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_马媛媛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_马媛媛

(沈阳师范大学)

摘要:处于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开始强调自我,自主意识大大增强,逐渐进入第二逆反期。他们适度的逆反是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但如果逆反过度,则会给家长和学校老师带来很大的困扰,给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带来损失,甚至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所以教师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首先,尊重学生,平等相待;情理交融,多多进行情感交流;家校沟通,协商解决办法;开展班级,全班教育。让学生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逆反心理;案例;分析;策略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周五六年二班负责校园卫生清扫工作(俗称值周)。早晨,劳动委员付某某(兼班长)带领大家整理校园卫生,西边教学楼之间的区域打扫接近尾声,东边操场稍慢一些。刘老师来到东边和学生们一起扫地,付某某看这边慢也过来了。他发现地上垃圾堆了几堆,而又没有用收垃圾,就跟张某某(女)同学说:“你去拿个簸箕来收垃圾好吗?”张某某立即大声说:“凭什么让我去!凭什么让我干!”刘老师大吃一惊:怎么会有这样的反应?紧接着反问了一句:“凭什么你不能去?需要有人去拿,难道非要是别人?如果别人能去,你为什么不能去?”过后,刘老师很后悔这么说。

二、案例背景

张某某平时是一位善良温和聪明的女孩。班级学生自从升入六年级后,班级还有三个学生在老师或班干部进行正常管理时也说过类似的话,刘老师意识到昨天早晨张某某所映射出来的这个问题有些严重:班级里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潜意识里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进入六年级,自我意识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强烈。另外,小学高年级学生一般在 10 到 12 岁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心理和生理均不成熟,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果不能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有效管理和疏导,将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进行教育与引导。

三、案例分析

张某某的情绪化言行表现出了这种特性,是一种明显的逆反现象。所谓的“逆反”是什么呢?“逆反是指个体对某些事情不论正确与否,一概简单排斥,并带有较大的情绪成分,甚至为反抗而反抗。”一般来说,处于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开始强调自我,自主意识大大增强,逐渐进入第二逆反期。他们适度的逆反是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但如果逆反过度,则会给自己家长和学校老师带来很大的困扰,给学生个人的成长带来损失甚至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班级和谐、家庭幸福。

四、逆反心理解决策略

(一)尊重学生

教师、家长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只有掌握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才能谈得上教育。一些家长和老师往往总是不由自主的喜欢在孩子面前摆教导着的架子,遇到学生发生问题习惯于批评、训斥、支配,甚至体罚孩子。时间久了即使父母、老师的话他们认为有道理正确,也会把这些当作耳旁风不在乎。因此在教育孩子时,教师与家长是要放下身段,与学生同等交流平等相待,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情理交融,化解阻力

理与情要相互共进、相互交融,学生才能有效的克服逆反心理。我们每个小学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只有做到这一点他才可能接受你的教育。逆反心理在思维形式上与求异思维有点相似,其中包含了某些独立思考的积极倾向。所以我们教育者要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寻找闪光点,发现他们的优势所在,作为对他们进行具体施教的依据。

(三)疏导为主,多用“冷处理”

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现,一旦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就会来势凶猛,甚至会产生攻击行为,进行公开的与父母、老师抗拒和吵闹。如果这时教育者方法不得当,实行“关、卡、压”式的教育方法,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这时我们教师不能急躁,不能以人性对人性。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首先要摸清情况,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其次,要结合环境和本人的特点寻找适当的教育方式;再此要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

(四)家校沟通

在后天教育中,家庭教育占重要地位,所以当发现孩子有不良倾向时,在第一时间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配合,让孩子离校后的时间得到家长的关心与爱护。教师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原因,共同协商解决办法,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尤其注意用爱来滋润孩子的心灵。

(五)班会教育

把行为表现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讨论行为的恰当性,通过有益性和危害性的分析讨论,教师借机进行科普,让那种模模糊糊的不当行为方式逐渐显露原形、逐渐清晰化。经过探讨,学生们心中不再有疑惑,而集体寻求真理的过程,又提高了学生们的认识,并逐步形成了一些班级共识。在这个过程中,班级所有学生都会受到教育,有过不良行为或正存在不良思想的学生会悬崖勒马及时转变,认可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

五、结语

小学教师应当重视高年级学生出现的逆反心理,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高年级学生正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在此期间出现的逆反心理属于一种心理失衡,这既带来了一定的危险,同时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育时机,广大小学老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和疏导,消除学生逆反心理,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莫雷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7).

[2]车丽娟.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36).144.

[3]刘晓霞.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学生的逆反心理[J].学周2015(25).95.

[4]孙振华.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35.

[5]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秋化.不可轻视的语言暴力[J].心理世界,2007(9).20.

[7]李海涛.教师语言行为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8]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9]胡东芳.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10]刘晓芳.小学教师言语伤害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马媛媛(1995.02-),女,辽宁省大连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专业:小学教育,学校:沈阳师范大学。

论文作者:马媛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  ;  ;  ;  ;  ;  ;  ;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_马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