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波长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分析论文_姜力宁

双波长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分析论文_姜力宁

姜力宁

黑河市爱辉区海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黑龙江黑河 164300

【摘 要】目的:双波长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分析。方法:收治小儿病毒性肠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进行抗病毒治疗,注意进行实时补液,及时进行调整患者体内肠道的微生物,对胃肠薪膜进行合理保护;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双波长半导体激光治疗仪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加用半导体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波长半导体激光进行治疗,治疗的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的体征恢复良好。

【关键词】双波长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小儿病毒性肠炎

【中图分类号】R85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087-01

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疾病,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2大原因。在秋冬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引起,而轮状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病毒性腹泻在儿科腹泻总患病中的比例>60%,该类患者发病急,容易出现呕吐,排便次数明显变多,而且排便的量大、水分多,排出的便不成形,呈现出稀稀拉拉的半固体、半液体状态,会出现酸中毒、脱水以及体内电解质紊乱的情况。2013年5月一2014年3月对120例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双波长半导体激光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5月一2014年3月本院儿科住院的腹泻患儿120例,均符合急性腹泻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60例,年龄5.5-24个月,其中,男32例,女28例,发热42例,呕吐51例,轻度脱水54例,中度脱水14例。治疗组60例,年龄4.5-22个月,其中,男40例,女20例,发热43例,呕吐56例,轻度脱水52例,中度脱水16例。所有患儿的病程都<6天,每天大便7~15次,而且排便的量大、水分多,而且排出的便没有形状,呈现为半固体、半液体状态,ELISA检测轮状病毒呈现阳性,而细菌检测为阴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进行抗病毒治疗,注意进行实时补液,及时调整患者体内肠道的微生物,对胃肠黏膜进行合理保护。治疗组辅予双波长半导体激光治疗,采取激光(810 nm,650 nm)仪治疗,取脐周、中院穴进行照射,输出功率A波长100-600nm,B波长10-60 nm,时间为7 min,每天1次。观察两组患儿发热、呕吐、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等情况。

1.3判定标准

治疗3天后患者的呕吐、腹泻等症状消失,电解质紊乱症状消失,排便的次数明显减少,恢复正常,大便的性状恢复正常,患者的所有症状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3天后患者的呕吐、腹泻等症状显著消失,电解质紊乱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排便的次数明显减少,基本恢复了正常,大便的性状基本恢复正常,患者的所有症状基本恢复正常。为有效。治疗3天后患者的呕吐、腹泻等症状并无消失,电解质紊乱症状依旧,排便的次数没有减少,大便的性状没有恢复正常,患者的所有症状没有恢复正常,部分症状甚至明显加重。为无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处理

临床数据使用 SPSS13.0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38例治疗效果显著,13例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85.0%;治疗组48例治疗效果显著,9例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9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6038(63.3%)13(21.7%)9(15.0%)85.0%

治疗组6048(80.0%)9(15.0%) 3(5.0%) 95.0%

3讨论

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病原体以轮状病毒常见,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上部小肠的微绒毛上皮细胞,使其凋亡。病变细胞脱落,微绒毛变短、变钝;取而代之的是原位于隐窝底部的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由于炎症病变导致小肠功能丧失,水与电解质分泌增加,吸收减少,引起腹泻。另外,小肠微绒毛上皮细胞功能障碍时,双糖酶分泌减少,乳糖不能被消化吸收,在肠腔内聚积引起透性腹泻。绒毛被破坏造成肠蠕动加快,也加重腹泻。婴幼儿腹泻常常发生于 5 个月~1岁,一般都<1岁,患病以后儿童容易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出现生长、发育不健全的情况,阻碍了小儿的健康发育。

半激光应用于临床有近30年的历史,半导体激光近几年才在中国开展,半导体激光器的输出波长一般为650~850 nm。DJL-1200型双波长半导体激光机的激光为近红外波段,A照射头输出波长为650 nm(±20 nm),B照射头输出波长为810nm(±20 nm),可深入组织内部,并使组织有良好的光能量吸收,对机体产生刺激调节作用,提高DNA/RNA的比值,促进细胞再生,改善血液和淋巴系统循环,消炎止痛,减轻水肿,消除局部代谢物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州。肠道液体的分泌与吸收受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肠道神经系统(FNS)的多重调节。激光皮肤透射率大,对深部组织和神经末梢刺激温和,有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功能。现代实验研究证实当低功率激光作用于经络穴位系统后,中枢及外周的阿片肤系统均参与了免疫调节过程。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抗炎、消肿、促进血管扩张、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另外,激光照射可刺激穴位处的神经,使之产生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神经体液、经络等途径调节机体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对发热、呕吐以及腹泻的治疗时间明显比治疗组少。本组资料中,治疗组60例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60例的总有效率为8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72 h后,观察组发热、呕吐、腹泻消失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波长半导体激光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效果比常规治疗好。因而,对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波长半导体激光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的体征恢复良好。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给予抗病毒、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对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双波长半导体激光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在临床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激光治疗婴幼儿腹泻有调节人体胃肠道功能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能达到抗病毒、恢复肠胃功能的目的,缩短患儿病程,对人体组织无损伤,治疗时无不适感觉,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华,龚四堂,钟家禹,等.婴幼儿病毒性腹泻985例粪便标本分析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8):618-621.

[2]于秋丽,刘京生,韩占英,刘丽,唐景裕,齐顺祥. 河北省2006年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基因分型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2)

[3]林琨.双波长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2):2653-2654.

论文作者:姜力宁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5

标签:;  ;  ;  ;  ;  ;  ;  ;  

双波长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分析论文_姜力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