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结构研究:上海市场竞争类型的实证分析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中国市场结构研究——上海市场竞争类型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中国市场论文,市场竞争论文,上海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这是一篇实证性的研究报告。文章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为代表性案例,首先对第三、第二、第一产业内的若干行业进行调研考察,然后分析了上海市场结构的形态:是垄断型、竞争型还是垄断竞争型。本文的研究采用国际规范的方法和标准,将抽象的经济理论具体化、现实化,是国内对市场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文章不仅提出了上海调整产业组织、优化市场结构的对策思路,同时也丰富了对中国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的理论研究。

现代市场结构的类型从理论上讲大体有:完全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所谓完全垄断型市场指由一家企业等经济主体垄断卖方或买方的市场。从西方国家市场的实践看,基本没有出现过这种类型,只在个别行业存在独家垄断形态。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看,苏联式计划经济模型倒是典型的完全垄断。这是按照列宁的“一国就是一个工厂”建立的模式。“国家”成了全部产品、劳务的唯一买方和卖方,企业不直面市场。

所谓完全竞争型市场指许许多多的个人与企业都能自由进出的市场形态。西方国家早期的市场近乎于这个类型。在那个时代,市场基本不存在垄断。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逐步从竞争走向集中、形成垄断。古典式市场经济及其完全竞争型市场也就基本被现代市场取代了。

所谓垄断竞争型市场指进入市场的主体(企业、个人等)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是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市场形态。本世纪初、特别是40年代以后的西方市场就是典型的垄断竞争型。因而,这种形态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形态。

中国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撇开社会主义前提不说,即现代市场经济,也就是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惯例运行的市场经济。因此,中国市场竞争类型不能选择古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也不能选择80年代改革以前存在过的斯大林式的完全垄断市场,可选择的只能是垄断竞争市场形态。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呢?理论上可作出许多说明。但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事实。下文让我们以上海为代表性地区案例,先进行一些实证分析。

一、上海市场竞争类型的若干实例

实例1:上海广播电视业——从完全垄断变为垄断竞争。

广播电视为信息产业,属第三产业。上海的广播电视业在90年代以前的40年是完全垄断型的。上海地区只建1家电视台(上海电视台),1家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实践表明,这种完全垄断型市场的缺陷是:否认信息也是“产品”、“产业”,不讲产销对路、不开拓市场、不看收视听率,规模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产出却不相应增加,经费则越来越短缺。如电视台从1986年到1990年间,节目仅从3套增至5套、每周平均播出时间仅从246小时增至251小时,分别仅增2套与5个小时。广播电台从1986年到1990年间,节目从7套增至10套(仅增3套)平均每月播出时间仅从105小时增至123小时(仅增18小时)。当然这种完全垄断也有长处:便于调控,尤其便于政府控制。

1992年,原属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部分人员流出,组建成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的部分资源流出,组成上海东方电视台。原来的完全垄断被打破,转化为垄断竞争型。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无竞争,后者有竞争;两者的相似处则是:都有垄断,只不过前者是独家垄断,后者为两家或多家(电视台是7家)垄断。但是,正是因为有了竞争,原来完全垄断的缺陷开始消失。以上海广播业为例,从节目内容看,“东广新闻”引出上广“990新闻”,紧接着你设“都市990”,我设“上海潮”,你开“东方大哥大”,我开“市民与社会”……。从节目容量看,平均每日播出时间从1990年的123小时激增到180小时,过去5年仅增18小时,现在2年净增57小时;从传播形式看,你用“直播”我也用“直播”,一下子与国际广播形式接了轨;从广播主体看,竞相运用各种方式调动普通市民百姓参与,电话点歌、热线问答、心理咨询、悄悄夜话等等,使人民进入社会思想库,使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以主体身份进入广播,沟通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净化人与人的关系,使之“多一分爱心”、“多一分理解”等等。上海地区的电视台,情况与此相似。竞争繁荣了上海广播电视业,而人员不仅未增,反而有所减少,1991年共有0.46万人,1992年反而减至0.42万人。竞争出效率,既提高了社会效率,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上海广播电视业的垄断还存在,亦即还存在着2家或多家垄断。如用CR表示垄断集中度,CR[,2]即表示2家垄断集中度,那么,在广播业上海基本是CR[,2]100%,即2家电台垄断了上海地区广播业的100%。垄断的存在使上海广播电视业依然保持着政府的有效调控。因此,这种垄断不能取消,而且也很难取消,甚至根本不可能由许许多多企业、个人都去参与广播电视业。要知道当今的广播电视已经进入卫星通讯的现代化时代,很难做到任何个人、企业随意进出这个市场。

实例2:上海出租汽车业——从完全垄断经垄断竞争走向高度竞争型

上海出租汽车业属第三产业,其市场走向是:完全垄断→垄断竞争→高度竞争。1978年上海小客车(出租车)仅260辆,基本为独家经营,以后发展到2、3家。1985年,国务院以及上海市政府发了有关文件后,众多企业、个人进入这个市场,到1992年已有出租小汽车1万3千多辆。而企业有400多家(其中3家为私营),个体户14家。因此,目前的竞争度非常高,垄断程度则很低,近乎于完全竞争型。但是,只能说“近乎于”,因为,也还有或多或少的垄断。如果按其中8家最大企业占上海小汽车出租市场的比例(用CR[,8]表示),而又按通用标准,则CR[,8]为40%以下(即该行业8家最大企业占全部市场比例40%以下),属竞争型或低度垄断、高度竞争型市场。

小汽车出租业之所以成为高度竞争市场,是因为进入这个市场的卖方无需很多资本(1辆夏利车仅8.9万元,1辆桑塔纳车也只17.8万元),只需掌握开车技术以及相关的交通管理知识,所以,该行业个体户很多。而买方为广大个人消费者,由于上海地区商务、会议等等活动多,公共交通不畅,即使是有些家庭个人也由于收入水平大为提高而不想去挤公共车辆,所以,小汽车出租的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给。现在也还有许多企业、个体户希望进入这个市场。而从供求双方看,都是1对1的服务。所以,即使是车辆占有较多的出租公司也实行个人(司机)承包制。结果,无论是大的出租公司还是个体户,都未体现出“规模经营”与“规范经济”。因此,上海小汽车出租服务市场形成高度竞争市场乃属必然。而垄断或高度垄断则非常困难。

但是,小汽车出租服务市场也还存在垄断。这种垄断目前主要体现于行业管理方面,其中涉及市公用事业局客运管理处、市公安局和市税务局,由这三家牵头组成管理组织对之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之所以属于市场垄断性质,主要在于对卖方(企业、个人)进入市场设置了障碍,如根据上海市政建设现状,暂时不能允许过多的小汽车出租车进入,相应地也不批准有关企业、个人进入;又如根据个体出租由于服务性质难以规范也难以合格,从上海市对外开放要求看,相应地较为严格地限制个体户进入;等等。这类垄断(障碍)看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是,由于垄断(障碍)主要在市场管理方面,所以,亟须予以规范,如在1993年我们调查时就存在程费不统一等问题。

小汽车出租服务市场的高度竞争使其有活力,而且发展速度很快、效益也很好。如1991年比1990年增加车辆25%,增加服务车次仅10%,而1992年比1991年增加车辆66%,增加服务车次167%;1993年的车辆原增7000辆,因为道路问题,现增3500辆,即比上年增26%。总体看,服务质量也有改观,但是,由于竞争度高,管理很难,存在某种无序状态,所以,要有相应的“垄断”。这个“垄断”主要对卖方进入市场时设置“障碍”,至于对“价格”是否要实行统一、是由统一管理部门决定,还是由几家大出租公司领衔决定,倒是可以研究的问题。

实例3:轮胎行业——高度垄断、低度竞争型市场

上海轮胎行业属第二产业。该行业基本属于垄断度很高、竞争度很低的行业。该行业的两家最大企业即正泰与大中华的产值要占全行业总产值的79.7%(即CR[,2]=79.70%),垄断了近80%的产值。该行业的垄断度这么高的原因在于:1.轮胎制造业属资本密集型产业,又要相当高的技术,个人与小企业难以普遍进入。按照施蒂格勒的看法,内外胎生产企业的最佳公司规模为14160万美元,他所确定的最佳公司规模的范围是10000万美元……敞开(即起点为1亿美元,终点为无边界)。上海最大1家内外胎生产企业的规模是15736万美元,刚达到施氏最低标准。即使这样,众多个人与小企业也几乎没有可能进入这个行业了。2.轮胎制造产业属外部较不经济产业,即对环境有污染,许多个人、小企业进入该产业更不利于环境经济,所以,他们也难进入该产业。3.轮胎制造产业的原材料在上海需要从南方甚至从海外进口,许多个人、小企业当然也不易获得这些原材料,更不易进入该产业。正由于此,上海轮胎行业的2家大企业的垄断度很高。尽管这2家大企业原来也是国营厂,历史也相当悠久,属老企业。但是,仍能保持其垄断地位,而没有象其他行业那样在近10多年内受到众多中小企业与个人的竞争性挑战。看来,该行业的垄断度高是合理的,而且从规模经济看,还未达到国际标准。

然而,高度垄断、低度竞争也有其缺陷,这就是活力不足。特别是橡胶轮胎行业属于国有老企业:劳动成本高,仅退休职工负担就很高;技术水准低、设备老、厂房陈旧、场地狭小、原材料成本趋高;加之垄断度高而无活力,所以,发展相对迟缓。1992年上海主要工业行业总产值指数相当于1978年的275.7,即14年间增长175.7%,但是,轮胎行业同比指数仅为224.0,即14年间增长124.0%,在全市32个主要行业中排名第20位。

实例4:饲料工作——高度竞争型行业。

上海饲料工业也属第二产业。这是上海工业行业中竞争度最高的行业。其小企业参与程度高达97.27%,即众多小企业生产的产值占饲料行业总产值的97.27%,因此,竞争程度也最高,垄断度则最低。究其原因在于:1.饲料工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投入少;2.原材料多且上海本地区及周边地区都有,非常容易得到;3.市场需求又大,1978年以前,由于家庭饲养业、农村企业饲养业发展迟缓,又由于农村发展“以粮为纲”,所以,饲料工业也得不到发展。1978年以后,上海郊区饲养业发展迅速,饲料工业也相应得到迅速发展,众多小企业纷纷进入;4.饲料工业技术水准较低又较容易掌握;5.饲料工业不受场地限制。总之,进入障碍很小,不易垄断,成了许多个人、小企业进入的行业。由于竞争度高,活力也大,所以,该行业成了上海工业行业中发展最为迅速者。1992年,上海工业总产值指数是1978年的275.7,饲料工业的总产值同比指数达到1077.9,是指数超过1000的唯一行业。

实例5:蔬菜种植业——高度竞争型行业。

蔬菜生产属农业即第一产业。农业或第一产业属竞争型或高度竞争型。以蔬菜生产为例,上海郊区9县1区(宝山区)以及杨浦区的很小地块都种植之,而且全部为农民承包耕种,此外,市郊农场也有种植,许多农民在自留地,十边地也种植并且有所上市。所以,这是由千千万万个人进入的近乎完全竞争型的市场类型。其形成机制在于:1.上海郊区可耕土地少,又分归农民承包,地块划分更小;2.上海郊区农民有精耕细作、集约操作的传统技术,而蔬菜种植业又恰好需要这种技术型耕作;3.蔬菜为人人每日所必须之食品,形成所有人、全天候参与的高度竞争的市场需求;4.小块土地蔬菜耕作几乎不耗费大笔资本等等。完全竞争型市场活力最大,所以,尽管1992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种比1991年减少7%,而总产量反而比上年增加了7.7%。

但是,准完全竞争型市场有易于混乱的缺点,而且蔬菜为人人日日之生活必需品,这又易于使广大民众的需求不易满足,蔬菜种植也易受天气左右。气候条件好,产量高,上市多,往往供过于求,形成返销浪费;反之,气候条件差,产量低乃至无,上市少,往往供不应求,形成价格居高不下。因此,蔬菜种植业应当有适当的垄断以补完全竞争之不足。

实例6:畜牧饲养业——低度垄断与高度竞争型市场。

饲养业属第一产业,其垄断程度也较低、竞争度较高。1992年底,全市有千头猪场443个,年出栏肉猪93万头,占全市上市量的24.3%,有10万羽以上肉鸡场34个,年产肉鸡3620万羽,占全市家禽上市量的35.7%,万羽以上蛋鸡场146个,年产鸡蛋5200万公斤,占全市上市量的35%等。按照通用标准,前8家企业即CR[,8]的销售量或总产值、总产量等占该行业总值的比重即所谓集中度在40%以下者属竞争型市场。那么,本市的养猪场的443个的产量也仅占总量的24.3%。34个养鸡场产量仅占总量的35.7%,144个蛋鸡场产量也仅占总量35%,即都在40%以下,而企业总量都超过8家。可见,上海饲养业的集中度低、竞争度相当高。

上海饲养业也出现了大江模式。大江公司除自营企业外,还有31个联营企业、30个承包经营企业,年产肉鸡350万羽,占全市上市量(1992年)的34%。这是个联合公司,是走向集中、垄断的公司。它表明,在养鸡业方面,垄断集中在提高,竞争度在下降。饲养业的这种变动,主要由于:牲畜饲养可以工厂化、工业化、科学化;有规模经济效益和有市场销售前景。但是,即使这样,上海饲养业的总体市场类型仍然未变,因为“大江模式”包含31个联营企业、30个承包经营企业,属松散型集团经营公司。

以上6个实例表明:

1.上海各项产业的各个行业的市场类型各不相同,有的垄断度很高,仅2家企业就垄断了100%的市场(如广播业);有的垄断集中度高,如汽车行业;有的垄断度低、竞争度高,如小汽车出租业、畜牧业等;有的竞争度很高,集中度很低,如蔬菜种植业等。但是,总体都是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2家企业的垄断也存在竞争,而竞争度最高的行业如蔬菜种植如无适当的垄断看来也不行。因此,上海企业市场竞争类型的现实最优选择,应当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垄断竞争市场。

2.决定垄断度高低或竞争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是:第一、行业所需投入的资本量(资本含量)。资本密集型行业的集中度较高,无需过多资本投入量的行业则竞争度较高;第二、行业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劳动含量)。劳动密集型行业、适宜于个体劳动操作的行业,竞争度较高,反之,不适宜个体劳动操作、不适宜劳动过密投入的行业,则竞争度低、集中度会高;第三、行业所需投入的技术量(技术含量)。高技术行业大体垄断度高些,反之,则反是。但是,这三者又是相互关联成整体的,如汽车、飞机制造业等,技术含量、资本含量均高,垄断度高,如电脑软件设计行业等,技术含量高、较高,资本含量不高、适宜于个体操作,垄断度不高、竞争度高,如蔬菜种植行业与电脑软件设计业相似;如饲料工业等,技术含量低、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含量高,竞争度高、垄断度低。第四、行业所需投入的土地量(土地含量)。这对农业种植业尤为重要。

3.竞争的优点是有活力,缺点是无序;垄断的缺陷是无活力,但是长处是有序,有规模效益(微观),便于中观调节、也便于宏观控制。所以,应取两者之长、消两者之短,垄断竞争类型市场便是取了垄断与竞争之所长,消了两者之短,为最佳组合。

4.由于各个产业、各个行业的资本含量、技术含量、劳动含量乃至土地含量各有不同,所以,其竞争度、垄断(集中)度也各有不同,其垄断与竞争的最佳组合形态也各有不同,而其总体则是垄断竞争市场形态。那么,上海各次产业、各个行业的垄断与竞争的组合究竟怎样为好呢?进而其总体又是怎样为好呢?为此,有必要对上海市场竞争类型的现状作出分体与总体判断。

二、上海市场竞争类型的现状:分体的与总体的判断

先分析第二产业,该产业占上海国民生产总值65%左右。按照通用标准,用前100家最大企业占销售收入(产值、生产额等)的比重作为基本指标,如果这个比重超过70%(即CR[,100]≥70%)为垄断型或高度垄断与低度竞争组合型,不超过70%而大于40%为垄断竞争型或中度垄断与中度竞争组合型(用符号表示即:40%≤CR[,100]≤70%),不超过40%(即CR[,100]<40%)为竞争型即低度垄断与高度竞争组合型。而上海地区的100家最大企业的销售收入占本地区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为47.5%(1992年),与全国及其它国家的可比指标情况见下表:

上海与全国及其他国家工矿业(或制造业)的一般集中度(最大的100家企业,%)

地区或国别

上海

全国

美国

日本

西德

英国

南朝鲜

欧共体

年份 (1992) (1988) (1977) (1979) (1973) (1977)

(1981)(1986)

集中度%

47.5 8.035.026.645.441.0 46.2 29.5

(注:上海、中国、南朝鲜为工矿业,其他国家为制造业;英国为纯生产,欧共体为生产额,其他为销售收入;国外的资料引自:“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第194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9)

从上表看出,尽管中国工矿业的垄断集中度很低,竞争度很高,但是,上海工业的垄断集中度却相当高,不仅高出全国近40个百分点,而且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南朝鲜。其原因在于,上海80年代以前是中国最大工业基地,也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之地;80年代以后,这个状态基本没有变,而且中央政府还在上海投建了钢铁等特大型企业,扩建了金山石化总厂等巨型企业,组建了造船总公司(中国船舶总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所以,如果从这个数据剔除这些中央在沪特大型、大型企业也许更为切近上海的实际。尽管如此,依然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上海工业企业市场竞争类型总的看已经属于垄断竞争型,所以,总的不必再作出重大变动。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工业内部各个行业都不必作变动了。为此,让我们看下表:

上海工业内部各行业的集中度(CR[,8]所占工业总产值之比%)(1991年)

上表内的CR[,1]、CR[,2]等分别表示1家、2家等企业的产值占本行业总产值之比重。

从上表看出,集中度在70%以上的高垄断与低竞争相组合的产业有10个;集中度70%以下到40%以上的中度垄断与中度竞争相组合的产业有13个;集中度在40%以下的产业有18个。集中度在70%以上的第一组产业大体有几种类型。1.有中央直属大企业并且起决定作用的产业,即造船、钢铁、化纤等3个产业。2.80年代上海的“新兴”产业,即日化、日用电子器具等2个产业。3.90年代上海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即通信设备、电机、电子计算机等3个产业。4.与汽车等上海重点扶持产业相配套的产业1个(橡胶轮胎)。5.能源产业(1个即电力)。集中度在40%以上至70%以下的第二级产业大体有几种类型:1.有80年代的“新兴”产业3个(皮革、饮料、日用电器等);2.有90年代的“新兴”重点产业3个(汽车、电子与通信设备、交通设备);3.其他均为“传统”产业。集中度在40%以下者即第三组基本都是“传统”产业。

第一组产业的集中度这样高基本合乎规律。如钢铁生产,日本1980年的集中度为65、化纤美国1982年的集中度为78,等等。上海地区的同类产业的集中度还高于美、日,这是由于中央特大型企业在沪所致。因此,不能得出调低集中度的结论。何况,即使是这些中央巨型企业就其规模来说,也还难以与国外同类企业相匹敌,如上海最大企业金山石化厂、宝山钢铁总厂的资产都仅30亿元左右(列入中国工业总产值前50名企业),而美国前35名企业的资产平均值是217.4亿美元,即使按1元=1美元计算,也要比美国同类企业小6倍之多。电力、日化、通信设备、日用电子器具、电子计算机等行业,以上海本地企业为主,其集中度这样高也不为过度,因为国外同类产业或新兴产业也都有这么高的集中度。何况从企业本身的规模看,上海的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等行业都没有达到规模经济标准。因此,决不能因为这一组行业的集中度已经超过70%、80%而作出应当调低其集中度的结论。

第二组产业中有80年代、90年代“新兴”行业各3个。这6个行业的集中度与国外同类行业相比,看来还是较低而不是较高。如饮料的集中度为59.19,而日本同类的产品啤酒的集中度达98.9(1980年),美国64(1982年),日用电器的集中度为55.23,而日本同类产品如电冰箱的集中度达73.3(1980)、美国82.0(1982)。至于汽车、电子与通信设备、交通设备这类行业的集中度在发达国家都要超过70,而上海还低于70,且这些产业中的企业规模也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如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桑塔纳小轿车1993年产出量刚刚达到10万辆,还低于规模经济水平。

第二组中的“传统”产业的集中度与发达国家或南朝鲜等相比,也是相当低的。如水泥,南朝鲜CR[,3]即3家企业就占85%,而上海CR[,8]为63.14%:金属加工机械,上海的集中度仅44.83,南朝鲜的机床CR[,3]就达71;等等。而企业本身的规模也不经济,如水泥,按照美国施蒂格勒计算的最佳公司规模为2955.4万美元,上海最大的水泥厂规模仅1180.1万美元。

第三组产业有18个,全部为“传统”产业即80年代以前就得到相当发展了的产业。这些产业如缝纫业等的集中度在其他国家也不高,也属竞争型市场类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组织中包含的机械、纺织、化工至今还是上海工业的支柱行业(1992年工业总值分列上海第2、第3、第4位,3者相加的总产值要占上海全部工业产值的30%以上),而其集中度则是太低了。如南朝鲜的机床CR[,3]达71.7、纺织CR[,3]54.1、化工CR[,3]51.5,而上海的机械、纺织、化工的CR[,8]仅分别为18.89、12.17、30.60。两者分别相差50多、30多、近40个百分点。因此,第三组产业的市场竞争类型的基本变动方向是提高其集中度,特别是对传统支柱产业更应当促使其集中度从现今的10%、20%、30%左右提高到50%左右。从企业规模看,尽管上海的这些行业的企业不乏大中型企业,不乏国内同类行业中较大或最大企业,但是,与国外、与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规模相比,仍然不大。如南朝鲜的化工、纺织、机床均比上海发达,而且只有3家最大企业就集中了这3个行业的50~70%,上海则是8家最大企业仅集中这3个行业的2.30%。所以,这些行业集中度的提高首先意味着企业的合并、兼并。

现在来看看第一产业即农业。总的属于高度竞争型与低度集中型的组合,即使在美国也属这种组合形式。这是由于农业的劳动含量高、技术含量不高、资本含量低,又由于我国的农户土地承包耕作制度,所以,我国上海地区的农业更属高度竞争与低度集中的组合型,更近乎于完全竞争市场类型。

第一产业还包含各个行业,其中首先是种植业。上海市农村的耕地现有31.78万公顷,用于种植粮食(占总播种面积65%)与经济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19%)。上海农村耕地分割到各个农户(140万户),平均每户只能分到0.2公顷;而且,还分为口粮田与非口粮田,结果,地块分割更小。上海农业种植业市场基本上是7.7万个劳动力(1992年)各自参与耕作,进行竞争的形态,其集中度很低。即便是近几年实行规模经营、土地集中,被集中的也只是占耕地面积2%~3%的土地,集中到种田大户、农场时,每个大户占地仅15亩左右,每个农场也仅6.70亩左右。因此,如果只是从耕作看,几乎近于100%的竞争,集中度近于零。

农业种植业也在提高集中度。上海农村主要做法是:1.实行土地集中。运用这个方式集中度提高很慢,因为仅用于农民个人口粮的耕地就占大部分,如果这部分口粮田不实行集中,集中度无论如何难以提高;土地集中成本投入很高,从集中了的“农场”、“大户”看,产出提高缓慢;上海土地地块分割锁细、河网密布,很难集中成连片的地块;上海农村习惯精耕细作,上海农业劳动力富裕,即使从事乡镇工业的劳动者往往也兼作农业。2.实行基地式生产。南汇县建设优质米、油料、水果、蔬菜、西甜瓜、中药材等6大基地、松江县准备在3年内建设优质稻米、油料、水生作物、银柳、花卉等10大基地。青浦县形成了水稻、茭白、蔺草等基地。但是,即便是基地式集中,也还由农户分散耕作,还未改变近乎完全竞争型市场类型的局面。3.实行特色农业开发区生产。宝山区罗店镇首先实行:占地15公顷设特种林果、特种水稻、特种水产养殖、野生动物养殖等4个小区。正在兴建的马桥园艺场将建花卉等10个小区。这种方式刚刚兴建时在某个特殊品种方面有垄断(独家或多家垄断),但是,2~3年后,众多农民参与以后就重新变为完全竞争型。4.实行产销一体化。这个方式是生产分散、销售集中,如蔺草种植为青浦练塘镇特有,1980年开始种植,但质量差、效益低,种植面积连续5年在7公顷以内。1989年镇蔺草公司与本镇有关专业户联合为一体,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种植面积从1984年6.06公顷发展到1993年的667公顷,每户每公顷蔺草收入达6万元,从蔺草加工的“榻榻咪”等新产品还远销日本,创汇500万美元。这可以说是增加农业种植业的集中度,使之转为垄断(产前的种子等技术服务与产后销售的高度集中)与竞争(农户分散耕作)相结合的市场竞争型的一个好方式。看来,1、2应慎用,3可用,4应当成为方向。

其次是林果业。水果生产在上海主要有柑桔、桃子、葡萄等。葡萄种植业在上海农村易于栽种,也易于由众多农户介入,所以,近乎完全竞争型市场。桃子种植不易,众多农民也不易介入,但是栽种范围仍然很广,集中程度低于40。柑桔种植主要在长兴岛,基本由前卫农场1家集中种植,属于垄断型。

再次是养殖业。作为“菜篮子工程”之一,从1988年提出到1993年共筹集发展基金7亿多元,直接投入基地建设5.63亿元。到1992年底,共建成畜牧饲养场2612个,其中养猪场1527个,蛋鸡场220个,蛋鸭场483个,肉鸡场105个,肉鸭场39个,奶牛场229个,精养鱼塘1.06万公顷。但是从目前看,集中度仍然不高。

此外还有林业副业等。其中副业也是各个农户分散经营;林业集中于各个园林场,集中度相对较高,但是CR[,8]也在40%以下。

第一产业对上海来说,与1千多万人直接相关的是蔬菜种植与畜牧饲养。然而,由于属于近乎完全竞争型,集中度低、垄断度低,政府难以调控,所以,总是未能较好地做到供求均衡和价格均衡。如何促使第一产业,特别是蔬菜、副食品、粮、油的市场竞争形态从近乎完全竞争型向垄断竞争型转化,这是上海建立现代垄断竞争市场的重要课题。

第三产业的现状是较高层次的信息产业,基本属垄断型。其中广播电视业请见前面实例1,属于双寡头或几个寡头垄断;金融、保险业,也属垄断型或寡头垄断型,银行系统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几家垄断,保险则为保险公司独家垄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也是独家垄断为主:铁路运输为铁路局垄断、公共交通由公司独家垄断、航空运输为东方航空公司和上海航空公司等2家垄断、邮电为邮电局垄断、电话为电话局垄断等等。因此,较高层次的这些行业以独家垄断为主,这个局面应当改变。从东方航空公司与上海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提高了服务质量,东方广播电台与上海广播电台之间的竞争也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实例看,这些较高层次的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还是要以破除独家垄断为主。但是,房地产市场倒是竞争度较高,既不存在寡头垄断,也不存在独家垄断,仅房地产经营公司就有100多家。

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等行业,基本是高度竞争与低度垄断(集中)的组合。如商业,1992年,企业101750个,其中零售企业有98000多个,零售额前10名的大公司销售数占全市商品零售总额为8.97%,即CR[,10]仅为8.97,集中度相当低,竞争度非常高。饮食业有21000多家企业(1992年),其中前8名的销售额仅2.26亿元,占该行业总额8.7%。服务业的企业有26000多家(1992年),均为集中度相当低与竞争度非常高的组合。这些行业,特别是商业企业还要提高集中度,还要进行企业联合、兼并、合并等。

第三产业中的教育,中小学教育实行9年义务制度,高中教育重点与非重点之间的竞争、各个重点中学之间的竞争激烈,也存在垄断。每个区内总是仅有市重点1~2所、区重点4~5所,实行就近上学,无异于这几所重点中学垄断了本区的优秀学生。但是,总的看竞争度还是比较高。今后如果采取重点中学先行选招学生,并且不分区县的选招,竞争会更加激烈。高等学校的前8家重点大学占有上海地区在校学生的50%以上,垄断度还是相当高的。但是,无论是高等还是中、低等教育,都有私人、私立学校介入。因此,第三产业中高层次行业应当以改变独家经营、独家垄断为基本方向;商业等流通部门则应以走向集中、走向联销、走向联合批发为基本方向;文化、教育暂时可以先行市场化以引进竞争,适当增加竞争度为基本方向。总体看,除了第三产业的若干高层次行业应当破除独家垄断、变为双寡头或多寡头垄断竞争以外,其他产业、行业基本应当以提高集中度为主,以便形成较为规范的现代垄断竞争市场。

三、上海建立现代垄断竞争市场的对策思路

前文可见,上海市场竞争类型的总体已经近似于垄断竞争,所以,只要用国际惯例规范、使之与国际市场接轨就较为容易地率先在上海建立起现代垄断竞争市场。其基本思路是:运用上海市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政策资源,按照国际惯例制订种种法令、法律、条例,有针对性地推进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形成现代垄断竞争市场类型。

对第三产业,主要在高层次行业,其方向是着重改变独家垄断的现状,基本方法是:1.与国际市场接轨。信息产业应当进入国际信息市场网络,与之联网。金融产业也应当进入国际金融市场,不仅外资银行进入,而且中方出去融资、投资等,外资银行的业务应当拓展,使之与中资银行进行竞争,改变独家垄断状态。国际商务也应与国际接轨,改变外经贸部门独家经营状态,是否允许外资进入?房地产业应当按照国际惯例招标。2.从独家垄断者那里流出资源建立2家或几家同类企业实行竞争,类似于从上海广播电台流出人员等组建成东方广播电台。已经有几家同类企业者,如银行系统,应当完全改变农业银行不进城、工商银行不下乡、工商银行不进入基本建设投资等条条专政(即条条独家垄断)局面。3.是否允许个人或私人进入金融、信息、国际商务等高层次产业。现代市场经济的这类高层次产业尽管属于高度垄断与低竞争的组合,但是都有许多个人参与这些产业,上海不妨尝试之。

流通部门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行业以及批发行业(水产批发等等),也以独家垄断为主,其基本方向要变为2家或3~4家的垄断竞争形态。1.是否也从原来的“局”、“公司”分出若干资源建立同类“公司”;2.是否也可以尝试个人进入;3.是否可以尝试引进外资。流通部门的零售业等则以增加集中度为主,但是,总体不改变其低度垄断与高度竞争的组合形态。目前上海的零售业似乎以精品化为主,其实,要面向上海大众市场、国内大众市场以及国际市场,还是应当以增加企业的联合、合并、兼并,形成集中度较高的联销、连锁市场。上海前10家大商场的销售量仅占全市销售总量8.97%无论如何是过低了。应继续引进外资进入零售业,继续允许众多个人进入零售业。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流通部门的副食品(蔬菜、肉类、禽类等等)销售,由于这类产品的生产很难实行垄断,所以,必须对这些产品的生产所需的种子、肥料、技术等以及这些产品的上市等实行适当集中。过去及现在普遍存在的独家垄断要变为2家、3家垄断,但也决不能放任自由、不加集中。

对第二产业,与上海产业结构变动相适应,对90年代的“新兴”支柱产业(电子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小汽车、电站等等)应当保持或提高其集中度(垄断度),但是,必须注意制订相应的政策使之在提高其集中度(垄断度)时增强在国内、国际(这是更重要的)市场的竞争能力。对80年代“新兴”的饮料等产业不使其降低集中度。对80年代以前就作为上海支柱产业、至今产值比重仍然很高的“传统”产业(机械、纺织、化工等)应当着力于“集中”、“垄断”,其方式是联合、合并、兼并,以便占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实行关闭、转产、停工,使这些“传统”产业的总的规模逐步缩减。关、转、停的企业不妨进入产权市场“拍买”,买者可以是个人、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乃至其他国有企业,当然也欢迎外资进入。其他“传统”产业如缝纫业等属劳动密集型、属小企业为主型所以属高度竞争型与低度集中型,不妨任其自然,不必加以任何干预。

对第一产业,生产方面总的不应过份追求集中。当然,建立基地式生产以及建立产供销一条龙式的联合体不失为增加集中度的好方法。但是,这往往只解决花式品种、精品、特品的问题,很难解决大众、粮油、肉类、禽类、蛋类等等的问题。看来,这些商品的生产集中难度较大,即使是饲养场之类的集中(合并、兼并、联合)难度也较大,从产前(种子、疫苗、防病、治虫等)服务与产后服务的集中化社会化入手似乎较容易,实际上这是在市场进出口的集中与垄断。问题在于,必须改变独家垄断,如果政府部门有钱用于补贴,不妨先行全力扶植2~3家集中度较高的公司,让其覆盖全市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之形成现代寡头垄断竞争市场形态。

标签:;  ;  ;  ;  ;  ;  

中国市场结构研究:上海市场竞争类型的实证分析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