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启示_科技论文

战后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战后论文,科学技术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半个世纪的恢复与发展,在一座废墟上,崛起了一个高度现代化的日本国。日本五十年的迅速发展,是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策略、做法密不可分的。这种发展策略与做法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吸收型”科技发展模式使日本实现了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目标

如何在战败后的困境中谋求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战后的日本政府选择了加速经济增长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道路。日本政府深刻认识到,要使经济高速增长,不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办不到的。据1949年12月日本工业技术厅第一次发表的《技术白皮书》估计,战后初期日本的科学技术比世界先进水平至少落后20—30年。因此,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便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决定日本垄断资本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在战后初期采取了“吸收型”的科技发展战略。之所以采取这种战略,原因在于,战后初期无论在时间上、科技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还是在经济实力上,日本都缺乏独立进行尖端或世界前沿科技攻关的条件,而“吸收型”战略模式恰是适于战后日本国内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

“吸收型”战略使日本通过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并迅速而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这样,不仅节省了研究费用,而且为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争取了时间,从而大大加快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据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调查,日本通过引进技术,在1955—1970年的15年间就吸收了全世界用半个世纪开发的先进技术,而付出的外汇还不到60亿美元,但要发明这些技术与专利据估计则需要1,800—2,000亿美元。日本自己推算,在掌握国外现成的新的科学技术过程中,大约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和十分之九的研究费用。如果说50年代初日本在科学技术方面还落后于美国20—30年的话,那么,到60年代初,这个差距已缩短为10—15年,而到70年代初,在大部分工业科技领域,日本已基本消除了同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且在个别领域内,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从1950年到1972年,日本从国外引进技术的件数,从数量和技术领域来看,都呈逐年上升和扩大的趋势。详见表1。

“吸收型”战略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种过于依赖外国技术的做法,使日本科技的自身发展缺乏独创性,只能跟在科技发达国家的后边亦步亦趋,没有发展后劲。因此,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日本愈来愈强调科学技术的自立独创研究,提出走“科学技术立国”的道路,彻底改变“欧美的基础研究→欧美或日本的应用研究→日本的开发研究”和“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的单纯吸收外国技术的依赖型发展模式为“日本的基础研究→日本的应用和开发研究→日本的技术扩散。”其具体内容为:把基础研究比作“未来工业革命的种子”,强调官民学共同推进全日本国的基础研究;把高新技术看作是“抢夺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占有率”的制高点,突出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宇航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超前开发与研制,把技术扩散视为日本技术自主开发的逻辑结果和作为科学技术“中心国”的“国际贡献”,加速建立日本的技术输出体制。

表1 引进外国技术件数的变迁 (单位:件)

(注):表1只统计了“甲种”件数即外汇支付超过一年的件数。资料来源:饭田经夫等著《现代日本经济史——战后三十年的历程》中译本,第226—227页。

2.企业的高投入是促进日本科技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

日本研究经费来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府负担率低,只占总研究经费的20%左右,而民间(企业等)则负担其中的80%左右。日本研究机构可划分为企业等、研究机关和大学等三块,这三块研究机构负担的研究经费(1987年)可见下表。

表2 研究经费的负担状况(1987年)

资料来源:梁战平主编《各国科技要览》,科技文献出版社。

日本科技研究费用政府负担率远低于美国、法国和德国,这种由企业负担绝大部分研究费用的做法原因有二:第一,日本自然资源匮乏,致使日本的企业只有把产品销往国外才能购进必需的原材料,进而维持再生产。这就要求日本的企业必须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长久的竞争力。第二,日本政府及企业界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在二战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中不断提高。伴随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单纯地依靠引进技术受到种种限制,同时,这种做法使企业的产品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这就要求日本政府,特别是企业在科学技术方面不断地进行创新。

日本科技研究费用由企业负担绝大部分的做法,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使日本整体科技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不受国家财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不因研究经费由政府下拨而受过多的干预,可以独立地根据自己所需有针对性地自主研究开发或引进国外技术。

3.近年来日本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加速了日本科技水平的再提高

“吸收型”科技发展战略带动了日本科技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一点,仅从日本通产省1984年5 月发表的工矿业生产动向公报中可以明显地看得出来。该公报认为,1980—1983年间,日本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中有十分之六是依靠尖端技术产品的生产所带来的。但是,到七十年代中期,在日本科技水平在大部分生产领域赶上甚至在某些部门超过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日本要想用从前那种不断引进技术来改造原有工业部门和开辟新兴工业部门的路子愈来愈行不通了。一方面,“吸收型”战略造成的依赖他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已不利于日本自身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这种做法也日益受到国际间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指责。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开始谋求从“模仿和追随的文明开化时代”迈向“首创和领先的文明开拓时代”,明确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日本政府于1980年明确指出:“技术立国是日本的奋斗目标,有效地利用头脑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技术开发,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是日本的必由之路。”日本政府在1983年8 月公布的《八十年代经济社会的展望和方针》中,将“促进创造性的技术开发”作为八十年代制定政策的第一个重点项目,指出:“由于我国的技术水平目前在大部分领域都已达到世界前列,用过去赶超先进国家时期所采取的技术引进办法来提高技术水平,已有一定局限。因此,在八十年代必须促进创造性的技术开发,通过大力发展跨学科、跨部门的横向科学技术,以提高技术开发的效率”。在这种政策方针指导下,1986年3月, 日本政府作出了《科学技术政策大纲》决议,其基本方针是:以加强基础研究为中心,振兴富于创造性的科学技术研究。与此同时,要充分注意科学技术与人类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国际性。在科学技术向国际化迈进过程中,日本政府加强了“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制度”,设立“国际前沿研究制度”,旨在广泛地吸收产、学、官各方面以及海外的优秀科研人员,并进而发掘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技术革新主要基础的知识。

为向国际化迈进,一座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一体的筑波科学城于1980年建成。科学城中聚集了日本50多家国家试验研究机关和250多家民间研究机构。 在这里工作的研究人员约占全日本国研究人员的四分之一,国家研究机构近半数的经费投入到这里。筑波科学城作为一个庞大的国际性科研基地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注目。另外,具备同样功能的熊本科学城也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作为日本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国际化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在国外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机构数量日益增长;一是这些机构中的技术研究人员人数日益增加。1985年,日本大约有10%的大企业在国外设立了研究与开发活动机构,1987年以后,日本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更加迅速发展起来。

4.日本科技发展的主要启示

在战后日本科技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

第一,日本“吸收型”科技发展战略的成功乃至今天日本科技能够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相当重要的因素在于日本教育的普及和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二战以前,日本就已是世界上少有的低文盲率的国家之一。与教育普及对应的是科技人员数量的增加,1987年,日本平均每万人口中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34人,同年,我国每万人口中仅有5人, 且至今仍有2亿人左右的文盲和半文盲。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取决于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劳动力的质量,而劳动力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其对科学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教育的普及为日本提供了各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为日本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义务教育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才开始的,众多原因造成教育的普及还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但不管怎样,努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是我国的百年大计,也正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所在。一个民族和国家只有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才能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提高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这是提高科技水平的潜在因素。正如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中指出的:“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战略是,增强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意识。”然而,在我国现实生活中,还仍有一些人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缺乏足够的应有的理解。一方面,表现在一些企业普遍存在着短期行为,这种短期行为妨碍了企业自身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不利于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表现在一些企业的短视行为,盲目引进外国的生产技术设备,市场“缺”什么、“热”什么就引进什么,一些企业一哄而上,不作长远打算。这种短视行为导致重复引进,使企业自身没有发展后劲,也使国家和企业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因此必须增强全民族的科技意识,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这是促进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注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坚持和深入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技发展主要以经济领域为服务对象,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科技发展的主要目的。在这方面,要研究和借鉴日本的经验,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和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既要加速技术进步的进程,又要具备适度的技术独立开发能力及科技发展的自主独立性。

标签:;  ;  

二战后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启示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