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认知”代替“认知”--与我国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同志商榷_心理学论文

用“认知”代替“认知”--与我国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同志商榷_心理学论文

三论用“认知”取代“认识”的问题——与国内心理学界一些同志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界论文,认知论文,同志论文,心理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在引进西方信息加工心理学过程中出现的用我国心理学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中的认知(拉丁文recognitio,英文recognition,法文recognition,德文wiederkenntnis,俄文уэнавание)这一专门术语(用来表示作为认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记忆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取代认识(拉丁文cognitio,英文cognition,法文cognition,德文Erkenntnis,俄文поэнание)这一基本概念的倾向存在着重大原则性的失误。为此,在《关于用“认知”取代“认识”的问题》①一文中,对我国心理学领域中由于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倾向发展而导致的一系列概念和术语、理论和思想的混乱作了分析和评论。在《再论用“认知”取代“认识”的问题》②一文中,对关于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理论系统中提出的两个基本论点:旨在为用认知心理学这一术语取代认识心理学这一术语提供理论根据的关于认知心理学分类的论点和旨在为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倾向提供理论根据的关于认识是旧译的论点作了些分析和评论,证明它们是不正确的。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有许多重大原则性的论点还没有提到,因此现在有必要再作些新的补充和述评。

本文要分析的,是从心理学同哲学和其它科学、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关系,以及心理学教学等几个方面看,在我国心理学发展道路上,由于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倾向的出现,究竟出现了那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认识是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在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一般总有大部分的篇幅讲的是关于认识过程方面的章节。此外所讲的关于活动、感情、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章节就内容来说也都是同认识过程有着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关系。所以只有把它们置于同认识过程的关系系统中才能对它们得到全面的理解和作出科学的解释。因此认识是心理学理论系统中的一个首要的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概念。

认识(也象人、人脑、外部世界、客观现实、心理、意识思维、语言等一样)不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而且是心理学同哲学、其它科学共同应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还是心理学同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共同应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因此,在心理学领域中用“认知”取代“认识”,不仅从基础上打乱了整个心理学理论系统和心理学知识系统本身的组织结构而造成了极大的混乱,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心理学同哲学和其它科学,以及心理学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多方面关系的极其复杂的重大理论问题。

现在,试把这个问题置于多方面的关系系统中,并且把它同心理科学发展方向问题联系起来作些学术理论的分析,借以实事求是地说明由于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倾向的发展,在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中产生了哪些方向性的偏差呢?

心理学和哲学理论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发展中有决定性的问题,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说明:

其一,从认识论方面讲:爱因斯坦在谈到认识论同科学的相互关系时写道:“认识论同科学的相互关系是值得注意的。它们互为依存。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只要这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③对于心理学来说尤其如此。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个世纪以前,认识论和心理学都是哲学的两个密切联系的分支学科,二者是从不同的侧面研究认识问题的。在哲学中的认识论一直是把认识、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意识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只是从18世纪后半期才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此,心理学的问题虽然已经不单纯是哲学范畴内的争论问题,而是要通过实验研究来检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学与哲学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心理学与哲学始终都存在着比其它一般科学更为密切的关系。首先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如主体和客体、心理现象、观念和现实、意识和存在、认识、认识过程、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表象、概念、思维等都是从哲学母体中继承下来的。认识论和心理学(主要是认识心理学)是从这样的两个不同侧面研究认识过程的:认识论研究的是关于认识过程和认识本质、认识结构和认识规律性的最一般性的问题,关于真理的问题是它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心理学研究的是关于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的活动、特性、状态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的问题。二者在作为共同研究对象的认识问题上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哲学的认识论问题中都包含着认识心理学的因素,同样任何认识心理学问题中也都包含着哲学的认识论的因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依存性和互补性。正因为这样,列宁把心理学列入“那些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④中。瑞士著名心理学家J·彼阿热则是把发生认识论这个哲学问题作为一个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来研究的。他强调心理学同认识论的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性,明确地指出:“在我们所进行的研究中,不可能把心理学和认识论分开”。他认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它如何增长,以及它如何组织起来或重新组织起来的?”心理学在研究中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简言之,在这类研究中不可能避免认识论的问题--也就是有关运动认识论,或发生(心理发生)认识论的认识论问题”。⑤同样,美国心理学者T.H.黎黑在心理学史的研究中特别重视心理学同哲学的结合问题,他写道:“什么是认识,我们怎样获得认识?要认识什么?哲学的这个领域称为认识论,它来源于希腊字episteme,意为认识和理性、理由或论述。认识论自然地与心理学有关,因为要理解又要学习的正是人。柏拉图使认识论成了两千年来哲学的中心论题。心理学至少在它建立时是试图把科学同认识论结合起来,对哲学问题提供科学的解答。心理学的奠基者,如冯特和詹姆士像今天许多心理学家,例如彼阿热和诺曼那样,已经认识到这一点。重要的心理学问题原来是哲学问题,所以如不理解哲学特别是认识论,就不可能历史地来理解心理学。”⑥由此可见,心理学者要是不重视对哲学特别是认识论的研究,并且连心理学和哲学共同应用的认识的基本概念也极力贬低和排除,要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它,是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和狭隘性的。

其二,从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讲:任何心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或那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心理学的理论中关于认识过程或认识活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的最重要组成要素是对研究这些过程中所获得的材料的哲学解释,这种解释就构成了心理学理论系统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心理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永远都是以一定的哲学立场来对他所研究的课题。因此,作为一门个别科学,心理学和哲学就研究对象来说存在着个别性(特殊性)和一般性(普遍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正因为这样,任何心理学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倾向,不论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理论,或是心理分析和信息加工理论,无不如此。而在我国心理学领域中有些研究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心理学者则是从实证主义立场出发,力图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彻底摆脱哲学理论思想的影响,要搞自己所谓的纯粹心理学。坚持这种理论观点的心理学者总是从心理学与哲学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立场出发来理解关于认识过程的问题的。心理学与哲学共同应用的认识的基本概念是由二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共同研究同一对象(关于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关于对世界的认识关系的问题等)规定的,二者之间一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关系。在心理学认识论和心理学方法论中表现得最为显明突出,特别是关于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的研究构成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我们老一辈的心理学家一般都很重视心理学和哲学的关系。举例来说,朱智贤针对某些信息加工论者对哲学不感兴趣的倾向作了这样的一些评论:“从心理学的方法论看。信息加工论者一般醉心于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但对这些科学技术成就如何作出正确的总体的哲学方法论的概括,则是不感兴趣的,也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哲学却对他们感兴趣,他们最将成为最坏的哲学的俘虏,甚至使他们科学研究最终走入死胡同。”⑦潘菽很重视当代认识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他于1988年2月在同《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心理学哲学分支学科编写组部分同志座谈会上,曾指出:“信息加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最新的方面。我国心理学者一定要加倍重视、深入研究。但是加倍重视和深入研究决不是要体现在用认知的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译法的表现形式上。因为割断历史地改动我国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规范译法和用法,有些实际问题是不好解决的。当前我国心理学领域中出现了用认知的术语说明整个认识活动,说明一切心理活动,企图以西方信息加工心理学代表全部心理学,而不喜欢继续再用原来统一规定的认识的概念。这种以偏代全的思想倾向是不健康的,今后必须加以克服,在心理学领域中普遍地用认知的术语取代认识的概念,从而把认识这个心理学同哲学,首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其它科学由来已久共同应用的概念从心理学中排除出去,而不用共同语言说话的倾向是不应继续发展下去的,特别是在普通心理学中更应如此。因为这不利于心理学同哲学,首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其它科学联合起来共同研究和解决心理学和与心理学有关的学术上的疑难问题。”语重心长,他们的这些话是讲得很诚恳和深刻的。

从心理学和其它科学的关系讲:科学(science)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系统。科学对象是科学认识活动的客体。科学知识是借助于一定的认识方法获得的。须知,科学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本质以及运动规律的认识。整个科学(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的发展史。因此在整个科学发展的历史时期内,认识一直是心理学同各门科学共同应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因为各门科学都同心理学一样,有着认识世界和追求真理,借助于在深刻地认识世界的过程所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运动的规律的科学认识来改造世界的目的,相应地都有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的客观需要。正是由于对世界的这种认识关系而使心理学和各种科学都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J·彼阿热在谈到心理学与各门科学的相互关系时写道:“心理学在科学系统中占有一个关键性的位置,它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其中的每一门科学,反过来又以不同方式阐明每一门科学。”⑧他强调心理学家与其他科学家之间的协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心理学,像所有其它科学一样,只能在一种诸科学协作的气氛中生存和兴旺起来。”⑨

心理学在现代科学系统中为什么占有这样一个关键性的位置呢?这是由于它的研究的对象的高度复杂性决定的。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本身是心理学研究的高度复杂的心理现象的体现者--活动的基质。所以人的各个方面的不同特性都在他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自己的表现。人是自然存在物,即生物实体,因此心理学同研究人的生物、生理组织和人脑所反映的外部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不可能没有联系;人是社会存在物,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心理学同研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的规律的社会科学有着必然联系。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在把心理学规定为研究人的心理的前提下,强调指出:“所有社会科学都可看作是有关于人的科学,因而都和心理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⑩人是具有语言和意识并能思维的存在物,所以心理学同研究人的认识活动(思维活动)的认识科学或思维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高度复杂性决定着它在现代科学系统中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它是一门由各种性质不同的分支学科组成而具有综合性的边缘科学系统。它的各个分支科学总是在它同某种科学的交合点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例如,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交合点上形成的;心理物理学是在心理学与物理学的交合点上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交合点上形成的;文艺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文艺学的交合点上形成的;当代认识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合点上形成的;语言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合点上形成的,如此等等。心理学的每个分支学科如果离开与它有关的科学是决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它们总是不断地吸收着临近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广泛地应用着它们的方法、观点、概念、范畴。同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渗透到许多与之有关的科学领域中推动着这些科学的发展。心理学与其它科学是从不同的侧面来使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概念的,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同时也有一般性。列宁在谈到概念与整个人类认识(全部科学)一般进程的关系时写道:“概念(认识)在存在中(在直接现象中)揭露本质(因果规律、同一、差别等等)--整个人类认识(全部科学)的真正一般进程就是如此。”(11)从一般性讲,对心理学和其它科学共同应用的认识的基本概念也应当这样来理解。因此,在心理学领域中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既不符合全部科学对认识的一般进程的客观规律性共同进行研究的要求,也不符合现代科学发展中全面地相互渗透,彼此交叉而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趋向,相应地也不符合于概念和术语的统一性的共同要求。须知在我国学术理论界不论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或是教学工作中一直都是把认识这一基本概念当作一个传统的和有规范性的概念来共同普遍应用的。关于这一点在我国从“五四”新化运动以来学者们所撰写的各种学术著作的有关论述中可以得到充分证明。同样,在翻译的外国学术著作中也都是把认识这一概念当作最忠实和最精确的规范译文来应用的。就我国最有代表性的翻译著作讲,例如由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和其它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由商务印书编辑和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世界哲学名著和大量其它学术名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著作等,其中都是把原文(拉丁文cognitio,英文cognition,法文cognition,德文Erkenntis,俄文поэнанне)译为认识的。同样,由科学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0年以前出版的大量心理学著作中也无不如此,在这以后也只是在极少数作者的心理学著作或译著中才出现了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混乱现象。心理学中出现的这种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倾向,其结果实质上很自然地造成了心理学同其它科学之间语言交往和学术交流上的屏障,这是不利于心理学健康发展的。

从心理学和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关系讲: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人在世界(自然界、社会)中为着满足自己的生活和活动中的需要,总是不断地认识着世界,并且总是根据自己和别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于世界的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知识改造着世界。认识活动是社会生活活动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不论是社会生活还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就成为不可能的了。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人们总是愈来愈多地应用着科学知识,包括现代化的科学知识。

藩菽在谈到心理学的性质问题时,写道:“心理学是研究人自己求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的一门科学。”他认为,人的心理、认识“是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活动。……是他的生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12)因此,每一个人总是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有一些心理学知识,相应地总是自然而然地经常应用着一些心理学的术语和概念,特别是关于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想等一类的术语和概念。可见,认识这一心理学基本概念实际上已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普遍应用的同心理学有直接联系的最普通的基本概念。这个最普通的心理学基本概念的抽象性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相对地说变得具体化和现实化了。

在心理学中应用的认识的基本概念与社会生活和实践活中应用的认识的基本概念之内存在着辩证统一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心理学中应用的认识的基本概念来源于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在哲学和心理学中由经验的水平提高到科学理论水平后,又返过来应用于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从而成为普通话中一个有一定科学性的基本概念了。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认识与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着这样的辩证统一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的认识过程和特性是在他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受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制约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多种多样的需要,总是不断地提醒人们去认识对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些对象。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认识(同感情和意志交织在一起,并受个性的影响)对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起着调节作用,是适当地完成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是检验认识的正确性的标准,其检验的效果则是对认识产生反馈作用,使认识的这种调节作用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改变,得以符合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在生产劳动活动过程中,由认识调节着进行的活动在其结果--产品中以客体或对象化(物化)的客观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成为“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13)

心理学是人学中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认识这个基本概念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其最具体的和最明显的表现是:每一个健康的人每一天在自己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总是不止一次地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应用着和接触着认识这个普通的基本概念。认识这个普通的概念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扎根于他们的意识中,这是认知的专门术语无论如何也无法代替。作为人学的主要部分,心理学是把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活生生的人规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是受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制约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需要是心理学发展的动力的源泉。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之外,心理学是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发展的。因此心理学必须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取得密切联系,要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要以解决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心,要以为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改革服务为目的。心理学如果离开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那就不可避免地失去自己发展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须知,“生活、实践的观点应当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4),同样也应当是把认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为心理学研究的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人脑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这里所讲的不应当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这决不意味着心理学中不应当有自己的专门术语,如记忆中的识记、认知(再认)、遗忘、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等;感觉中的感受性、阈限、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动觉等。因为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的专门术语,否则便不成其为真正的科学了。但是专门术语并不能代替一般性的基本概念,特别是象认识这样一个一般性的基本概念。何况心理学的术语也总是要同人们所共同普遍应用的语言、共同普遍应用的基本概念结合起来说明的所研究的问题,否则就不能广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从而得不到普及和推广。

从心理学教学方面讲,心理学是由各种性质不同的分支学科组成的一个科学系统。其中各个不同的心理分支学科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定的研究对象。可是,在我国心理学发展道路上出现了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倾向后,一般心理学教师在各个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一旦涉及同普通心理学中所讲的认识、认识过程有联系的内容时,那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究竟应当如何对待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问题。对于这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是赞成或是反对,那就要根据自己的理论观点和教学态度作出必要的选择。

根据近年来我国出版的各种心理学教科书来看,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倾向在不少心理学分支学科教科书中已经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了。

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在关于认识过程的章节的讲解中一般基本上还是稳定地继续应用着认识的基本概念。这是笔者在《关于用“认知”取代“认识”的问题》文中已经举例讲过的。

笔者并不打算对各个分支学科的教科书中有关这一方面的问题分别地进行分析。而只是要以社会心理学为例,对其中关于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问题概括地作些剖析。因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它与其它许多心理学分支学科有一定的共同性,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究竟现代认识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孙晔对现代认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都学都是作认真研究的。他在给《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撰写的《社会心理学》这一词条中当谈到这个问题时写道:“在认识心理学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日益重视知觉和认识的研究。社会知觉和归因论已成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中心课题。这里研究的问题是重要的,涉及人们在交往中相互认识、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自己的态度和情感、人们如何解释他人和自己的行为的原因,以及归因上易于出现哪些偏向等。(15)”

在以上一段话中,作者在分析社会心理学中关于认识的问题时,始终一贯地应用着认识的基本概念。在我国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一般学者在论述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提出的有关认识问题时也共同应用着认识的基本概念。

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在我国近年来出版的高等院校用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倾向是表现得很突出的。最显明的是,在这些教科书中一般都列有“社会认知”一章。在论述社会认识和其它与认识过程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时,都普遍地应用着这样一些专门术语,如:认知对象、认知主体、认知者、认知反应、认知方式、认知方法、认知过程、认知结构、认知系统、个体认知、群体认知、对人的认知、对他人情感(情绪)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看来,在这些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已经共同制定了一个完整的有关社会认知的概念和术语的系统来应用了。因此,在大多数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就很难再看到有认识的基本概念出现了。但也有个别的例外,在有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还列有“认识发展理论”、“自我认识”的小标题,用认识的基本概念作解释。在有些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当千篇一律地按照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规定解释社会心理现象时,偶而也应用了认识的基本概念。因此,在这些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也同样地存在着由于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而产生的概念和术语的混乱现象。

在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究竟是不是应当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呢?这是摆在我国社会心理学者面前的一个应当慎重考虑和严肃对待的问题。我国不少心理学者根据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对这一问题持否定态度,所根据的基本论点是:

其一,从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史讲: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史并不算短。早在清末民初所编写的心理学讲义和教科书中就有人开始初步地把西方社会心理学介绍过来了。但是,严格地讲,社会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上是从20年代才开始的。在解放前的整个历史时期内,我国心理学者翻译过一些西方社会心理学著作,作过不少社会心理学研究,并出版过一定数量的社会心理学著作,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陆志韦著:《社会心理学新编》(1924年)、潘菽著:《社会心理学基础》(1934年)、孙本文著:《社会心理学》(1946年)。在解放后的最初三十多年(1950年-1982年)间,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专门开设社会心理学课程。但是,在《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一些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教科书中都讲解着同社会心理学实质上有直接关系的内容。例如,1.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原则。2.重视社会生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制约作用。3.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讲,把人(个人和群体)的本质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总和。4.重视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教育。5.重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人际关系和民族关系中的凝聚力。6.强调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劳动态度、社会主义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培养的重要性。7.重视把民族英雄和模范人物作为学习榜样的思想教育。凡此种种,应当说:“都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了社会心理学问题。只不过没有用社会心理学的名称,而是作为心理学其它分支的课题进行讨论而已”(16)。须知,以上所讲的这些理论观点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系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应当着重指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心理学规范概念和术语中一直是根据内涵的不同而把认知(再认)的专门术语和认识的基本概念严格地区别开来应用的。因此,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在我国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总是用认识的基本概念来讲解关于社会认识和同认识有关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在我国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出现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倾向,只是从1982年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后改为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成立以后的一个时期内,在我国整个心理学领域中用“认知”取代“认识”已经成为一种最时髦的倾向的影响下才开始的。从此这种倾向便在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得到了最充分表现。因此,在这些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由于用认知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缘故而在实际上也存在着割断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的错误。

其二,从理论指导原则讲:我国一般社会心理学者都认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中国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系统,一定要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立脚点或出发点,因此在理论上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学说,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在我国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译本中,认识不仅在认识论中是一个核心概念,而且在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关于人化自然界、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社会、自然界、人及其思维)的社会生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各方面问题的论述中也是一个经常应用的基本概念。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在我国社会心理学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认识一直都是一个共同应用的基本概念。而当前在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出现了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倾向,从而在认识的基本概念的应用上便失去了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有的统一性。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系统的要求来说,还是应当继续保持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有的统一性的。

其三,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讲:我国的社会心理学者都认为,我们的社会心理学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生活活动和实践活动(主要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取得密切联系。但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的是,我国社会心理学者在对待认识基本概念的态度上是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的。举例来说,他们经常看到的那些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反映社会生活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存在的有关认识问题的新闻报导或文章中都是应用着认识的基本概念,同样自己在同别人语言交往中谈到有关认识问题时也应用着认识的基本概念,可是一当自己捧着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给学生讲课时,却是根据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模式来说话的。试问:在同一个概念的具体应用上存在着的这样的二重性,从实质上讲,岂不是充分地表现着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倾向吗?

其四,从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相互关系讲:任何一个社会心理学者都知道,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合点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现在,我国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一般还稳定地继续用认识的基本概念来解释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语言)中的各种问题的。而在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则是单独地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了。因此,二者在认识的基本概念的应用上便失去了原有的统一性。在整个心理科学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不统一是不利于社会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之间不断地相互(主要是社会心理学向普通心理学的母体)吸收的新的科学知识、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观点的。

其五,从祖国语言的统一性讲:在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是把人际交往、人际相互作用、群体关系等作为主要内容来讲的。而语言(口头的和书面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则是人际交往、人际相互作用、群体协同活动中相互传送信息、交流思想、感情,以便达到相互了解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社会心理现象的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认识是祖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母国)语言(普通话)中应用的一个最普通的规范的基本概念。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对于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对于巩固和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应当重视祖国语言的纯洁性、健康性和统一性,在有关认识问题的论述中应当继续应用祖国语言中的认识这一规范的基本概念。

根据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简要地作出结论,在我国心理学领域中一些心理学者所提出的用“认知”取代“认识”论点的影响下,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在理论思想上产生了重大原则性的偏差。其最具体的表现是,在我国高等学校用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讲解着、传播着人在社会生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是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而是认知自己、认知他人、认知社会、认知世界的理论。这种理论不论从任何方面讲都是不正确的,不应当继续发展下去的。

责任编辑注:

一论和再论已选入本专题94年第8期和95年第3期。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②《哲学研究》,1955年第2期。

③《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83-84页。

④《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9页。

⑤J.彼阿热:《心理学是什么》,林方译,见赵璧如主编:《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9页。

⑥T.H.黎黑著:《心理学史--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趋势》,刘恩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第35-36页。

⑦朱智贤心理学文选,人民教育出版1989年版,第369-370页。

⑧J.彼阿热:《心理学和其它科学的关系》,林芳译,见赵璧如主编:《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⑨J.彼阿热:《心理学是什么》,王景和译,见赵璧如主编:《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

⑩(12)潘菽:《心理学》,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心理卷》写的词条《征求意见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3年版,第1-2页。

(11)《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5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14)《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42页。

(15)《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国大全科百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442页。

(16)孙晔、李沂主编:《社会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

标签:;  ;  ;  ;  ;  ;  ;  ;  ;  ;  ;  

用“认知”代替“认知”--与我国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同志商榷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