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与我国产业组织效率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与我国产业组织效率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寡占型市场结构与我国产业组织效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率论文,结构论文,组织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组织效率是衡量产业组织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影响产业组织效率的诸因素中,市场结构是十分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形成寡占型市场竞争结构,其突出表现是产业内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十分严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大。为迎接世界经济竞争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塑造以寡占型为主的产业竞争结构,提高产业组织运作效率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寡占型市场结构影响产业组织效率的机理分析

寡占也称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家企业垄断了某一产业或市场及相应产品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从而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以往的垄断理论依据福利经济学理论,总是把包括寡头垄断在内的垄断型市场结构与产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联系在一起,认为垄断的存在将减少产品产量,提高产品价格,进而减少消费者剩余,最终将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基于新古典主义的完全竞争假设推演出来的,而完全竞争又依附于一系列较严格的条件,如企业规模小,产品无差别,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及信息的充分和对称。实践证明,以上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完全具备的。因此,完全竞争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不具备现实基础。从历史上看,自商品经济产生以来,自由竞争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调节机制,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从产业组织角度看,二战以来,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组织效率提高很快,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强,其所依托的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都具有寡占型特征。例如在美国,钢铁、汽车、炼铝、飞机制造、机械、香烟等重要行业都是寡占型市场。日本、欧洲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可以说,寡占型市场结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导致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个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寡占型市场结构对提高产业组织效率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第一,寡占型市场结构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规模经济是指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和成本的降低,或者说成本相对于收益产生弱增效应。规模经济产生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与寡占型市场结构相对应的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就生产过程而言,大批量生产体系能使单位成本显著下降;就技术进步与产品开发过程而言,大批量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技术的更新、升级以及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就流通过程而言,大批量生产体系必然与大批量销售相联系,而大批量销售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推销费用和流通费用,从而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可见,企业只有建立大批量生产经营体制,才能有效地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组织效率。而规模经济、大批量生产经营体制必然要引起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形成寡占型市场结构。这种基于规模经济作用形成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是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提高产业组织效率的重要因素。

第二,寡占型市场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究竟怎样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技术创新,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以往的垄断理论认为,垄断减弱了大公司所面对的竞争压力和利润压力,从而降低了它们进行技术创新的欲望。这种观点尽管在抽象的理论推导上也许是成立的,但在现实各国产业组织的实践面前,显得越来越缺乏说服力。据统计,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几乎所有的重大技术创新都源于垄断性大企业。从投入方面看,美国最大的100家垄断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支出曾达到全国科研支出总额的82%,这一比例数值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工业发达国家分别达到70%、81%、93%。在日本,资本在10亿日元以上的大公司所承担的科研及设计工作占到全国总量的86%。寡占型市场结构只所以能促进技术进步,主要是因为,大公司的垄断地位使它们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开发新技术,同时在垄断市场条件下,大企业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防止新技术被其他企业迅速模仿,避免了“搭便车”情况的迅速发生,从而更有力量保证获得技术发明或创新所带来的大部分利润。这样,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烈的动机和更大的积极性,去进行新技术的发明和开发。正如创新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熊彼特所指出的,垄断大企业最有利于促进技术变革,是资本主义社会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莫尔顿·卡曼和南赛·施瓦兹根据战后经济运行态势进一步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们认为,决定技术创新的三大因素是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势力。企业规模的大小通过它与技术创新后所取得的市场份额的高相关度而决定着技术创新动力的强弱;垄断势力则使企业能对市场有所控制,从而影响着技术创新的持久性。

第三,寡占型市场结构有利于主导产业的发育和成熟。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主导产业对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和升级具有重要影响。主导产业通过对其它产业的支持、带动,发挥较强的关联效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国民经济各部门与产业的生产率的持续增长。正如罗斯托所说:“现代经济成长的实质是(主导)部门的成长过程。”而主导部门或产业的迅速成长则需要有寡占型市场结构。因为,主导产业的发育成长首先需要大量投资,而同时面临着比成熟产业大得多的市场风险,这就决定了筹集资本和承受巨额风险的主体往往只能是大企业;根据对称原理,高风险必须以高收益率作为回报,以静态效率标准为根据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显然是无法支撑以较高收益为前提的主导部门发育的,高收益率只能在投资主体对市场运行具有较强控制时方可获得,投资主体至少要控制住新技术扩散的速度、新企业的大量进入、价格水平居于高位而不致于迅速下降。这种控制的结果,一方面是高收益的获得,另一方面则造成了生产的集中乃至资本的集中,形成寡占型市场结构。事实上,二战之后的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利润率与生产集中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种生产集中并不是完全垄断,也不是垄断竞争,而是寡头垄断。日本著名产业组织研究专家植草益认为,取得最佳产业利润率的卖方集中度是40%左右,这实际上是说,支撑主导产业与部门发展的最佳市场结构是寡占型的。

二、我国过度竞争型市场结构及其对提高产业组织效率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存在的缺陷越来越突出,从而降低了产业资源的配置效益,制约着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

1.产业集中度偏低,生产分散严重。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产业(市场)垄断与竞争程度的主要指标,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产业内企业的规模水平及分布特征,揭示产业运组织效率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企业规模趋小和生产分散的问题,降低了产业集中度。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一些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如汽车、钢铁、机械、电子、化工等支柱和重要产业中,大多数未达到最小或最优的经济规模。例如在汽车产业中,目前,我国有汽车整车厂130多家,改装厂600余家,企业总数超过了美国、日本和西欧等世界主要生产国汽车厂家的总和,但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只有一汽、二汽两家,年产量1万辆以上的也只有十几家,有100多个厂家年产量不足5000辆,与汽车工业公认的经济规模40-60万辆相差甚远,汽车年产总量不及国外一个大型企业产量的一半。再如在钢铁行业中,我国现有钢铁企业1600多家,约占世界钢铁企业总数的1/3,其中,只有四家企业达到了国内外专家认为的年产钢300-500万吨的最小经济规模标准。但年产量总和仅为全国钢产量总和的31%,100万吨以下的小钢铁企业数量占全国钢铁企业总数的97.9%。产业集中度偏低,生产分散,降低了产业组织运作效率。它不利于现代条件下进行更为精细的分工,不利于大面积地实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不利于采用更先进的工艺,使用更大型、高效和专用的设备,并导致工业设备和工艺长期陈旧老化、技术水平难以提高。总之,产业集中度低,是导致我国产业组织效率低下,经济运行过程中长期存在高消耗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

2.生产专业化协作水平低。寡占型市场结构效率不仅表现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上。产业中企业的生产专业化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产业组织效率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较低,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企业仍占相当比重。据统计,目前在我国机电行业中,全能企业占80%左右;我国机电企业自制件比例为80%,而美国还不到40%;我国自制锻件约为90%,而日本只有15%;我国机械行业主机厂的自制率一般都在70%左右,而经济发达国家机械产品通用零部件的专业化程度达50%,工艺专业化达90%,主机厂的零部件主要靠专业厂提供,自身创造的价值仅占总价值的三分之一。这些国家的政府在管理经济时非常重视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从而增强了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发达国家的经验还表明,如果产业专业化程度高、实行科学管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率。我国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的低下,不仅使大、中、小企业间无法形成相互协作和优势互补的生产格局,而且还造成相互冲突、互相争夺原材料和市场的局面。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不利于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等大规模、高效率生产方式,从而制约了产业技术创新率和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

3.分散生产下的过度竞争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中的小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迅猛发展的农村乡镇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形成“村村办厂”,“镇镇冒烟”的局面。这些小企业尽管在搞活经济、吸纳城乡过剩劳动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们在生产中却与大型企业形成盲目争原料、争能源、争产品市场的过度竞争格局。这种过度竞争往往是低水平的,低效的,具体表现在:竞争目标不是长期的,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的现象较严重;竞争不是在平等基础上展开,而往往是在行政干预和使用非规范竞争手段进行的不公平竞争;竞争的结果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以资源大量浪费为代价的优劣并存,甚至优败劣胜。过度竞争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多头出口、相互压价严重。例如,在我国电视机、电冰箱、录像机和汽车等行业,都先后出现过低水平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使项目建成后开工不足、产品质量差、成本高,部分企业因亏损而停产或倒闭,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直到目前,电冰箱、手表、通用机床、洗衣机、录音机等产业的过度竞争态势仍较严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适度竞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产业组织效率,而盲目的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源的浪费,降低产业组织效率。

三、加快形成寡占型市场结构,提高产业组织效率

我国产业组织缺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政策上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概括地讲,主要有:由于企业制度改革的滞后,作为产业组织微观主体的企业缺乏活力;市场体系发育滞后,市场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产权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明显滞后;条快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革,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转变,另外,还有政府产业组织政策从内容到实施都尚不健全,等等。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运作效率,必须促进产业生产的适度集中,重塑资源配置的垄断机制,或称生产集中机制,在生产集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适应产业特点与市场需求状况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抑制市场过度和无序竞争,消除行政垄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目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彻底打破并消除妨碍产业有效集中和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体制性障碍。着先,深化企业体制改革,真正使企业成为充满活力的产业组织微观主体。企业充满活力,对外界信号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并具有旺盛的创新欲望和扩张动力,是产业组织结构趋向合理的基础和前提。为此,要以产权改革作为突破口,真正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具有不断追求规模经济、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内在动力和压力。只有这样,企业之间才能展开有效的兼并、合并活动,资产存量才能实现合理流动和重组,分散经营、重复建设、规模效益差和专业化协作程度低等缺陷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矫正。其次,建立统一、完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竞争机制。打破业已存在的区域封锁、市场分割和不合理的行业壁垒,实现资源在各地区、部门和产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同时,促进区际贸易的发展,扩大市场容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决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垄断,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减少不合理的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使资源能够在市场机制调节下有效地进行跨行业、跨部门和跨地区配置,从而为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建良好的体制环境。目前,要明确禁止借助行政手段搞垄断,坚决消除地方经济垄断行为,打破地区经济封锁和市场分割。

第二,加快实施以产业集中为导向的产业组织政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产业组织政策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保证。在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的企业规模偏小和数目过多,致使日本的产业竞争力较差。日本政府推行实施了“集中优先”的产业组织政策,通过促进产业的改组、合并和限制新企业进入等措施,比较快地扩大了企业的规模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提高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日本60年代和70年代的情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生产的集中度过低,中小企业挤占了大企业的资源和市场,从而使整个产业资源的运作效率降低。因此,也应实行以产业集中为导向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有两点:一方面,要支持规模经济显著产业中竞争力较强的企业能尽快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形成有效竞争秩序,消除过度竞争。要加强对我国目前产业组织结构现状的调查研究,特别是要测定不同产业部门的企业基本规模标准,综合考虑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的技术发展状况,并结合国际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及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态势,制定产业内企业发展的最低规模标准,形成一种阻碍低于经济规模企业进入、防止产业内过度竞争的政策性壁垒。对达不到最低生产规模的企业,要促使其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扩大规模,或通过联合兼并尽快形成规模。今后我国产业组织政策作用下的企业联合和集中,应是在促进竞争基础上产生的集中过程,而不是通过由政府牵头、在企业非自愿基础上形成的集中过程。为有效地实施产业组织政策,推动各产业部门迅速向规模经济迈进,应大力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因为这种结合可为大企业的成长提供长期、及时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也为企业通过兼并、合并、收购等方式迅速扩张提供金融中介。要促进中小企业在合适的领域内继续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是大企业扩大规模的要求。大企业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是进行专业化分工,以便采用高效的生产设备。在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工业部门尤其在机械、电子等工业部门中,一家大企业与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大企业的规模才得以扩张,优势才能得到发挥。这一点值得我国很好地借鉴。

第三,努力完善市场竞争秩序,形成有效竞争。当前,针对市场竞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来完善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这方面,一是应抓紧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包括市场进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以便尽快为市场主体提供行为规范和处理各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二是应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包括:对市场主体严格管理,即认真审查进入市场参与市场活动的有关当事者的资格,确保市场主体的合法性;对市场客体严格管理,即对各类交易对象及对市场服务机构本身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为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的竞争和公平交易条件;对市场行为严格管理,即对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实施全面管理,以限制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扫除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等市场障碍,保证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起正确的引导作用,等等。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要通过大力发展、完善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对市场实行有效的非行政监督,为市场主体和交易活动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使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地、公正地、顺利地进行。

标签:;  ;  ;  ;  ;  ;  ;  ;  

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与我国产业组织效率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