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_政治论文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_政治论文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市场经济论文,试论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一场整体性的社会变革。它一方面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个躁动起伏和失衡的社会环境。大学生作为社会最敏感的群体,处在两种体制、两种文化剧烈碰撞的交汇点上。传统文化心理上的困惑与焦虑,社会化过程中的选择与冲突,道德价值上的矛盾与期待,使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人生价值观念体系形成了一个十分混杂的矛盾的复合体:他们关心国家大事,但在政治观上又存在着模糊不清的倾向;他们有强烈的变革意识,但又存在着阻滞改革的惰性行为;他们迫切地希望中华民族尽快振兴和发展,但在行为取向上又缺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作为价值主体放在首位;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高位追求,但又存在着精神领域心态不平衡的现象;他们有强烈的成才意识,但缺乏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

这一系列的失衡,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困境。如何纠正这一系列思想与行为的失衡,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健康人格,无疑是市场经济这种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围绕培养目标、拓宽教育内容

第一、重视价值导向目标的作用,建构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价值导向目标的价值理论体系。我国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特征是空前强烈的“自主意识”和“个人价值”,并且具有“个人为中心”的色彩。由于个人为中心总是诱发人们的私欲不断膨胀,总是要造成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疏远和分离,正是这一深刻的内在偏差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一系列思想与行为的失衡。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构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价值导向目标的价值理论体系。

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三条基本措施: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社会现实,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确立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二是优化集体建设。集体主义原则还应在具备一系列相应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强大的“场能”,形成精神动力。要使集体成员自觉地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优化集体,强化集体建设。校风作为一种风气和教育教学环境,是优化集体的重要工程。由于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为模式都被它所认同,所以,坚持从严治校,抓好学风的建设,乃是优化校风建设的中心任务。班集体建设应当成为学校整体建设工程中的基础工程。建设“崇严、尚德、奋发向上”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班风,无疑是被优化的核心内容。三是把思想价值导向与利益导向和调控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如在综合测评先进班集体时,不能只考核它的学习成绩与纪律,还要考核班集体的整体道德风貌,如集体的正确舆论,文明礼貌之风,团结,互助、友爱等项指标。

第二、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成来体现的。而传递与继承发展文化历来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一定的民族文化成份如果与学校教育目的相一致,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教育则应以“拿来”的姿态加以吸收,反这则应当摒弃。在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中应当看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嬗变中,作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得以世代相传,形成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模式,这有助于强化教育的选择机制,吸收那些有利于中华民族振兴的“文化因子”,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我所用”。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十分注意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培养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新加坡在60年代开始推行工业化的进程中同样遇到了由于西方文化的渗入而导致传统文化蜕变这一现实问题。为此,前总理李光耀提出:在精神文化上固守东方,以儒家文化来增强凝聚力,在技术上学习西方的发展战略。结果使新加坡步入两个文明同步发展的时代。为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外来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的现代化理应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由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是同民族观念的现代化分不开的,所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传统观念的成功转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扬,乃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就是以马列主义辩证唯物论作为方法论基础,吸收现代系统论和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研究,从而探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①

首先,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政工队伍。政工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这支队伍必须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创造地开展工作。

其次,要区分层次,进行系列化教育。近年来,高校在改进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缺乏凝聚力和感召力,大量用心良苦的教育活动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其症结在于忽视了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具有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这一特点,片面地、不分层次地用统一的道德内容要求所有的学生,因而影响了德育的效果。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要走进一个新天地,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实事求是地确定德育内容。以三年制专科为例,一年级是大学生活的起点,是由中学到大学过渡的适应阶段。由于入学前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化与入学后现实的反差,加上由中学走读到大学住宿、吃食堂以及同学关系的陌生,造成强烈的失误感、孤独感,形成心理上的不适应性。所以一年级的日常思想教育应当开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主题教育,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强化大学生意识,巩固专业思想,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二年级处于对大学生活上的逐渐适应、思想上的逐渐成熟、专业思想和职业定向的相对稳定阶段,心理上普遍有适应感、随意感和自信感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开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的主题教育。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给予正面的说理,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使学生在人生课题考验面前,走又红又专的成才道路。毕业班的学生由于心理上的逐渐成熟,自制力的日趋强化、是在校学生的最后阶段。他们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与择业,对未来的事业与生活有一种紧迫感、忧虑感、责任感。要以“做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献身祖国四化”为主题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思想教育要把理想、前途教育同毕业就业教育结合起来,使之看到时代的需要,以增强其时代责任感。

再次,立体化的网络,多渠道的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来自社会的种种思潮和影响就不会不左右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而作用于同一个大学生的校内与校外的、社会与家庭的种种影响就不能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系统结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高校还要运用整体系统的原理协调来自家庭、社会的种种教育及影响之间的关系。为此,注意坚持多渠道、多途径的教育,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股合力,乃是高校德育的一个方面。主要作法是:

1.主动争取家长的配合,发挥家长在德育中的作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如开展“给家长的一封信”活动,再通过家长的回信,进行“家长的心愿”主题教育,并在与学生的个别谈心中,讲家长的期望与要求。

2.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在积极完成学业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搞科技文化服务及勤工助学活动,是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的有益途径……有利于培养劳动观点,增强自立意识”。②何况学生自行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减少学校社会实践经费紧张的问题。当然,学校的引导与组织是不可少的。还应当配合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及社会实践活动。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属于青年中期的年龄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由于情绪不稳定,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面对人生与社会、理想与现实、成才与竞争及种种问题和矛盾,成为心理问题最易出现的高发期。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就必须关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因此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迫在眉睫。

4.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大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作为个体现象,必然依赖个体的心理活动,依赖于内部的心理矛盾运动。”③任何德育内容经过教育者提出来以后,必须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经过主体的选择、加工与再塑造,才能先内化成思想观点,再外化为道德品质。这种“内化”与“外化”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心理活动过程。所以教育者能否促进大学生道德自律水平的提高,乃是决定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关键。高校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的党课学习小组、共青团支部、学生社团阵地,依靠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运动。同时,要善于运用广开思路、广开言路、民主讨论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还可通过吸收学生代表参加与学习、生活有关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参与”条件和锻炼机会,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 5.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中,文化领域这个深层面对高校的影响也日益深化。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一再举起的文化热潮就是例证。事实上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当然文化中的劣质因素对学生的作用是渗透的、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所幸由于教育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作用,使教育本身也具有对文化的选择功能。所以从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入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建立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中外文化精华相结合的现代校园文化氛围,是形成思想教育步入科学化阶段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折射体”,制约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走在大学生思想心理发展的前面,努力把社会文化中的精品和时代精神折射给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对文化的选择能力和评价能力。在文化的历史嬗变中应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运用比较教育的方法重新建构适合新时代、国情的新文化道德观,并从中外文化冲突,各种价值观念碰撞而造成的失衡中解放出来,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才富有现实的生命力。

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主要渗透在文学艺术作品和音像制品中。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课余文化的主渠道是音像制品和各种课外阅读物。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要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对课余阅读物和音像制品的选择与评判能力。教育者要正视现实的挑战,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要向他们推荐各种流派的代表作,在阅读的基础上加以比较,在比较中提高对各种流派和思潮的分析批判能力。应当适时举办“文学作品鉴赏指导讲座”,对学生的阅读给以必要的指导。还应当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举办读书会、讨论会、作品分析会、音乐鉴赏会一类活动。

审美教育是人格完善得以形成的基础。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主张要通过美育引导教育者达到最高精神境界。由于追求美、感知美的天性,大学生渴求美的滋润。但由于缺乏审美修养,使得他们在进行审美选择时,个信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往往容易受到西方感性文化形式的羁绊。他们的审美选择常常带有唯美的特点。既然人的审美能力主要由后天形成的,并且是由对审美对象的评判而生发出来的,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审美欣赏进行指导,有效地将思想教育融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当然,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项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它所包罗的丰富内容和所担负的艰巨任务远非一两个部门所能承担。因此,党政工团一起抓,乃是完成这项工程的前提条件。

注释:

①参见王海军文:《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3期,第36-40页。

②朱开轩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③《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标签:;  ;  ;  ;  ;  ;  ;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