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改超”:提升国内农产品竞争能力的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产品论文,竞争能力论文,途径论文,国内论文,农改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农贸市场的改造一直是政府“菜篮子”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虽然历经16年的发展,但农贸市场仍存有许多弊端。政府作为管理者,难以对农贸市场进行市场化的运作。从去年上半年开始,福州、厦门、深圳、南京、广州等城市的政府鼓励商业企业投资,将部分农贸市场改为生鲜超市,让企业成为农贸市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从福州、厦门“农改超”的效果来看,商业企业不单满足于做农产品的最终销售端,而是将触角伸向农产品流通、生产的各环节,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推行现代营销形式,实行了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提高了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1 “农改超”的现实意义——提升国内农产品竞争能力的途径之一
1.1“农改超”确保了农产品卫生安全,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入世后随着国外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门槛降低,与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加剧,提高国内农产品竞争能力的任务迫在眉睫。从定义来看,农产品竞争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竞争力是通过农产品的价格、质量和市场占有份额综合体现出来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小。
质量好、“物美”的农产品是具有竞争力的。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出现,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提高,特别关注农产品卫生安全问题。但传统的农贸市场多为小商贩与农民个体经营,农产品进货渠道多,货品质量不稳定,经营者缺少信誉,加上农贸市场的设施不完备,市场管理不规范,频频出现“毒大米”、“瘦肉精”、“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农改超”后,商业企业作为明确的市场责任主体,以自己的信誉来监督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并以此向消费者担保,提供了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新思路。总结各地“农改超”的做法,普遍是通过“建立基地、严格检测、连锁配送”,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1)基地是农产品生产的源头。为了保证蔬菜质量,生鲜超市作为龙头企业,采用龙头+基地+农户的形式,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向基地提供市场信息、产品标准;基地的农户成立专业协会,成为公司和农户之间的一种中介组织;专业协会负责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制定出禁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自律措施,在生产基地对农产品进行安全检测,从源头上堵住农药超标等问题。
(2)实行连锁配送,建立放心菜绿色通道是生鲜超市控制质量的特色措施。龙头企业统一采购合格的农产品,综合管理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环节,建立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安全控制系统。如肉类的运输都采用了冷链对接运输方式,对蔬菜、水果采取一些保鲜措施,防止了流通环节的二次污染。利用公司下属的各门店,开展放心菜的配送专销。通过连锁配送,促进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提升了农产品的档次。
(3)市场准入是把住质量的第三道关口。生鲜超市配有检测设备,设立了检测机构,每天对进入交易区的各类农产品进行蔬菜农残、福尔马林、瘦肉精等项目检测。若检测不过关,货物将退回产地或进行销毁。销售柜台或产品包装上贴有特定的放心菜标识及产地的标志卡,商业企业以自己的信誉向消费者担保和承诺。“农改超”后,商业企业完成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解决了农产品安全卫生问题,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消费者不仅需要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还需要多样化的农产品,既多又好的产品才是“物美”的商品。原农贸市场有成百上千摊位,每一摊位又有若干个进货渠道,多渠道带来多样化的商品。但怎样才能解决农贸超市菜品多样化的问题?生鲜超市在加强检测和管理的前提下,采用多种经营方式:本地的蔬菜可由公司下属的基地提供,也可通过经纪人或一些农村中介组织向农民采购;对运销大户贩运的外地蔬菜,实行销售代理制,建立比较稳定的进货渠道;通过拍卖、电子商务等新型的交易方式去采购大宗农产品。原农贸市场的某些摊位对外招商,每一个商人按照市场需要来组织货源,商品各具特色,应季商品多,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福州永辉铜盘生鲜超市采用多种方式经营的新鲜食品餐点熟食多达4000多品种。
1.2“农改超”促进了农产品规模化经营,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
虽然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收入差距在扩大,低收入家庭对农产品价格很敏感,即使主力消费群的中等收入家庭也如此。
“农改超”如果启动,改造的投入就相当巨大,除了需要对建筑物改造外,还有冷柜、海鲜池以及消防设施的投入,一个2000m[2]的生鲜超市要投入200~300万元。企业还要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超市是一个微利行业,何时能收回前期投入?“农改超”前期投入是否会导致生鲜超市经营成本提高?加之生鲜超市日常经营费用比农贸市场高出许多,仅用电1项就可能多出4、5倍。要降低经营成本,可通过:
(1)走规模经营之路。福州永辉超市为了尽快收回投入,在政府的规划、引导下,在半年内已将20余家农贸市场改造为超市。随着门店数量的迅速发展、配送中心的完善、集中采购量的增加,大大降低了农产品进货成本,已初步达到规模效应。预计前期投入回收期在两年内。
(2)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易腐败变质。流通环节越多,流通时间越长,农产品损耗越大,流通效率降低。农贸市场采购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主要有两种供货方式:一是农户直接将农产品进场销售;二是农产品经营者到市内批发市场批发后再运到农贸市场销售。农产品往往经过生产者——产地批发商——运销批发商——销地零售商——消费者等诸多流通环节,多次集散;在物流技术上,采用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加工不足,因采摘、运输、储存而造成的损耗率为25%~30%,物流成本高(运输成本+路况不良成本+设卡收费)。这使得蔬菜批销的每个环节都要加上很高的毛利才行。例如杭州三里亭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上批发价只要几毛钱的青菜,零售价竟达1元多。农贸市场蔬菜并不“便宜”。
农贸市场超市化之后,农产品可采用直销的方式,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或从下面农村整片的菜地进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中诸多的中间环节,避免了流通环节中的加价;农产品直销还可以缩短流通时间,保持农产品的“鲜度”,减少损耗。生鲜超市的物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加工、储存、保鲜配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农产品损耗率可降至5%左右。农产品有效物流增加,就能有效地抑止菜价上涨。从目前试点的福州来看,农改超后农产品价格普遍比原有的农贸市场下降10%左右。
1.3利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农产品的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能否转化为竞争优势需要由市场检验和衡量。市场营销是农产品竞争能力实现的载体。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如何,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中所占份额,从而体现了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小。农贸市场中的农产品销售是简单的推销。生鲜超市利用市场的调研,细分市场,进行市场定位、市场促销、品牌化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利用连锁经营、网络化销售,将农产品迅速地推向市场。
1.4“农改超”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者基本上是承包小农户,流通者主要是运销大户,农贸市场是销售终端,产销严重脱节。这种生产经营格局导致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再加上农药及环境污染严重,深度加工不够,农产品竞争能力太弱。“农改超”的实质,就是商业企业从流通领域向农产品生产领域渗透和扩张,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以现代流通业作为引导,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
(1)“农改超”后,生鲜超市为了进行规模化经营,会有意识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如生鲜超市与农民共同建立生产基地,以便大量采购农产品。不仅如此,作为龙头的流通企业可很好地衔接产业链,进行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通过准确地获得市场信息,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农民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生产规模;利用农产品加工、配送、仓储、运输等方面的优势,顺畅农产品流通渠道,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农产品物流配送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力。同时,在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上,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现代流通型龙头企业,因为流通型企业带动生产、推进产业化的愿望更强、作用更大。
(2)“农改超”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感觉到了相当大的压力,农民自发成立各种中介组织,甚至于某种农产品的专业协会,以代表农民的利益,同时更重要的是农民协会对农民进行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制定协会的自律措施,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对龙头企业来讲,和一家一户的农民打交道,成本很高,需要农民协会降低交易成本。
(3)“农改超”促成了一批既精通农业生产又专事流通的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崛起。他们通过一头挑市场、一头挑农户的农业中介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集中起来,让他们“抱成一团”,源源不断地统一向生鲜超市配送农产品。
(4)有助于订单式大农业的发展。随着生鲜超市规模的扩大,连锁门店的增多,销售量的上升,对于果品、蔬菜、肉类等农产品的需求也将不断提高,自然也就提升了零售企业在农产品采购过程中的规范化运作,进行订单式生产种植。
2 促进“农改超”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改超”诱人的发展前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福州等地取得了初步成功后,北京、杭州等地政府及企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农改超”的相关工作中。但“农改超”是一块“香馍馍”,也可能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故在具体的实施中,应采取以下对策,才能促进“农改超”的发展:
2.1政府在“农改超”中应扮演的角色
(1)不应直接干预超市的经营和管理,而应为超市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和竞争机制。如允许两家以上的企业参与“农改超”的竞争和操作。如果某城市的农贸市场由1~2家公司来操作,随着配送中心的完善,集中采购量的增加,就能形成较大的规模,甚至形成某种形式的垄断。虽然规模经济可以降低成本,但由于缺乏竞争,企业可能没有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压力,同时对垄断利润的要求可能推动价格上升,影响消费者的福利。
(2)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建立食品经营安全体系。如果没有相关机构来监督生鲜超市的经营,有可能出现安全卫生方面的问题,而且波及面广。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政府应在要求企业自律的同时,加强在食品卫生安全上的监管力度,确立和规范行业管理标准,建立相关食品经营管理认证体系。
2.2介入“农改超”的企业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生鲜食品的价格和新鲜度关系着“农改超”的成败。生鲜消费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地域性差异,使得现有农贸市场虽然受到很大的挤压,但仍具有面向低收入和传统消费阶层的市场生存空间,生鲜超市不可能完全取代农贸市场,农改超处于逐步演进的发展过程。新生的生鲜超市如果在价格和新鲜度上不能优于农贸市场,在竞争中必然会被淘汰。降低生鲜食品的价格、提高菜品的新鲜度,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形成连锁超市,尤其是要建立自己的蔬菜基地,建立生鲜配送中心,这样可以较大地降低成本,还可最为有效地控制质量;二是要加快农产品物流速度。
(2)确立准确的市场定位。目前多元业态同时并存,竞争日益激烈。生鲜超市需通过需求分析,明确市场定位。在生鲜食品经营中,有农贸市场、大卖场、生鲜专卖店等多种经营业态。农贸市场面向低收入和传统消费阶层,以初级农产品为主,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大卖场以生鲜初级产品、制成品和现场加工吸引顾客,但对居住较远的顾客来说便利性有限;生鲜专营店以局部细分市场为主,但经营的宽度不够,无法满足生鲜消费一次性基本够足的需要。改造后的生鲜超市应更加关注生鲜消费的便利性和社区功能,追求一次性基本购足和便利性,经营上与其它业态寻求差异化和互补。
2.3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改超”的竞争优势最终来源于整合了农产品产业链上的资源,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撑了“农改超”的发展。在目前农业产业化中应加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的谈判能力,进而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便于生鲜超市向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延伸,使企业与农民达到双赢的结果,农产品产业化链条才不会断裂。例如在日本,有专门的农协会,超市和农协会达成协议,通过协会实现农产品的统一配送,使农民觉得通过农协卖菜比自己卖划算。这样,超市才有稳定的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