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考科学中试卷和笔试命题的几点思考_中考论文

对中考理科纸笔测试命题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科论文,命题论文,中考论文,纸笔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作为课程评价的一部分,全国各地的中考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特别是理科的纸笔测试,无论试卷结构、考查内容,还是题目的形式等都更贴近生活和科学活动的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促进了新课程思想在日常教学中的落实。但是,纵观和仔细研读这些试卷,会发现在题目设计、内容呈现、设问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值得研究。

一、题目的设计应遵循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

在理科的试卷中,每一个题目都是一个科学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和作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获得科学认识的过程,即由解题前的未知或混沌状态,通过科学活动(在考场上主要是科学思维的运用),到解题后的清晰、知然状态。学生在考场上历经的不仅是应考、被查的过程,更是一个科学实践的过程,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所以,命题者对题目的设计不能只考虑如何考出学生的水平,更要考虑到学生在考试中的发展,这就要求题目的来龙去脉要符合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为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建好平台。

如题目:

图甲(见下页)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室温时,将盛有a、b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均无晶体析出。当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或浓硫酸后,图乙试管内所示现象正确的是

图甲

图乙

该题要求学生观察并判断图示现象的正误,这不符合科学认识的规律。第一,人类获得认识首先是从观察开始的,是先看到现象获得感性认识,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活动,再获得理性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观察现象应是科学认识的第一步,而不是最后一步。第二,自然现象一定是客观存在,无所谓正误,就连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象也是客观的,只是它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第三,基于前两点,理科教科书上用图示呈现的都是客观现象,学生依此通过对客观现象的间接观察而获得科学认识,形成认知结构,教科书从不用图示呈现错误的、不存在的现象。故单从考试的角度看,该题不偏不怪,结构良好,但这种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获得科学认识,还易对学生科学认识方法的习得构成影响,而后者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二、科学探究的证据与结论间应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任何科学结论的得出都在严格的证据逻辑基础之上,即观察(用人体感官或科学仪器)到了某个(或某几个)科学事实,通过归纳或演绎才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其对应关系就现代科学技术所能越严密越好。由于在获得证据中科学实践活动的存在,结论比假设在科学性上要高出一个层次,距科学真理更近。

初中阶段的科学探究活动,受学生知识和所用设备的限制,只能要求这一关系的相对严密,或者说在初中学生看来是严密的即可。但这不能被误解,更不能在探究题的拟命中忽视结论对证据的这种要求。

请看题目:

小明家住在山清水秀的月牙山脚下,几年前,村里为了发展经济,在村边建起一座氮肥厂。近段时间,小明发现村里的井水,在烧水或用碱性洗衣粉洗衣服时,总闻到水里散发出一股与氮肥厂附近相似的刺激性气味。

【作出猜想】联想到所学的化学知识,小明猜想可能是氮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井水。

他猜想的依据是______。

【表达交流】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帮助小明归纳污染物的化学性质:(1)______;(2)______。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1)从氮肥厂取来氮肥作为样品。(2)取适量样品放入玻璃杯中,加入井水充分溶解。将所得溶液分为2份。(3)一份加入碱性洗衣粉,搅拌后闻气味;另一份加热后闻气味。

【反思评价】小明的实验方案存在着问题,你认为应怎样改进?___________。

【获得结论】小明通过改进后的实验,确认是氮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井水。

根据题给答案之一,小明的实验方案应改为“用纯净水溶解氮肥进行实验”。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取氮肥样品做对比实验,却得出了污水污染了井水的结论,即想利用“氮肥——污水——井水”的证据链获得结论,但很明显,“氮肥——污水”间不存在科学的证明关系,是命题者意识上的想当然。这使得证据对结论的证实关系不可靠,逻辑不严密。直接取污水样品做对比实验,得出结论,其逻辑关系要严密得多。二是,小明作出猜想的依据是“相似的刺激性气味”,利用的是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属低层次的粗略取证。而通过题目设计的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的依据依然是“闻到了相似的气味”,结论比假设在科学性上没有进一步的提升,或者说结论并不比假设更可靠,那么,进行这一探究活动的意义何在?

三、题目内容呈现形式的创新应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众所周知,新课程的中考试题在题目背景、设问方式、考查角度等各方面都有创新,这对于考查学生真实的知识、能力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题目的呈现形式也有许多创新,如用装置图代替文字陈述、用图像或图表来呈现数据等等。装置图、图像、表格等都是科学语言,对其能否正确理解还反映了一个同学的科学素养和读图的能力。卷面形式上的这些改进不仅必要,而且使卷面活泼、美观,同时还减少了考场上的阅读量。

但是,呈现形式的创新要以不增加学生对题意理解的困难为原则,否则会给考查目的的实现带来负面影响。如:

铁、盐酸、石灰水、硫酸铜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四种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反应的主要实验现象,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A.有气泡产生

B.无明显现象

C.有红色固体析出

D.有蓝色沉淀生成

题目中,用两圆的相交部分表示物质间反应的主要现象是一个创新,是以前题目中所没有过的。但其对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还增加了学生对题目理解的困难,不得已,题目只好对其意义进行解释性陈述,又增加了阅读量。显然这种创新是没有必要的。

框图推断题中也有类似的、不能算作科学语言的简约表示形式,即用“——→”表示一个化学转化,在横线的上(或下)方标注参加反应的物质或反应条件。为什么框图题中如此的简约却不对学生解题构成干扰呢?因为它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是所有同学在日常学习中已熟知的。可见,中考题目呈现形式的创新要尊重科学,遵守约俗,不能过分追求新奇。

四、要解决好命题与答题思维方向的矛盾

命题和解题是一对矛盾,其工作思路是反向的。命题者往往是先有答案,即确定了要考什么,再去编命题目,而学生解题则是先有题目,按照题意的指向去思考答案。当命题者处理不好这对矛盾时,这同一问题上的一反一正就难以落在同一点上,出现命与答的偏差,或者说学生答非所问却也合理,有的解答甚至令人啼笑皆非,使整个题目的考查目的难以实现。

比如有一类题目,命题者将科学性陈述句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抠去,然后要求学生补填,这时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如:

氢氧化钠是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试剂。(1)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容易________,还能____________,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原题所给答案为“潮解”“与二氧化碳反应”,其实还可以有“变质”“潮解”;“增重”“变质”;“吸水”“板结”等不甚符合命题意图的解答。虽然在评卷中可以通过“凡合理者均给分”的方式来弥补题目的不足,但学生在考场上选用哪一个词可要反复斟酌,为了能填上命题人想要的内容,只好回忆并按照课本上的陈述填写,学生答题的过程不再是从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提取相关内容,或去直接作答,去解决问题,而变成了再现课本文字。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诱导并助长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种陈旧的命题方式是新课程所坚决反对的。若将其改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必须密封保存,其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不仅能很好实现命题意图,还使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又如:

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B.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

C.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笔者初答该题,反复思考,认为四个选项都是错误的。看了所给答案B,才勉强理解其意。原来“线圈内的气体”一词含义不清。一种理解可以是,线圈内的气体原来是常温,罩在火焰上后温度肯定升高。可命题人的意思是线圈内的气体就是火焰上方的气体,线圈移过来后便在其内,温度会降低。这种含糊的陈述可真令人啼笑皆非,不应该出现在新课程的中考试卷中。笔者曾随机调查了13名学生,请他们回忆当时在考场上是如何解答该题的,有2名与命题者意图一致;8名不敢肯定,采用排除法选对了;1名答错了;2名记不清最后选了什么。含糊的陈述给学生在考场上带来的困难可见一斑。

命题与解答在思维上的反向是客观存在的,要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命题者首先要认识这种差异的本质,实现命与答矛盾的统一,还要加强对命题技术的研究,提高命题水平。

五、探究题要具有探究性

新课程的理科试卷中都设计有探究题,即以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立意的题目。已有研究指出,在纸笔测验中要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在解题中历经一次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解题中具有探究的心理行为。并提出了探究题命题的四个原则:题目内容以重点知识的应用为基础;题目的背景素材对全体学生来说应是新颖的;要选择最能表现学生探究能力的环节进行设问;探究的内容主题应回避高中化学知识。一句话,探究题考查目的的实现首先依赖于题目是否具有探究性。

下题是一道在试卷中题型标注为探究题的题目:

小刚在化学实验室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白色粉末。小刚叫来小军和小红,共同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

他们依据所学的知识,对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①可能是NaOH;②可能是;③可能是NaOH与的混合物。为了验证猜想,他们分别做了下面的实验。

(1)小刚取少量白色粉末,滴加稀盐酸,有气体生成。由此小刚认为白色粉末是。请判断小刚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______。

(2)小军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由此小军认为白色粉末是NaOH。请判断小军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

(3)小红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判断白色粉末中含有_____________。为了验证猜想③,……

题目所选的素材很好,具有新颖性、过程性,所涉及知识、技能又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对白色粉末成分的猜想是这个探究的关键,也是一个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水平的关键外显行为。具有不同科学探究能力结构的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能分别得出题目所给三个假设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从而接着向下进入不同的探究过程。

然而命题者却将这一重要环节代劳了。试问,这与“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NaOH、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定其成分,小刚等三位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的习题有什么区别?而后者在“题海”中比比皆是,而几乎所有的学生在考前的演练中都做过,这又演变成了对记忆水平的考查,不具有探究性,大大削弱了探究能力的考查效度。

又如: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①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好标记,将标记以上的部分按体积分为5等份;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在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④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请你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2)步骤④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3)实验得出的关于空气组成的结论是__________;(4)该实验还可推论出氮气的性质有(写出两条即可):____________;(5)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写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

这也是被命题者标注为探究题的题目。从图示到实验步骤完全从教科书搬来,所问的五个问题前三个完全是默写出教科书的内容,后两问则需回忆学习时实验中教师教的过程来回答,题目考查的主要是学生的记忆水平,不具有任何的探究性,这怎么能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新课程的教、学、评有很多新的理念和方式,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特别是中考的纸笔测试,改革任务繁重、意义深远,需研究的课题也很多。笔者在此提出以上问题并阐述自己的拙见,意在抛砖引玉。

标签:;  ;  ;  

关于中考科学中试卷和笔试命题的几点思考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