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明星大道-半个世纪电影档案_电影论文

“走马观花”明星大道-半个世纪电影档案_电影论文

“走马”星光大道——半个世纪电影档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半个论文,星光论文,大道论文,档案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电影从来就是一种为它的经济体制和市场所制约的文化生产活动

经典时期(50年代——1987年):计划生产

我们把中国电影生产完全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控制的时期称为经典时期。这个时期 从50年代中国电影公私合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形成开始,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后 期。

这一时期电影生产的的基本特征是:电影的生产全部由国家下达指标,投入资金,负 责对准备投拍影片内容的审查。各电影制片厂接受国家任务,或提出计划由国家批准, 然后组织职工进行生产。影片生产出来以后,由政府管辖的发行放映公司收购所有通过 审查的影片,然后向全国发行放映,也称为“统购包销”制度。

在这样一个经济和市场机制中,电影的创作必然是要求符合国家主流的政治文化。影 片一般强调表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在1987年以前,中国的主流政治文化可以分为“ 十七年”、“文革”、和“新时期”三个不同时期。中国电影文化和创作也可以相应地 分成这样三个时期。

在“十七年”期间,通过50年代初对中国电影工业和文化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电影 逐步形成了以表现革命历史题材和革命现实题材为主的创作路线,努力塑造无产阶级正 面人物、英雄人物,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影片,如《钢铁战士》、《中华女儿》、《青春 之歌》、《林则徐》、《红旗谱》、《红色娘子军》、《在烈火中永生》等。这些是反 映主流政治文化的主流影片。同时其他和主流政治文化结合较好的艺术片和娱乐片也有 存在,如《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和《五朵金花》、《刘三姐》等。在“文化大革 命”中,“四人邦”控制下的中国电影工业曾出现一大批“写走资派”电影。粉碎“四 人帮”以后的1976年到1978年间,在新的政治领导下,则出现了一大批“批四人帮”电 影。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尽管这一时期创作的题材和风格大大丰富,但是我们都可以在 主流政治文化中找到它们的依据。因此它们仍然是符合计划经济体制的运作原则的。如 《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人到中年》、《一个 和八个》、《黄土地》等

转型时期(1987年——2001年):三分天下

我们把这一时期的开端定于1987年是基于以下理由:因为1987年是中国明确提出娱乐 片概念、并在电影生产上出现第一个娱乐片高潮的年份。这至少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出 现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明确意向和行为。

在转型期,中国电影形成了娱乐片、主旋律、艺术片三分天下的局面。若从发展态势 来描述,则是:娱乐片从边缘走向中心,主旋律持续走红,艺术片各找婆家。

市场之手中的娱乐片

事实上,在1987年以前,中国电影工业就已经感受到市场的变化和压力,同时,80年 代也是中国电视业开始迅速扩张的时期,许多电影制片厂都开始感受到严重的危机。为 了回应这样一种经济结构的转变,当时正热衷于鼓吹文化探索影片的中国电影理论批评 界于1986年底在《当代电影》上正式提出了“娱乐片”的口号。

这一模式把电影创作看作是一种产业活动,在题材、风格的设计上,演员、场景的选 择上都以投资的回报和市场的成功为最高原则。在主题和题材的选择上,它远离精英主 义,走主流意识形态的路线。但它更强调平民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不是政治性的主流意 识形态。在风格上,它也远离精英主义所强调的探索和创新,而走通俗化的路线。

1987年,中国电影创作出现了第一个娱乐片高潮。接着连一向以艺术片为追求的第五 代电影人也纷纷拍下娱乐片新作。张艺谋拍出《代号美洲豹》,周晓文拍出《最后的疯 狂》、《疯狂的代价》,田壮壮拍出《摇滚青年》。黄建新拍出《轮回》等。

90年代初期,和港台联合制作的合拍片无疑成了商业电影的重要部分。“据统计,199 3年上海十大卖座片中,合拍片占了前九名,依次为:《霸王别姬》、《唐伯虎点秋香 》、《新龙门客栈》、《狮王争霸》、《喋血英雄》、《梦醒时分》、《大红灯笼高高 挂》、《新碧血剑》、《少林豪侠传》。”

当然,中国的娱乐片也在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冯小刚在90年代末期导演的喜剧贺 岁片已成为一种国产商业电影赢利的品牌,也给中国持续低迷的电影市场注射了一支兴 奋剂。

政府之手中的主旋律

当然,在这个时期,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受控于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有一些影片 仍然得到“政府之手”的支持,那就是主旋律影片。政府不但对主旋律影片在政策导向 和资金投入上给予支持,在发行、宣传和放映上也同样给予支持。从商业的眼光看,这 些服务等于是资金。

有些主旋律影片更受到“红头文件”的重点照顾。举例来说,1996年北影的其它电影 发行困难重重,惟独《孔繁森》一片例外,《孔繁森》的发行是以‘非市场手段’运作 成功的‘非市场电影’”,当年创下发行400多个拷贝的记录。

当然,排除因为红头文件、行政命令包场看主旋律影片等因素外,许多主旋律影片本 身在票房也是有生命力的。根据1997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排行榜,多部主旋律影片占据 前10名:《鸦片战争》(第1名)、《红河谷》(第2名)《大转折》(第3名)、《离开雷锋 的日子》(第5名)、《紧急救助》(第8名)、《大进军》(第10名),其中前5名影片票房 收入逾千万。

不过,主旋律影片也有不少是为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投放市场的,虽然质量也较好 ,但往往因为宣传力度不够,而且只放映一、二轮就进入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基 本不能从电影市场拿到回报。这方面的例子有《横空出世》、《我的一九一九》等。

精英之手中的艺术片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政治和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艺术家能在电影创作中更 多地表达个性和进行探索,并逐渐形成艺术片和探索片的热潮,把这一类型发挥到极端 的则是某些第五代导演。但是在1987年市场经济大潮到来以后,计划经济的大伞已经罩 不到这些所谓的探索片了,于是,迫于寻找投资和市场的压力,艺术片不得不走向分化 。

第一个策略是向市场靠拢。面对越来越残酷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狭小的市场空间,艺 术文化电影为了求得生存也开始了市场化的转型。经典第五代的代表人物张艺谋、陈凯 歌等的创作风格和80年代中期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如《红高粱》、《菊豆》、《大红 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等,都吸纳了市场经济的某些操作原则, 但是它在基本的价值取向上和市场主导的模式还是有明显的不同,在主题和风格上仍表 现出精英主义倾向。

第二个策略是国际化。除了向市场靠拢,像张艺谋、陈凯歌等人的电影同时采取了国 际化、电影节的策略。即首先争取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然后再打开国内外市场。《 红高粱》、《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洗澡》、《那山、那人、那狗》, 都属于这种情况。这是国际化路线和市场路线结合的典范。

第三个策略是向主旋律靠拢,借助政府之手的力量。这里最典型的是冯小宁的电影: 《大气层消失》、《战争子午线》、《黄河绝恋》、《红河谷》、《紫日》、《嘎达梅 林》等,将战争与人的永恒母题,与共和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相缝合,把思想性、娱乐 性、艺术性相结合,既在国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又在市场上取得不俗成绩,塑造了艺 术片和主旋律电影结合的冯小宁品牌。

可以说,市场化、主旋律化、国际化是转型期支持艺术片生存和发展的三个基本策略 。

标签:;  ;  ;  ;  

“走马观花”明星大道-半个世纪电影档案_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