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耕还林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后,推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也改变了土地的利用结构,使农民收入结构与就业取向发生变化。但退耕还林后因农户无法适应转型形势,给农户发展及生计造成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农户贫困。现基于可行能力理论,对退耕还林能力贫困发生机制信息分析,运用模糊评价法评价新疆某镇退耕还林农户的能力贫困水平。
关键词:退耕还林;能力贫困;可行能力
能力贫困指的是因可行能力不足或者被剥夺的情况下,导致某种功能无法实现,进而造成贫困[1]。可行能力由阿玛蒂亚•森提出,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均能够影响可行能力,而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又直接关系着功能性活动性供给,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目前,大多数农户以种植业为主,实行退耕还林政策,给他们的功能需求造成严重影响。
1、研究对象
微观贫困理论包括能力贫困,因此,选择的研究对象属于微观个体,包括家庭、个人和组织等[2]。文中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农村家庭决策需要全员参与决定,家庭成员具备可行能力,当可行能力产生收益时,家庭成员是彼此共享的,可见,家庭内部成员具备重叠性与强相关性。所以,就获取数据方面来看,研究对象必须是家庭,要想准确评价家庭能力贫困,必须对家庭实际可行能力进行考察。
森,未提出可行能力的指标与维度。马萨•鲁斯保姆将自然与人关系、情绪、思考力与感官、身体健康、生存、控制力、社会从属关系、娱乐、理性与实践和肢体健全作为可行能力的指标与维度。文中依据退耕还林地区具体情况,把居住条件、社会交际、教育、健康及就业与基本生活作为可行能力的维度。
选取新疆地区某镇退耕还林农户作为调研数据。退耕前数据以2011年为主,201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2013~2014年农户开始逐渐参与退耕,退耕时间主要集中于2013年,2014年几乎停止。因退耕还林的影响存在滞后性,故把2015年数据作为退耕后数据。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随机抽取退耕还林农户,进行访谈,共调研农户186家,有效样本为160户。
隶属度计算过程中,应预先设定各个指标的最小与最大判定标准,将其命名为论域。如果指标自身存在判定标准,可直接用于参考确定。对于无判定标准的指标,要明确一个分界点,它具备较强的主管性,无统一的严格标准。但有人把5%确定为标准,认为在指标数值中,绝对差和绝对好各占5%,某个阀值超过5%,则认为是最好状态,某个阀值小于5%,则认为是最差状态[3]。
2、结果与分析
2.1 模糊评价结果
农户已经实现的功能状态被列为功能指标,利用模糊分析法对各个功能状态的好、差进行评价。农户实际可行能力状态由功能状态综合实现情况反映,能力贫困程度用可行能力模糊评价值表示。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退耕后的可行能力模糊总指数比退耕前要高,但两者均较低,退耕后为0.3120,退耕前为0.2759,通过统计样本,有96.7%的农户在退耕前可行能力水平小于0.5,有94.2%的农户在退耕后可行能力水平小于0.5,由此可见,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在出现较为严重的能力贫困。就可行能力的五个维度来看,与退耕前相比,就业与基本生活维度有所下降,社会交际、住房和健康维度出现上升状态,能力提升最多的是社交。可是,仍然处于中下水平,未见教育维度发生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给农户基本生活与就业产生的影响较小,住房、健康与教育受到影响相对较低,退耕前后社交能力偏低。就单个功能指标而言,退耕前后最高学历、医疗费用绝对差、房屋结构及平均受教育年龄状态良好,表明退耕还林后农户的房屋、教育水平和基本健康良好。可是存款比例、水电费、娱乐开支、交通费用、人均住房面积及请客送礼支出方面,退耕前后均处于中下水平,表明退耕前后农户处理社会关系能力、精神健康、抗流动风险能力和住房舒适度较差。退耕前后农户耕地面积出现较大变化,退耕前为0.557,退耕后下降至0.217,表明退耕还林给农户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与退耕前相比,退耕后的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退耕还林降低了农户生活水平。
从权重方面来看,可行能力维度的排序依次是社会交际能力、住房条件、就业与基本生活、健康、教育,可见,农户可行能力中社交能力的影响力最大。
2.2 各个外生因素评价结果比较
外生因素直接影响到功能实现,其中最主要的外生因素为地理条件与收入,现就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实证结果可以发现,社会交际与教育受到距最近乡镇距离的影响较大。距乡镇超过5公里,教育状态骤然下降,由原来的0.379、0.392下降至0.238、0.278,,距乡镇超过5公里,社交能力也迅速下降。退耕前后,就业与基本生活、住房和健康发生变化,可是与距最近乡镇距离的影响较小。
社交层面、住房、教育、就业与基本生活受到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影响,其中产生影响较大的社交与教育。退耕前后收入增长情况下,教育状态有所提升,社交能力提升幅度最大。但就业与基本生活及社会交际在低于0.2万收入的家庭中较差,低于0.2水平。
2.3各个维度的累积概率分布
对各个维度及农户整体可行能力状态分析后,统述性描述样本农户可行能力分布,从而对各个能力状态所占比例进行观察。通过分析各个图像,结果发现,在退耕前后,健康状态累积概率发生变化较小,函数曲线向右移,表明农户健康状态良好,可是整体水平偏低。退耕前后,住房状态函数曲线明显向右移,那表明农户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退耕前后,就业与基本生活函数曲线向左移,表明退耕后就业与基本生活下降。
3、结论
通过模糊评价值可以发现,退耕前后农户出现较为严重的能力贫困,虽然退耕后降低了能力贫困水平,但下降趋势不显著,可行能力有所上升,上升3.60%,就可行能力维度而言,退耕降低了农户社交能力及基本生活水平,但社交能力相对较好,表明农户无法适应退耕还林政策,退耕后社交能力与生计出现明显不足,可是社交能力好的农户能够自我调整。
总结: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时,要注重培育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改善其就业、基本生活水平及住房舒适度,提升社交能力。做好社会基础投资工作,保障服务于商品供给,实现功能性活动多元化,使退耕还林农户的能力水平得到降低。同时,对于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农户,要给予特殊补偿,提升就业与基本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退耕还林给农户造成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璞,姚顺波.退耕还林前后农户能力贫困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6):53—56.
[2]王立安.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生计能力变化研究[J].学理论,2014(33):33—35.
[3]谢新彩.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分析[J].南方农业,2015(9):162—163.
论文作者:许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农户论文; 能力论文; 退耕还林论文; 维度论文; 贫困论文; 状态论文; 社交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论文;