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治国密码_唐朝论文

唐太宗治国密码_唐朝论文

唐太宗的治国密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太宗论文,密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唐太宗为何能理性运用权力

理性从政——唐太宗在古代历史记载中基本上是明君形象。在帝王谱系中,他的位置肯定是数一数二的。帝王掌握很多权力,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带有个人好恶,带有任性的地方,感情用事,所以权力悲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时有发生。唐太宗在贞观之治中给出不太一样的形象,他在运用最高权力时比较理性。

为什么他会形成理性运用权力的特点,有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历史演变到唐朝,经历很多大风大浪,见过盛世,也见过乱世,见过民族大融合,也见过大仇杀,中国历史给人们积累的经验到唐代已经很丰富,统治者如果能够理性地面对历史,就能够得到治国的启发和智慧。像战国就很少有参照。历史学在整个唐代,和我们现在概念不同,那时候历史学和现世政治紧密联系,对政治家来说,了解历史懂得历史是基本素质,唐太宗身边都是历史学家。我们现在的历史学变成纯学术,象牙塔里面的东西,那时候很实用,直接对政治发挥作用,很明晰。这个时期,中国皇帝通过“兴”,王朝的兴衰、兴退来把握自己手中权力。唐太宗为什么那么理性、不会感情用事,因为他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唐代这些政治家学习政治的办法就是从历史中学习。

第二,从个人角度讲,他有治理好天下的愿望。那隋炀帝就没有吗?统治者都有治理好天下的动机,唐太宗尤其具有这个动机,因为他夺权是通过逆取。唐太宗要改变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一定要治理好天下为自己树碑立传,来为自己最后的名声评价写上正面的词汇。后来贞观十八年修禁书的时候,有很多关于唐太宗的议论,让人一看就知道大家是在谈论贞观之治和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就感慨,真是不懂人心为什么会这样?对一件坏事记得这么牢,做了这么多好事,却总是记不住。

从他个人讲,他想做好皇帝的角色,与个人经历,特别是玄武门之变关系是很密切的。而且有同等心情的人不止他一人。周围大臣都是从隋末过来的,对国家民众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对国家向何处去,有深刻的思考,都不是混事的人。贞观时期一大批这样的人,一心一意考虑国家事情,要把国家建设好,个人受到损失都无所谓。

看贞观时候的故事,让人感慨的地方特别多,换一个时代,换一个主人,事情肯定不是如此处理。比如公主出嫁,因为是皇后所生,皇帝想让女儿多带嫁妆,换个时代没什么,谁能管这事?有什么不对吗?但魏征就能出来阻拦,认为不符合礼法,影响会不好,皇帝能接受,皇后也能接受。即使今天我们也讲公私关系,但是在唐太宗时期,公私真的很分明,即使私事也从国家角度考虑。

唐太宗认为是臣子缔造了君王

君臣关系——封建时代不全是罪恶的皇帝,也并不是所有的权力运行都很野蛮,所有的时代都很黑暗。我们今天强调法制,唐朝是典型人治时代,如果人治能够把现有人员充分调动起来,统治集团能够理性地运用权力,他们也可以达到一个很高水准。所以在一个人治范围内讨论这个话题也不是不可以。比如,人治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德化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唐太宗时期能做到,他以身作则,确实让人看到,自己吃点苦受点罪,也不觉得什么,像毛泽东时期也这样,听说主席生活很艰苦,总理衬衣补了多少补丁,大家就感动了,认为领导人都能这样,大家吃点苦也可以。国家领导人不管人治还是法治情况下,都应该是表率。

唐太宗懂得群策群力的力量,所以他理性运用权力。唐太宗时代有很多制度保证权力运行是理性的。现在我们说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这个道理唐太宗时代就认识得很清楚。他说过,大臣担当各色职务,都应该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尤其不同意见一定要提出来,否则就失之千里了。观点是理性的,避免决策失误。贞观时代有几个重要会议都能做到这一点,包括唐太宗亲自主持的御前会议,几个阶层会议,不同声音一直可以达到皇帝面前,不同声音可以争论争吵。

唐太宗要求文武百官都要提意见,有些武官连字都不会写,怎么提?武官长何就不会写,房客马周就替他写,皇帝看了观点不错,长何说是房客观点,唐太宗很快找来马周,最后马周做到宰相。

唐太宗夺权当天就有这样的公布,要求官员对国家问题献计献策。这样比较容易使唐代官员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这种集思广益的做法是理性行政的一部分,其中最有名的是纳谏,以魏征为代表的大臣很多时候纳谏方式直截了当,让皇帝难为情。但毕竟凡是正确的,唐太宗就接受了。很多人都认为,做到皇帝很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担心被否定,但唐太宗确实克服了这个问题。

唐太宗也有感情用事的时候,但他能知道这种做法不好。长孙皇后就有很好的总结,说魏征善于以理治主之情。唐太宗误杀了一个大臣张蕴古,张确实犯了错,但不致死,唐太宗后悔了,错误犯了不可挽回,就确定了一个复奏制度:以后皇帝下令杀谁,不能当场就决定,要带下去第二天复奏一次,皇帝怒气不消还要杀再复奏,给皇帝充分时间和余地。根据历史记载,复奏制度挽回了不少生命,减少了皇帝犯错误的次数。后来唐太宗几乎一刻都离不开魏征,他不会觉得自己权力受限制,反倒觉得自己应该少犯错误。以至他形容自己和魏征是璞玉和玉工的关系,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因为魏征雕琢才越发不错,这种话至少说了两次。

唐太宗对生命的珍视

以民为本——先秦以来的治国理论就是以民为本。后来孟子概括的民贵君轻理论,一般认为是儒家象牙塔之说,没有实现过。但是唐太宗时代就很好实践了这种理论。有一次唐太宗要娶一个郑家的女儿,手续已经进行了一半。魏征听到消息,了解到郑家女儿已经跟别人订婚了,皇帝不应该再跟她结婚。当时魏征说的是:皇帝应该以百姓之心为心,想想人家的感受,如果硬娶,老百姓作何感想?最终唐太宗这婚没结成。

唐太宗建国之初,朝廷考虑如何减少犯罪问题,有臣下建议严查严打,唐太宗认为“去贼”最好的办法就是减轻百姓的负担。他能够按照常理去理解问题,知道换位思考。

贞观四年,房玄龄报告唐太宗,国家的粮食储备、军事器械已经超过了隋朝。唐太宗听了很高兴,但是他又说,隋朝不是因为贫困而灭亡,而是因为隋朝太富有才灭亡。农民起义是因为农民饥饿,那么,隋朝有粮食吗?有很多。但当时发生自然灾害时,朝廷舍不得开仓放粮。所以隋朝不是灭亡于太穷,而是太富,两极分化很厉害,所以唐太宗说应该藏富于民。

唐太宗对生命的珍惜,差不多空前绝后,尽量不实行死刑。他减少死刑数量,死刑变成肉刑砍脚,后来又变成流放。唐代轻易不执行死刑,有很多执行限制,春天不执行,夏天也不行,秋天还不行,下雨天不行,下雪不行,晚上也不行。贞观四年,全国犯死刑的只有29人。

唐太宗有个制度,就是要定期检查监狱,直接面对犯人,这也是犯人的机会,有机会向皇帝喊冤。有一次他到大理寺监狱里面看犯人,一般情况下犯人都要喊冤,今年很奇怪,400多死刑犯没有人喊冤,唐太宗很奇怪,大家都认为罪有应得。人死不能复生,唐太宗当即决定释放他们回家,明年秋收后再回来报到。一年之后一个不少都回来了。这就是贞观时期很有名的象征,400死囚来归狱。唐太宗最后全部赦免。齐名的故事还有放3000宫女,共放了两次,他说本来都是隋朝时候进宫,除了洒扫之外没什么事干,一则节约国家开支,二则可以任意嫁人,还可以繁衍人口。

当然唐太宗也不都是正面形象,像玄武门事件,这也是这个制度下的死结,解不开的问题。最高权力总是会有人争夺,皇位继承总是会被人事冲突所干扰,一般都不太平。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最高权力转移总是个大问题。

其实对很多历史问题的理解都是随着研究逐步深入,才有新的发现。我们现在认为贞观之治的伟大之处在于制定了一个很好的制度,打下了制度的基础。以前都是着重看君臣,看阶级斗争。现在我们会发现理性从政、制度建设有多么重要。

标签:;  

唐太宗治国密码_唐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