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导向型加工贸易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基于ICT产品进出口数据的实证分析_加工贸易论文

出口导向加工贸易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基于ICT产品进出口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导向论文,加工贸易论文,产业升级论文,进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8-0017-05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增强。从1990年到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65%增加到6.72%,其中,出口额的增长更为显著,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80%增加到7.33%。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看,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初级产品的比重则不断降低,尤其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电子类产品出口份额增长显著,这似乎表明我国的电子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已经显著提高,出口商品结构得以优化。但学术界对该现象还存在不同的观点,即我国电子类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政策所致,进口零部件组装成制成品出口,这意味着我国表面上出口的是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品,实质上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工序,因此,我国在电子类产品的生产中依然处于国际产品价值链的低端,我国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并没有提高,甚至有下降的可能。

那么,到底哪一种观点更具合理性呢?众所周知,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鼓励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对用于加工贸易的进口中间产品免征关税,90年代初又开始大规模降低关税。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外商在我国直接投资设厂,尤其是相当多的外资企业进口电子类产品零部件在我国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再出口制成品,这样通过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②就把高科技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工序放在我国生产,以充分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来降低成本。显然,如果我国的加工贸易始终维持在这样的水平,那么,我国电子产业依然处以产品价值链的低端。但也有不少学者指出,加工贸易活动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技术溢出,能够提升整个产业的科技水平,从而可以带动我国企业向产品价值链的高端转移。

上述观点的分歧正是本文要论证的问题。由于ICT产品在我国电子类产品的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而且ICT产业既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又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最深的产业,因此,本文就以ICT产业为例检验加工贸易是否可以带动产业升级。本文假定产品零部件的技术含量要高于产品的组装工序,那么,如果一个国家在产品零部件上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增强则意味着该国该产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该国在该产品价值链上的位置得以向高端转移。因此,本文利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3.下5位数编码的ICT产品的进出口数据,分别计算了我国ICT产业中制成品及其零部件的NET值,通过对NET值的变化趋势分析来判断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进而确定该产业是否实现了升级。

二、文献综述

由引言可知,技术溢出的存在是加工贸易带动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条件,那么,是否每个产业都存在技术溢出,影响技术溢出的因素有哪些,技术溢出的途径是什么?这些问题国内外学术界都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研究。

Stehrer and Wrz(2003)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技术溢出在产业内比产业间更容易发生,并指出东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起步于高科技产品价值链的低端,即制成品的组装工序,之后,技术溢出带动零部件生产的发展,从而实现产业升级。Coe,Helpman and Hoffmaister(1995)认为一国的生产力不仅取决于国内研发资本而且取决于嵌入在进口产品中的国外研发资本,那么,一国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进口越开放,其从国际技术溢出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因此,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进口零部件进行组装或许是获取技术溢出好处的捷径。

国内学者李小平、朱钟棣(2006)采用6种计算外国R&D资本的方法和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发现,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的R&D溢出促进了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蒋殿春、张宇(2006)通过对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存在性与影响因素进行的经验检验表明:某一行业的外资部门和内资部门技术水平差异同FDI技术外溢效应发挥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正向的技术外溢效应都发生在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中。此外,市场结构及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也是影响FDI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因素。平新乔等(2007)利用中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估算FDI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从FDI与内资企业的总生产率之间的相关系数看,技术溢出大为减弱,产业内的外资份额已与内资企业的总生产率不显著相关了;从FDI份额对中国企业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之间距离的效果看,外资进入并无显著作用,且外资进入会妨碍内资企业通过研发自主创新而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距离的努力。

三、研究方法及相应指标的选取

在假定电子产业中零部件生产的科技含量要高于制成品组装工序的前提下,以电子产业中的ICT子产业为例,度量我国ICT产业制成品与零部件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如果制成品与零部件的国际竞争力均得到提升,则说明加工贸易活动产生了技术溢出,带动了该产业升级;如果仅仅是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增强,而零部件的国际竞争力没有发生变化甚至降低,则说明该产业依然处于国际产品价值链的低端,加工贸易并没有带来该产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目前国际上度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方法是RCA指标(Balassa,1965)。

其公式为:

其中,i代表国家,j代表产业(或产品),w代表世界,x代表出口。该指标是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在本国出口额中所占比例大于世界上该产品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那么该国在该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即国际竞争力较强。反之,则该国具有比较劣势。该指标值介于0与+∞之间,值越大,说明该国在该产品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越明显。另外一种方法是NET指标(Deardorff,1980;Balance et.,1987)。其公式为:

其中i代表国家,j代表产业(或产品),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t代表年份。该指标值介于-1与+1之间。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大于进口,即NET值大于0,说明该国在该产品上具有竞争力,反之,则说明该国在该产品上存在竞争劣势。而且,随着该指标值的增大,该国在该产品上的竞争劣势逐渐趋弱,竞争优势逐渐趋强。NET值为-1时,表明该国是纯进口国;NET值为+1时,表明该国是纯出口国。

由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存在,分析一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时候就要更加重视出口产品中的进口零部件比重,因此,本文采用NET指标来度量ICT制成品与零部件竞争力的变化,因为RCA指标只考虑了出口方面而没有考虑进口方面。

四、ICT产业NET值的计算与分析

ICT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包括办公设备、IT产品、通信产品及半导体产品。

鉴于制成品与零部件的区分对于评估一个产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那么,关于NET值的计算就要求至少基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3.下5位数编码的贸易数据,其来源是UN Comtrade database。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计算了ICT产业中各类别制成品与零部件在1991年和2006年的NET值。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根据表1中该行业的制成品NET值可以看出,除了半导体产品,我国已经在很多制成品上由净进口国转变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净出口国,这说明我国在ICT制成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下面,我们分别描述各类制成品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A.办公设备:共包括19种制成品,其中除了2种产品(75121③和75134)的NET值有所降低外,其余多数产品都呈现出较大程度的上升。甚至在一些产品上成为了纯出口者,即NET值接近1(例如75118、75121、75122、75132、75133)。有些产品从1991年就是很有竞争力的净出口者(例如75121和75122),而更多的产品则奇迹般地从具有明显竞争劣势的净进口者转变为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净出口者(例如75115和75133)。所以,通过比较1991年和2006年的NET值可以看出我国在办公设备制成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改善。

B.IT产品:共包括6种制成品,而这6种产品的NET值均表现出上升趋势,其中有些产品表现的还相当明显(例如7522、7523和7529)。更为重要的是,在1991年除了产品7526全部处于净进口地位,而到了2006年除了产品7521和7527外全部处于净出口地位。产品7522甚至由纯进口者转变为纯出口者。这说明我国IT类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

C.通信产品:共包括16种制成品,除了3种(76413、76423和76424)产品的NET值稍有下降,其余大多数产品的NET值增加相当显著,尤其是有相当多的产品由1991年的净出口地位转变为2006年的净出口地位,而产品76411、76415、76426甚至几乎成为了纯出口者。这些都表明我国在通信类制成品方面已经由1991年的竞争劣势转变为2006年的竞争优势。

D.半导体产品:共包括24种制成品,其中10种产品的NET值下降,14种产品的NET值上升,但是升降的幅度总体而言都不大。同时,1991年我国在绝大多数半导体产品上是净进口国,而这种状况到2006年也几乎没发生改变。这表明我国半导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这十几年中并没有取得较大的改善。这与上述三类产品是不同的。

通过分析ICT产业各类制成品NET值从1991年到2006年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半导体产品,我国ICT产业其余三类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都得到了相当明显的改善。但是,在制成品方面竞争优势的显著增强还不足以说明我国ICT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如果我国依然维持进口零部件组装成制成品来扩大出口的模式,则说明我国仍处于该产业链条中的低端。因此,我们还要具体比较1991年和2006年我国ICT产业中零部件的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只有当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零部件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增强时,我们才能说我国ICT产业实现了升级。

下面我们根据表1中ICT产业零部件的NET值具体分析各类零部件的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A.办公设备:共包括4种零部件,只有1种产品(75993)的NET值微弱下降,其余均出现明显的增加,虽然2006年办公设备零部件的进出口基本保持平衡,但是与1991年较明显的净进口地位相比仍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B.IT产品:只包括1大项零部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进出口平衡状态转变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表明IT产品零部件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C.通信产品:共包括4种零部件,其NET值全部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1991年所有产品还均表现为严重的净进口,到2006年已经有两种产品转变为净出口,另外两种产品进出口基本平衡。当然,这种竞争优势也还比较微弱。

D.半导体产品:共包括20种零部件,其中7种产品的NET值下降,其余13种产品上升,应该说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仅仅得到了微弱的增强,但直到2006年我国在半导体零部件的国际贸易中依然处于净进口地位。

根据ICT产业零部件NET值从1991年到2006年的变化可以作出基本的判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在科技含量较高的零部件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但是仅仅比较1991年和2006年的数据,并不能排除偶然因素对NET值的干扰,从而出现对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的误判。同时,又由于本文的重点在于根据ICT产业零部件的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来判断该产业是否实现了升级,因此,我们又分别计算了ICT产业各子类别零部件从1992年至2006年的NET值,并用趋势图1表示如下:

图1:ICT产业分类零部件NET值

数据来源:根据UN Comtrade database数据计算得出

由图1可以看到,我国ICT产业分类零部件的NET值总体上表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除了半导体类零部件,我国在其余三类产品零部件的进出口方面已经从严重的净进口基本转变为贸易均衡,甚至一部分产品已经出现了净出口,说明我国已经在生产越来越多的科技含量较高的零部件。正是由于我国ICT产品零部件竞争劣势的减弱,竞争优势的增强,我们就可以说我国在该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已经逐渐向高端转移,从而实现了ICT产业的升级。

五、结论

本文在假定ICT产品零部件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前提下,利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3.下5位数编码的ICT产品在1991年和2006年的进出口数据,分别计算了我国ICT产业中制成品及零部件的NET值,同时还给出了1992年至2006年ICT产业分类零部件NET值的变化趋势图。通过对NET值的变化进行分析可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不但在该产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得到了极大提升,而且零部件的生产也逐渐由竞争劣势向竞争优势转变,这表明我国ICT产业的技术水平取得了进步。重要的是,最初正是我国的加工贸易政策推动我国企业参与到ICT产业中技术含量较低的组装工序,得以介入高科技产品价值链,但是随着加工贸易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溢出及加工贸易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企业并没有止步于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组装阶段,而是向技术密集型的零部件生产迈进,从而实现了从低端进入、向高端转移的良性发展,产业得到升级。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证明了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并且指出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增长依然处于国际产品价值链低端的言论有待商榷。那么,我国应该通过加工贸易政策的适时适度地调整,引导加工贸易厂商加大零部件的国内采购力度,从而加速我国相应产业的升级。

收稿日期:2008-05-21

注释:

①产业结构升级在本文中主要是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

②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指某种产品在其价值链的不同阶段所要求的要素投入是不同的,那么不同的国家就可以根据其自身的要素丰富程度而选择不同的工序来介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

③由于篇幅所限,正文及表1中的产品均以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3.下5位数编码来表示。

标签:;  ;  

出口导向型加工贸易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基于ICT产品进出口数据的实证分析_加工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