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作用_德育教育论文

论德育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作用_德育教育论文

试论自然科学学科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科学论文,试论论文,学科教学论文,德育教育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就自然科学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自然科学的发展、运作过程和归属等方面阐述了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重要作用及其注意这方面应用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自然科学 学科教学 德育教育

多年来,在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过程中,德育教育始终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李铁映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文中说:“要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德育贯彻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去”。在学校中,教书育人在德育教育中显然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但是具体的学科教学,特别在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功能是否存在?如果具备这一功能,这种功能又要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尺度予以评价?如何认识自然科学学科中德育教育的特点?如何在自然科学学科中实施德育教育?这些问题在德育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显然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鉴于此,本文试就自然科学学科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谈一点粗浅见解,试图对自然科学学科教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般来说,人们将德育概念常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来对待。从狭义上来讲,德育教育就是指道德教育,也是人们常说的品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是指政治方向、政治态度、政治观念、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政治理想的教育;所谓思想,就是人们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系统的认识和观念。思想教育则是关于人们对宇宙自然社会的人生本质、现象、规律、价值、态度等等的认识与观念的教育;道德是人们自觉地用来控制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教育通过具体的教育过程,使受教育者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乃至群体的关系的观念、行为习惯。

那么自然科学学科教学是否具有德育教育功能?我们应该给予一个肯定的回答。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性质,从中总结规律、原理,创造性地运用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性质来为人类社会提供更优越的精神生活条件和物质生活条件的科学。一般来说,作为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的知识本身,知识体系,即我们所说的原理内容并不包含人类文化内容。但是,自然科学却不单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一旦成为一种科学,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人类的文化现象。因此,这就必然要呈现人类文化的特征。

自然科学学科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它已凝结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智慧和血汗,人类主体在发现、总结、应用自然科学的知识、理论和规律的同时,必定将人类文化深深地烙印在自然科学的具体知识和知识体系之中,这种人类文化我们也可以分为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道德文化。这是一种客观的现象,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般说来,在自然科学知识呈现状态中,我们很难发现人类政治文化、思想文化、道德文化的烙印,但这并不说明它不存在。实际上,任何自然科学成果的发现,都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文化、道德文化为背景,并以之为推动力量而产生出来的。因此,在所有的自然科学现象中,都不可避免地凝固了人类的政治文化、思想文化、道德文化的印迹。从客观的逻辑意义上考察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呈现在自然科学现象的发现过程中。任何一种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任何一个学科体系的建立,任何一种自然科学的成果的发明,都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人类的辛劳和血汗,人类总结科学成果,发现科学成果的同时,既是为着人类整体的发展,同时也常常是为着某个阶级、某个集团或某个民族、某个群体。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政治、思想与道德的因素。

其次,呈现在自然科学学科的运作过程中。人类总是需要把自然科学的成果一代一代传下去,在这种传递过程中,传授者与接受者对于自然科学的态度,也同样反映着他们关于自然的、社会的、甚至道德的种种感受和态度。一位好的或差的教师,在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他是采取一种严谨的态度还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完全可以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看法甚至他的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也必将影响他的学生。

最后,呈现在对科学成果的归属等等的态度上。

当一项科学成果产生之后,如何对待这项成果的所有权,如何把握和评价这个成果,更能表现出特定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意识。一项成果为谁所有,为谁所用,这自然包涵着一定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以及思想观念。

从微观的实证意义上考察,自然科学学科同样具有哪些德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呢?

首先,具有政治教育功能。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别在时代变革,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自然科学常常被涂上一层政治色彩,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材料科学中的冶铁已是很为发达,这是因为当时的诸侯国都在努力扩充自己的实力,其中兵器制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为了在政治上站稳脚跟,扩充自己的实力,争霸天下,各个诸侯国都在努力发展军事和农业经济,这刺激了当时的兵器制造和铁制农具的发展。若从化学发展史的角度考察,大概在春秋晚期(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有了鼓风的冶铁炉。《管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书,都提到了铁制农具和兵器的冶铸,可见当时已是盛行使用铁器了。[1]在这些冰冷的铁器之中,融入和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在近代,石油炼制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是与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本世纪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于是在30年代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高速战斗机和新型舰艇的出现。“它们都以石油产品为燃料,迫切需要大量高率烷值的汽油,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液相裂解,气相加热裂解,催化裂解手段30年代到二战期间,在石油炼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2]

其实,整个自然科学的所有成果,无论古今中外,都或隐或显地与社会政治生活发生着紧密的关联。因此它们都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政治的烙印。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内容,都必须包涵了政治教育的功能。

其次,具有思想教育功能。

人们在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界发展规律,发现和使用自然科学成果的同时,都自然而然地表现着他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方法、思想水平、哲学观念,甚至人生价值观念。因此,一部自然科学发展史,融汇了极其丰富的人类思想成果。自然科学要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所以,它必然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化学的分子说、原子说,还是物理学的粒子说,它们都说明着世界本身的物质性,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数学科学中的正数与负数、加与减、乘和除,在现象上是对立的关系,但在本质上又可以统一起来。在这种自然科学知识的现象中,都包含了深刻的哲学命题。化学中的氧化与还原,溶解与沉淀,化合与分解等等的现象,都深刻地表现了自然界物质间的运动变化之理。和哲学观念一样,人的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等观念,也都渗透在自然科学发展运动变化过程之中。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尽管它是建立在一个荒诞的理论前提上——“服金者寿如金”,因此也导致了失败的必然,但仍然不失为一个人们想运用化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人生之中的显著的例子。中国的炼丹术,起源于秦始皇和汉武帝时代,在他们统一天下建立了唯我独尊的威势之后,又想永远享受人间富贵,长生不老,于是冶制丹药。就当时来看丹药的成份无非是用铅汞、硫或硫化物作为原料。失败是注定的,但在这些无生命的化合物中,也凝结了人类关于人的生命价值的种种因素。同时,也不应把炼丹术看的一无是处,它从另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化学的内容。

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自然科学发展史,常常又融汇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智慧以及不懈追求的精神。因此,自然科学常常也是人类精神的一个侧面的表现。从民族、国家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了解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气质。从这个角度说,自然科学学科教育又自然担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已经融铸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然科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

最后,具有品德教育功能。

无论是数理化专业,还是其它自然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科学研究中,那种勤奋好学不畏艰险的毅力,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破除迷信,敢想敢干的大胆创新精神,对今日的科学工作者仍是一种很大的鞭策。凡是有作为的科学家,“都是百折不回,不辞辛劳,勇于实践以极大精力投身于科学实践的人。如发现镭的居里夫人,发现氟的莫瓦桑,中国的候德榜、陈景润等等,它们的创业过程都是极好的例证。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包括了人类的这种道德精神和道德力量,它本身就具有德育教育功能。我们在进行自学科学教学工作时,启发学生尊敬科学先驱,尊重教师的情操,启发学生培养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培养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勤奋努力,谦虚谨慎,献身科学事业的良好品质,都是德育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上,我们主要从自然科学学科的内在属性出发,从其产生,知识的系统化等方面说明其内涵的德育教育功能。下边,我们有必要从自然科学学科教学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其德育教育功能。

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与社会科学学科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别。文科教学的内容文本,其政治性、思想性、道德因素等是直接的或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在接受文科教学内容的时候,常常可以直接地得到德育教育。自然科学专业教育则不同,政治的、伦理的、思想的、道德的因素与知识内容联系不紧密,表现比较隐蔽,常常容易被忽略掉。但是,如果我们重视一下自然科学学科教学文本内涵的德育因素,教学过程也必然呈现一定的德育教育功能。

教师生活在社会人生舞台,在社会实践,理论研究,日常生活等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特定的政治意识、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他们在传授教学内容的时候,自然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政治意识,思想意识来把握学科内容,把握教学内容,从讲授主体这一角度来说,自然科学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

自然科学学科教学这种德育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全部的教学环节之中,我们可以说,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德育教育的过程。我们说的教学过程,就是指教师的备课,把握教材、理解教材、深化教材、革新教材,课堂传授教学内容以及指导学生的课后练习、指导学生实验等等。从教师能动地运行德育教育这一角度来说,教学过程的主导方面应该是教师,教师是知识信息和德育信息的传播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把自己的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诸种品格因素做为一种信息传播开来,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信息,从而有意识地或者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

长时间以来,不少人认为做为自然科学,其知识内容是超越民族、阶级、政治的界限的。因而,教师的作用,仅在于传授知识,而进行德育教育,完全是硬性为自然科学教学加上标签。以形而上学的态度,游离于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之外硬性加上一种政治术语,道德说教,思想评论,这实在会引起人们对德育教育的反感和误解,这实际是对自然科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种庸俗的理解和一种不负责任甚至是玩世不恭的实践行为。我们所说的德育教育,完全是教育主导方面的教师把知识内容与政治、思想、道德的内容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整体,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完整的信息系统,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获得政治上的影响,思想上的启迪和道德上的感染。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是一种“角色”,教师是在进行一种“表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科学知识融入自己的整个意识,同时也是把自己的整个意识——政治观念、思想观念、道德观念融入到整个知识体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把科学知识呈现给学生,往往也在知识的呈现过程中呈现自己的整个人生,呈现自己特定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和道德意识。这种种观念、意识因素常常在教师备课、讲课、课后辅导、作业批改以及知识的把握,思维的方式,语言的风格,甚至讲课姿式、板书形式等等诸方面表现出来。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他在课堂上从不讲为人处世的态度,但学生可以在几年的从师生活中,从教师的教学生涯中了解到人生的奥秘、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等等。

因此,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自然科学教学也完全具有德育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功能,是自然科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归根结底,是由教育本质属性决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政治性,自然科学教育自然也渗透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性。它也就必然会具有德育教育功能。

注释:

[1]曹元宇编著:

曹元宇编著《中国化学史话》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9~14页。

[2]《化学发展简史》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297页。

[3](同上)前言。

标签:;  ;  ;  ;  ;  ;  

论德育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作用_德育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