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异化与科学精神_科学精神论文

引文异化与科学精神_科学精神论文

引文的异化与科学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文论文,精神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文是学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体现论文在学术上的承续关系和作者的学术素养,反映论文本身的学术内涵和价值,而且能为读者提供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途径。实事求是地运用与标示引用文献,是体现作者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他人劳动的科学道德,而文献被引用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本身的学术价值。我国科技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都有了专门的“引文索引”(“CSCI”与“CSSCI”),不少学术期刊都时常刊登对该刊论文的引文统计与分析的文章,很多单位和部门已将文献被引用率作为评价作者学术水平的标准之一……随着整个科学与学术界对引文的日益重视,广大作者引文意识的大大增强和我国学术论文引文数量的普遍增多,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昭示着科学精神日益光大的好现象。但“以斗量之,亦以斗窃之”,当一种事物的作用与重要性被不恰当地夸大时,就有可能产生滥比滥用情况,进而使其原有的作用被“异化”。已经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的引文现象表明,是否诚实地标示引文是一个科学精神问题,如何使用和标示引文也是一个科学精神问题,应当给予应有的关注。

1 引文运用中的非科学行为

面对论文后罗列的越来越多的引文,如果我们需要按它的本用去作一番探究和追索,有时也不免会产生困惑:有的纯无必要,有的查无实处,有的误引误用。稍作分析可以发现,正是引文运用中的非科学行为导致了这些现象的产生,其表现主要有下列几种:

1.1 造势式引用

即为虚张声势而引用,其具体作法一是“求多”,二是“求洋”。求多即以多用引文为目的,如此所引有的本非文章所必需、甚至毫不相干;有的为充数而连常识或一般性陈述也用引文表达;有的一句之中充塞了几个引文,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求洋即以罗列洋文为能事,吸收外界新思想、新方法自然必要,但有的所引又并非属洋人原创之文,其行为是重“洋”而非重“文”。

1.2 人情式引用

文章中多用引文有益无害,被别人多引用更为重要,因此就产生了为引用而引用的人情式引用:有“唆使或要求自己的弟子在他们的文章中搞引用,甚至弟子的弟子、弟子的朋友大家一起来”;有“说定了或约定了相互引用、互通有无,大家一起来,皆大欢喜。还有就是自己引自己,反正古已有之,‘拙文’、‘拙著’四处开花”。[1]

1.3 模糊式引用

引文中必要的“自引”也是正当的,但常用的以“他引”为多,“他引”中又有“直引”与“转引”之别。“转引”也即间接引用,指论文中的引文不是作者直接摘自原文原著,而是从他人的引文中再引用的。以科学的求真精神而言,引文应当力求直引,万不得已(如确实无法找到原作)需要转引,也应当如实予以注明,以便读者自作判断。现在我们在引文中极少看到有标明为转引的,实际上转引现象并未消失,例如出现在不同文章中的相同引文有着同样的失误就是证明、这显然是转引造成的,而作者却没有如实地标示,有意模糊了直引与转引的差别。还有文后列有引文、文中查无实处的,显然是更恶劣的转引——抄袭引文。

1.4 实用式引用

引文固然是为用而引,但应当以尊重原作原意为原则,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随意裁剪原作为已所用。现实中断章取义式的引用并非个别现象:有的割裂经典,有的截取“但句”,甚至有的改造原文。当前文献中“意引”现象比较常见,所谓“意引”就是指作者用自己的语言综合、提炼原作的意旨予以引用,在文献中出现时不带引号、但又注明出处。“意引”使用得当也是极为有效的论证方法,例如综述性文章中“意引”常常更为适用。但滥用意引,在主题狭小、篇幅有限的文章中也大量使用意引,甚至在商榷式文章中也随意“意引”他人的观点来与之商榷,显然不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2 引文时应遵循的原则

引文的形式规范只要遵从有关规则(如《GB7714-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即可实现,而引文的行为规范——包括引文目的和引用方法,则有赖于作者以科学精神为指导的自律。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务实,在引文时坚持必要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诚实性原则。

2.1 必要性原则

指在著述时是否要引文、用多少引文,应遵从科研工作的内在逻辑、以论著本身的需要为依据,而不应持“多多益善”的思想一味地追求数量。引文是否必要,首先看其在论著中有无实际作用,引文在论著中的作用主要有:“(1)对开拓者表示敬意;(2)对有关著作给予肯定;(3)对科研采用的方法、设备的验证;(4)提供背景材料;(5)对有关著作提出批评、纠正、否定;(6)为自己的论点寻求可靠的证据;(7)报道、指示、提请注意有关文献;(8)核查原始出版物中某一观点、人名、概念、术语;(9)对他人的优先权提出异议等。”[2]引文在论著中如果不具备上述任何一种作用,显然就是不必要的。但即使具备上述中一种作用的引文,也未必就是论著所必需的,例如学科常识是不需要再证实的,常规事实也是不需要佐证的。科学研究本身是一种承续性十分严密的工作,继承前人、借鉴世人是必然的。每一项严肃的研究必定会参考大量文献,而在这一过程中有的给了我们重要启迪的文献有可能当时我们自己都没觉察到,所以引文只能是与论著有直接联系的那一部分。不应当在引文数量上盲目攀比,因为不同的论著所涉及的知识信息面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单主题小题材的论文的引文就不应该也不可能比综述性论文的还要多。更不应当以引文作笼络人情的工具,为引用而引用。

2.2 客观性原则

指引文应当符合原作的客观实际:所引的观点应当符合原作者的本意,所引事例应当是被确认为有代表性的,所引的数据应当有可靠性、权威性。引文应是“联章取文”、而不应是“断章取义”。“联章取文”就是联系全文、取用能够代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文字;而“断章取义”则是不顾全文主题、甚至不管上下文义,全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截取中意的文字。西谚曾有“断章取义,可以用《圣经》去反对上帝”之说;马克思也曾对断章取义地引用自己文字的教条主义者宣称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如果在辨异性论著中断章取义地引用他人的观点,将自己的曲解之意强加他人而与之“商榷”,则更是一种伪科学的行为。坚持客观性原则的要害就是要了解原文、理解原文。

2.3 诚实性原则

诚实就是对已求实、对人示真。引文时求实的基本保障就是直接引用,即尽可能引用自己所亲阅亲摘之文或亲手核实之文。因别人的引文受启发而引为已用并非不可以,但起码要根据指引去核对原作后才能视为直引。在这方面马克思是值得永远学习的典范,他“永远是非常慎重地工作,他所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得到最有威信的权威人士的证实的。他从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总是找原著寻根究底,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即使为了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特意到大英博物馆跑一趟。”[3]也许我们不能找到所有我们需要核实的原作,但我们完全可以示人以真,决不以“转引”混充“直引”,这对读者是是否尊重的问题,对自己则是是否诚实的问题。

引文本身具有学术价值与情报价值,但其价值并非名至实归,而是要以科学精神为指导、通过精研慎选才能实现。引文的价值与论著本身的价值是融为一体的,引文的异化也会导致论著本身价值的贬抑,这是必然的。而如不及时抑制引文中的异化行为,就会愈演愈烈,就会对科研活动本身造成不良影响。

收稿日期:2004-04-13

标签:;  

引文异化与科学精神_科学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