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谐伦理思想三题论文

老子和谐伦理思想三题论文

老子和谐伦理思想三题

刘长明,周明珠

(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 《道德经》一书虽然只有五千字,却包含丰富的伦理思想。老子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见解。从生态、世态、心态三个维度对老子的伦理思想进行基于和谐的梳理,无疑是新的研究视阈。在心态和谐维度上,老子提出爱惜生命、人贵自知、抑制欲望的观点;在世态和谐维度上,老子崇尚水的美好品质,提出谦下不争、待人真诚、功成身退的观点;在生态和谐维度上,老子基于万物平等的和谐伦理视野,主张人类不应过分干涉自然,而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 老子;伦理思想;心态;世态;生态

《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和谐伦理思想,与伦理学互通和融。和谐伦理所调节的范围主要包括人与己、人与人、人与自然,目标是包括心和、人和、天和在内的“三和”[1]。老子的和谐伦理思想是基于“道”为基础和核心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以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51章》,以下只标明章)道是万物的本原,德是事物的标准。“道”在《道德经》中主要有三种意思:一是世界的本原;二是万事万物存在、运动、发展的规则;三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在自我和谐方面,老子的伦理思想注重修身,通过自律来提升自身道德,提倡“身贵于物”的价值观、“自知之明”的认知观、“少欲寡私”的生活观;在人与社会方面,老子提倡“百谷王者”的谦下观、“上善若水”的待人观、“功遂身退”的价值观;在人与自然方面,老子提倡“道生万物”的平等观、“尊道贵德”的无为观、“道法自然”的和谐观。

一、身心和谐伦理思想

修身的基本含义是陶冶和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孔子提倡“修己”,孟子提倡“修身”和“养心”。修身的集体行为即表现为择善而从,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墨子最早提出了“修身”一词。他说:“远施周偏,近以修身。”(《墨子·非儒下》)孟子提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的主张;《大学》则开宗明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说文解字》释之曰:“修者,饰也”;“身,躬也。”修身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修饰身体。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延伸了“饰”的含义:“饰即今之拭字,拂拭之则发其光采。”这样看来,修身就有饰除自身的尘垢的含义。

古代先贤们都很重视修身,而老子是最重视修身的古代先哲。老子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第54章)老子的和谐伦理思想即始于修身。

(一)“身贵于物”的价值观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之不殆,可以长久。”(第44章)声名与生命哪一个与我们更亲近?生命与财产哪一个于我们更重要?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一个对我们更有害?老子三连问,在其看来名利、财富终究是身外之物,根本无法与生命的珍贵相提并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名利而奋不顾身,轻则身败名裂,重则丢失生命。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意的东西越容易流逝。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是健康的生活态度。老子提出“身贵于物”的观点对于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颇具现实意义。那个动乱不断、马革裹尸的时代,有多少人为了名利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又有多少人成为统治者利益的牺牲品,想来不禁令人惋惜。

老子忠告世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第12章)绚丽的颜色、缤纷的音调、美味的食物、纵情狩猎虽然可以让人们短时间内获得身心愉悦,若沉迷其中则会让人玩物丧志,身心紊乱。过度沉迷物质享受就是在透支生命。

由此看来,“身贵于物”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老子呼吁人们学会珍惜生命,不能为了身外之物而置生命于危险境地;另一方面,老子提倡爱护生命,保重身体,不能过多沉迷于物欲的享受之中。

(二)“自知者明”的认知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第33章)了解他人的人很智慧,而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战胜他人的人很有力量,而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大。老子运用辩证法的思想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智慧与超智慧、力量与超力量的区别。知人是一种智慧,了解他人需要有整体认知、知识阅历,做到客观公正。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知者需要反省和思考,接纳他人的意见,正视自己的不足。因此知人难,自知更难。

“少私寡欲”并不是要杜绝人们的一切欲求,而是要“去甚,去奢,去泰”,即去除一些过分的欲望。“甚,奢,泰”代表着极端,人们长期走在极端,难免误入歧途。吃饭、穿衣都是人们正常的生活所需,与欲望无关。老子所提倡的“少私寡欲”,是对人们过多的追求物质的享受而言的,是提倡节制欲望。老子告诫:“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77章)税收最初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基本生活所需,因为统治者忙于治国就没有时间春种秋收。但是统治者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后,欲望不断膨胀,继而追求华丽的衣服、奢侈的宫殿。他们强征暴敛,掠夺百姓仅维持生活所需的东西。统治者很少有“少私寡欲”的生活观,这便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的重要原因。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项羽与刘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老子所说的“智”“力”与“明”“强”。个人之间的对决,刘邦不能胜项羽,但刘邦之所以能够成为胜者,就在于不仅“知人”,还能“自知”。刘邦运用“智”,知人所长,为己所用,运用“明”知己所短,巧用他长。项羽的失败确实让人惋惜,如果他能正视自己,知人善用,或许历史就会有所改变。但是历史终归是历史,只可假设不可倒退。人贵有自知之明,古人之所以认为有自知是一种珍贵的品质,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这种品质。

2.4.6 基质效应考察 按“2.4.3”项下方法配制ATV低、中、高质量浓度(1.25、6.25、25.00 ng/mL)的血浆样本,每个浓度平行配制6份,同法预处理后进样,测得ATV与内标的峰面积比值(Y2);另以水代替血浆配制样本,同法预处理后进样,测得ATV与内标的峰面积比值(Y水)。按公式Y2/Y水×100%计算基质效应(ME)。结果显示,ATV低、中、高质量浓度血浆样本的平均ME分别为89.42%、86.54%、94.24%,RSD均小于10%(n=6)。

为了建立科学的、系统地实现对国家脆弱性的综合分析模型,本文从自然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选择了50个指标来衡量国家的脆弱性,由于指标过多,会增加计算的复杂度,因此文章采用PCA(主成分分析)方法先对指标进行降维,

(三)“少私寡欲”的生活观

综上,格伦德曼不仅批驳了西方环保主义者曲解“支配自然”观念的理论根源,而且还对马克思的“支配自然”观念作了积极解读和有力辩护。格伦德曼对“支配自然”观念的积极阐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价值。

谦下不争是老子处世的哲学,也是老子的养生哲学。在《道德经》中,老子崇拜之物是“水”与“雌”。在常人看来,石头比水坚硬,雄性比雌性更有力量。过刚易折,老子以极其睿智的目光观察到这一点。老子运用辩证的方法来说明“柔”比“刚”更持久,“谦下”比“傲慢”更得人心。

两千年前,被称为“希腊三贤”之一的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一个重要命题“认识你自己”,希腊人在德尔斐神庙的门柱上刻下“认识你自己”,作为神谕。认识自己是东西方文化共同追求的一种智慧。“认识你自己”的提出,不仅在哲学史上,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老子要求人们树立“知足者富”的正确价值观。欲望总是无限膨胀,永远得不到满足的。“知足者富”的意思就是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如果一个人以追求财富作为人生目标,那么目标的完成永远遥遥无期。“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老子不忍描述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苦难,而是从战马生存状况的角度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皆源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现代环境的破坏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人们膨胀的欲望所导致的。“知足者富”,知足不是安于现状,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拼尽全力之后的释然。知足就要正视名与利,名利如过眼云烟,有识者视之如水,任其流逝;知足就要正视人生的得失,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强求。知足就要有长远的眼光,正视成功与失败。其实,成功与失败是辩证统一的,人生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失败,失败只是成功的前奏曲。

老子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老子批判追求智巧、舍弃淳朴的行为,倡导人们回归淳朴、自然、朴素的生活。在老子看来,人的本性应该是纯真质朴、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而社会文化在促进人智力发展的同时,也使世人受到物质的侵蚀而丧失本性。“少私寡欲”从根本上说就是淡化人们对物欲的追求,将更多精力放在精神的提升方面。

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才,最重要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2]52道德是做人的先导,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出了问题,那整个人生就会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行越远。如果青年只知贪图享乐,不知承担社会责任,遇事退缩,甚至选择轻生,那么国家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受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期望是德才兼备,青年人要明大德、守功德、严私德,具备这样优良品质的人才能真正回报社会。德育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经》思想相结合,润物无声,更容易为青年所接受。

二、处世和谐伦理思想

范蠡帮助勾践复国成功之后,便归隐山林。走前留书给文种:“天下既定,走狗烹,良弓藏,君更待何时?”劝其归隐。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贪恋权势,不明白勾践是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之人。其后勾践找了一个理由将文种杀死。范蠡几经周转,来到“天下之中”的定陶经商,成为富商,自号陶朱公;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谋,但终究没有能够经受住权利的欲望。在危急时刻,韩信以封王作为条件要挟刘邦,此举遭到刘邦的猜疑,为韩信日后悲凉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司马迁曾经赞誉:“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不像文种迷恋权势,不为金钱、地位、权势所累,能够在金玉满堂时激流勇退。

(3)再生细骨料制品的新产品开发以及配套设备的生产相对缺乏,目前推广应用较好的大多是再生砖和再生砌块,对再生细骨料更深层次的产品如再生保温砂浆、再生粘结砂浆、再生抗裂砂浆及再生预拌砂浆等的开发尚不充分。

(一)“百谷王者”的谦下观

管福彩“高危”,管交通“高危”,管矿产“高危”……实际上,当官都高危。《人民论坛》针对官场岗位做过一项调查发现,44%的受调查者认同“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并认为官场十大高风险岗位分别为国土局长、交通厅长、县委书记、公安局长、组织部长、建委主任、安监局长、市委书记、国企老总、房管局长。而在一地当“一把手”接连落马的情况,这几年来在云南昆明、安徽淮南、广东茂名、山西太原、河南三门峡等地都曾出现过。山西太原就曾经有过三任市委书记和三任市公安局长相继出问题。云南昆明前后4任市委书记落马,前后历时12年。安徽淮南市则有4任市委书记落马。

“知其雌,守其雌,为天下溪。”(第28章)知道何为阳刚,却安于阴柔的位置,甘愿做天下的河沟。老子认识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8章)最伟大的莫过于水,创造了世间万物,却处于世人所厌恶的最底层。他还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成为天下河流的汇流之地,就是因为它善于自居低下之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世人习惯向往高处,处于下流则为人不齿。而老子甘于“处众人之所恶”,谦和包容。不与世人一争高下,故普天之下没有可以与之相较者。若有人乐于处在低位,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那么世人皆愿意与之交往。面对廉颇的屡次挑衅,蔺相如秉承着国家大义胜于个人小利的原则,始终谦下避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谦抑退让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两人成为刎颈之交。若蔺相如计较一时得失,没有谦下的精神,不仅他和廉颇会两败俱伤,更是将国家置于灭亡的境地。

(二)“上善若水”的待人观

老子以生活中最常见同时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水来说明“善”。在老子看来,崇高的德行便是水的模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78章)水至柔,“柔情似水”,“女人的骨头是水做的”,都是以其柔弱的特性做比;水至坚,李白有诗“抽刀断水水更流”,宝刀削铁如泥,却无法阻断水的流动,可见水之坚韧;水滴石穿,水何其渺小,石头何其坚韧,水能穿石足见水柔中带刚。《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其中有三章写水,可见老子对水品质的尊崇。水具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8章)、“利万物不争”、至柔至刚等优秀品质,这就是老子钟爱水的原因。所谓“居善地”,意指至善的人能够像水一样善于选择处所,即处于万物不愿居之地,体现出至善之人的谦逊;所谓“心善渊”,就是至善之人心胸宽广,海纳百川,能够容人所短;所谓“与善仁”,就是至善之人以真诚无私的态度与他人交往;所谓“言善信”,就是至善之人,待人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所谓“政善治”,就是至善之人做事善于发挥长处并能够做到客观公正;所谓“事善能”,就是至善之人能够起到调和作用,使万物和谐相处;所谓“动善时”,就是至善之人行动善于抓住时机,顺势而为。在为人处世方面,理当学习水的美好品质,如居处、心胸、真诚、诚信等。“上善若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即不巧辩,不张扬,甘于奉献,以自身美好品质感染身边的人,而不是时刻想彰显自己,居高自傲。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三清”反腐目标,反腐败建设初显成效。十九大指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加强党性训练,坚决抵御消极腐败危险。党中央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价值要求与老子“上善若水”的待人观不谋而合。领导干部要保持如水一般的平常心,廉洁奉公,放下“架子”,做好“样子”,平易近人,深入群众,以普通群众的身份与百姓谈心交心、真听声音、听真声音,做党和人民的好干部。

(三)“功遂身退”的进退观

在进退方面老子主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能守之。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第9章)个人所得将要满溢的时候,不如及时停止追求;锤炼金属使其锋芒毕露,但是锐利的势头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不会长久守住;富贵而骄横的人,等于自寻祸患。功成名就之后,归隐离去才符合天道。如此可见,老子想要讲述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卖弄自己的才能,不知收敛,更容易招来灾祸。

处世是指接人待物,应付世情,与世人交往相处。处世是一种哲学,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功夫。如果说修身是人与自身的对话,那么处世便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一种交流。老子爱水,爱水之品行,老子的处世观是谦下不争,待人真诚,公平公正,进退得宜。

很多人会认为道家提倡的功成身退具有消极的色彩,其实不然,老子在这里更多的是想说明“度”的道理。哲学上量变与质变根本区别的标志就是是否超出了度。度是关节点范围的幅度,并指导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一把非常锋利的刀,如果一直锤炼,就使原本锋利的刀锋崩损。人们都明白“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甘心放弃既得利益。老子认为事物都存在对立面,一旦超出“度”的范围,就会向事物的对立面转化。

十九大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站在时代全局对我国发展做出的重大政治论断,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具有重大意义。一个拥有70年执政史的大党,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善于认识历史进程和揭示历史规律。

三、生态和谐伦理思想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环境破坏史,日益膨胀的欲望给生态平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和谐发展,逐渐让人们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清醒过来,试图寻找保护环境的良策,而中国古代哲学中早已包含了富有启发性的智慧成果。《道德经》中蕴含着老子朴素的生态和谐伦理思想。

(1)局部蜂窝麻面:用角磨机带钢丝刷刷毛,采用高压清水冲洗干净。用水泥浆(水泥浆内掺加纯白乳胶漆和少量白水泥)抹平,确保修补材料牢固粘结,无明显痕迹与原混凝土色泽相近。

(一)“道生万物”的平等观

在远古图腾时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对自然的认识不深入,一切生活所需均来源于自然,所以人们对自然怀有敬畏之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认识自然之后,反而肆意索取,一切以人类的需要为中心。人类藐视环境,藐视动植物,形成了人与自然不平等的畸形关系。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道先于天地而生,在“道”的统一体中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衍生出更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再衍生出世间的万事万物。在老子看来,“道”是世界的本原,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产生于“道”,所以万物是平等的。人只是万类之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第25章)。老子认为道、天、地、人四者并存于宇宙,人并没有特殊性,不过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老子提倡保护自然,站在人与自然平等的基础上,不带有功利目的。如果爱护环境是以是否对人类有利为标准,观点本身就带有狭隘性,是对其他物种的不公平;在万物平等的基础上,人类是自然界的成员,人类没有权利破环所有物种共同生存的环境。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不可否认,“鲲龙”AG-600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特种用途飞机研制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尊道贵德”的无为观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51章)道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无为”,对于世间的万事万物,不强制它们生长,而是让它们自然生发。整个创造的过程也是悄无声息、顺其自然,此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无为”是《道德经》中重要的哲学术语,“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放任自流;“无为”的核心与精髓在于“无不为”,即顺其自然,不强求。老子批判世人追求有为,而忽视无为,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我们利用自然资源时,常抱有竭泽而渔的价值观,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要有利可图就会一哄而上,往往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近年来,伴随着大自然一次次的报复,人们从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中逐渐清醒。在人类的积极行动下,部分地区的环境得到改善,于是人们又开始沾沾自喜,将其功劳归功于自身。殊不知,人们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在自然看来不过是雕虫小技。自然以其“无为”的方式创造万物,实则希望人们能够按照“无不为”的方式来利用、改造自然。“无为”就是在开发利用资源来满足自身生活所需的同时,注意遵循自然规律,不可竭泽而渔过度索取,“为之于未有,治之玉未乱”(第64章),在尚未露出端倪时就要做好准备,在祸乱尚未滋生时就要做好预防。对自然的正确方式是从实践之初就要尊重自然的规律,而不是秉持“谁污染,谁治理”的事后修复的原则。

(三)“道法自然”的和谐观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人、地、天、道四者相互关联,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如何达到和谐?首先要遵循自然界固有的规律,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其次要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利用自然[3]

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人们虽然过分索取,但是力度较小,并没有对自然造成灭顶之灾。“工业革命与私有的联姻,放大了资本的魔力。”[4]近代社会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破坏自然的威力大增。“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第55章)老子经常借用婴孩来表达其返璞归真的期待,道行深厚的人就像刚出生的孩子,毒虫、猛兽、凶鸟都不会伤害他。这不就是世人一直苦苦追寻而不得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状态吗?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生存发展永远不可缺少的条件。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5]生产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经济成果的取得是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那是要不得的。人类的发展永远不可能脱离自然环境,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一个永恒追寻求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刘长明.伦理学的革命——从单向伦理到双向不对称伦理再到双向和谐伦理道德经[J].文史哲,2005(4):123-13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陆爱勇.论《老子》“自然”的生态伦理内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69-72.

[4]刘长明,杨国勇.生态文明何以可能——一种基于所有制维度的研究[J].学术界,2018(8):118-125.

[5]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01(01).

中图分类号: B2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1808(2019)06-0018-05

[收稿日期] 2019-05-27

[作者简介] 刘长明(1963-),男,山东昌乐人,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和谐文化;周明珠(1995-),女,山东泰安人,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和谐文化。

(编辑 张 瑛)

标签:;  ;  ;  ;  ;  ;  

老子和谐伦理思想三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