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闫旭光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闫旭光

巴彦县人民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1800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脑梗死进行诊断,以及探讨涉及到的具体应用。方法:对79 例发病时间小于24h 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治疗。结果:有 7 例发病 9h 内患者仅 DWI 显示病灶。基底节梗死54 例,脑叶梗死 13 例, 脑干梗死 4 例, 小脑梗死 3例, 多发性脑梗死 3 例, 2 例患者于发病 3~ 12h 之间未发现病变。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梗死患者有很好的诊断应用前景,同时这种高科技方式一定程度地提升了医学技术水平。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脑梗死;诊断与应用;

1.引言

科学技术的水平不断地提升,对整个医学界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就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对疾病进行全面的诊断以及预测,利用这种技术能够将各类颅脑疾病成像并呈现出典型特征,从而为诊断后的治疗提供良好的判定依据。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直接显示出一些颅神经,能够清楚地判定有没有动脉肿瘤,甚至动静脉畸形等疾病也可以清楚地诊断出来,也就是说,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很好地将颅脑疾病清晰地展现无遗,对于神经的早期疾病也可以很好地检测出来。尤其对于脑梗死疾病可以很好地进行诊断。目前在我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及相关设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研究对象

2.1简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随着近几年核磁共振成像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深入应用,各类颅脑疾病影像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作为某种颅脑疾病的判定依据。做颅脑检测时,人体大脑灰、白质的密度相近,用CT技术也很难分辨,而在核磁共振图像中,灰质和白质的值相差为 1.5 倍,因而在核磁共振成像图中可采用白、灰、黑三级来表示,其中脂肪、骨髓和白质为白级,肌肉和灰质为灰级,而骨和骨皮质为黑级。对脑梗死患者治疗选择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快速评估。然而由于早期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常常不典型,CT平扫常无阳性表现,CT灌注成像虽可诊断早期脑梗死,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无法完成此项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独特优势,逐渐被临床医师所关注和认可。

研究显示磁共振加权成像在脑梗死超急性期的诊断具有准确性高等优点。目前,常规脑部DWI的扩散梯度因子(b值)的取值一般多采用1000s/mm2,随着磁共振硬件条件和梯度场性能的提高,高b值的DWI也逐步应用于科研与临床。CT是临床上对脑梗死常见的确诊方法,但是在脑梗死超急性期,常规磁共振虽然相对较为敏感,但是在超急性期的应用也比较有限。

2.2研究资料

收集住院治疗发病时间小于24h 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 检查排除脑出血、 脑肿瘤, 共 79 例。其中男48 例, 女 31 例,年龄32~ 76 岁,平均 59. 7 岁。

3.方式方法

3.1检测方法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采用SE序列回波平面成像,在 XYZ 三个轴方向上施加扩散敏感梯度。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原始图像通过机器自配软件生成 ADC 图。设备采用GE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或Siemens Trio Tim 3.0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扫描参数:GE 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T2WI: TR/TE 4200/102; T1WI:TR/TE 1800/24 ;T2Flair :TR/TE 8500/120,TI:2100 ;DWI: TR/TE 6000/63, B值: 0,1000。

均行三维时间飞跃法( 3D - TOF ) MRA 检查 。13 例行 PWI 检查, 采用 GRE/ EPI 序列, 参数: TR/ TE = 2 000/ 80ms, 翻转角 90b, 矩阵 96 @128,激励次数1, 层厚及层间距同常规T 2WI 。用磁共振专用高压注射器, 经肘前静脉团注对比剂Gd -DT PA(剂量15ml,流率4. 0ml/ s ) , 采集第一帧图像同时启动高压注射器, 对比剂注射完后紧接注射生理盐水( 剂量20ml, 流率3. 0ml/ s) , 采集 10 层图像, 重复采集 35 次, 共 350 帧图像, 成像时间80s。

3.2图像分析

诊断出梗死灶所在层面和梗死灶的范围,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单一病灶的患者在病灶面积最大的层面选择感兴趣区,多病灶的患者在最大病灶面积的最大层面选择感兴趣区,分别在病灶中心和健康对侧相对应的位置选择5×5像素大小的兴趣区。

3.3统计学分析

患侧ADC值与健侧ADC值作配对t检验。不同b值下的ADC值采用方差分

析。以上分析均采用α=0.05为检验水准。

3.4脑梗死临床表现

脑梗死患者一般情况下急性起病较常见,部分患者以心源性多见,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病突然、剧烈头痛、眩晕、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偏盲等。发病6 h后局部血脑屏障破坏,血管内的血清蛋白和水进入细胞外间隙,细胞膜离子泵通透性增加,细胞内大分子进入细胞外间隙,导致局部组织总含水量增加,形成血管源性水肿。

4.结果

T1WI、T 2WI、 FLAIR、 DWI 显示:基底节梗死54 例,脑叶梗死 13 例, 脑干梗死 4 例, 小脑梗死 3例, 多发性脑梗死 3 例, 2 例患者于发病 3~ 12h 之间未发现病变, 72h 后复查MRI 证实为脑干梗死。其中有 7 例发病 9h 内患者仅 DWI 显示病灶。

13 例患者发病时间小于6h,行 PWI 检查, 经图像后处理 6 例患者显示PWI> DWI, 且符合溶栓治疗标准[ 2], 立即给予0 1 9%氯化钠注射液 100ml+ 尿激酶100 万U 静脉注射,随后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于 24、 72h, 7、 14d行神经功能缺失评估, 2 例痊愈, 3 例肌力恢复大于3级, 1 例肌力恢复2 级。

对出血性脑梗死的MRI影像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梗死、出血的部位和形态范围进行 MRI 分型:脑深部血肿型、不规则出血型、梗死区外周出血型以及混合型。出血性脑梗死是在脑梗死区内的继发性出血,出血信号增强扫描梗死区呈地图样强化和花边状强化,部分呈脑回样强化,这也是根据 MR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一个重要手段,结合病史能减少漏诊、误诊。

5.结论

理想状态下,对于静止的质子,前一个梯度场造成的失相位可由后一个梯度场相位重聚,从而不引起组织磁共振信号强度的变化。但是现实中,组织中的水分子不停的在做弥散运动,因此前一个梯度场引起的失相位在后一个梯度场不能完全相位重聚,从而引起磁共振信号的衰减。患病超过6h而小于24h的患者, 有 6 例在 T1WI呈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边界模糊,但是DWI呈显著异常信号,7例虽然在T2WI上呈高信号,但是其清晰度较DWI要弱。超过24h而<72h的患者,虽然在常规磁共振上有异常信号显示,但是其清晰度要弱于 DWI。

因此,对临床高度怀疑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应及时常规采用DWI序列,若患者发病时间确切,诊断准确,可为临床提供最佳的溶栓灌注治疗时机,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MRA 是通过计算机重建技术可以无创、多方向和多角度地评价血管的状态。国外曾报道 MRA 相对与 DSA 在脑血管狭窄(狭窄大于 50% ) 诊断阳性率为66% ,特异性为 87%。

所以,多序列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提供丰富的临床信息,延长了溶栓治疗时间窗,避免未经筛查溶栓治疗可能出血的副作用。DWI 脑梗死超急性期就能显示出清晰异常信号,对脑梗死超急性期的诊断具有显著地临床意义。

但随着核磁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临床疾病诊断更加精确和便捷,另外核磁成像设备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小医院普及,造福于广大患者。同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人脑结构功能,也会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6.结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了解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脑梗死的具体应用,使读者了解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特定的电磁波对人体进行照射,能够通过检测人体中特定元素来确定疾病的时期。本研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以及结果的应征,可以清楚地看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目前较为成熟的一项颅脑疾病诊断技术,正是这样,才应该提升技术水平,以更好地完善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苏阳春.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 2013(32)

[2] 梁东辉,李志平,石伟辉,张伟恒.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05)

[3] 李吉,金银华,李志波,郝鑫. 磁共振DWI、T2WI、FLAIR在评价不同时期脑梗塞中的价值[J]. 吉林医学. 2001(06)

论文作者:闫旭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1

标签:;  ;  ;  ;  ;  ;  ;  ;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闫旭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