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驱动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_金融论文

农村金融驱动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_金融论文

农村金融的驱动模式变迁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金融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金融历来都是一个难题。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投身于农村金融的无外乎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这两大主流力量,其出发点也基本上是为无缘商业金融的广大农民提供简单的信贷服务,以此作为扶持农民脱离贫困的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金融技术的发展,一些纯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有的金融机构甚至很快盈利并实现了公开上市。在商业力量的推动下,农村金融的驱动模式也从单纯的社会企业模式,逐渐衍生出企业社会责任模式和金字塔底端模式等新模式。这种农村金融驱动模式的变迁,对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社会使命驱动的社会企业模式

社会企业是指为了某种社会目的而从事商品和服务交易的企业,其盈利主要是用来投资于企业本身或社会,而非为了替股东或企业持有人谋取最大利益。“社会企业”可能起源于19世纪的“社会企业家”这个名词,那时候确实有一批企业家真正关心员工福利。社会企业通常将盈利都用于社会公益领域,比如捐予慈善基金,或者企业经营本身就带有较大的公益性,比如雇佣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为企业员工,与难以获取银行贷款和社会主流群体投资的企业开展业务合作。社会企业能够在私人和政府之间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在政府无法提供或者难以有效提供服务的领域发挥作用。

社会企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是企业家创业激情和强烈的社会使命的有机结合。大家所熟悉的格莱珉银行就是一家社会企业式的农村金融机构。1976年,尤努斯为了改变穷人缺乏资本而难以脱贫的现状,创立了格莱珉银行——世界金融史上第一个属于穷人的“草根银行”。格莱珉银行以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穷人为贷款对象,通过特殊的制度安排,解决了他们贷款难的问题。它从27美元微不足道的贷款艰难起步发展成为拥有近600万借款者、2000多个分行、18000多名员工的乡村银行。目前,乡村银行的成功模式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复制和推广,数百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尤努斯因此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的ShoreBank、荷兰的Triodos Bank、柬埔寨的ACLEDA Bank,肯尼亚的Equity Bank、秘鲁的MiBanco、亚美尼亚的AgBank、蒙古的XAC and Khan,都是社会企业型金融机构的杰出代表。据世界扶贫协商小组估计,在整个发展中国家,具有部分社会使命色彩的金融机构大约为7.5亿人提供服务,这其中包括邮政银行和国有零售储蓄银行等国有银行。虽然这些机构并没有强烈的企业家创业激情,也没有明确的履行社会使命的承诺,但客观上确实提供了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金融服务,比如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了可接受的储蓄、信贷和其他金融服务。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驱动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式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对待社会、对待环境的态度及其业务经营中的实践,其要求是企业或组织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从企业内部看,是要保障员工的尊严和福利待遇;从外部看,是要发挥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的良好作用。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是利益相关者管理,也就是如何平衡相关各方的利益和优先顺序。

社会企业模式和企业社会责任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纯粹是为了利润而追求利润,不过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重视其社会影响。采用企业社会责任模式的企业并不想在本质上改变世界,但确实认为通过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相比之下,采用社会企业模式的企业则真的希望改变世界,而利润最大化并非最主要的驱动力,比如美国的Shore Bank就公开宣称,“让我们改变世界”。

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是很多国际大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之一。花旗银行以小额信贷机构、小额信贷网络,直接或间接地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居民提供产品服务。例如花旗银行在印度利用高科技技术使农村小额信贷客户得到了银行服务,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为上百万小额信贷客户提供了服务。汇丰银行在中国捐助1000万元支持清华大学进行为期三年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并出资设立村镇银行,以此作为支持中国新农村建设、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举措。

市场驱动的金字塔底端模式

据估计,全球目前大约有40亿人口的日均消费不足2美元,这是一个长期被正规经济部门所忽略的巨大市场。长期以来,穷人们需要为诸如食品、饮用水和药品之类的基本生活用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而获得产品的质量却相对更低,这就是所谓的“贫困惩罚”。近年来,在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的大力宣传下,这个被其称为经济金字塔底端的市场引起了越来越多商业人士的注意。金字塔底端市场巨大的规模激发了商界的无限热情,但要想在这个市场有所斩获,必须对传统的管理和技术手段进行大幅度的创新。不少推崇金字塔底端理论的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市场竞争,穷人们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合适、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部分抵消乃至消除这种“贫困惩罚”,因此只要能够为这些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就能帮助他们融入正规金融部门,最终达到消除贫困的目的。

出于某种目的,有些金融机构也会公开声称,其追求的目标是“消除贫困”,但基本上所有采用金字塔底端模式的金融机构都是为了盈利。墨西哥就有不少的这样案例。比如大力拓展低收入市场的Banco Azteca和Finsol,都以传统商业模式行事,增长速度很快。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Banco Azteca就发展了200万客户,占领了5%的存款市场份额,成为全国最大的低收入消费者信贷服务商。

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ICICI)拓展农村市场实际上也采用了金字塔底端模式。ICICI组建于1994年,2000年在纽交所上市,在17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ICICI摒弃了农村业务是非赢利服务的旧有观念,认为处于金字塔底端的农村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农村市场是具有极大经济潜力和商业可行性的蓝海市场,从而将农村业务作为经营的重点领域。除了直接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外,ICICI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和电子服务渠道,全面覆盖农村地区,做到让任何顾客在10公里之内能够接触到一个ICICI的服务网点。

推动模式变迁的经济因素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是一个被正规金融遗忘的角落。人们普遍认为,由于农村客户地域分散,经济收入水平低,农业生产遭受的自然灾害多,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因此与城市市场相比,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面临的困难更多,比如农村业务的单位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业务,经营风险也相对较大,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难度很大。

然而,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农村金融政策的变化,制约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开展业务的一些因素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农村经济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力量扩展到农村地区,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金融服务的市场空间明显扩大。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交通、通讯等硬件条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这些交通和通讯服务的价格明显下降,有利于降低发展农村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第三,城乡经济交融发展,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要素流动加速,促进了农村主体经济金融素质的提升,现代金融更容易被农村市场所接受。第四,各国在经历了政府主导型农业信贷政策的失败后,对发展农村金融的态度开始转变,直接干预、利率管制等非市场化手段逐渐消退,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环境更加友好。第五,市场化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农村地区出现了更多的新型经济主体,比如具有连锁规模的零售商、各类农产品生产者联盟、提供通讯、信息服务的小型服务机构等,为城市地区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提供了低成本的分销渠道和风险分担者。

印度的情况或许就是一个较好的佐证。20世纪末,印度农村创造的GDP已经占了全国的一半,而7.8亿农民却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服务,相当多的农业信贷资金来源于非正规金融部门。ICICI银行从中看到了商机,决定进军农村金融市场。作出类似战略决策的印度商业银行并非少数。目前,以ICICI为首的一批国内商业银行,都在以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拓展庞大的金字塔底端市场。这些银行的行动表明,在市场高端的“油脂”被分食后,更加低端的细分市场也逐渐引起了竞争者的注意。

正是看到了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小额信贷市场出现的新变化,更多的私人资本开始出于盈利目的而进入这一领域。世界扶贫协商小组关于小额信贷市场的投资调查表明,近年来,无论是私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其对小额信贷机构的投资热情明显升温,2005年进入这一市场的投资额为18亿美元,2006年增长到25亿美元,2007年已突破了30亿美元。

多种模式并存的积极意义

在农村金融领域,一度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企业模式已风光不再,新进入者更加看重的是盈利,而非消除贫困这一单纯的社会使命。世界扶贫协商小组在信息透明度较高的269家小额信贷机构中随机挑选出27家,发现以消除贫困为首要目标的机构只不过14家,勉强超过一半。那么,这种模式变迁对农村金融而言,到底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首先,不同类型的机构具有不同的关注点,多种模式并存有利于层次丰富的农村客户的需求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一般来说,社会企业模式农村金融机构对市场需求和风险承担的反应十分敏锐,更加适合开发相对复杂的扶贫产品,比如农民住房、家庭经营和社区经济发展项目所需的金融产品。虽然企业社会责任模式的企业常常将关注重点分散到不同的社会方面,但其成长性很好,容易获得更快的增长,往往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全球网络。金字塔底端模式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促进市场竞争,降低服务成本和价格,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提高市场渗透率。

其次,新模式的出现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从而有利于更多的农村穷人得到正规金融服务。一般而言,社会企业模式与其他两种模式相比,企业规模相对更小,而且成长性也不如后两者好。因此,单纯停留在社会企业模式,虽然在道德和政治层面上讲更能体现服务穷人的崇高性,但限于发展能力,实际能够享受这类企业提供的服务的农村客户数量无法稳步提高。相比之下,企业社会责任和金字塔底端模式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覆盖的农村客户群体也更多。

第三,新模式更加注重盈利性,有利于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从不同模式追求目标的优先度来说,社会企业模式、企业社会责任模式和金字塔底端模式各不相同,消除贫困的优先度逐一递减,而利润最大化的优先度则逐一递增。虽然少数社会企业模式的农村金融也能在财务上做到盈亏平衡甚至有较高的盈利,但总体而言,单纯以消除贫困为目标的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上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补贴,真正实现财务独立的难度非常高。比如,据世界银行的深入研究,即使是被视为亚洲农村金融旗舰之一的泰国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也没有完全实现盈亏平衡。相比之下,其他两种模式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确实较高,基本不存在对外部补贴的依赖性。

从表面上看,新模式的出现似乎有违农村金融服务穷人的初衷,存在一定的“道德不崇高性”,比如在追求盈利的金字塔底端模式下,农村金融机构一般都要求贷款必须支付接近市场平均水平的利率,对违约客户的追偿也比较严格。但总体而言,采用新模式的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多,既可扩大为农村客户服务的机构网络,又有利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自身的长远发展,利远大于弊。实际上,世界银行提出的衡量农村金融机构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正是覆盖面和可持续性,新模式的客观结果与其完全相符。

标签:;  ;  ;  ;  ;  ;  ;  ;  ;  

农村金融驱动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