位词,必须预设受话人能够辨认东南西北的方向,否则就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例如:

(18)他在楼梯口停了下来,挥了挥手说:“内科2号,往前走, 向左拐!”

如果说成“往东走,向北拐”,尽管所指方向没错,但受话人在室内未必能辨清东南西北的方向,可能还会追问“哪儿是东?”这就违反了格赖斯(H.P.Grice)所说的会话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 导致交际失败。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多室外劳作,与日出日落关系密切,加上周围田野可作标记的参照物又少,因此农村人方向感强,指路多用绝对方位词;北京、西安等古都的街道东西南北走向规整,易辨方向,因此北京人、西安人指路也多用绝对方位词。但像上海等城市,市内街道弯弯曲曲,走向不规整,加上高楼林立,难辨日影,因此上海人方向感弱,指路多用相对方位词。如果用绝对方向参照为上海人指路,往往失败。

E.方向视线的远近。方向视线较远的选用绝对方位词,方向视线较近的选用相对方位词。有的语境里,既能使用绝对方位词,又能使用相对方位词,但两者在方向视线远近的语感上仍有差别。试比较:

(19)没想到从广州折向东行的时候,下起了冷雨。

(20)宝宝们尖出了小嘴巴,向左向右乱晃。

(21a)我马上往东一拐,几步窜进了柳林。

(21b)我马上往右一拐,几步窜进了柳林。

例(19)方向视线较远,选用绝对方位词;例(20)方向视线较近,选用相对方位词。例(21a)和(21b)分别选用绝对方位词和相对方位词,语感上显得不一样,前者方向视线较远,后者方向视线较近。

根据以上的分析,对方向参照来说,水平方向方位词的选用可以给出下面的抉择机制:

按照这个抉择机制输出的结果a~f分别举例如下:

(22a)学校的正门朝东。(a)

(22b)*学校的正门朝左。(a)

(23a)*那座小山朝东。(b)

(23b)*那座小山朝左。(b)

(24a)出南门,往东20里,就是太平庄。(c)

(24b)?出南门,往左20里,就是太平庄。(c)

(25a)汽车冲出南门,一个急转弯,车身突然往左倾斜。(d)

(25b)?汽车冲出南门,一个急转弯,车身突然往东倾斜。(d)

(26a)上楼,往左拐。(e)

(26b)*上楼,往东拐。(e)

(27a)*朝左。(f)

(27b)*朝东。(f)

例(27)如果是命令句,则能成立,但语境中有省略了的受话人作为观察点,不是f,例(27a)是d或e,例(27b)是c。相对方位词换成“右/前/后”,绝对方位词换成“南/西/北”,情况相同。

2.3位置参照的方位词抉择机制

再看位置参照。位置参照选用相对方位词还是绝对方位词,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A.方向辨认可能性的有无。跟方向参照一样,使用绝对方位词,必须预设受话人能够辨认东南西北的方向,如果语境中没有方向辨认可能性的话,只能选用相对方位词。如给人指路说“食堂在图书馆的东边”,要是听话人不知道哪边为“东”,还得先告诉他东南西北的方向,如果自己也不辨方向,那就只能说“食堂在图书馆的左边”了。(参看2.2节)

B.位置参照点方位朝向的有无。相对方位参照的方向参照点是在位置参照点和观察点之间选择的,选作方向参照点的位置参照点应该有方位朝向特征,如果所选择的位置参照点没有方位朝向特征,则需要根据观察点跟它的关系赋予一个朝向,否则这个方位参照的方位辖域将难以确定。比较例(17c)和(17d)。

C.语境中观察点的有无。位置参照点没有方位朝向特征时,语境中有无定向、定位的观察点就显得非常重要。语境中有观察点(自观、他观),而且方向可辨认的话,相对方位词和绝对方位词都可选用;方向不能辨认时,只能选用相对方位词。语境中无观察点(旁观),方向可辨认时只能选用绝对方位词,方向不可辨认时,方位参照不能成立。

D.方位辖域认知范围的宽窄。方位辖域的认知范围要求较宽的选用绝对方位词,要求较窄的选用相对方位词。有的语境里,既能使用绝对方位词,又能使用相对方位词,但两者在方位辖域认知范围宽窄的语感上仍有差别。试比较:

(28a)电影院东边有许多书店。

(28b)?电影院的右边有许多书店。

(29a)?电影院的东边是书店。

(29b)电影院的左边是书店。

(30a)书店就在电影院的东边。

(30b)书店就在电影院的左边。

语感上,“电影院的东边”的方位辖域宽于“电影院的左边”,因此,例(28a)和(29b)能说,例(28b)和(29a)的合法度则受到影响。例(30a)和(30b)虽然都说,但语感上,(30a )里的“书店”未必紧挨着电影院,(30b)里的“书店”必定紧挨着电影院。

根据以上的分析,对位置参照来说,水平方向方位词的选用可以给出下面的抉择机制:

按照这个抉择机制输出的结果a~e分别举例如下:

(31a)博物馆的西边就是市中心商业区。(a)

(31b)?博物馆的左边就是市中心商业区。(a)

(32a)校门的左边是警卫室。(b)

(32b)?校门的东边是警卫室。(b)

(33a)不远处有个草堆,草堆的东边有辆手推车。(a)

(33b)东面有个草堆,草堆的左边有辆手推车。(b)

(34a)晒谷场的一角有个草堆,草堆的东边有辆手推车。(c)

(34b)*晒谷场东边有个草堆,草堆的左边有辆手推车。(c)

(35a)上海在地图的左边。(d)

(35b)*上海在地图的东边。(d)

(36a)不远处有个草堆,草堆的左边有辆手推车。(d)

(36b)*桌上放着水瓶,水瓶的东边有个杯子。(d)

(37a)*草堆的左边有辆手推车。(e)

(37b)*杯子放在水瓶的东边。(e)

三 确定方向参照点的原则

3.1相对方位参照中的主视和客视

方向参照点的确定是和方位词的选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绝对方位词的词义本身含有与确定的方向参照点的固定的语义联系,而相对方位词的词义本身并不含有与确定的方向参照点的固定的语义联系,因此选用了绝对方位词就同时确定了方向参照点,而选用了相对方位词则还需在语境里进一步确定方向参照点。相对方位参照的方向参照点通常是在语境中的观察点或位置参照点之间选择。选择观察点为方向参照点,以观察者的朝向定向,可称为主视,选择观察点以外的位置参照点兼作方向参照点,以位置参照点的朝向定向,可称为客视。(方经民1987a)

3.2相对方向参照的定向原则

在现代汉语里,方向参照没有位置参照点,因此,相对方向参照的定向只能取主视。例如:

(38)我唯恐出事,低着头往前赶路,根本顾不得向左右看一眼。

(39)汽车突然朝前冲了几十米,刹住,然后向后倒了两三米,往右拐进一条小路,迅速消失在树丛里。

例(38)是自观,观察点“我”兼作方向参照点,以“我”的朝向定前后左右;例(39)是他观,观察点“汽车”兼作方向参照点,以“汽车”的朝向定前后左右。

3.3相对位置参照的定向原则

位置参照有位置参照点,既可以选择观察点为方向参照点,取主视,也可以选择位置参照点为方向参照点,取客视。位置参照取主视还是取客视,跟位置参照的类型有关,“前”“后”位置参照比较简单:自身参照取主视,他物参照取客视。例如:

(40)前面有湘江,后面有追兵。

(41)每次上课我们俩总是一前一后地走进教室。

(42)教室前面是走廊,教室后面有围墙。

(43)教室前面是讲台,教室后面有黑板报。

(44)不远处有个大草堆,草堆前面停着一辆手推车。

例(40)和(41)是自身参照,取主视。前者是外域参照,以省略的观察点兼位置参照点的朝向作为方向参照点定前后;后者是内部参照,以观察点兼位置参照点“我们俩”的朝向作为方向参照点定前后。例(42)和(43)是他物参照,取客视。前者是外域参照,后者是内部参照,都以观察点以外的位置参照点“教室”的朝向作为方向参照点定前后。他物外域参照如果没有朝向,则以观察者所面对的一侧为前,取客观。如例(44)。

“左”、“右”位置参照中的自身参照也取主视,他物参照要看位置参照点有无朝向。如果位置参照点有朝向,取客视,即按其朝向将位置参照点人格化,赋予它一个左与右,以此定向;如果位置参照点没有朝向,取主视即直接以观察者自身的左与右定向。例如:

(45)左边不远就有一条小路,直通山顶。

(46)前几年,我右边这只眼睛白内障,就是在你们医院做的手术,很不错。

(47)澡堂左边是个不大的自选商店,右边是家小饭馆。

(48)日本的汽车,方向盘在右边,中国的汽车,方向盘在左边。

(49)走廊的左侧是行政科,右侧是业务室。

(50)照片上左起第二人就是李绍明。

例(45)和(46)是自身参照,取主视。前者是外域自身参照,以省略了的观察点兼位置参照点朝向作为方向参照点定左右;后者是内部自身参照,以观察点兼位置参照点“我”的朝向作为方向参照点定左右。例(47)~(50)是他物参照,其中例(47)和(48)分别为有朝向的外域他物参照和内部他物参照,取客视,即按位置参照点“澡堂”、“汽车”的朝向将其人格化,赋予它一个左与右;例(49)和(50)分别为无朝向的外域他物参照和内部外域参照,取主视,即直接以观察者的左与右定向。有朝向的他物参照取客视是汉语的特点,但也有例外。如“舞台”、“主席台”作为内部他物参照的位置参照点,虽然有朝向,但习惯上仍取主视,即以观察者(观众)的朝向定左右。如:

(51)舞台右边放着一张桌子。

(52)主持人的位置在主席台的左侧。

四 选择位置参照点的条件

4.1廖秋忠(1989)和刘宁生(1994)

廖秋忠(1989)指出位置参照点的选择至少有两个基本要求,一个是要求参照点是听者已知的、可当场看得见或可以想象得到的物体或范围,另一个是要求方位词所指的方位如果不属于参照点的一部分,应与参照点毗邻。另外还有一个次要要求:如有几个可能参照点时选用较突出、较有名的。刘宁生(1994)曾讨论过汉语区分目的物(客体)和参照物的习惯,认为相对于目的物来说,参照物具有较大、固定、持久、复杂、已知的伴随特征,汉语不倾向于选择具有较小、移动、暂时、简单和未知等特征的物体作参照物,廖秋忠提出的三个要求基本上是可接受的,但忽略了位置参照点跟方位参照里可能出现的客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刘宁生试图从认知角度解释汉语社会如何区分目的物和参照物,但忽视了认知和说话人的动机的联系。把认知和动机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人们在运用方位参照时,如有客体往往是先被认知并已确定的,说话人为描写该客体所处的方位而寻找位置参照点。对说话人来说,不存在何为客体何为参照物的问题,重要的是选择什么物体为位置参照点来说明已被认知的客体所处的方位辖域比较合适。

4.2位置参照点的选择条件

位置参照点的选择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A.说话人预设位置参照点是受话人已知的或可以确认的;

B.想要描写的方位辖域是与位置参照点毗邻的(外域参照)或属于位置参照点的一部分(内部参照);

C.观察点的方位满足条件A~B时,以观察点兼作位置参照点(自身参照),否则,选择其他符合条件A~B的物体或范围为位置参照点(他物参照);

D.方位辖域里如有客体,该客体在大小、结构、性质等方面不能影响位置参照点的可参照性特征;

E.满足条件A~D的物体如有多个,选择相对来说有利于受话人辨认或确定方位的物体或范围为位置参照点。

条件A、B、C是选择位置参照点的基本条件。例如:

(53)咱们现在是前有湘江,后有追兵,处境非常不利。

(54)魏得富的大坯房盖在庄子东头,房后是一条大路。

条件A保证方位参照能够准确地传递方位信息。例(53 )是面对面的会话,“咱们”包括受话人在内,说话人和受话人都知道“咱们”的方位,这是不言而喻的。例(54)说话人必然预设受话人知道或者能够确认“庄子”的方位,否则他就应该先说明“庄子”的方位或选用与“大坯房”毗邻的其他物体为位置参照点。如果受话人确实不知道“庄子”的方位,那么他就无法确定“大坯房”及“大路”的方位。条件B和C与方位参照的类型有关,条件B区分外域参照和内部参照,如例(54 )的“房后”和“庄子东头”;条件C区分自身参照和他物参照,如例(53)和(54)。

条件D、E是选择位置参照点的补充条件。同一个位置参照点,对不同的客体来说,信息传递效果可能不同;同一个客体,选用不同位置参照点说明其所在方位,信息传递效果也可能不同。试比较:

(55a)?桌子在书的下面。

(55b)信纸在书的下面。

(56a)?自行车的左边有学校。

(56b)?自行车的左边有邮局。

(56c)自行车的左边有邮筒。

(57a)邮局就在东边。

(57b)邮局就在学校的东边。

(57c)邮局就在学校东门的左边。

例(55)都是以“书”为位置参照点,但客体是“桌子”时,显得不自然,客体是“信纸”时就没问题。这是因为对“书”来说,“桌子”太大,而且稳定、复杂,冲淡了“书”的可参照性特征,而“信纸”跟“书”在大小、结构、性质等方面差不多,不影响“书”的可参照性。例(56)都是以“自行车”为位置参照点,但客体是“学校”、“邮局”时,显得不自然,客体是“邮筒”时就没问题。这是因为对“学校”、“邮局”来说,“自行车”太小、而且不固定,难以参照,而对“邮筒”来说,“自行车”虽然也不固定,但两者大小差不多,而且距离较近,具有参照价值。例(57a)~(57c)都是回答问路,说明邮局的方位,但选择的位置参照点不同,如果答话人预设问路人知道学校东门的地理位置的话,回答(57c)显然比回答(57a)、(57b)更为合适。

五 余论

本文着重考察和讨论汉语社会运用方位参照时,在确立观察点、选用方位词、确定方向参照点、选择位置参照点的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方位参照作为一种认知结构,除了需要从结构分析、认知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外,还应该进一步考察方位参照在句法结构中的表达形式,将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的分析跟含有方位参照的句法结构的分析联系起来,或许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规律,解释一些光靠现行的语法分析解释不了的语言现象。刘宁生(1995)曾对此作过一些尝试,用方位参照的理论来解释汉语偏正结构的语序特征,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惜这方面的成果还不多。限于篇幅,本文没能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标签:;  ;  

中国空间方位参考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_方位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