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在国内外学者对市场失灵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市场失灵的一般形式,分析了其生成机理,进而探讨了市场失灵的国情特征。
关键词 市场失灵;外部效应;二元经济结构;公共产品;市场机制
中图分类号 F123.13
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要素和集中表现,是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着功能上的局限和缺陷,即市场失灵。分析认识市场失灵的一般形式及原因,探讨市场失灵在我国的特殊表现,对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市场失灵的形式及原因
关于市场失灵的内容和生成机理,国外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近年来我国经济学者也作了不少分析。这里我们在国内外学者对市场失灵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具有一般性的市场失灵。
(一)市场机制无法调节垄断性行业(部门)的发展
具有自然垄断因素的行业或部门是指这样一些行业或部门,规模经济已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从社会角度看,若不把所有的生产集中在一个企业,就会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或者将生产分散到许多单位,平均成本就会昂贵得多。如大电厂、邮电通讯、自来水等都有类似的特点。如果把这些产业交给市场,就会产生两难选择;多家企业共同竞争能带来市场供需平衡,但会造成资源浪费;独家经营可获得规模效益,但企业很可能利用其垄断地位,以限产提价的办法来操纵市场,侵蚀消费者权益,获得超额利润。所以,依靠市场调节无法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
(二)市场机制对公共产品的生产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公共产品的生产是指大众共同受益的产品。如国防、基础教育、天气预报、航海灯塔等都是些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两个特点。非竞争性不会因消费的人数增加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在资源的使用上与其它方面的生产形成竞争关系,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零。非排它性的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就不能排除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免费享受它所带来的利益。如在排除了污染的地区或城市,某人呼吸了清新的空气并不能制止他人呼吸等。非排它性使公共产品无法通过等价交换的机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非竞争性和边际消费成本为零则使得,如果对公共产品采用市场方式进行供应,就会限制产品效益的最大发挥,背离经济原则。更有甚者,有些公共产品市场非但不能提供,而且必须依靠它市场才能有效运转。
(三)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用问题
效用应包括外部经济和不经济,或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外部经济使某些生产和经营可以提高别人或社会的效益。例如,水坝的建造不仅有利于灌溉、发电、防洪,还有可能使坝区发展成为风景区。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些经济单位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损害或降低了别人或社会的利益。工厂排除的污水,废气造成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会殃及邻近居民。要避免这种影响就不得不迁居或花钱处理污染。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对其他当事人产生正效应和负效应。由于企业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存在差异,市场机制调节生产外部经济难以得到补偿,它是一种额外支出,外部不经济则将成本强加于他人而无需支付代价。既然人们不承担他们引起外部不经济的全部成本,他们必将过度地从事活动或生产。相反,既然人得到或很少得到外部经济带来的效益,他们便没有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积极性或尽可能少地从事这些活动。显然市场机制无法克服外部效益问题,甚至阻碍为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事业的发展。
(四)市场机制调节会引起收入分配不公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会产生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在市场分配收入的制度下,收入不平等是必然的。因为市场是按照生产要素的贡献来分配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中,相对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取决于对生产诸要素的占有。这样,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由于他们拥有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他们的竞争机会也就不均等,从而他们的收入就不平等。分配不公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带来社会问题。
(五)市场机制对缺乏合理预期的事业难以发挥作用
市场机制无法驱使人们适时兼顾那些投资多、风险大、见效慢但又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事业。这些事业在刚创业时期因没有明确的前途和市场,风险、收益无法预计,私人部门或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主体一般不肯贸然进入。
市场机制对于刺激和推动技术进步具有巨大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就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和领域,市场机制也会发生失灵。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论述了垄断对技术进步的阻碍,其原因是垄断者凭借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改进技术的动力减弱,垄断者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科学和技术的某些领域也可以认为是公用物品,因而市场调节是失效的。这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以新技术,特别是高技术为基础的大规模的研究与发展投资或资本投资;二是面临国际竞争的产业;三是对产业或对整个社会有重要意义的活动领域,如能源、交通;四是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取得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五是不能直接引导技术发展的基础科学领域;六是在象农业那样拥有很小的单位的部门;七是在某些象卫生那样的服务领域;八是在国防领域。
(六)市场机制会诱发经济的不稳定乃至经济危机
市场机制引导经济增长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这是由于市场机制的规律决定了供给者的目的是价值增殖、降低成本、扩大生产,使增殖的动力具有无限性;另一方面,又由于市场决定供给者要想实现其价值增殖,就必须面对市场需求,而对各种具体商品的市场需求数量则有相对和绝对的界限。因此,无限增长的供给具有经常超过市场需求量的趋势。结果,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长的周期性乃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七)市场机制可能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
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为基础的。但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失衡。从长期看,价格波动及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利润动力的驱使下,新产业的开发可能使产业结构朝着合理的符合需求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一定时期内价格的变动并不能反映长期价格趋势,这就有可能导致经济结构失衡,造成社会资源的失效或无效。另一方面,单纯的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结构,是以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为前提的。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则结构调整的政治和社会成本过高。市场调整结构会无情地使一些处于困难的企业破产,从而必然造成工人失业和资源浪费。
(八)发展对外贸易不能仅只靠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国内市场发展到国际市场,是逻辑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无疑,一国的对外开放必然会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但也应认识到,单纯的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也有不利的一面,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因为发达国家居于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如果让市场自由作用,不进行贸易保护,工业化就不能以令人满意的速度向前推进,经济结构就会出现畸形和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依赖性。从经济生活现实看,发展中国家顶住贸易自由化潮流,保留或加强了贸易保护政策。发达国家当他们处于贸易的优势地位时,就要求自由贸易;当他们利益受到损害或威胁时,就立即转向贸易保护。显然,当一国的利益在自由市场机制下受到损害或威胁时,都会实行保护政策。
二、市场失灵的国情特性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市场失灵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对于我国来说,虽然有现成的市场经济模式与经验可供借鉴,但也存在着不少的不利因素与阻力,使我国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说,我国的市场机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不完善的,具体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原有商品生产的基础差,市场经济的观念相对落后。从理论看,社会主义胜利后,在理论上对商品生产的认识走过了一条否定到肯定的过程。现在已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的误解,加上传统轻商的意识或观念,会严重阻碍市场的发育。从实践看,旧中国商品生产不发达,新中国建立以后,商品生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历史与现实构成我国商品生产不发达的基础,这必然制约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第二,我们正在建立和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它不是发达市场经济的初期状态,也不是至少不完全是我国经济内部自身发展的结果。这种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程度的外来性,其市场的扭曲与变形是必然的。第三,市场的完善必然经过一个历史过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市场不能自发消除人口压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人口问题的解决创造新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推动人才竞争,促使少生少育和优教的人口模式的形成;市场经济使养老社会化的趋势加强,养儿防老的观念将得以改变;市场经济将加速人口城市化,从而为人口控制创造有利的文化环境。但是,市场机制也不可能自发消除我国的巨大人口压力。其原因在于:首先,市场的作用能够调节的只是现实的劳动力供求。从人口出生到成长为劳动力, 至少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差,而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这种“时间差”也纳入自己的调节范围。其次,市场机制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就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说,生育率的自发下降经历了大约100年时间。我国人口超过12亿, 降低出生率的起点大大高于西方国家。若让市场来自发调节人口再生产,生育率的降低需要更长的时间。再次,人口的再生产最终是由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决定的。但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的观念对人口的再生产具有重大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观念会有所变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市场机制在西方可以调节人口的再生产,但在我国可能会失效。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市场机制不可能消除我国的人口压力。
市场机制的作用还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看,失业总是相当严重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失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存在着庞大的人口资源。其次,在目前的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存在着大量的冗员。一旦竞争规律展开和市场机制作用加强,这些冗员可能转化为失业。最后,到目前为止,我国有8 亿农民,约有1亿多是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1亿多的劳动力将从隐蔽性失业转向显性失业。此外, 市场经济是效率优先的经济,市场机制的作用全面展开,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的缩减及效率的提高,必将影响总的就业水平。这一切将使我国可能成为世界上失业率最高、失业人口最多的国家。
市场机制难以消除我国的二元经济的结构特征。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不少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尽管付出了代价,但也取得了成功。然而,就我国来说,单纯的市场机制难以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首先是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尤为显著且有凝固的趋势。以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距量来度量,我国在改革之前1979年高达6.08 倍, 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最大才只有4.09倍。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程度的加深, 的确使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有所缩小,但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则表明:在市场机制全面启动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再次强化:1984年为3.58倍,1988年为3.84倍,1991年为4.4倍。其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可能实现没有农业发展的工业化。也就是说应该在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城乡分别产生了两个夹缠在一起的现代化目标。一方面是城市经济正处于产业改造和升级的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农村也面临着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发展乡镇企业的紧迫任务。由于人力资源的绝对过剩和物质资源的相对短缺,使得这个目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易协调。于是,城市与农村经济便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城市经济要依靠农村经济为产业改造和升级积累资本,缓解内在张力;而农村经济也想与城市经济展开竞争,以求得发展的空间。现实的矛盾在于:如果放慢城市产业的升级速度,将会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失去存在和发展的机会;但如果一味地让城市经济孤军深入,又会由于农业的萎缩和停滞而再度打断工业化进程。显然,任由市场竞争来自发协调这两个目标,其过程可能会旷日持久,且代价巨大。这对于国际竞争日益尖锐、资源稀缺、矛盾十分严重以及国内消费需求压力不断增大的中国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由市场机制作用而产生的分配不公在我国将会诱发尖锐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必然产生。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人均国民收入较低。过分的收入悬殊,会使一部分人难以维持生计。同时,历史上我国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平均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社会主义建立以后,由于文化素质等多种原因,不少人把按劳分配等同于平均分配。这种平均主义思想和对按劳分配的误解交织在一起,造成人们贫富悬殊心理承受能力低下。最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过分的贫富悬殊和社会主义制度是矛盾的。因此,分配不公将对社会经济和政治构成更大的影响和威胁。
完全的市场机制难以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少国家的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市场机制下我国的农业将有更大的危险性。首先,我国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需矛盾很突出,仅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要增加农产品的供给,就必须高投入或超常规投入,仅靠单纯的市场机制是难以解决的。其次,市场机制的盲目性、自发性所导致的结果在农业中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一方面是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农产品弹性小,市场波动对农业造成的波动比较大,其危害性远比其它行业严重。最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差。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这又是造成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因素之一。
标签:市场失灵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