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_群体行为论文

论儿童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_群体行为论文

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同感论文,儿童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还不尽人意,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于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规律还认识不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相吻合。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否则,就难以做到爱国主义教育“生动活泼、入情入理、入心入脑”(注:评论员文章:《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谈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光明日报》2000年2月14日第1版。)。本文的目的,就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心理基础即儿童的国家认同感进行初步分析。

一、国家认同感的心理构成

国家认同感(或民族认同感、国家身份感)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份(National Identity)的知悉和接受。 一个人如果热爱自己的国家,首先就表现在其知道自己生活在这个国家,知道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一名成员,而且乐于成为自己所在国家的成员。如果一名英国儿童知道自己生活在“英国”,自己是一名“英国人”,“愿意”或“很高兴”成为一名“英国人”,那么他或她就初步形成了“英国认同感”。对于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学生而言,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生活在“中国”,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自己“愿意”或“很高兴”成为一名“中国人”,那么他们就初步形成了“中国认同感”。对我国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使他们形成这种“中国认同感”。

国外关于国家认同感的研究集中在儿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最早直接研究儿童国家认同感的是Piaget & Weil(1951 )(注:Piaget,J.& Weil,A.(1951).Th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of

the idea of the homeland and of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11,561—578.),他们研究了4至15岁日内瓦儿童对于成为日内瓦人和瑞士人关系的理解, 但他们的该项研究在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心理学界才又涌现一些关于儿童国家认同感的研究,如Jahoda(1963,1964)(注:Jahoda,G.(1963) .Development of

Scottish children's ideas about country and nationality,Part

I:The conceptual framework.British

Journal

ofEducational Psychology.33,47—60,143—53 .)(注: Jahoda, G. (1964).Children's

concepts of nationality :a

critical study of Piaget's stages.Child Development.35,1081 —92.),Lambert& Klineberg(1967)(注:Lambert,W.E.and Klineberg,O.(1967).Children's views of Foreign People: A cross-nationalStudy.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Tajfel(1970,1972)(注:Tajfel,H.,etc.(1970).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eference for their own country: a cross national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5,245-253.)(注:Tajfel,H.,etc.(1972).The devaluation by children of their own national and ethnic group:two case studies.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1,235-43.)等。Jahoda研究了6 至11岁格拉斯维吉(Glaswegy)儿童对成为格拉斯维吉人、苏格兰人和英国人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些研究集中在儿童的地理知识和儿童对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态度方面,研究发现儿童的地理知识水平影响他们的国家认同感。90年代以来, 伴随着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 )、群体间关系(intergroup relations)和国民刻板印象等研究热潮,国外心理学家对于儿童国家认同感的研究兴趣又起,如Barrett &Short (1992)(注: Barrett,M.and Short,J.(1992).Images of European people in a group of 5-10 year old English school children.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0,339-363.),Rutland (1996)(注:Rutland,A.(1996).The developmentof a national and Europeanidentity

in

Children andAdolesc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31,3-4,3794 .),Breakwell & Lyons(1996)(注:Breakwell,G.M,& Lyons,E.(1996) .Changing European Identities:Social PsychologicalAnalyses of Social Change,Oxford:Pergamon Press.),Barrett(1997)(注:Barrett, M.(1997).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dentity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Paper presented

atthe

VIII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Rennes,France,3rd-7th September.),Cinnirella(1997)(注:Cinnirella, M.( 1997). Towards

a

Europeanidentity?Interactions between

thenational and European social identities manifested b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Britain and Italia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36,19-31.),Muller-Peters(1998)(注: Muller- Peters,A. (1998). The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pride and national identity to the attitude toward the single European currency:A Europe- wide comparison.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19,6,701-719.),等。 除了进一步探讨儿童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外, 研究还扩展到国家认同感与地区认同感(Regional

Identity )的关系、超国家认同感( Supernational Identity)如欧洲认同感(EuropeanIdentity)的发展等方面(Zuo[佐斌] & Haste,1999a,1999b)(注:Zuo,B.[佐斌]& Haste,H.(1999a).European Identity:British Adolescents'Psychological Identities

to Europe and its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Working paper.Bath University,UK.)(注: Zuo,B.[佐斌]& Haste,H.( 1999[ ,b] ) .Who Is Most Like Me ? British Adolescents'Psychological Map ofNationalit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Working paper.Bath University,UK.)。

国家认同感是一个包括许多成分的复杂的心理结构系统,这些成分可以相对被区分为知识和观念亚系统、情感与评价亚系统。作为认知成分的前者包括了人们对自己国家和人群的知识和相关看法;后者作为情感成分,涉及人们对于自己国家和人群的情感、情绪和评价等方面。

从认知成分来看,国家认同感包含着一系列的知识和观念。首先,人们必须具有自己国家存在的一些基本知识。至少,人们能够意识到:有这样一群人,当他们在一起时被分类和标签为“法国人”、“中国人”或者其他什么人。其次,个体还应当知道他或她也是这样一群人中间的一份子,他或她把自己分类为自己国家(而不是其他国家)人群的成员。第三,国家认同感客观上同特定的地理分布和区域有关,人们还应该具有关于自己国家的地理知识,主要是自己所处地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正确知识。第四,国家认同感还包括人们对能够代表和象征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制度、语言、风俗、习惯、历史、传统以及人物等有所认识,即具有关于自己国家文化和社会历史方面的基本知识。如英国人对于英国女王、伦敦塔、白金汉宫的换岗仪式、邱吉尔(Churchill,W.)、莎士比亚(Shakespeare,W.)等的了解;中国人对于长城、黄河、天安门、 京剧、春节、毛泽东等的了解。第五,国家认同感也包含一些基本的观念,主要是人们对于有着共同的祖先、有血脉渊源关系的认识和相关的观念。第六,人们对于自己国家人群的典型性格即国民性格的了解和认同,如中国人常说中国人一般具有勤劳、礼貌、讲道德、爱面子、重关系的性格特点。最后,人们对于自己与自己国家人群类型之间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认识,也是国家认同感的重要认知成分。例如有的德国人会觉得自己“很德国”、“有点德国”或者“一点也不德国”,有的中国人会认为自己是“地道的中国人”、“还有点像中国人”或者“完全不像中国人”。相似相异的方面可以是体型,也可以是性格。

国家认同感包括的情感成分也很多,笔者把它们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人们对于自己国家身份的主观突显性。人们往往同时拥有大量的个人和社会身份,如我是一个中年人、一名父亲、一名教师、一个武汉人、一个湖北人和一个中国人等,这些身份都是“我”的各个方面。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还是一名教师,与我所在的情境有关,即特定的情境会使人们在主观上突显和强化某种身份。如果跟学生在一起,我会感到自己是一名教师;当我身处英国时,我更能够感受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第二,人们对于自己的国家和人群的依恋程度。第三,人们对于自己国家人群的归属感。第四,人们对自己国土的情感眷恋和保护意识。例如,人们把国土的被侵占视作对自己的侵犯。第五,人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辱感等社会情感。

由国家认同感的心理构成可知,人们的国家认同感不是一个单因素的静态系统,而是随着个体的经验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的。换言之,国家认同感有一个从简单向复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人们的幼年时期,儿童的国家认同感只是认识到自己国家的存在,把自己看成是自己国家人群的一分子,而成年人的国家认同感,内容更加丰富,体验也更加复杂,高级社会情感在其中占有更多的份量。由此,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应当充分认识到国家认同感发展的这一实质。

二、儿童国家认同感形成的心理过程

尽管人的国家身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但国家认同感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结构和社会情感,它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儿童从何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国家身份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认同这种国家身份,在没有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之前,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并不清楚。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以社会表征理论(SocialRepresentation Theory)(注:Moscovici,S.(1990).New problems for social psychology in a new Europe.European Bulletin of Social Psychology, 2, 2 —10.)、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Identity Theory)(注:Tajfel,H.,(1981).Human groups and social categor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社会分类理论(Social categorization

Theory )和自我分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注:Oakes, P.J.( 1987) .The salience of social categories.In J.C.Turner,M.A.Hogg,P.J.Oakes,S. D. Reicher and M. S. Wetherell( eds ) ,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A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Oxford:Basil Blackwell.)为基础, 经过心理学家们多方面研究,人们对于儿童国家认同感的认识逐步深入,获得了儿童国家认同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一些基本结论。

毫无疑问,儿童是种种社会群体包括地区、国家和超国家群体的事实上的成员。在婴儿期和儿童早期,在儿童认识到自己的武汉人、湖北人、中国人和亚洲人的任何身份之前,儿童属于这些群体成员的关系对儿童自己的主观自我分类还不能产生任何直接的影响。可是,即使是在很早的时期,儿童属于哪一类群体,却影响着儿童的行为。因此,在儿童还很小的时候,尽管他们还没有获得任何他所隶属的社会群体的知识,但儿童却被人们依据他们所隶属的群体关系而开始被分类了。

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与成人的互动越来越多,与同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儿童开始注意并要求获得他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至少是某些群体的清晰知识。最可能的情形是,儿童先获得他们所隶属的最有社会标定性质的群体(主要是当人们与儿童交往时被最突出的群体)的知识。起初,儿童只是可能要求获得群体的名称,而并不清楚这一名称的清晰意义。进一步,儿童的以地理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的知识可能会与儿童的地理知识的发展相联系起来。一旦儿童形成了哪怕只是部分关于他们属于某一群体的概念,他们就能够开始把自己认同为他们所属的某些群体的成员。这种初步的分类使得儿童开始将其置于与其他的社会群体成员相联系的社会系统之中。

除了这种主观的自我分类之外,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也需要以部分地习得并内化群体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某些信念、态度和价值观为基础。社会心理学家把群体成员所共有的一些突出的信念、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定义为群体表征或群体代表性。这些表征不仅包含与内群体有关的信念,而且也涉及对外群体的信念和评价。由于群体表征对于群体内部成员具有很高的价值,儿童便依据这些表征对世界进行知觉与解释,结果是这些表征逐步发展成为儿童认知结构的一部分。随后,这些内化的社会表征又促使儿童去获得关于世界的进一步的信息。

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儿童形成与内群体和外群体都有关的大量的自我分类、社会身份、信念、情感和价值观。当社会或心理背景因素导致儿童的某种群体身份关系变得突出时,一个特定的自我分类和群体认同感就会在儿童心中被激活或发动起来。换句话说,儿童的自我分类水平是变化的,这些变化取决于儿童的分类和表征被激活时特定的内容和背景。如果背景要求比较自我和湖南人,那么儿童的湖北人身份就会被激活;如果背景要求儿童比较自我与美国人,那么儿童的中国人身份——中国认同感就被激活。

三、儿童国家认同感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的国家认同感是在何时获得或形成的?中国儿童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中国人”?遗憾的是,尽管我国很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直接对于儿童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科学研究尚是空白。在此,笔者对国外的研究结果进行介绍和分析,供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国外的研究显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发展呈现以下年龄趋势:

儿童大约在5到6岁之前,还没有获得关于他们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知识,不能够形成国家的概念,大多数儿童不能够说出自己国家的名称,或者即使能够说出自己国家的名称,也完全不清楚这一名称的意义。从6岁开始,儿童开始能够使用第三人称描述自己国家的人的某些特点。 例如,“他们像我们”,“他们穿的衣服同我们的一样”,“他们的话我们也能听懂”等。“第三人称”的使用表明儿童还没有把自己看成或分类为国家群体的一个成员。

大约7—9岁,儿童开始出现对自己国家或民族成员的系统性偏爱,尽管有的儿童也感觉到某些其他国家和民族群体也很好。

在10岁之前,儿童还很难理解他们能够同时属于两个有包含关系的不同地理区域(如武汉和湖北、湖北和中国)。到10岁时,儿童不仅理解他们的地区和他们的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他们也开始理解他们的国家与他们的大洲(如中国和亚洲)之间的关系。

10岁之后,儿童开始把自己分类为国家群体的成员,在描述自己国家人群时,开始使用第一人称,如“我们中国人”、“我们国家的人”、“我们自己的人”等。同时儿童能够对自己国家人和其他国家的人进行区分和比较。儿童除了对自己国家的有心理偏爱之外,还开始对自己国家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并产生初级的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自豪感等社会情感。

14岁以后,由于受到家庭、学校、同伴、传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的内容趋向复杂,认同感的主观心理成分作用增大,因此在对自己国家的认同程度上开始出现较大的个别差异。例如,儿童开始意识到“中国人”也有差异、“中国人”中也有“不好的人”或“我不喜欢的人”。

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发展既呈现上述一般的年龄心理特征,又会随着每个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不同而有个别差异。影响儿童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家庭、学校、社区、电视、书刊以及儿童的价值观等,而儿童从哪里获得关于自己国家的知识,即儿童的信息来源,是一个重要因素。国外的研究表明,儿童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于人们的交流,特别是与他们的父母与祖父母(祖父母是十分突出的信息来源,因为儿童与他们交流的时间不会比儿童和父母交流的时间少);其次,来源于新闻媒介主要是电视;最后来源于教育资源(老师和书刊)。儿童年龄越大,关于国家的信息来源越多,如旅行等。

此外,必须指出,这些研究结论均来自于欧洲心理学。由于国家认同感同社会文化因素联系非常密切,中国和欧洲的社会制度与历史文化都有很大差异,国外的这些研究结果未必与中国儿童的情形相一致。因此,上述关于儿童国家认同感发展的年龄特征只是我们认识中国儿童的一个参照。只有在中国进行儿童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研究,并把研究结果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才有可能获得我国儿童国家认同感发展的特点以及发现儿童国家认同感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只有摸清了我国儿童的“中国认同感”的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对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才可能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标签:;  ;  

论儿童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_群体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