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成就看中国开放经济对改革的贡献(一)_开放型经济论文

从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实绩看其对改革的贡献(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绩论文,开放型论文,中国论文,看其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现状[①]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对外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

(一)对外贸易的增长。

1979~1994年间,中国的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7%,进口额的年均增长速度是15.9%。1995年出口和进口又分别增长了22.9%和14.2%。中国1995年的进出口总额,以及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是1978年的13.6倍、15.2倍和12.1倍。进出口总额占GNP的比重,在1995年达到了40.8%。中国外贸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经济,成为世界上第11大出口国。

1.进出口贸易增长概况。

从中国进出口的增长势头来看,高速增长主要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时期。1983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只有436亿美元,1985年达到700亿美元。1985年后对外贸易总额成倍增长,1991年达到1357亿美元,1993年为1957亿美元,1994年突破2000亿大关,为2367亿美元,1995年达到2809亿美元。在整个“八五”期间,即90年代上半期的5年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翻了一番;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1年的1.9%上升到1995年的3%,进口额比重则由1.8%上升到3.7%。

对外贸易的增长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强,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了设备更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表1 中国进出口发展概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出口 进口 差额

1980 381.4181.2 200.2

-19.0

1981 440.2220.1 220.1 —

1982 416.0223.2 192.8 30.4

1983 436.1222.2 213.9 8.3

1984 535.5261.4 274.1

-12.7

1985 696.0173.5 422.5

-149.0

1986 738.5309.4 429.0

-119.6

1987 826.5394.4 432.2

-37.8

1988 1027.9 475.2 552.8

-77.6

续表

年份 进出口出口 进口

差额

1989 1116.8525.4591.4 -66.0

1990 1154.5620.9533.5

87.5

1991 1356.3718.4637.9

80.5

1992 1655.3849.4805.9

43.5

1993 1957.0917.41039.6

-122.2

1994 2367.31210.4 1156.9

53.5

1995 2808.51487.7 1320.8 166.9

表2 中国进出口增长速度 单位:%

表3 中国进出口指标

单位:%

2.进出口结构的变化。

(1)出口结构。改革以来,中国出口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出口产品,如食品、农副产品和原油的出口,所占的比例大幅度减少,由1975年的52%下降到1995年的14%左右;制造业产品由原来的48%上升到86%。特别是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增长很快,仅在“八五”期间,就由10%上升为21.1%。

改革以前的出口是服务于“调剂余缺”战略的,出口产品大多为初级原料和半加工产品,由于国内价格体系的严重扭曲,无法真实地判断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出口按计划执行,存在着严重压抑制成品出口与过度依重农副产品、土畜产品、矿产品和初级加工的原材料的问题。近年的发展则表明,中国的出口产品已经换代,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加强。

制造业产品在近年来以较高的速度增长,1985~1990年间,制造业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增加了31%;1990~1993年又增加了约35%。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势头较猛,机电行业成为出口增长最快的部门。1985年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6.8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6.1%,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到40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0%。90年代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1994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已达320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6.4%。也就是说,在1985~1994年9年间,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了18倍。1995年的机电出口比重,已经接近出口总额的30%。

此外,出口产品也趋向于能够体现比较优势。从1975年起,原油一直是占出口产品比重第一位的重要出口品,到1985年,这一位置被服装出口所取代。1993年,服装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的比例,比1975年增长了2.5倍,占到出口产品总额的20%左右。玩具和体育用品也成为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在1985~1993年间,这两项产品的出口所占的比例增长了近3倍。还有多种电子产品的出口在近年高速增长,主要是家用电器(如黑白和彩色电视机、收音机、洗衣机、空调、电冰箱、电话设备等)的出口大幅度增加。这些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例变化显著,改革开放以前,这些产品出口的比例几乎为零,到1990年已达7.3%。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成绩是,从1985年以来,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中,用非技术工人生产的出口产品开始下降。这说明,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这一指标与机电产品出口迅速增长相一致。

1985年后,中国出口的增长趋势相当稳定,估计这一出口增长势头将能较稳定地保持。从十几年的改革经验来看,影响中国出口业绩的主要因素,是汇率、出口退税政策及国际贸易环境,同时国内改革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坚持进行贸易政策改革和综合配套的改革,对确保我国出口增长势头有着重要的意义。

(2)进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口也保持了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和出口增长比较起来,进口的稳定性稍差,即虽然进口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进口增长幅度的变化较大。进口的这种波动式增长,和国内的总需求、经济环境及货币供给有较密切的关系。同时,外汇制度(企业外汇留成等)以及汇率、关税等方面的变化,也对进口的波动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表4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初级产品 %

工业制成品

%

198091.1

50.3

90.1 49.7

1981

102.5

46.7

117.653.3

1982

100.5

45.0

122.755.1

198396.2

43.3

126.156.6

1984

119.3

45.6

142.154.3

1985

138.3

50.6

135.249.5

1986

112.7

36.8

196.763.8

1987

132.3

33.5

262.166.4

1988

144.1

30.4

331.169.7

1989

150.8

28.7

374.671.3

1990

158.9

25.6

462.174.4

1991

161.5

22.5

557.077.0

1992

169.9

20.1

679.579.9

1993

166.7

18.2

750.881.8

1994

197.1

16.3

1013.3 83.7

1995

214.9

14.4

1272.8 85.6

表5 中国进口产品结构变化单位:亿美元

年份 初级产品

% 工业制成品 %

1980

69.6

34.8130.6

65.2

1981

80.4

36.6139.7

63.4

1982

76.3

39.7116.5

60.4

1983

58.1

27.1155.8

73

1984

52.1

18.7222 81.3

1985

52.9

12.4369.6

87.7

1986

56.5

13.1372.6

87

1987

69.2

16

36384

续表

年份 初级产品 %

工业制成品

%

1988

100.7

18.2

452.181.7

1989

117.5

19.9

473.980.2

199098.5

18.3

434.981.6

1991

108.4

17 529.683

1992

132.2

16.4

673.783.6

1993

142.1

13.7

897.586.3

1994

164.7

14.2

992.385.8

1995

244.1

18.5

1076.7

81.5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贸改革的措施较多地集中于出口方面。进口方面的改革虽然也不断有所动作,但其步伐相对而言是较慢的。特别是对进口的计划管理、许可证限制和经营权的限制等方面的改革,总是存在一定的阻力。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价格改革的深入和价格体系逐步趋于合理,为减少进口限制、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创造了一些必要的条件,推动了中国在改革进口体制和政策方面的进展。

3.进出口的来源和去向的分布。

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随着外贸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竞争的加强,开始从沿海地区向内地纵深发展。

出口的来源。从经营出口品的公司所在地来看,在地区分布上主要是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经营的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5~80%,而内陆省份的总出口额,仅相当于广东和福建两省对外出口的总和。需要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内地生产的出口产品,是由沿海地区的外贸公司经营出口的,这是由于沿海城市的贸易信息更丰富,安排运输较为方便,以及银行结算与融资较为便利,这样就使得这部分的出口按报关的公司所在地,而被统计为沿海的出口。

另一个统计上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沿海地区的进料加工比重较大,所以它们的出口额中包含的国内附加价值率较低,而内地出口额所包含的国内附加价值率则较高。

中国出口地区分布的这种特征,是和各省区的经济实力以及它们的相对比较优势分不开的。有些内陆省份的经济实力较强,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它们的出口总量并不大,出口占当地国内产值的水平亦不很高。

国家为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批准企业进行“来料”和“进料”加工出口,并对企业加工出口所需的外方供料和进口原料免除进口关税。这一政策首先在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取得了成功,其原因是沿海地区运输成本低,劳动力便宜,且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相应提高较快,内地进行出口产品的加工也开始呈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使得一部分出口产品的生产开始转向内地。近年来,中国“来料”和“进料”加工出口产品的比重还在不断上升,1988年加工出口产品占总出口的23%左右,1993年这一比重几乎增长了一倍,约为45%;但与此同时,经济特区的出口加工产品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这种经济现象表明,中国加工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开始向内地转移。

出口的去向。从中国出口产品的目的地分布情况来看,中国产品的目的国或地区也趋向于多样化和分散化。从表面上看,有很多(接近50%)的出口产品是出口到香港,但实际上,香港只是越来越多地起到中国出口产品转口地的作用,而不是产品的最终目的地。从1984年以来,中国产品进入香港的比例不断地提高,但是,对香港地区出口的快速增长,和香港对中国出口品转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几乎是同步的。1984年,中国对香港地区出口的47.8%被转口到美国和欧共体国家及日本,1990年,对香港出口品的88%转口到美国、欧洲和日本;1993年转口的比例约在82%左右。考虑到香港对中国出口品的极高的转口贸易额,中国出口品的最佳市场,实际上和东亚新兴工业国家的出口市场结构基本相同。

表6 中国对世界各地区进出口总额(1994年)单位:亿美元

(二)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状况。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发表之后,中国的吸引外商投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有效地吸引外资,以促进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和各地区纷纷采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使外商投资工作获得了重大进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各地区进出口总额

(1995年,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

表7

单位:亿美元

1.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把利用外资、活跃经济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以来,中国在吸收外商投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1995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已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300亿美元。

90年代以来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的时期。1992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首次超过了100亿美元,并首次超过了对外借款的实际使用外资额,比例为1.5∶1。这一外资结构的变化,表明中国吸收外资的来源已主要来自外商直接投资。1993年,这一势头持续发展,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达278亿美元;1994年则突破了300亿美元大关;1995年更上一层楼,达到了378亿美元,这一数额已占中国当年全社会总投资的13.8%。

表8 中国利用外资概况单位:亿美元

“八五”期间中国吸收外商投资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是与1992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掀起又一次高潮密切相关的。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重要谈话,以及后来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的报告,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就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澄清了经济思维认识上的问题,扫清了许多前进中的障碍,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国际投资环境来看,90年代上半期是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特别有利的时期。这一时期,欧、美、日经济处于低谷;拉丁美洲尚未从债务重整的重任中走出;东欧和前苏联地区不同程度上处于“休克疗法”的冲击阶段;南亚一些国家虽已宣布了改革计划,但尚处于起步状态,……相比之下,只有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相对具有最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外商投资显著增长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2.外商投资发展特点。

中国吸收外商投资不仅在数量上增长较快,而且还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1)外商投资开始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延伸。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中国过去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目前,投资重点虽然仍相对集中在沿海,但对内地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92年,沿海省市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7437个,协议外资金额50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倍和4.1倍;内地省区批准项目10688个,协议外资金额7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倍和6.2倍,增长速度超过沿海省市,沿海和内陆比为6.5∶1。1993年,外商在内陆地区的投资继续成倍增长。1995年外商的实际投资金额,在沿海地区为308亿美元,内陆地区为67亿美元,比重为4.5∶1,差距进一步缩小。

(2)外商投资的项目规模增大。1995年,外商投资平均每个项目协议的外资金额为119万美元,1993年1~6月平均每个项目的协议外资金额为135万美元,增长了24.5%。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地的这一指标则增长了3~6倍。1995年,平均每个项目协议的外资金额增加到247万美元,比1992年又有了成倍的增长。

(3)外商投资结构趋于优化。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基础设施、交通、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大项目以及一批经济发展急需的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正在兴办。目前外商投资已经主要集中在工业方面,其中尤以电子通信设备、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电器机械器材为多数。

(4)国际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增加对中国投资。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国际大型跨国公司逐渐将中国作为重要的投资场所,汉莎、菲利浦、IBM、摩托罗拉、松下等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寻找机会增加对中国的投资,有的已对中国投资作出中长期规划。美国500家大企业中已有多家来华投资。

(5)已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1994年外商投资企业共计13000余家,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3492亿元,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5%。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三路大军之一,1992年外商投资企业自营进出口总额达437.5亿美元,占同期全国商品进出口总额的26.4%。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21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9%,占全国出口比重的27.1%;进口达16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7倍,是外商来华投资在进口方面创下的最高纪录。在此基础上,1994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又有较大发展,出口额347.1亿美元,占全国出口的28.7%;进口529.3亿美元,占全国进口的45.8%。1995年出口468.8亿美元,进口629.4亿美元,分别占31.5%和47.7%。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吸收外商投资的领域和形式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1)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商投资的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2年以前,中国的服务贸易领域是限制外商投资的,有些行业甚至还不允许外商涉足,第三产业吸收外商投资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1992年以来,在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和参加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的背景下,中国逐步调整了政策,开始允许外商有条件地涉足一些过去所不允许涉足的领域,目前,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零售、咨询、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服务等领域,都有了外商的投资。

(2)外商投资方式有了新的发展。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近几年中国外商投资的一种新的形式,而且发展迅速,到1992年底外商投资股份公司已有数十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的公司已达30多家。这一新的投资形式,既为境外投资者开辟了新的投资途径,也为外商投资企业开拓了新的直接融资渠道,为其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机会,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外商投资者的关注。

(3)批准建立外商投资公司。为了促进海外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型公司实施其在中国的多领域、跨地区的投资规划,还批准设立了一些以投资为主业、并为其投资的企业提供服务的“伞型”公司(控股公司)。这些投资性公司执行其在中国投资的计划,管理所投资的企业。中国政府目前很重视这项工作,有关的规范和管理办法正在拟定之中。

3.外商直接投资环境中尚需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目前,在外商直接投资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首先,市场机制调节与管理体制还不适应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其次,对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机制比较薄弱。再次,透明度和国民待遇问题仍是外商报怨比较多的重点问题之一。吸收外资工作中的问题,有关各方正在积极研究和解决。

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在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描述中指出,要“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价值规律和管理经验。改善投资环境和管理办法,扩大引进规模,拓宽投资领域,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创造条件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依法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老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兴办出口型企业。发挥我国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根据这一要求,结合目前的发展情况,中国在吸收外资方面正在研究和思考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积极有效”的方针,考虑如何把吸收外资的数量与实际效果统一起来,以便从以往的重数量、重速度逐步过渡到重结构、重质量、重效益上来,要解决好吸收外资的国内配套条件,改善投资结构,加强对外商投资的政策引导、服务和监督管理。同时,要为已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使外商投资的总体社会效益能够明显提高。

(2)研究如何运用“以市场换技术”等有关政策,提高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在外商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鼓励举办为现有产品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项目;通过吸收外资促进现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

(3)研究如何调整地区倾斜政策,促使沿海开放地区的外商投资的产品升级,促进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引导外商投资能够在不同的地区合理分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公平的竞争。

(4)研究如何合理选择外资来源结构。考虑积极地吸引港、澳、台和东南亚华人投资,特别是台、港和华人大公司的投资,促进劳动密集的外向型经济和乡镇工业的发展,增加劳动就业,加快外商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研究如何通过努力吸引日本、美国和西欧国家投资,特别是大跨国公司的投资,以促进中国外资结构的尽快改善。

(5)加快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制建设。目前正在抓紧制订相应的法律规章,对一些新的外商投资方式如股份公司、外国公司分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予以规范;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法规,制止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不正当活动和行为,使企业依法经营,政府依法监督和管理。

此外,还有一些有关的配套政策也在研究进行相应的调整:

(1)税收政策。经过1994年的税收制度改革,在间接税方面,内外资企业已经统一,执行同样的税收政策。但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则仍然保持内资和外资两套税法,使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存在税负差异,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这是造成众多“假外资”现象的主要原因。涉外企业所得税法中的地区优惠,还造成了地区之间的相互攀比。因此,税收政策调整的目标,是逐步统一内资、外资两套所得税税法,建立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机制。

(2)外汇政策。为便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使人民币逐步成为可兑换货币,首先要实行汇率并轨和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以消除外商投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外汇管理上的差别。为了避免引起政策上的较大波动,考虑对外商投资企业允许保留自己的现汇账户,不实行强制结汇,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正常进口保证用汇。根据国际惯例以及中国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承担的义务,要保证境外投资者的利润、回收的投资、境外贷款本息、许可证使用费、外籍职工工资等能兑换成外汇自由汇出。

(3)审批制度。调整审批制度,首先是考虑将目前主要按投资金额的大小和沿海、内地不同地区的划分方式,改为按产业类别和生产规模确定审批权限。国家今后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控制地方投资规模(内资和外资配套资金的总规模)、信贷政策、引导外资投向目录及公布产业投资信息等方面,对吸收外商投资予以调控。其次是应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缩短法定的审批时间,但简化审批程序绝不等于取消审批。

(4)服务贸易领域投资政策。服务贸易(主要指第三产业)是中国将重点发展的领域,也是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之一。一方面,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落后,需要借助外资的力量推动加快其发展;另一方面,根据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已达成的协议原则,各国对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都作出了一定的承诺,中国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商投资的政策也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中商业零售政策、宾馆饭店、房地产、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政策,都应考虑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条件地放宽。(未完待续)

注释:

[①] 本节的数据,包括图、表中的数据,除特别标注外,均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历年的《海关统计》和1996年《中国统计摘要》。凡是图中的数据均来自相应的表。

标签:;  ;  ;  ;  ;  ;  

从发展成就看中国开放经济对改革的贡献(一)_开放型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