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比较研究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毛泽东与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比较研究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毛泽东、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毛泽东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6)01-0069-03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分别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两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问题上,他们之间既有相同的观点,也有不同的认识。总的来说,邓小平一方面继承、吸收了毛泽东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确思想,另一方面也借鉴了毛泽东在区域经济领域发展实践中出现的失误,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全新区域经济发展理念。

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共性:

第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的的认识存在一致性。

毛泽东、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制定的总目标都是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解放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阶段性的战略目标,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最终奋斗目标。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企业,“使我国在几十年内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①,这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前提。邓小平同样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使命”的命题。②“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③ 毛泽东与邓小平均从国家利益和民族复兴的高度论证了只有国家强大,才能避免落后挨打的状况。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一致性也可以说是邓小平对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目的的坚持和继承。

第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认识存在一致性。

不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承认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现实,承认东西部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毛泽东当时对区域经济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工业与农业在地区发展中所占的比例上。他认为,“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有约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④ 邓小平承认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是我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东部沿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优势,辐射面宽”⑤,相对来说,西部的发展则滞后于东部。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认同成为毛泽东、邓小平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出发点。

第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性的认识存在一致性。

基于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认识,毛泽东与邓小平的经济发展立足点和出发点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均主张由东部向西部发展,以沿海为龙头,带动和促进内地的经济发展。毛泽东提出:“辽宁、北京、天津、河南东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⑥ 以沿海地区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这是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亮点。邓小平则明确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发展,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⑦ 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行共同富裕”⑧。毛泽东、邓小平区域经济由东部向西部发展的方向性一致构成了毛泽东与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又一共性。

尽管毛泽东与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有这样那样的共性成分,但相对于二者的理论差别来看,个性大于共性。由于受不同的思维模式、经济基础、时代背景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二者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别首先表现在主观认识与客观环境方面。

第一,在主观上,毛泽东与邓小平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是不同的。毛泽东以平均主义为主导,主张富裕目标的同步实现;邓小平恰恰打破了平均主义的禁锢,主张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强调实现富裕目标的阶段性和不同步性。

毛泽东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民平均主义理想的影响。在他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观念中,绝对平均思想占据了主要地位。因而,在实践中,对经济发展采取了平均主义策略,在分配方式上采取了大锅饭的做法。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就是平均使用和分配全国的人、财、物,以求达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邓小平否定了毛泽东绝对平均主义的思维模式,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和阶段性。他认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⑨ 要注意地区发展的区别。要鼓励“发达地区继续发展”,并且“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这样才能“逐步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⑩ 而这样的发展则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与阶段性。

第二,在客观上,毛泽东与邓小平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的客观环境不同。建国后,毛泽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正是国际上以苏美为首两大阵营剑拔弩张的冷战时期。毛泽东首先面对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而后又遭到前苏联的军事威胁。正是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他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考虑更多的是战备。在列强环视中,自保成为当时中国存在的第一迫切要求。为此,毛泽东提出“大三线”、“小三线”、“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一系列口号。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建构在立足争取未来战争胜利的备战思想基础上的。毛泽东在1960年5月指出:“现在,美帝国主义在东方,比如在日本、台湾、南朝鲜、菲律宾、南越、泰国、巴基斯坦,建立了很多军事基地,对我们威胁很大。”(11) 1961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要警惕世界大战的爆发可能,立足于打世界大战。“准备好对付帝国主义要打好一些。就是说作坏的方面准备。”(12)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主张工业尤其是军工工业的布局要分布均匀,这样即使沿海或内地的一些地区沦陷后,内地广大地区独立的工业体系仍然可以发挥支援战争的作用。

而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是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的。此时美苏的军事威胁已经不再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经济发展此时却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考虑,邓小平认为,“当前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但是可以争取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平”。(13) 他提出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利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带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毛泽东虽然也曾提出要利用沿海促进内地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但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以后,加之中印边境紧张、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越南战争升级,使得国家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这些情况迫使毛泽东放弃了优先发展沿海的思想。真正发挥沿海区域优势、带动内地发展的恰恰是邓小平。

其次,在理论建构与实践环节上,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认识与效果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第一,产业结构的不同。毛泽东对产业部门认识的形式过于单一,主张“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忽视轻工业、重工业与农业之间,工业、农业与运输业之间,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对比关系和协调发展。毛泽东还主张地区社会化,各地经济产业部门要大而全、小而全,他要求“全党办工业,各级办工业,全面规划,加强领导,走群众路线”。“各省、自治区应该在大力实现农业跃进规划的同时,争取在五年或者七年的时间内,使地方工业的总产值赶上或者超过农业总产值。”“县以下办的工业主要应该面向农村,为本县的农业生产服务。……现在各地县以下工业企业的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县营、乡营、合作社营,农业社办的小型工业,以自产自用为主。”(14) 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法,生产的产品虽然是满足社队的需要,但由于部类间、地区间缺乏统一规划,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经济结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情况。

邓小平主张合理地发展地方经济,提出以形成特色的地方产业带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分阶段的、渐进的,提倡区域经济的专业化。同时,邓小平看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质特点和区位差别,提出建立经济区划和经济产业带,以经济特区有特色的产业链条带动和辐射相关地区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结构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市场化取向的产业结构的形成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毛泽东强调均衡发展范式。出于国防战略的考虑,毛泽东提出要改变工业集中在东部的现状,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均衡规划产业布局。“新的工业大部分应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渐平衡,并有利于战备,这是毫无疑义的。”(15)“协作区,然后是许多省,只要有条件,都应该建立比较独立的但是情况不同的工业体系。”(16) 这种“逐步改变生产力不合理布局,建立相对独立的省区经济体系的原则,构成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17)。1956—1978年,我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共建了2000多家大中型企业,有效地缓解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状况,缩小了东西部差距,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遗留下来的畸形布局,使内地建立起了一批初具规模、行业较为齐全的工业基地。这些企业促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工业增长,也使全国经济布局得以均衡展开。但其代价是,“遍地开花”、“星罗棋布”的经济态势造成经济效益极为低下。据统计,仅1958—1960年三年大冒进和工业布局“遍地开花不结果”,就使国民收入减少约1500万元。同时,这种状况导致国家整个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下。

邓小平总结了毛泽东在区域经济发展均衡理论方面的得失,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强调一方面要结合自然资源与人口要素、技术水平与地区经济历史来推进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合理发展,以追求投资的高回报率和区域经济的高增长率。另一方面,强调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区域间经济关系、主导产业同其他产业的关系等各种关系,使东、中、西部区域分工格局合理,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三,发展规模和速度要求不同。在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上,毛泽东主张“全面开花”,各地“齐上马”,全国大办工业,实行工农业并举。全国大炼钢铁的群众性工业化模式由此产生;在发展速度上,毛泽东提出“赶超英美”。这种赶超思想导致了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最终导致了经济上的“大跃进”,导致了更大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毛泽东全民办工业与赶超思想的根源在于对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而重工业尤其落后的忧患意识。“因为我们过去没有重工业,我国虽然有发展纺织工业与其他轻工业所必需的原料和市场,但是不能生产纺织工业和轻工业所必需的机器,不能独立地发展纺织和轻工业,结果帝国主义国家的产品随着侵略政策的扩张,源源输入我国,长期占领了我国的市场……由于交通运输的阻碍,使得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十分不便。……没有重工业,农业几乎完全不使用现代化的机器……农业不能发展。”(18) 长期落后的国情,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滞后,这种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的状况,导致毛泽东在探索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的实践上出现了失误。

在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上,邓小平则主张先“点”后“面”;在发展速度上主张“渐次推进”。邓小平渐进的梯次推进理论是对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遗留问题反思得出的稳妥发展策略。基于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认识,邓小平特别注意对个别地区的试点,主张先办经济特区,进行改革试点,成功后把经验逐步向各地推广,方向是由东部向中西部呈梯次渐进。创办经济特区就是邓小平“以点带面”的创举。他提出稳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在发展速度上既要抓住机遇,又要稳步前进。为此,他提出区域经济发展分两步,“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9)。

第四,开放程度不同。毛泽东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封闭式的、条块分割的。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帝国主义的遏止和封锁。独立自主的思想在经济发展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反映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上就是封闭式的发展。各地经济发展在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下表现为区划独立的、体制内部互不联系的状况。

邓小平的区域经济理论是在中国走向世界,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的形势下产生的,开放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邓小平在坚持毛泽东的独立自主道路的同时,更多地主张对外开放。他提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20) 他强调,“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主张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由此形成内通外联、与国际发展接轨的开放局面。

总之,邓小平吸收了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合理内核,并结合时代特征,提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从而推动了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的发展。毛泽东时代已随着伟人的逝去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历史,但他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丰富而深刻的。我们应如何面对历史的传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握今天的命运,这正是我们要深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注释:

①④⑥(1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5页,第723页,第723页,第724页。

②③⑧(1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第231页,第152页,第152页。

⑤⑦⑨⑩(13)(2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6页,第277页,第155页,第374页,第249页,第64、65页。

(11)(12)《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403页,第470页。

(14)《中国共产党文献资料库(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光盘版,isbn 7-980028-96-1/d-07

(16)《毛泽东在天津》,载于1958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17)倪大奇《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18)《发展重工业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载于1954年3月3日《人民日报》。

标签:;  ;  ;  ;  ;  ;  

毛泽东与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比较研究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