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的语文课程内容建设_文学论文

语用学视角下的语文课程内容建设_文学论文

语用视角下的语文课程内容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课程内容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真语文理念自提出以来,逐渐产生了重要影响。什么是真语文?真语文就是能够解决日常生活的语文问题,能够使人更好地安身立命的语文。真语文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学习有用的课程内容。语文教育要实现真语文目标,必须对课程内容吐故纳新。本文拟从语用视角出发,探讨以语用为核心的语文课程内容构建,以期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的语用转向。

      语用视角下语文课程内容的构建,具体包括语用知识内容、实用文章内容、语言文化内容和文学审美内容四个方面。

      一、语用知识内容

      语用知识是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根据语用学的相关研究[1],可以转换成语文课程内容的语用知识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意义知识

      意义和语境是语用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关于意义,人们有不同的划分,但大体上分为两个层次:句子意义和交际意义。句子意义来自语言文字本身的属性,它是内在的、固定的,不受外界因素如时间、地点、说话人等影响的,通过语言符号来表达的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是传统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交际意义,则把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和它们的使用者联系起来,以句子意义为基础,依赖于语境,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意义与说话人、听话人、意图、理解、语境、行为等因素密不可分。对语文教学而言,意义的理解不能是孤立的句子意义的理解,而应该是交际意义的理解和运用,要考虑上述几个因素对意义理解的影响。

      2.语境知识

      语境是与我们所关注的语言行为有关的一切条件。语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上下文语境,从静态的角度看,它由一个语句的上下文(书面语)或前后语(口语)组成;从动态的角度看,它由一个言语行为之前及之后的言语行为组成。二是情景语境,包括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文化修养、心理情绪等,客观性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景,以及说话的对象、目的、方式、话题等。三是社会文化语境,指支配、规范着具体言语行为的广泛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它们以潜在的背景知识作用于言语行为。我们对一句话的理解,都需要借助上述不同类型的语境。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具有丰富的语境,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同语境的作用,进而在实际的口语交际中有意识地注意语境,并恰当地运用语境进行交际。

      3.言语行为

      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而是一定的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主要有三种类型: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通过话语的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主要作用是描写某种事情、过程或状态,提供各种信息等。言外行为,指字面意义外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这些主观意图可以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言外行为是三种言语行为中最为重要的。言后行为,指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效果是指由听话人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含义之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及反应而产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言内行为,还要掌握言外行为的心理意向,明白话语是用来做事的,换言之,说话即做事。

      4.语用规则

      语用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话语规则、交际者规则等。一个总的原则是:交际者必须切合具体语境,选择话语,表达意思,完成交际任务。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在具体的交际中自觉地运用这些原则。比如合作原则,就口语交际来说,人和人的交往需要合作;就写作来说,也要表现合作原则,作品中人物对话的合作,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合作等;就阅读来说,如果作品中人物对话出现了不合作的现象,就需要重点研究、解读。再如,角色关系的原则,要求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需要考虑自己、对方的身份和角色。这些在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教学中都会用得到,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掌握。

      5.指示信息

      指示信息主要涉及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时间名词、方位词等。这些词语在使用时需要加以辨析。一般来说,离开具体的语境就难以确指的词语都含有指示信息。指示信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判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指示信息。一般而言,指示信息出现之前都会先有具体信息,因此指示信息具体指代内容往往会先从此前的文本中寻找,如果是口语交际则需要注意回忆上文的言说内容。

      6.语用假设

      语用假设,是一种“意外之义”,是一种预设意义。它是话语本身的前提,往往包含在话语的意思之中。从语义内容来看,交际中存在三种类型的预设:一是存在预设,用于陈述某人某事有一定性质的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的存在;二是事实预设,用于陈述事实的表态性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是事实;三是种类预设,凡是谓语意义可以包含某集合属性的话语,一般都预设所讨论对象属于某种范畴。预设,是作为言语活动参与者的“共同知识”进入活动的语义中的。即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都早已知道的常识,或至少听到话语后总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语用假设具有合适性与共知性两个特点,受语境条件的制约。从人际交往来看,必须弄清语用假设才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意思。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用假设的追查意识和能力;同时,教会学生在表达时注意向他人澄清自己的语用假设。

      7.话语结构

      话语是语用单位,可以是一个句子、句群,也可以是一个词或短语。只要是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都是话语。话语结构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

      一是话语的信息结构。信息结构单位有已知(旧)信息与未知(新)信息两大类。已知信息指由环境或上文或背景等提供了的信息,未知信息指不能从环境或上文预测的信息。信息结构同语序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总是由已知信息导入未知信息。因此,信息结构的常见模式是:已知—未知。

      二是话语的心理结构。话语的心理结构与说话人的心理意图密切相关,在话语表层的体现是语序和重音。从语序上看,心理结构同信息结构未必一致。在现实语用中,语序移位大多是因语用心理造成的。这一点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从重音上看,重音可以分为语法重音和语义重音。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特点而重读的。语义重音,是受说话者的心理意图支配的,又叫心理重音。对语文教学而言,正因为信息结构与语序密切相关,所以语序不同表达的信息也不同。这一点是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并教给学生的。不仅在口语交际中,语序与信息结构起到表达重点不同的效果,而且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了解作者表达的侧重点。

      二、实用文章内容

      以往的语文教学注重文学教育,教材选文多以文学作品为主,教学内容也以文学鉴赏为重,实用文章所占比重偏少。其结果是,学生虽然学习了语文,但不会或不能很好地阅读、写作日常实用文章。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初衷。语文教学要实现语用转向,必须重视实用文章的教学。根据实用文章的功用和特点,实用文章的内容主要由以下方面组成。

      1.表达意图

      实用文章行文的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因此,读写实用文章首先要把握实用文的写作目的,即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的,想达到什么效果。语文教学中,教文章“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即教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套路。教这两方面是可以的,但还不够,应该加上“为什么写”(写作目的或意图)和“写给谁的”两个方面。因为实用文一般有特定的读者对象、特定的表达意图和想要达到的表达效果,所以阅读实用文,要把实用文的目的性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关注。实用文阅读教学要把“为什么写”“写给谁的”“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四个问题作为主要方面来考虑。

      2.现实意义

      实用文,顾名思义,是求“实用”的,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产生社会效益和社会作用。例如,有的实用文具有法规性,规定人们在有关活动中应该遵循的法则;有的实用文具有指令性,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直接的规范与约束;有的实用文传递各自信息以供人们参考;有的实用文具有告知的作用等。阅读实用文章要把握它的现实意义,并根据相应需要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出改进。

      3.惯用款式

      实用文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渐渐形成惯用的款式,或比较固定的程式。比如,新闻消息须有标题、导语、正文三部分组成;书信函件须有称谓、信文和落款等。款式之所以形成并惯用,是因为它们不可或缺,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如果没有这些款式,这类实用文章的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或缺失。因此,实用文章阅读必须关注实用文章的款式。

      4.表达方式

      实用文章的目的多是期望发生直接的社会作用,因此对语言文字的准确性要求极为严格。实用文语言表达,必须选择十分恰当的词语,准确地将内容表达清楚,使人一望便知,不致产生歧义或误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并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实用文章的写作者往往以极其严肃负责的态度来写作,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由此形成了实用文章准确、简洁、典雅的文风。阅读实用文章要把握它的表达方式,体会它的表达风格。具体到实用文文体,不同的实用文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阅读时应该根据不同实用文的文体特征进行阅读。

      三、语言文化内容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承祖国语言文化的重任,语言文化应成为语文教育的内容。从语用的角度看,成功的听说读写语文活动,都必须依赖相应的语言文化。语言文化语境是语文活动必要而相对隐性的条件。语文课程要实现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的教育。

      1.汉字文化

      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民族的文化密码。汉字的形音义里都是文化。因此,语文课程要把汉字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让学生体会汉字在造字、流变中蕴含的文化密码和民族思维方式。汉字文化蕴含在汉字的形体和本义之中。解释汉字的形义来源,必然涉及该字的文化特点,如方正字形、单音字位、四声字韵、内向字义、多能字容等。对于能够运用字源识字的汉字,可以考虑运用字源识字法,让学生在对字源的了解中把握中国古人造字的思维与方式,把握中国文化蕴藏在汉字里的文化密码。写字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天已经很弱了,但作为文化的传承,书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书法文化教育,一是要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常识,主要包括书法的写作工具,书法的名词术语,书法作品的题款、装裱等;二是掌握书法的发展简史,主要包括字体演变与书法的关系,不同朝代的书法名家与作品,书法特点等;三是能够欣赏一定数量的名家名作;四是能够尝试进行书法的临摹、书写,以楷书的书写为主,兼及行书的书写。

      2.汉语文化

      汉语文化是汉字组合、使用而形成的文化现象。汉语的组词、造句、谋篇等各具特色,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汉语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例如,实词、虚词的用法使得词语具有了不同的性质;汉语具有极强的象征功能和取象思维;汉语成语四字成句,巧夺天工;汉语对联,工整对仗、言简意丰、平仄相间、音韵铿锵、虚实相对、两相呼应;汉语歇后语前有言、后有对,巧妙无比;谐音双关与语意双关,一语二意或一语多意,妙意无限;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是汉语文化的精粹。文言文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法、句法、语法、篇章结构等也都各具特色。除此之外,汉语自由组合的能力特别强,新生的媒介语言、媒介文本(超文本)等,也是汉语文化的构成部分。总之,汉语具有超越时空、沟通古今的特点。汉语文化的学习意在让学生体会汉语的魅力。语文课程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汉语文化的教学,既可以专题进行,更要结合具体课文的教学渗透、融合进行。

      3.经典文化

      经典文化,是指文学、文化的经典,或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经典文化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构成。这些课文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对象。通过名家名篇,学生学习、理解这些经典名篇丰厚的文化内涵,切身体会它们所具有的魅力与伟大,从而积淀为文学、文化素养。换言之,经典文化是为学生打下精神底子和文化根基的选文。

      经典文化的确定需要做定篇研究。虽然历代以来不乏经典名篇,但是哪些经典文本可以成为语文课程里的定篇,却是需要研究的问题。这既取决于经典名篇本身的影响力,取决于积淀文学文化素养、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取决于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选择,也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接受程度等。可以说,经典名篇本身、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三个方面合宜的协调与平衡决定了语文课程对经典名篇的选择。

      4.外来语文化

      外来语文化,汉语中很多词语是外来文化翻译过来的,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接纳和改造。外来语文化,主要涉及翻译带来的新的汉语词汇。比如,佛教翻译带来的外来语,有方便、世间、真实、慈悲、欢喜、智慧、变化、自在,大千世界、一尘不染、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等;英语翻译带来的外来语,有沙发、马赛克等;日语翻译带来的外来语,有干部、版画、画廊、写真等。外来语文化教育,要让学生理解外来语的原初含义,借此理解外国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外来语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力、开放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四、文学审美内容

      实用文章的阅读是由言到意(言→意)的过程,而文学作品的解读是由言到象再到意(言→象→意)的过程。因此,文学审美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语体层、语象层和语义层。文学审美主要是在三个层面之间进行转换。这三个层面也就构成了文学审美教育的着眼点。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除注意掌握以上三个层面的文学解读的一般规律外,还要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的欣赏知识与技巧。限于篇幅此不多述。

      需要说明的是,语用知识内容与实用文章内容是语用性的直接体现,语言文化内容与文学审美内容是语用的间接体现。这两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应把语言文化素养和文学审美素养的培养当作语文教育外在的附加任务。语言文字运用与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征,必须把握住这一特征来进行语文教育。

标签:;  ;  ;  

语用学视角下的语文课程内容建设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