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形成的病理机制及CT和MRI评价

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形成的病理机制及CT和MRI评价

肖湘生, 吴华伟, 李惠民, 刘士远, 李成洲[1]2002年在《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用CT、MRI评价肺癌胸膜凹陷间隙内容物的性质 ,并探讨CT、MRI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周围型肺癌 38例 ,影像、手术及大体病理均显示胸膜凹陷征。分别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MRI横断及冠状面T1WI、T2 WI及脂肪抑制成像。测量胸膜凹陷间隙内容物的CT值 ,分析MRI信号特点 ,并与手术及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典型胸膜凹陷征 2 1例 ,凹陷间隙内CT值为 7.5 3± 6 .91HU ,符合水样密度。MRI上呈水样信号 ,脂肪抑制后T2 WI仍呈高信号 ;线状胸膜凹陷征 11例 ,仅 2例CT值示水样密度 ,MRT2 WI上 6例胸膜凹陷区见小三角形水样信号 ;叶间裂胸膜凹陷 4例 ,仅见于CT肺窗 ,局部无喇叭口状阴影形成 ,MRT2 WI上局部无水样信号改变 ;复合型胸膜凹陷 2例 ,其表现与以上所述相同。上述各型均于手术及大体病理显示脏层胸膜凹陷 ,局部胸膜光滑无增厚、无脂肪及软组织充填。CT、MRI对胸膜凹陷征内水的总显示率为 85 .3% ,与病理结果对照无显著差异 (χ2 =0 .2 0 6 ,P >0 .0 5 )。结论 CT及MRI进一步证实肺癌胸膜凹陷间隙内为水 ;CT及MRI基本能够反映胸膜凹陷的病理实质。

吴华伟[2]2000年在《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形成的病理机制及CT和MRI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形成的瘤内基础及相关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形成的瘤内纤维化基础及影响胸膜凹陷征形成的相关因素。 方法:周围型肺癌86例,根据有无胸膜凹陷征分为实验组(有胸膜凹陷征)34例、对照组(无胸膜凹陷征)52例,应用一般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技术研究肺癌标本的间质纤维及间质细胞情况;根据CT表现及病理结果,选择瘤内纤维化、肿瘤-胸壁距离、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率及性别等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综合评价胸膜凹陷征形成的影响因素。 结果:1.实验组瘤内纤维增生主要表现为局灶型,对照组以弥漫型为主,两组间纤维分布不同(P<0.05);胶原纤维为瘤内的主要间质纤维,明显高于弹力纤维(P<0.01),实验组胶原纤维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均高于Ⅲ型胶原蛋白(P<0.01),实验组Ⅰ型胶原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 肌纤维母细胞为实验组瘤内主要间质细胞,其数量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胶原纤维增生潍(玻璃样变除外)与肌纤维母细胞含量呈正相关(r=0.849,P<0.01)。2.实验组瘤内纤维化的雕明显高于对照组,3-4级者分别为70.59%和34.88%(P<0.01),3-刮级纤维化的肺癌发生胸膜凹陷的几率为1-2级的4.533倍(Odds Ratio=4.533,P<0.01);实验组肿瘤-胸壁距离小于对照组,≤2cm者分别为97.06%和42.30%(P<0.01),≤2cm者发生胸膜凹陷的几率为>2cm的17.143倍(P<0.01);两组肿瘤的组织类型构成不同,实验组主要为腺癌和肺泡癌,占79.41%,对照组以鳞癌为主,腺癌和肺泡癌占44.23%(P<0.01)。肺泡癌及腺癌发生胸膜凹陷的几率为鳞癌的5.4倍(P<0.01);实验组肺癌较对照组小,最大径<3cm者分别为61.76%和38.46%(P<0.01),<3cm者发生胸膜凹陷的几率为>3cm的2.585倍(P<0.05);两组肺癌间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率及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因素对胸膜凹陷征形成的综合影响,发现决定胸膜凹陷征形成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瘤内纤维化(P=0.0089)>肿瘤-胸壁距离(P=0.0097)>肺癌组织类型(p=0.0209),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率及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 结论:1. 我们认为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形成的主要间质纤维基础是Ⅰ型胶原纤维,而肌纤维母细胞可能是主要间质细胞基础,胶原纤维增生程度与肌纤维母细胞的含量呈正相关。2. 有胸膜凹陷的肺癌瘤内纤维化明显高于无胸膜凹陷者;有胸膜凹陷的肺癌肿瘤-胸壁距离明显小于无胸膜凹陷者;两组病例的组织类型构成不同,有胸膜凹陷的肺癌以腺癌和肺泡细胞癌为主,无胸膜凹陷者以鳞癌为主;有胸膜凹陷的肺癌直径小于无胸膜 -且. 芦二罩磨大学歹士学过静广 中文匆要 凹陷者,有无胸膜凹陷征与肺癌例乙程度、淋巴结转移率及性别无明显关系。3.影响周围 型肺癌胸膜凹陷狮成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瘤内纤维化>顺-胸壁距离>獭组织类型,其 中瘤内纤维化为胸膜凹陷征形成的主动的、根本的原因,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的纤维化不同, 而肿瘤呐壁距离是影响胸膜凹陷征形成的重要外在因素。

王云盛, 郑海澜, 刘红宇, 林潇, 郑辉[3]2015年在《多排螺旋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不同病理类型的病灶的发病部位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不同病理类型病灶在各肺叶发生情况无差异。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病灶大小比较发现无显著差异。在本组62例患者的病理组织学分类中,腺癌所占比例最高,达61.29%,其次是鳞癌占29.03%。在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病灶CT征象中,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胸腔积液及肺炎的等CT征象在不同组织病理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对鳞癌、腺癌这两大类组织病理类型进行细致分析发现,鳞癌病灶中分叶征较多见(15例),且多伴有肺炎(5例),胸腔积液(4例);腺癌病灶中毛刺征较多见(16例),胸膜凹陷征(12例)也较其他组织学类型病灶多见,且多伴有胸腔积液(16例)。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平扫CT值、增强60s后CT值及二者的CT差值比较发现无显著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初步定性判断周围型肺癌,其可作为初步筛查周围型小肺癌的方法。

李庆, 王万旗[4]2017年在《MSCT对2cm以下周围型肺癌与炎性结节的诊断及鉴别》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2cm以下周围型肺癌与炎性结节在MSCT常规扫描与HRCT上征象的检出及表现,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了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2cm以下的73例周围型肺癌和32例炎性结节病例,分别采用7mm层厚和1mm HRCT重建,分析了病变密度、小泡征、支气管充气征、病灶边缘、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小棘突征、病灶周围模糊影及强化等征象表现。结果 7mm层厚像对肺癌与炎性结节征象检出比较P<0.05,1mm HRCT对肺癌与炎性结节征象检出比较P<0.05,1mm HRCT与7mm层厚像对肺癌征象检出比较P<0.05,上述三者均有统计学意义,1mm HRCT与7mm层厚像对炎性结节征象检出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小泡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小棘突征多见于肺癌。结论 1mm HRCT是周围型小肺癌与炎性结节鉴别的首选检查技术,尤其对小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李惠民, 朱望东, 娄元生, 徐朝霞, 李哲[5]2008年在《对照周围型肺癌手术病理学研究胸膜凹陷征成像基础》文中提出目的:对照周围型肺癌手术病理学,进一步研究胸膜凹陷征的成像基础。方法:影像学显示胸膜凹陷征的周围型肺癌33例,行肺叶切除前经气管插管使肺叶充气膨胀至生理状态,正面摄取病变肺叶的彩色照片;术前分别行CR体层摄影,CT平扫及增强扫描,MRI横断面、冠状面及任意矢状面T1WI、T2WI及脂肪抑制成像,测量胸膜凹陷内容物CT值,分析MRI信号特征。结果:术中未离体的萎陷肺叶充气膨胀,显示以瘤巢为中心脏层胸膜皱缩17例;影像学表现典型胸膜凹陷征18例,线状胸膜凹陷征7例,叶间胸膜凹陷4例,复合型胸膜凹陷2例。结论:从手术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角度对胸膜凹陷征的成像基础进行了研究,提高了对胸膜凹陷征的认识。

魏文洲, 李俊, 章志霖, 晏学才[6]1998年在《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3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行常规肺部CT扫描,并在病灶处用薄层高分辨力重建方式加扫。结果:周围型肺癌表现为肺内肿块或结节,形状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中47例肿块直径≥3cm,其密度不均,少数肿瘤内可见钙化、坏死、液化和空洞。16例肿瘤直径<3cm,其密度不均,呈分叶状,薄层扫描时可见空泡征。肿瘤病灶边缘可见毛刺、棘突、支气管血管纠集、胸膜粘连和胸膜凹陷征等。胸膜粘连多见于肿块较大的肺癌,胸膜凹陷征多见于肿块较小的肺癌。结论:CT诊断周围型肺癌比常规X线检查提供更多的信息;若CT发现肺部周围结节或肿块有分叶、毛刺及胸膜凹陷征等应考虑为肺癌,肺门、隆突下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且无钙化时,要考虑肺癌向淋巴结转移。

杨笑宏[7]2006年在《周围型肺癌EGFR、MMP-9蛋白的表达与CT征象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CT征像与周围型肺癌EGFR、MMP-9蛋白表达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52例周围型肺癌进行CT扫描,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GFR、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EGFR、MMP-9的表达水平与组织类型、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的出现无明确相关(P>0.05)。肿物>3cm 32例,MMP-9、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0%(28/32)、90.62%(29/32);≤3cm组20例,MMP-9、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0%(15/20)、65.00%(13/20),有显著差异(P<0.05)。有小泡征组18例,MMP-9、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11%(11/18)、77.77%(14/18);无小泡征组34例,MMP-9、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41%(27/34)、91.18%(31/34),有显著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30例,MMP-9、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0%(27/30)、100%(30/30);无淋巴结转移组22例,MMP-9、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3%(14/22)、54.54%(12/22),有显著差异(P<0.05)。EGFR、MMP-9蛋白表达水平与病理分化程度、瘤体直径>3cm、分叶征、棘突征、小泡征、淋巴结转移有差异显著(P<0.05)。结论:1、MMP-9、EGFR蛋白表达与肺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肺癌的预后,有重要的提示作用。2、周围型肺癌CT影像中的肿瘤大小、分叶征、棘突征、小泡征、纵隔淋巴结转移与MMP-9、EGFR蛋白异常表达相关,这些征象提示肺癌恶性程度高,易侵袭转移,预后不好;而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与MMP-9、EGFR蛋白表达关系不密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肺癌CT征像的观察与联合检测MMP-9、EGFR蛋白表达相结合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判断肿瘤预后。

郑浈浈, 吴仁华, 常晓兰, 董琼雄, 郑瑜[8]2009年在《VEGF和MVD表达在早期周围性肺癌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在早期周围型肺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腺癌32例,鳞癌30例,小细胞癌6例)采用LD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VEGF和MV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影像学征象之间的关系。结果VEGF和MVD值呈正相关关系(r=0.691,p<0.01),VEGF和MVD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影像学征象均有关(p<0.05),而与毛刺征无关(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征象与VEGF和MVD表达密切相关,当肿瘤直径大于3cm,出现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征象,提示肿瘤可能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韩瑜, 王振光, 刘思敏, 武凤玉, 李大成[9]2014年在《胸膜凹陷征MSCT和(18)~F-FDGPET/CT特征评价周围型肺癌胸膜侵犯》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的MSCT及PET/CT特征,及其评估胸膜侵犯的价值。方法收集屏气胸部CT见胸膜凹陷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72例,对所有患者行18 F-FDG PET/CT全身显像和MSCT,根据MSCT表现,将胸膜凹陷征分为Ⅰ、Ⅱ和Ⅲ型,测定肿瘤胸膜连接部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比较不同胸膜凹陷征类型患者胸膜侵犯发生率差异,比较不同胸膜凹陷征类型SUVmax差异,比较代谢增高、有患者中无胸膜侵犯患者SUVmax差异。结果胸膜凹陷征Ⅰ型22例、Ⅱ型20例、Ⅲ型30例,Ⅲ型胸膜侵犯发生率[93.33%(28/30)]高于Ⅰ型和Ⅱ型[63.64%(14/22)、65.00%(13/20),P均<0.05],Ⅰ型和Ⅱ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胸膜侵犯患者局部胸膜摄取18F-FDG增高,其中Ⅰ型7例、Ⅱ型6例、Ⅲ型11例,三者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4±0.48、1.33±0.20、1.48±0.53,P>0.05);代谢增高患者中有、无胸膜侵犯病例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9±0.45vs 1.34±0.22,P>0.05)。结论 MSCT中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Ⅲ型提示肿瘤胸膜侵犯,而肿瘤胸膜连接部18 F-FDG代谢状态不能反映肿瘤胸膜侵犯。

陆启芳[10]2013年在《探讨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病理和MMP-2、GLUT-1蛋白表达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第一部分: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与病理类型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显示价值,以及评价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对75例周围型肺癌进行常规横轴位扫描,并将所得容积数据分别利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三种后处理图像与横轴位图像对周围型肺癌征象的显示率;再利用所得的75例周围型肺癌各CT征象的明确显示例数进行组织病理类型相关性分析,所得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包处理,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深分叶征、棘突征和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在MSCT后处理图像上的显示率高于横轴位图像,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空气支气管征、钙化、磨玻璃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瘤体直径>3cm在MSCT后处理图像上显示率也高于横轴位图像,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泡征在MSCT后处理图像上的显示率低于横轴位图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洞、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在MSCT横轴位和后处理图像上显示率无差异。2.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病理组织类型之间的相关性:(1)发生部位右叶多于左叶,上叶多于下叶,组织病理类型中以腺癌最为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病理亚型间在肺叶的发生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098,P=0.963)。(2)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在腺癌与鳞癌中的发生率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瘤体大小、棘突征、深分叶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和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在腺癌和鳞癌中的发生率也有差异,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周围型肺癌征象的显示较横轴位图像更具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2.周围型肺癌发生部位右叶多于左叶,上叶多于下叶,组织病理类型中以腺癌最为常见,CT征象中的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与肿瘤的组织病理类型具有相关性,能够为临床的初步定性诊断提供一定的影像方面的客观依据。第二部分周围型肺癌MSCT征象、病理与MMP-2和GLUT-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MSCT征象、病理类型和分级与MMP-2和GLUT-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以期能够更精确对其恶性行为、临床分期、治疗措施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数据参考。材料与方法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对75例周围型肺癌进行扫描和图像后处理,统计周围型肺癌MSCT征象显示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MMP-2和GLUT-1蛋白表达,实验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包处理,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75例周围型肺癌中,MMP-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4%,MMP-2蛋白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在高分化癌、中分化癌和低分化癌中,MMP-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27%、55.88%和86.67%,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GLUT-I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2%,GLUT-1蛋白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在高分化癌、中分化癌和低分化癌中,GLUT-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27%、67.65%和93.33%,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MMP-2和GLUT-1蛋白异常表达和瘤体大小、棘突征、深分叶征及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具有相关性(P<0.05),与空泡、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以及支气管血管集束征无相关性(P>0.05)。4.GLUT-1和MMP-2蛋白在周围型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275,P<0.05。结论1.MMP-2和GLUT-1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病理分级相关,提示其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2.周围型肺癌的MSCT征象中瘤体大小、深分叶征、棘突征和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与MMP-2和GLUT-1蛋白表达具有相关性,而空泡、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以及支气管血管集束征与MMP-2和GLUT-1蛋白表达关系不密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周围型肺癌的MSCT征象结合MMP-2和GLUT-1蛋白的表达可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肺癌特征,对肺癌的诊治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J]. 肖湘生, 吴华伟, 李惠民, 刘士远, 李成洲.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

[2]. 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形成的病理机制及CT和MRI评价[D]. 吴华伟. 第二军医大学. 2000

[3]. 多排螺旋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J]. 王云盛, 郑海澜, 刘红宇, 林潇, 郑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

[4]. MSCT对2cm以下周围型肺癌与炎性结节的诊断及鉴别[J]. 李庆, 王万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

[5]. 对照周围型肺癌手术病理学研究胸膜凹陷征成像基础[J]. 李惠民, 朱望东, 娄元生, 徐朝霞, 李哲.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

[6]. 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价值[J]. 魏文洲, 李俊, 章志霖, 晏学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8

[7]. 周围型肺癌EGFR、MMP-9蛋白的表达与CT征象的关系[D]. 杨笑宏. 大连医科大学. 2006

[8]. VEGF和MVD表达在早期周围性肺癌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性分析[J]. 郑浈浈, 吴仁华, 常晓兰, 董琼雄, 郑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

[9]. 胸膜凹陷征MSCT和(18)~F-FDGPET/CT特征评价周围型肺癌胸膜侵犯[J]. 韩瑜, 王振光, 刘思敏, 武凤玉, 李大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4

[10]. 探讨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病理和MMP-2、GLUT-1蛋白表达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陆启芳. 安徽医科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形成的病理机制及CT和MRI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