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集散思想绽放作文之花--发散思维与汇合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_发散思维论文

使集散思想绽放作文之花--发散思维与汇合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_发散思维论文

引发聚散思维绽放作文之花——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辐合论文,之花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切忌随人后”、“文章何必哭秋风”,这些箴言诗句无不向我们说出一个道理——要想写出美文华章,就必须选材不落窠臼,写出新意。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过程中变换一下思维方式,易习惯思维为创造思维——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即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沿着各个方向去探寻方法和途径。它具有多维性、变通性和新异性3个特点。据此,我们可以按图索骥地寻找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多方启发,全面诱导,引发纷呈的思维。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大千世界,变化无穷;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千姿百态,林林总总,可供写的材料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个事物它可以以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折射着色彩斑斓的生活,我们可从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得到启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都是看山的不同角度。看山有角度,摄影有角度,作文也是有角度的。事物的各个角度,各个侧面犹如多棱镜,折射着生活的绚丽光彩。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广开思路,移步换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反映生活,使思考问题的思路尽可能向外扩散,不囿于原有的理解,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入手。这样,学生作文时,即可突破定势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梳通思路,提炼思想,挖掘事物的底蕴。

例如写《春》,可以引导学生广开思路,纷呈思绪,使其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视觉中的春;写“红杏枝头春意闹”听觉中的春;写“踏花归来马蹄香”嗅觉中的春;写“暖风熏得游人醉”味觉中的春;写“春风不寒杨柳风”触觉中的春。这样写来,便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生活,发掘出了生活中多层次的美,给人以全新的印象。

再如写《从〈滥竽充数〉想到的》这个题目,就可以引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1)不能让南郭先生再充下去;(2)南郭先生溜走是自知之明的表现;(3)南郭先生的出路何在;(4)假如南郭先生不逃走;(5)假若南郭先生后来学会了吹竽;(6)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混进宫廷乐队;(7)劝君莫学齐宣王;(8)刘宣王听吹竽给我们的启示;(9)由齐宣王与齐湣王听吹竽所想到的;(10)齐湣王高明在哪里。如此之多的思想点熠熠闪光,从中选定一个作为文章的主旨不是很容易的吗?

因此,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全面考察问题,多方搜罗材料,从事物的各种各样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对于走出“枯肠搜尽无所得,笔头咬烂难成文”的窘境,写出生动活泼的文章,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挣脱羁绊、随机应变,帮助学生走出死胡同。在作文的构思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形——受习惯思维影响,先入为主,审题之后,即把最先浮现的想法写进去,不知不觉就陷入困境,功败垂成。如:有的学生在写《梅花赞》时忽然想到“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何足道”的诗句。于是,他就围绕着这两句诗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但因这两方面的材料积累不多,且与文章的主旨缺乏必要的联系,所以写起来捉襟见肘,左右为难,无奈只好搁笔作罢。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种困境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既审时度势,又随机应变;既不刻板僵硬,又能灵活变通。如上文例子,这位学生之所以笔端生涩,无法成章,是因为他受了定势思维的影响,致使文思枯竭,无从下笔。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帮助他挣脱定势思维的束缚,他就能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窘境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从而,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为此,可以引导他广开思路,变换思维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想。如:朝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性格方面去考虑;朝“红梅不屈服,束束立风雪”的战斗雄姿方面去考虑;朝梅花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幽逸闲淡、孤高雅洁的品格去考虑;朝“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熳时,它在丛中笑”的不慕名利、但求奉献的云水襟怀及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高尚精神去考虑……这样,他就可以冲破习惯思维的迷雾,寻找到新的途径,完成他的佳作。

最后,努力引导学生以新的目光,审视生活素材,汲取新的材料。“文章最忌百家衣”、“领异标新二月花”,都说明文贵于新。故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诱发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前人惯例,想前人之未想,发前人之未发。如:写《母爱》,如果仅停留在母亲对儿女衣食住行的关怀,这就显得平淡无奇了。但若这样写:一衣衫破旧的少妇,席地坐在人群中间,面前放着一张行乞的状纸,怀里抱着一个小孩。孩子小小的脸只有拳头大小,却很干净。小孩衣着虽旧,也还整齐。足见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在享受着倾尽所能的母爱。那年轻的母亲不时地整理孩子的衣裤,以掩饰着等待施舍的窘迫。在围观者的议论中,一个赫然挺着大肚子的青年妇女把手里攥着的钞票和几枚硬币投进了那只破茶缸,便急转身匆匆地走了。此时正呆坐的少妇动弹了一下,抬起头,深深地望一眼施舍者的背影,继而又低了下头,用力拥着怀里的孩子。孩子似乎也感受到这种爱,便伸出小手去抓摸母亲的脸,年轻的母亲就势地伏身下去,把枯草一般的头发,把憔悴焦黄的脸埋在孩子脖颈中,轻轻地抚摸着,紧闭的眼睛偶尔暴露,有大滴的泪水从眼角横流旁溢,又迅疾地揩抹在孩子的身上、脸上。

这个材料就很新、很具体、很亲切,令人动容,颇具魅力。事情虽小,但以小见大,让人觉得母爱的伟大——无私、圣洁、勇敢。使羞于行乞的少妇居然临街枯坐;使即将做母亲的孕妇敢于冲破那压抑人的氛围,去播撒一份小小的却又荡人心魄的爱。

此外,基于思维的求异性,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如:导引他们写“近墨者未必黑”、“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常在河边走可以不湿鞋”等,使其形成创新意识。

在作文过程中,仅有发散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辐合思维。只有在这两种思维互相拉扯形成的“张力”之下,妙笔才能生花。

所谓辐合思维,是指在组织观念时,像辐辏一般,其方向明确无误地指向唯一正确的答案,或最好结论及最佳方案。“综学在博,取事贵约”。就是说,在构思过程中要用发散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占有材料,使积累的材料活跃于胸中,从而为写作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材料多了,又不能优劣并存,“放进篮子里即是菜”,要去芜存菁,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否则,就会兴之所至,信笔写来,淹没主题。因而,在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在动笔前紧扣主题作文,做到目标始终如一,方寸一丝不乱。

如:写《眼镜——学生的苦恼》,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发他们打开记忆的仓库,展开联想,纷呈视角,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构思文章。使其想到:变形的眼睛,张张的苦脸,每天埋首题海的枯燥生活,青灯照壁到半夜,同学们百分之五十都成了近视眼等等。其次,再启发他们在这零星、拉杂的片断中作理性的思考,爬梳思维,将众多的回忆归结到一个“情”字。这一切回忆是由苦恼的情绪引起的。现在,再由苦恼的情绪按集中方向将回忆的材料串联起来。于是,这种苦恼便表现为这样一种感情:眼睛近视的遗憾——高分低能的惆怅——失去童趣的悱恻——闭塞视听的愤闷——身心受挫的悲怆。从而升华为这样一种思维:对教学模式的陈旧,题海战术的弊端、封闭教育的落后的批判。这样一来,便能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由此观之,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思考。尽可能地透视出事物多义性的各个侧面,然后使其对纷至沓来的思绪“聚焦”,选定一个理想的思想点作为文章的中心,继而生发开去,点厾操觚,定然有佳作诞生。

标签:;  ;  

使集散思想绽放作文之花--发散思维与汇合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_发散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