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诊护理在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孟丽芳

湖南省岳阳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414000

【摘 要】目的:探讨院前急诊护理在抢救创伤性休克病人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17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113例由急救车护送入院的患者为观察组(给予院前急诊护理),104例非急救车护送入院的患者为对照组(未给予院前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介入时间、抢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抢救介入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2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院前急诊护理有助于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缓解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院前急诊;创伤性休克;护理效果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突然减少,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1]。随着社会的进步,创伤性休克的发生率也随着严重创伤以及多发伤发生率的增加而增加[2]。为了探讨院前急诊护理在缓解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成功率方面的作用,我院在2011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对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院前急诊护理,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在2011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217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其中由急救车护送入院并给予院前急诊护理的113例为观察组,男性69例、女性44例,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39.8±8.1)岁,入院原因:交通事故36例、重物压伤27例、高空坠落17例、挤压受伤19例、钝锐器伤9例、其他5例;由家属自行送至医院未给予院前急诊护理的患者104例为对照组,男性58例、女性46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40.2±9.3)岁,入院原因:交通事故31例、重物压伤20例、高空坠落23例、挤压受伤17例、钝锐器伤7例、其他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原因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院前急诊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患者由急救车送至医院后,立即组织医护人员探查患者伤口位置、大小、出血情况等,了解受伤原因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对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病情进行准确评估。(2)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和呼吸道内的异物防止阻塞呼吸道,防止舌后坠,对呼吸困难的患者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或者机械通气;及时对患者给予吸氧治疗。(3)建立2~3条有效的静脉通路,一条输注0.9%的生理盐水进行扩容,必要时输注相应药物保持渗透压平衡;另一条静脉通路根据患者休克程度及时输注活血管药物;快速输血恢复患者体内有效血循环量。(4)检查患者伤口,对大量出血的创口及时用止血钳、止血带或者采用结扎的方式进行止血,减少患者血量持续丢失;止血带的使用要注意防止患者肢体坏死。(5)对创口疼痛的患者可以根据疼痛程度给予肌注哌替啶50~100mg,以防止疼痛加重患者休克。(6)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密切留意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速度、脉搏以及尿量等情况,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抢救措施。(7)患者转运过程中应保证急救车平稳、迅速,确保患者安全到达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抢救介入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抢救成功判断标准[3]:患者脉搏80~100次/min,舒张压≥60mmHg,收缩压≥90mmHg,脉压差30~40mmHg,尿量>30ml/h,意识清楚,四肢皮肤转暖、干燥,口唇红润,呼吸平稳。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迁就介入时间比较

观察组入院前死亡2例,抢救中死亡4例,抢救成功107例,抢救介入时间(22.7±10.4)min;观察组入院前死亡9例,抢救中死亡11例,抢救成功84例,抢救介入时间(51.9±18.3)min。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中5例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7例窒息,并发症发生率为10.62%;对照组中12例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9例窒息,并发症发生率为18.27%。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人遭受到严重创伤时,极易发生创伤性休克,且一旦发生患者病情发展迅速、伤情复杂、治疗难度加大。创伤性休克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遭受创伤后血液、体液丢失严重以及剧烈疼痛导致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骤降;二是严重创伤导致细胞受损,炎性因子释放使机体凝血系统、激肽系统被激活,形成凝血和血栓,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脏器微循环障碍[4]。临床上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地为患者补充充足的血液、体液,维持渗透压,保持血压稳定,尽快缓解休克症状、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为进一步救治赢得充足的时间[5]。

一般来讲,创伤性休克发生后的1h内是治疗是抢救介入的最佳时机,抢救时间越早抢救成功率越高[6]。在针对由急救车护送入院的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中,医护人员及时建立了有效的静脉通路,并及时补液、输血,为重要脏器有足够的血液灌注提供了保障,可有效降低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及时采取呼吸道管理措施,保障了患者呼吸道畅通,减少了窒息的发生[7]。而未采取院前急诊护理的由家属自行护送入院的患者,由于缺乏科学的护理知识,休克出现时反应缓慢,延误了最佳抢救时间,增加了患者的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介入时间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和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院前急诊护理有助于降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参考文献:

[1]刘红梅,孙海晨.创伤性休克复苏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1):78-81.

[2]屈纪富,文亮,刘明华,等.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的诊治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9(5):401-404.

[3]张贵田,潘爱群,刘国海,等.两种补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1):2363-2364.

[4]徐善祥,王连,杨俭新,等.ICU中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与临床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1007-1011.

[5]樊建林,钱惠岗,卓么加,等.损伤控制复苏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10(7):620-623.

[6]李龙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研究现状[J].海南医学,2010(3):97-100.

[7]苗金丽,李新玲.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黑龙江医药,2010,23(5):840-841.

论文作者:孟丽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  ;  ;  ;  ;  ;  ;  ;  

院前急诊护理在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孟丽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