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展批评自我批评加强执政党的自我监督_批评与自我批评论文

大力开展批评自我批评加强执政党的自我监督_批评与自我批评论文

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强化执政党的自我监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自我批评论文,批评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是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的重要武器。能否自觉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开展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不仅是衡量一个党组织战斗力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这个问题恰恰是当前各级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如果不下功夫加以改进,党风的根本好转就会成为空谈。从强化执政党监督的角度来看,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执政党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促进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执政党极为重要的自我监督方式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监督措施,毛泽东同志曾将其视为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有关思想参见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一文)。在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这一不同于其他政党的监督特征更加明显。在新的历史时期,它更应该成为党内自我监督的重要方式。

考察现代政党发展的历史不难明白,党内监督是随着现代意义的政党的出现而出现的,是相对于党外的各种监督而言的。党内监督是政党的一种内部自我约束机制的总称。不同阶级的政党,党内监督的方式和所起的作用不同。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活动是竞选和议会斗争,只有少数上层人物操纵着党的活动,党的组织比较松散,普通党员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很少的,有的党员在投票时才知道其党派身份。这些政党的党内监督主要是靠党内上层人物的派系斗争来实现的。同时,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决定了两党制或多党制是其政党制度的主流。在野的反对党对执政党提出质询、弹劾和不信任案等方式进行监督,这虽然不是真正的人民民主,但对执政党的领导层的活动,也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对执政党的监督力量主要来自外部,党内监督所起的作用并不是首要的。

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党内监督方式,这种方式反映了党的性质,具有以下特征:

(一)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一

中国共产党近80年的发展表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她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毛泽东同志在谈及党风的问题时,指出:共产党是“建立在自我批评基础上的党。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就不会及时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也不会用正确和错误的经验,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来教育干部、党员和群众。”邓小平同志也深有感触地说:“不犯错误的党,不犯错误的人,不犯错误的领导是没有的,问题在于及时总结经验,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检查工作。这样,就可以不使小错误发展为大错误,或路线性的错误;就可以使党员和干部从正确经验中受到教育,也可以把错误变成肥料,将坏事变成好事。”回顾建党以来的历史,不难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党是在错误和修正错误中前进的,特别是在前进的路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鉴的情况下,我们的党勇于和善于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手段来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误。

在当代中国有的人推崇西方的两党制,甚至多党制,认为那是民主、文明的象征和保证。对这种论调,我们要作客观的分析,不要被华丽的表象所迷惑。资产阶级创立了现代民主意义上的政治监督制度,实行了普选制、多党制、三权分立和新闻监督等监督措施,比封建专制制度前进了一步。在资产阶级民主制下,从形式上看,监督主体是民众和代议机关,监督对象是政府、政治组织及其官员,目的是保证公共权力不被滥用,公民权益不受侵害。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民主制度对于揭露、防范政府官员违法行为及个人丑闻,确实也起到一定作用。然而,这种民主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充其量是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形式。尽管各种监督措施有助于把官员的行为限制在资产级的法律范围内,却不能保证权利真正为公众服务。劳动人民拥有选举权,但由于没有钱,不可能参加耗资巨大的竞选,选举出来的议员或总统,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人民哪里有选择政府的自由呢?至于两党制,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在那里可以看到两大帮政治投机家,他们轮流执掌政权,用最肮脏的手段为最卑鄙的目的运用这个政权,而国民却无力对付这两个大的政客集团,这些人表面上是替国民服务,实际上却是统治和掠夺国民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5页)这就是资产阶级政党民主的局限性、虚伪性。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民主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种民主就其广泛性和实现程度来说,远远高于资产阶级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下,执政党和政府是代表人民利益、向人民负责的,同时又接受人民的监督。批评监督这种方式在任何组织机构中均有极大的适应性,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人民性。

(二)批评监督必须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

实事求是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社会主义国家和执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也是一切监督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无论是反映情况、揭露问题、批评质询,还是监督机构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都必须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纪国法为准绳进行。不允许任意夸大、缩小和歪曲事实真相;不允许逃避监督和以监督的名义、打击他人。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监督往往掺杂着明显的党派偏见,各利益集团之间的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互相攻击、歪曲事实、幕后交易以及置政治上的对手于死地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使公众难辩真相,也极大地妨碍了政府的正常运作。资本主义社会的很多监督活动便是无效的,政党内部监督尤其如此,其根本问题就在于这种监督不是从事实和公众利益出发,而是被党派斗争的政治需要所左右。相反,在共产党执政下,实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形式的党内监督是为了维护人的根本利益,所以能够从事实出发,最大限度地防止不符合事实的无效监督。

(三)批评监督贯彻了平等的原则

社会主义民主意味着真正的平等。反映在党内监督活动,一是监督地位平等。从党和政府领导人到普通群众,人人都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每个人都有权监督他人,也必须接受他人和社会的监督。按《党章》的规定,在党内民主生活中,每个党员干部都可以对其他党员干部的不正确言行进行批评监督。二是批评监督不是形式,它还有着极强的约束效力,任何违反党纪国法,都要平等地受到追究。在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对任何人的处置,都平等地适用统一标准。任何党员干部都没有无视他人批评监督的权利。

权力与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力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监督制度的特征之一。无论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都有自己的合法权利,都应得到保障。要保障监督者正常行使各种监督权利,防止他们受到打击报复和不法侵害;对借口批评监督蓄意打击报复监督者的,要查明情况,严肃处理。同时,也要注意保障被监督者通过正当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防止他们受到不正当的处理。对确实处理错误了的,要及时予以改正。另一方面,人们行使各项权利都要受到义务的约束,即不能超过法律、纪律和制度所规定的范围。充分的权利保障和严格的义务的约束,是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监督有效、公正,防止冤案错案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批评监督意味着党内民主生活的适度公开性

公开原则是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本质决定的,是使监督富有成效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有些领导一再呼吁要加强批评监督,甚至提出“请群众监督我”的口号。其动机是好的,但问题是,群众不了解您,他怎么监督。要群众了解您,您所做的工作就应该公开。如果说专制制度保持着神秘性和封闭性,公开就是民主的孪生兄弟。列宁曾指出:“没有公开性而来谈民主制度是很可笑的。”他还说,“公开性、选举制和普遍监督的‘自然选择’作用,使每个活动家最后都能‘各得其所’,担负最适合于他的能力的工作,亲身尝到自己的错误的一切后果,并在大家面前证明自己能够认识错误和避免错误。”(《列宁选集》第1卷,第347—348页)实行适度公开原则,增强党务活动、 政务活动的透明度,是搞好监督工作的基本前提。不实行公开原则,群众不知政、不悉情,监督者无从监督,投诉者无从投拆,违法者就可能逃之夭夭,民主监督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实行公开原则不是无限的,应注意保守党和国家的重要机密。除此之外,各种党务、政务活动应尽量公开,便于党内外群众了解和批评监督。

(五)批评监督以预防为主,具有免疫功能

所谓监督,一般表现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事后的监督是很重要的措施,但事后的监督毕竟是比较被动的,主要是进行惩处。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则是立足于防范。毛泽东同志讲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就表明了这一思想。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内批评监督首先和主要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教育公职人员廉洁从政,是一种预防性的监督。这种批评监督要求把工作关口前移,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事前、事中的监督上,把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发生之初,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述几个特征,就是执政党内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这一监督方式的优点。

应该是看到,对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我们的各级干部认识还没有提高到应该做到的高度。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其原因很多,但更重要的是,党风问题日益严重,突出地反映在党内民主生活不健康,不能够开展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陈云同志曾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陈云文选》(1956—1985年),第245页)为什么这么说?考察中国政治运作系统就不难理解:

其一,就中国政党制度而言,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参与的多党合作制的优势是明显的,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可以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但应该看到这种外部的制约还不足以左右影响政治运作过程。特别是在“一言堂”的时期,民主党派的作用就更加可怜。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党派尴尬命运就说明了这一点。

其二,最近十几年的发展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外部监督在加强,如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在增加,但不容忽视的是内部监督在消弱,中国共产党与别的政党,包括资产阶级政党不同之处在于,她是非常依赖于内部监督的,特别是她成为执政党以后。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减弱了和没有了批评与自我批评,那就意味着党内没有,更准确地说,失去了最有效的监督力量。邓小平同志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他告诫我们,“对这个问题要清醒”(《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80页)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党委务必“坚持从严治党, 着力解决好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糟糕的是,有些干部已经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绝对庸俗了——吹捧和自我吹捧。甚至一些干部把批评的把子打歪了——在台上作反腐败的人本身是腐败分子,如陈锡同之流,其反面教材的作用不可低估。

当前党内批评监督难问题不容回避

(一)党内“批评难”的问题不容回避

近几年,许多基层党组织,包括一些领导干部,都感到在党内开展批评很难,出现了明显的弱化趋势。根据党务工作的实践看,如今批评难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不愿开展批评。一些单位总结工作、评选先进总是热热闹闹,可开展批评总是冷冷清清。开党内民主生活会,作自我批评的多,批评别人的少,批评上级的更少。有时明知身边发生的事不对,却也不愿去批评,怕得罪领导,破坏了那种所谓“正常”的人际关系。有的单位领导讲求“和气生财”。目前揭露出来的一大批集体贪污受贿案,与提拔干部过程中参与人员利益均沾等问题是分不开的。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讲求平,怕得罪领导,破坏了那种所谓“正确”的人际关系,其结果是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至无法收拾。

二是批评吃“大锅饭”。批评不指名道姓,不直截了当,而是拐弯抹角,多用“有的同志”、“个别单位”、“某些人”等词代之。这种“大呼隆式的批评”,“板子”没有打在具体人的“屁股”上,被批评者常常不知所云,无动于衷。群众称这种批评是“阳光普照,天塌砸众人”。

三是批评走过场。少数单位不是把开展批评作为加强党组织建设的一项内容来抓,而是应付差使,流于形式,雷声大,雨点小,会议开了,总结报告也写了,可还是“山河依旧”,问题还是问题。

四是批评隔靴搔痒。批评没有“棱角”,即使有一点,也要把话磨“圆”,比如:“有时工作不够认真”、“有时作风稀拉”、“有时……”等等;要么把问题变成“建议”、“希望”代替批评,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与批评监督相对应的是,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一个时期以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腐败案件频发,一些高级干部纷纷落马;在国企经营中也滋生出的种种经济犯罪现象,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少数党员干部肆无忌惮地利用职权谋求个人私利,挥霍国家财产,出入是豪华宾馆,代步以宝马轿车,而工作和事业却如江河日下,一泻千里。更有那些“穷庙里的富方丈”,职工连工资都开不出,领导却依然花天酒地,买豪化别墅、购高级轿车。在这些拥有权力的败类身上,既看不到自我批评的影子,也没有公开批评的生存土壤。谁敢批评这些当权者?!广大群众往往是敢怒不敢言,至多是写匿名信,向上级部门诉说冤屈。面对如此危机的形势,人们不禁要问:批评何以难?谁来批评监督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

(二)批评何以难?

造成“批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庸俗的“人情关系”作崇。在我党的历史上,陈独秀的家长制,王明的一言堂,“四人帮”动用“大批判”开路,把党内正常的批评变成了整人的手段,这些都严重地破坏了党内民主制度和批评的优良作风。另外,近年来,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庸俗“关系学”也影响了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现在,在不少人和单位中形成的“多栽花,少挑刺,留下人情好办事”的信条,出现同志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相处不计原则,不论是非;党内民主生活会上,你好,我好,大家好,当“好好先生”等现象,导致党内民主生活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空气越来越淡薄。

二是有些领导同志不重视党内批评,更有少数领导干部厌恶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为数不少的领导干部不能以身作则,时常把官架子带入政治生活,习惯于“我说你听,我讲你从”,容不得别人批评;少数领导还刁难、排挤、报复批评者。有的领导遇到问题绕道走,有了矛盾往上交,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单位出现的矛盾不注意教育引导、化解,却做起“中间人”,当好人,使勇于批评者往往受到孤立。

三是片面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消极地接受十年动乱的教训,把党内批评和整人混为一谈。第二种是片面地理解团结含意,认为团结就是“你好我好,少管别人事”。第三种是主观地把自己工作不顺、进步受挫,如调级、提升等未能如愿,归结为是自己批评人、得罪了人的结果,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是少数同志存在心理障碍。主要指某些人对党内批评的曲解而产生的几种心理障碍:一种是顾虑心理。其表现是“怕”字当头,批评领导怕穿“小鞋”;调查表明,害怕报复是不少同志对领导人批评的主要障碍。因为确实有些领导对批评者或明或暗地进行过打击报复,导致了一些同志不敢对领导的错误言行进行批评,担心言辞不慎而惹是生非。批评同级怕和气,得罪人;批评下级怕丢“票数”,影响自己的“威信”等,结果对谁也不敢批评。一种是迁就心理。这种人往往是原则性不强,该批评的不批评,迁就照顾,有意为别人开脱。一种是徇情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也懂得党内开展批评的重要性,却摆脱不了感情的绳索。因为是老熟人、老同志、老上级,过去受利于人,觉得批评他们口难开,面子过不去,不够意思。

敢于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党内监督水平与工作绩效

党内开展批评出现的情况是令人忧虑的,这显示出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之一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有些地方和部门逐渐被荒疏了,甚至发生了变质。邓小平一再强调,“对于各种错误倾向决不能不进行严肃的批评”,“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那么,在新的时期如何加强批评与自我批评,强化执政党内部监督呢?

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带头,做出表率,形成风气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委内部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有这种风气。”能不能形成风气,关键在于各级领导能否以身作则做出样子。在党内、任何人不管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功劳大小,都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都是人民的公仆。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共产党人所特有的也是必须具备的品格。各级党组织、每个党内成员都要以党的事业和对同志高度负责的精神,对班子内存在的问题,敢于坦诚的进行批评,既要敢于批评班子集体的问题,也敢于批评班子个人的问题;既要听取班子内部成员的批评,也接受党内自下而上的来自群众的批评;既敢于批评工作方面的问题,也敢于批评思想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问题,要彻底纠正党内生活不讲原则的坏风气。无论是在党组织内部或是在领导班子中,只要认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对同志间存在的问题和不廉洁苗头,互相提醒,经常做“洗脸”和“打扫灰尘”的工作,明辨是非,自我“解剖”,就一定能够提高班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改正目前的这种状况?首先批评监督的矛头就要指向这些拥有权力的当权者。批评监督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应该形成风气。

据报道:某省主要领导不止一次地表示:在本省,首先监督我,看到我的毛病,会上提、会后提、写信、打电话、当面谈都欢迎;可以向上级反映,也可以写个条子给我,不署名也没有关系。如果我本人没人监督,还怎么去监督别人!读罢这则新闻,生出诸多感慨,这种“首先监督我”的做法令人饮佩。

首先监督自己,这不是一句很轻松的话,更不是夸海口。这意味着自己身上干净,过去干净,以后也很干净,这是一个庄严的承诺。省委主要领导提出首先监督自己,这还意味着在这个省,所有领导干部都没有理由将自己置于不被监督之列,并对广大群众监督所有领导干部给予最大支持。监督和被监督都不是目的,目的是领导干部要处处做表率。

(二)批评要采取正确的方法

近些年来,“批评难”在党的一些基层组织中已成为值得关注的现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它还与人们往往不讲究批评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因此,为了正确开展党内批评,提高批评效果,必须讲究批评的方法。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批评的方法要讲究,分寸要适当。”讲究批评的方法,需从多方面努力。当前,解决“批评难”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就目前来讲,正确地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十分重要,这一点常常为人所忽视,而从现实看,批评的效果不佳往往与方法不当有很大关系。

正确的批评方法应该是:

——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就是要讲事实,摆道理,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切忌无限上纲,强迫压服。注重批评的建设性。即既指出缺点错误,又提出改进的建设:既提出存在的问题,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把开展批评与制定整改措施结合起来,帮助被批评者对批评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从而有利于纠正错误,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发展事业。

——态度诚恳,以情动人,经常谈心,交流思想。就是以真正的同志式的态度进行批评帮助,要把对错误的“无情”和对同志的有情结合起来;就是要以诚相见,增进了解和信任,切忌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注重原则,不求全责备。就是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不求全责备,更不要纠缠鸡毛蒜皮的小事,防止批评庸俗化。批评须注意原则。注意原则,就是指批评要抓主要问题,不求全责备。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党内批评时曾指出:“有些同志的批评不注意大的方面,只注意小的方面。他们不明白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指出政治上的错误和组织上的错误。至于个人缺点,如果不是与政治的和组织的错误有联系,则不必多所指摘,使同志们措手不及。”可见,批评是不是注意原则,有没有抓主要问题,关系非同小可。

——分寸要适当。开展党内批评必须体现“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格执行党的政治和组织纪律。党内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党规党纪为准绳。也就是说,批评应掌握分寸,是什么就批评什么,是几分错误就讲几分错误,是什么性质的缺点说什么性质的缺点,而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动辄无限上纲。

——领导带头,以身作则。就是说领导干部要带头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会给批评与自我批评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实践证明,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地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气能否形成,关键在主要领导干部。只要领导干部倡导并带头在各种场合下公开坦诚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心平气和地接受同志们的批评并改正其缺点错误,批评之风就能兴起,就能较好地运用批评这个武器,达到增强全党团结统一的目的。

——提倡当面批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有句名言:“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当面敢批评”作为一种良好品质,是共产党人无私胸怀的表现,也是党内同志关系的正常要求。当面批评,相对于背后批评而言,前者使被批评者能及时地直接地听到批评之音,有助于及时改掉身上的缺点甚至错误,并能领略到批评者的诚意,进而密切之间的关系。为了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应当大力提倡当面批评,反对“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大家都来争当“当面敢批评”的“诤友”。我们应当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视为一个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既善于从别人的批评中汲取营养,又注意从批评别人中省察自身,从而使批评真正成为帮助一个同志进步或防止一个同志犯错误的良药。

标签:;  ;  ;  ;  

大力开展批评自我批评加强执政党的自我监督_批评与自我批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