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妇幼保健院 生殖健康科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效果。方法: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98例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观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抑郁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生理性抑郁、精神性抑郁、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抑郁率分别为42.85%、6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孕不育观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调节患者的抑郁情绪,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不孕不育;抑郁情绪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婚育观念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主张晚婚晚育,但由于性疾病传播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出现不孕不育的患者越来越多[1]。很多不孕不育患者会因为不孕不育症状出现很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情绪。为了改善不孕不育患者的抑郁情绪,需要针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2]。本次选取了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98例不孕不育患者均是我院于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期间收治。入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中不孕不育的诊断标准,且排出精神疾病者及依从性差者。随机将9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其中对照组平均年龄为(28.26±3.93)岁,平均结婚时间(6.12±2.46);观察组平均年龄为(29.76±4.91)岁,平均结婚时间(5.93±2.1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年龄、结婚时间等一般资料误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对照组不孕不育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①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了解患者的家庭关系及压力来源等。②根据患者对不孕不育知识掌握程度核对辅助技术的接受程度,向患者介绍当前辅助生殖技术的方法。③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性格特点,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并制定妥善的护理措施。④为了使患者更好的调节抑郁情绪,护理人员应当鼓励患者伴侣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减轻患者的家庭压力。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理性抑郁、精神性抑郁、HAMD总分和抑郁率。抑郁程度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抑郁率=(轻度抑郁+中度抑郁+重度抑郁)/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均输入到SPSS17.0软件中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理性抑郁、精神性抑郁、HAMD总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理性抑郁、精神性抑郁、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不孕不育患者主要是指两类不同的症状,不孕症状主要是指夫妻在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下,保持正常的性生活,但女方仍然超过两年没有生育所产生的疾病;不育症状则是指女方因为早产、流产等没有获得活婴的症状[3]。不孕不育患者会因为无法孕育,而因为自责、社会压力、家庭压力等,逐渐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4]。因此为了改善不孕不育患者的抑郁情绪,需要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沟通环境,并结合患者性格特点和需求,帮助患者以良好的态度面对不孕不育,以起到调节患者抑郁情绪的效果。本研究数据表明,对不孕不育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其,生理性抑郁、精神性抑郁、HAMD评分及抑郁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心理干预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
综上所述,对不孕不育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调节患者的抑郁情绪,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葛琪.施行心理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抑郁情绪影响的探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0(28):43-44.
[2]张波.心理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11(02):160+162.
[3]刘燕.探讨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干预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5(01):7288-7289.
[4]刘艳.妇科护理对不孕不育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08(02):129+131.
论文作者:张青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患者论文; 抑郁论文; 不孕不育论文; 情绪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