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_知识经济论文

论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_知识经济论文

论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9;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37(2000)02—0004—04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大学教育深化改革的世纪。因此,了解并理解“知识经济”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地位与作用,对我们确立科教兴国理念、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识经济”的始因与演进

一个新概念的出现,往往标志着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的兴起,不是人为的杜撰,而是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经济沃野上生长的人类物质财产和知识财富长期积累的产物,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长期影响的结果。正因如此,有人把它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理论,也有人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发展形态。但“知识经济”一词作为“舶来语”,是西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及政治家们通过不断的探讨、完善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一个概念。

早在1912年,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罗通过调查统计指出:从1909年到1949年,美国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翻了一番,其中技术进步占了875%,劳动和资本的贡献只占了125%。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佛里茨·马赫卢普在其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布》一书中,根据美国“二战”以来至50年代末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提出了“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的概念。1973年,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了“后工业社会”一词,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实际上,早在1959年夏,贝尔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学术讨论会上,就已首次使用了“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他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历史阶段。而“后工业社会”是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代表作《第三次浪潮》中,把人类文明划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超工业时代,并认为“超工业时代”的“社会主宰力量将由金钱转向知识”。1982年,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所著《大趋势》一书中,从十个大的方面预测和论述了美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创造、生产和分配信息的经济社会”。1985年,日本著名学者堺屋太一出版了《知识价值革命》一书。他通过系统考察和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样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少量知识型产业的出现,提出了用“知识价值社会”一词取代“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的建议。1985年,美国政府授权卡尔加里大学成立了“知识科学研究所”(KSI),集中研究知识对社会、经济、 科技等各方面的作用过程和转化机制。1986年,英国学者福莱斯特在其《高技术社会》一书中,通过论述知识、高科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提出了“高技术经济”的概念。至此,知识、信息、高技术作为时代特征和社会经济的新概念渐见雏形。

“知识经济”概念的正式使用始于90年代。托夫勒在1990年出版的《力量转移:21世纪的知识、信息和暴力》一书中,提出了“新的知识经济”这一概念。1993年9 月, 北方电讯公司和美国阿斯奔研究所(The

AspenInstitute )合作出版了一本研究报告集, 题为《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本质》,其中收录了六篇论文,分别从六个不同的方面审视和解析了知识经济的特征与本质。1994年,美国学者C ·温斯洛与W ·布拉马共同出版了《未来工作: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投入生产》一书。该书明确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外延作了较完整的表述,同时还首次提出了“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s )这个概念。到1996年,国际经济组织和一些政府官员开始接受并运用知识经济理论。1996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又被称为“富国俱乐部”)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度特别报告——“

Knowledge

basedEconomy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使知识经济问题首次在国际组织文件中得以认可。1997年7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情咨文的演说中直接使用了“Knowledge Economy”(知识经济)一词。 他说:“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我们迈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需要一种新的战略。”而“为了使美国在21世纪新的世界角逐中仍然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抓住机遇,其实质,就是知识经济。”此后,“知识经济”的提法被正式确立下来并迅速风靡全球。

二、知识经济的涵义与特征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经济形态均可视为“知识经济”。综合现有的对知识经济的种种理解,我们可以在现时代水平上给知识经济下一个定义:知识经济以人的知识为基础,以人的智力为资源,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占有、生产、储存、分配及使用(消费)基础之上的新型的经济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2月14 日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科学永远是财富之源,今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就是掌握知识多少的差距。”一般认为,“科学”有两个产物:一是“知识”,二是“技术”;知识的创新称为“发现”,技术的创新称为“发明”。在此应该指出,这里所指的“知识”不同于传统概念中的知识。关于“知识”的涵义,我国《辞海》、《辞源》的解释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但根据国外的论述,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的解释一般可以用“4W”来概括:一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二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三是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是指对某些事物的操作技能和处理能力; 四是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的信息,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以便有可能接触有关专家并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可见,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既包括平常所说的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也包括科学和技术两项内容,而且科学又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型。观之, 知识的概念比信息要宽泛得多。 信息一般只是知识的Know—what和Know—why范畴。而在知识经济里,则更强调知识的Know—how和Know—who部分。根据“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的划分,第一、二类知识为“归类知识”,第三、四类知识为“沉默知识”。除了上述“4W”外,我国有的学者主张再加上“知道什么时间的知识”(Know—when)和“知道什么地点的知识”(Know—where), 从而构成为“6W”。

由上可见,“知识经济”中所指的“知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说包括了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当然,高科技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软科学)是现时代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里的“高科技”,不是传统工业科学技术的简单提高和创新。按联合国的分类,它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信息技术,如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光纤卫星通讯技术方面的知识。但是,如所周知,人是知识的载体,支配知识经济、创造知识经济的是人,是本身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的人;是敢于和善于应用新的知识并能够将其物化为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的人;是善于采用科学方法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组合集成而创造出新的知识并尽快付诸应用的人。可见,知识之于人是很重要的,但人所具有的驾驭知识的能力则更为重要。1997年10月4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已经把大学称作”知识工厂”, 认为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创造源、人才的培养库、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增长源。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言,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

1.新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获得,将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以及劳动力的投入,而是越来越依赖于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知识或有效信息在生产中的运用,整个社会生产将围绕信息流来组织实施。换言之,社会生产力水平将取决于现代高新科技的创造、发明和应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使社会生产力如涌泉般喷发出来。纵观历史发展,人类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其推动力量是蒸汽机技术和电气技术;而由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其推动力量是电子和信息革命,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数字化信息革命,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内在基本要素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现实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劳动资料的信息属性将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生产过程的技术基础和工作方式将在知识经济时代发生结构性变化,主要活动将逐步变为以对知识信号的加工处理为主。也就是说,工业经济的产业内容是制造业,其效率标准是劳动生产率;知识经济的产业内容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其效率标准是知识生产率。同时,在“知识经济”中,生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将发生根本变化,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使生产组织的管理机构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高效性,员工对决策过程的广泛参与将成为必要和可能,从而使生产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人阶层是社会的主体,其管理的重点是生产过程,是增加产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阶层将成为社会主体,其管理的重点是研究与开发、销售以及职工培训。

3.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国际化、网络化的。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使得跨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营销日益成为现实。可以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疆域将逐渐模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网络将被广泛使用。“现在《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总和;在一片指甲大小的芯片上可以存放两年的《人民日报》的信息量;用一张光盘可以存储一部大百科全书的内容;利用信息高速公路,1 秒钟就可以把两年的《人民日报》的信息全部传输完。到世纪末,一束光纤可传输现在全世界每一天所有的电话通讯量。”[1]

4.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取决于物质资本生产力和人力资本生产力两个要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力资本生产力就是“人本身的生产力”或“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农业经济社会和传统工业社会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人在其中丧失了自我,成了土地和机器的附庸。只有进入高科技时代,人及其知识、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才成为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经济因素,成为社会运作的主体和核心。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也可概述为:(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 (2)知识经济是以高新科技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3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内在动力和基本要求的经济;(4 )知识经济是一种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5 )知识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6)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简言之,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具有经济发展可持续化、资产投入无形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决策知识化、产业高新技术化、信息网络化等显著特点,而尤以知识化和全球化这两大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最为突出。

由知识经济的上述特点可以看出,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将会经历一个“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化”、“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知识经济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质量和数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说工业经济所需要的人员是大量的生产工人、技术工人和少数的科研设计工作者的话,那么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则是少量的“蓝领”工人和大量科研设计人员,而且基本上都要受过高等教育,尤其是在高科技企业和信息产业中,更是如此。这就向我们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我们必须确立相应的大学教育观念来主动适应这一要求。

三、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地位与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抗拒。在未来经济增长中,知识将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知识创新将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尽管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还不可能很快在我国整体出现,但微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的展现对我们确实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们认为,与信息经济相比,知识经济的提法更加接近教育,因为“知识”是教育领域研究的对象。可以说,教育是知识经济的中心,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最根本的将是教育竞争。大学,作为嗣承、传播、发展、创新和物化知识的殿堂,作为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尖端科学探索、推广新技术、孵化新产业,特别是知识型产业的基地,作为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摇篮,作为国家、民族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知识和人才辐射源,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贯穿了知识经济的每个环节,已经成为我国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换言之,大学乃知识经济之“根”。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密不可分。因为人才是知识的载体,而高层次人才要靠大学来培养。可以说,没有现代大学教育,知识经济也就无从谈起。就此而言,大学教育孕育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大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大学教育作为人才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阵地,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一大产业。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向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两者正是在这种相互依存与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中,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应答知识经济提出的严峻挑战,大学教育必须进行重新定位。因为知识经济是知识的资本化。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农业经济时代的资本是“土地”,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是“机器”,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本是“知识”和“人才”。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基本要素,进而通过知识的生产、分配与使用形成知识型产业。但是,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还将会通过对产业形态的改变来重塑和改造社会形态,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产生巨大影响,促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经济发展的层面来理解知识经济,而必须同时关注社会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在整体推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中,去重新审视和把握大学教育的社会定位。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的“圣地”,而且将是哺育知识型企业的场所。在知识经济中,经济发展的动力已从知识的劳力转向开发智慧的脑力,它像一条纽带,紧紧地把教育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大学将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进经济以至整个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源和强大牵引力。因为大学是唯一一个能涉及到信息过程所有环节的机构,它有条件把知识经济中的几个过程卓有成效地整合起来。概言之,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作用(或职能)主要有:(1)传授并传播知识。即大学不仅要立足校内学生搞好教学、 培养人才,而且要注意面向社会公众,办好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2)创造并转化知识。即大学不仅要搞好知识创新、发展科学, 而且要注意通过多种形式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和产品,也就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3)储存并流通知识。 即大学不仅要通过各种传承方式保存知识,而且要注意知识在国内外的广泛交流;(4 )评估并分配知识。即大学不仅要搞好知识的评价和去芜存菁,而且要依据“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经济”的原理进行知识的分配。过去,知识在人们心目中是无“价”之宝。人们虽然深感知识须臾不可离,但却总觉得它可以无偿使用和任意挥霍,不能直接带来金钱和财富,而知识经济则提供了知识成为商品的环境,使知识成为现代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使知识成为特殊商品,具有了独立存在的基础和条件。此外,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将愈益密切。对此,有的学者曾形象地论述道: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社会之外,社会对大学是“排斥”的;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徘徊于社会的边缘,社会对大学是“暖昧”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将不断走近并最终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社会对大学是“渴求”的。总之,未来的大学将凭借自己拥有的雄厚的科技、人才、知识、信息等优势,成为高新科技的辐射源、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依托。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知识创新。而大学在知识经济中的价值体现也集中于此。未来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的竞争,更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创新素质的较量。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四个方面:创新意识是指创新愿望,即想不想创新?创新精神是指创新勇气,即敢不敢创新?创新能力是指创新本领,即能不能创新?创新方法是指创新策略,即会不会创新?我们说,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定是崇尚创新、不断创新的社会。知识创新是基础,创新人才是关键。创新理应成为新的大学教育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前已述及,大学是国家重要的知识储备与传播机构,而这又是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大学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本身就是知识与信息的创造与加工;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信息传播,通过“教学相长”刺激科研灵感与提高科研能力;大学还通过发挥其人力资源和科技方面的优势,进行高科技产业开发和为社会上的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与服务。正因如此,大学在知识经济中处于特殊地位。美国学者卡斯特斯(Manual Castells)将大学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动力源”。他认为, 在新的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以半导体、芯片、光盘、计算机作为物质载体的知识、信息将成为整个经济运行的“电流”,而大学则是产生这一“电流”的“发动机”。

勿庸置疑,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是一场“知识革命”。正如《美国国家知识评估大纲》中所说:“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想像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当今人们称之为的知识革命。”[2]与此相适应, 该时代的大学教育也理应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尽管这种教育从整体说来依然是建立在传统教育、现代教育基础之上的,是对传统的继承,但它毕竟是革命性的。就其本质而言,它绝不是对传统教育的象征性改良,不是对废墟的修修补补,而是建构一幢全新的大厦。因此,大学教育自身也必须抢抓机遇,坚定地走改革与创新之路。

收稿日期:2000-02-28

标签:;  ;  ;  ;  

论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